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2022-07-09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外语价值观思政

汪 凤

(兰州工商学院 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长期以来,人文学科尤其是外语专业所要面对的都是“国外的意识形态和西方的主流话语”[1]。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时总是被动地接受教材所呈现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思辨意识和创新精神,时常出现无法清楚辨别中西方价值观的优缺点,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出现偏差的情况,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外语课程时将语言与文化脱离,只是偏重于外语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外语课程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外语学科作为高校传播中外文化、价值观、思想意识、知识体系的主阵地,理应发挥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和价值观引领作用,为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及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做出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该讲话对外语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外语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势不可挡,对于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研究文化和融合文化的场所,大学阶段是青年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逐渐成形的关键时期[3]。在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都受到深刻影响。大学生能否在思想理论、政治情感上认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上是否有较高的内在诉求,关系到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外语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能够帮助大学生抵御不良思想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外语课程思政及内涵

外语课程思政不是单独开设一门用外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不仅获得外语知识,提升思辨能力,而且可以进行价值引领,从而达到思政育人的根本目的。

1.1 符合国家对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外语专业人才“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4]。外语课程思政符合国家对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外语课程思政能够促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将语言、文化、思想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和塑造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体系。

1.2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

外语课程思政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5]外语课程思政就是培养学生能够学会用外语来传播中国好故事的能力,用外语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3 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外语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外语教材中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有选择性地借鉴和吸收中外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以此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6]。学生在进行中外语言文化学习的过程中更能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和博大精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学生在进行外语学习时只有在对本国文化、价值观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去伪存真,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2 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

2.1 充分发挥三个层面的协同效应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全方位协同(如图1所示)。宏观层面涉及到国家语言政策及课程思政纲领和对外语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中观层面涉及到各学校及教学单位对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各出版机构发行的外语课程思政教材是否充足适用。微观层面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大课程主体在课程思政中是否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一方面教师急需要提高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中包括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能力和发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教师需要运用这些能力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另一方面,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也离不开学生文化觉醒意识的提高。

图1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层面

2.2 明确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目标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将外语学习融入到主流价值观塑造的体系中,让外语学习者体会到语言所赋予的思想及情感,让学生在收获语言知识的同时,提升文化情感认同能力。因此,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先从国家宏观层面进行外语学科育人政策和人才培养要求的制定着手,再以各学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和各课程的教学大纲为指引,教师在此基础上合理制定课程的具体价值目标,从而在教学实践的各环节中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入。这一过程需要教学管理体系与课程体系有效衔接,积极营造思政育人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提升价值体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然,外语课程思政的价值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在对不同的语言文化的学习和比较中提升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从对中外文化价值的感知到中外不同价值观的比较再到自觉践行中国主流价值观。

2.3 利用丰富的外语课程教材及资源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要充分利用外语教材的人文性特点,在教材的选择性上倾向于教师能够容易挖掘文化要素,实现全方位育人目的,引导学生价值观的优秀教材[7]。优质的外语教材在编写设计中充分重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有助于教师挖掘思政元素;优质教材的有效使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也是教师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抓手。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思政智慧版)、《新编大学英语思政教程》等教材就是在思政育人的背景下推出的外语课程思政教材。此外,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图书馆、外语学习论坛、外语精品课程、MOOC、TED等资源,在外语教学中通过梳理教学资源中的文化元素,用于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教材和资源的充分利用体现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课前,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单元主题,为学生布置课前背景知识的查阅和思考任务。在课中,教师将备课时从教材中挖掘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注入到教学中。在课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依据于思政评价维度的作业。如围绕单元主题小组制作PPT进行展示、口语演讲、思维导图、思政例句、文化主题写作与翻译等。

2.4 着力提升外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外语教师作为外语课堂思政的主要践行者,首先要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新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具备极强的语言思辨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要有将不同语言的文化现象进行有效诠释的能力。文化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教师专业书籍阅读量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教师也需要提升文化觉醒意识,善于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理解和发扬中国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外语教师文化素养的提升是教师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基础。只有外语教师首先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才能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与主流价值观相契合;才能从知识体系中找准思政切入点,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衔接,让学生既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又能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2.5 创新外语课程思政教学

语言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8]。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基石,是文化的最小载体[9],最能明显反映文化的特征。外语教学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的联系,词汇中包含着文化点,语篇中传递着思想内涵[10]。

(1)词汇与文化的双向输入

词汇作为外语学习者学习一门语言的基本单位,对语句的构成,段落的形成及语篇传达的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外语教师在讲授词汇时不仅侧重于词义和用法的讲解,还要传递出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提升学生的课堂获得感和对语言的文化意识。如salary这个词指工资,学生只是注意到了它的词义和与wage、income 等的区别,但没有注意到其文化背景及内涵。salt在英语中是盐的意思,在它之后添加了形容词后缀ary就变成了表示工资的词。因为在古代产盐的地方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盐变得异常珍贵。古罗马时期把盐作为军饷中的重要部分,定时发放给人们,意为定时领取的收入,即为现代的工资。小小的单词赋予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可见学生在学习单词时教师如果能够结合单词蕴含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体验感和愉悦感。另外,外语教师急需要对学生进行语言词汇的双向输入。英语教材内容涉及大量外国文化,学习者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发展、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在外语教学中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相关的词汇长期被弱化,学生对如KFC, MacDonald等快餐文化词和Christmas,Valentine等西方节日词汇较熟悉,但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食词汇如元宵、粽子等和与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灯笼、舞龙、庙会等词汇的英文表达却不了解。文化是双向的,在进行文化交流时外语学习者如果连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词汇都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那么就无法有效进行跨文化交流。

(2)语篇与思政切入点的相互融合

高校外语教师也可从整体的语篇当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这一过程不是生搬硬套,不是为了课程思政而思政,是教师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的体现。如教师在讲授《新一代大学英语综合教程提高篇1》第五单元A taste of culture时教师可以从本单元的主题出发,即美食与文化的关系。在整篇文章的几个切入点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切入点可以是文章中谈到的宗教与饮食文化、中国历史悠久的菜名、中国的饮食与哲学中的阴阳、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一句问候—“你吃了吗?”背后的文化背景。文中的这些思政切入点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基本的语言表达和背景知识外,还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教师问到中国有哪些历史悠久的菜肴时,学生们会说出中国已经具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知名菜肴,如宫保鸡丁、东坡肉、叫花鸡等。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这类课堂活动就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外语思政教学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结语

在全球多元文化的浪潮下,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有着极大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要求还是各学校的外语人才培养方案都要满足这一现实需求。外语教师作为课堂文化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者,作为学生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者,更要加强自我文化修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深入思考,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进民族自豪感而努力奋进。大学生在课程思政的教学革新下,也要主动提升文化觉醒意识,主动承担其时代使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既要坚定不移地朝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还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不断开拓思政课程创新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外语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