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桂北地区古树组成及分布特征

2022-07-09康秀琴梁春飞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桂北冠幅胸径

康秀琴, 梁春飞

(1.桂林理工大学 a.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 b.植物与生态工程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南宁 530007)

0 引 言

古树, 一方乡土的“时空坐标”, 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水文、地理、植被、地质等自然状况, 同时也见证了该地区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 在科学研究、景观生态、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古树为其周围的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2], 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 古树及其环境空间与聚落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密切相关, 是地域文化与风俗习惯的重要表现, 为村落居民提供重要的交往空间。保护与利用好古树, 不仅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 也是加快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地域生态文化创造性发展、创新性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古树复壮与保护、年龄鉴定、古树气候学、价值评价等方面进行[4-18]。国内还对古树的资源调査[10-12]、信息管理[15]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桂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民族文化, 是壮、侗、瑶、苗等多民族聚居区, 具有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敏感、人地矛盾突出等典型特征, 同时也是古树资源富集区。在快速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 该区域暴露出生态失衡、空间失范、文化失位等多种问题倾向[19], 主要体现在观念层面崇敬自然山水的价值传统遗失、操作方法层面套用平原地区的处理方式以及建设实践过程中弱化山地文化特色。古树所在的生存环境空间往往凝聚了民族聚落民众生产、生活方面的丰富信息, 形成了独特的民众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20]。人们对地方古树的保护仍存在认识不到位、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措施不利、管理手段单一等问题[21], 桂北地区的古树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广西古树名木概览》[22]第一次普查数据(2014年)统计桂北地区特级、一级保护古树共计369株, 而2019年减少至361株[23]。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 部分古树资源环境空间变化剧烈, 古树空间被聚落挤占后发生严重的缺冠现象[24-25]。因此, 加强该地区古树资源保护已刻不容缓。

本文以2019年广西古树名木调查数据为依据, 对桂北地区古树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 掌握桂北民族地区古树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特征以及养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古树与聚落空间保护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于民族地区古树生态文化、乡土空间记忆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桂北地区与湘、黔二省毗邻, 地处云贵高原边缘, 在东经109°~111°, 北纬25°~26°, 主要包括广西桂林市及柳州市北部地区。境内以山地为主, 海拔300~2 000 m, 其中700 m以上的山地近一半, 山峦连绵, 地势高峻, 河流纵横, 气候湿润多雨, 森林资源丰富。本研究以《桂北民间建筑》[26]中桂北地域范围划分为依据, 对资源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古树资源进行详细调研(图1)。

图1 研究区域范围示意图

1.2 数据收集方法

收集整理桂北地区古树资源情况及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年历史数据与资料, 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当地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于2019—2020年, 结合广西2019年古树名木调查的本地数据, 以居委会和行政村为单位, 对符合《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27]要求范畴内的所有树木进行调查, 鉴定树种。

1.2.1 立地因子调查 古树个体坐标(经纬度)、坡度等指标, 采用手持GPS和坡度仪等常规仪器进行测定。坡度分为平坡、缓坡、斜坡、陡坡、急坡和险坡6级[27], 古树所处的生境划分为林区、宅旁、村落、路边、耕地旁、墓地旁、寺庙旁7个类型[28]。

1.2.2 树木生长因子调查 用树高测高器测量古树树高,用测树卷尺和皮尺测量古树胸径、冠幅(分“东西”“南北”两个方向量测), 以树冠垂直投影确定冠幅宽度, 计算平均数[29]; 生长势根据古树整体生长情况划分为正常株(4级)、一般株(3级)、衰弱株(2级)、濒危株(1级)和死亡株(0级)[27]; 生长环境调查划分为3级, 分别为良好、差、极差; 影响古树生长因素主要从道路、房屋、人工剥皮、人工采枝、堆压物体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1.3 数据分析方法

参照《中国植被》,将古树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和针叶3种生活型[30]。根据Ohsawa[31]的方法来确定优势种,本文每个物种的相对优势度通过相对胸高断面积(relative base area, RBA)来表示, 即某物种所有个体胸高断面积之和与所有物种胸高断面积之和的比例[32]。此外, 将个体数≥10的物种划分为常见种, 低于10的划分为偶见种[33]。古树胸径、高度和冠幅之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方法计算得出。采用 Excel 2010和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古树数量及树种特征

在桂北地区共调查到古树10 923株, 分属49科120属, 共202种。数量最多的是金缕梅科, 其株数占总数的21.47%, 其次是壳斗科(19.56%)、山茶科(12.91%)、松科(11.40%)、胡桃科(9.55%)、樟科(9.19%); 属的数量最多的是金缕梅科7属, 其次为樟科、木兰科、壳斗科和松科都有6属, 榆科、蔷薇科和豆科5属; 所含物种数最多的古树是壳斗科(33种), 其次是樟科(16种)、榆科(10种)、木兰科(10种)、杜英科(10种)、松科(8种)、金缕梅科(8种)(表1)。

表1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科属种特征

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枫杨(Pterocaryastenoptera)和樟(Cinnamomumcamphora)为优势种,分别占桂北地区古树资源总数量的21.27%、11.25%、9.17%和7.53%。枫杨、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樟、红锥(Castanopsishystrix)、榕树(Ficusmicrocarp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铁杉(Tsugachinensis)、锥(Castanopsischinensis)、米槠(Castanopsiscarlesii)、华南五针松(Pinuskwangtungensis)、钩锥(Castanopsistibetana)、南方红豆杉(Taxuswallichianavar.mairei)的数量占桂北地区古树总数量的47.30%。常见树种有63种,占物种总数的31.19%,偶见种有139种,占物种总数的68.81%(表2)。从生活型来看,桂北地区落叶阔叶古树共25种,占物种总数的12.38%;常绿阔叶古树共28种,占13.86%;针叶古树共10种,占4.95%。桂北地区古树资源数量结构特征和生活型结构特征,与桂北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表2 桂北地区古树常见种组成及特征

2.2 古树分布特征

桂北古树资源分布在3县的32个乡镇(282个村、12个居委会)和3个自然保护区, 其中龙胜各族自治县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分布差不多, 分别为3 947和4 282株, 资源县2 694株, 分别占总数量的36.13%, 39.20%和24.66%, 县域分布情况相对较为均匀。乡镇分布差异性较大, 数量最多的是三江县斗江镇(987株), 占古树总量的9.04%, 数量最少的是三江县和平乡(21株), 占总量的0.19%, 自然保护区中最多的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32株), 占总量的3.04%, 最少的是银竹老山资源冷杉自然保护区(11株), 占总量的0.10%。古树物种数最多的是资源县中峰镇, 为63种, 最少的为银竹老山资源冷杉自然保护区, 只有1种, 分别占总物种数的31.19%和0.50%。平均冠幅最大的是老堡乡, 为18.77 m, 最小的为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为6.42 m; 平均树高最高的是八江乡, 为30.56 m,最矮的是丹洲镇, 为10.31 m;平均胸径最大的是老堡乡,为139.10 cm,最小的是银竹老山资源冷杉自然保护区,为24.67 cm。各乡镇古树的胸径、冠幅和树高分布情况与古树树种有关:老堡乡分布了大量的古雅榕树,因此冠幅和胸径都比较大;而八江乡分布了大量的古枫香树, 因此平均树高最高(表3)。

表3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分布情况

从地形来看,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陡坡上分布最多(3 387株), 占古树总量的31.00%, 其次是斜坡(2 667株), 平地(2 254株), 分别占总量的24.42%和20.64%, 最少的为险坡(224株), 占总量的2.05%(图2a)。从生境分布来看, 古树资源主要集中在村落(4 438株)和林区(3 895株), 分别占古树总量的40.63%和35.66%, 其次是宅旁(1 233株), 占总量的11.29%, 路边(357株)和耕地旁(369株)数量差不多, 分别为总量的3.27%和3.38%, 最少的墓地旁(137株), 占总量的1.25%(图2b)。

图2 桂北地区不同地形(a)和生境(b)的古树资源分布

2.3 古树等级分布特征

目前,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古树等级的划分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欧洲和北美地区依据树木尺寸来划分古树等级[34]。我国在《古树名木鉴定规范》(LY/T 2737—2016)中规定, 根据树木年龄(A)将古树划分为3个等级:A≥500 a为一级古树;300 a≤A≤499 a为二级古树;100 a≤A≤299 a为三级古树[27]。桂北地区共有一级古树共361株(表4), 占总古树量的3.30%; 二级古树共916株, 占总量的8.39%; 三级古树共9 646株, 占总量的88.31%, 古树等级数量所呈现的递减趋势, 符合植物国家级生长发育的规律。一级古树资源最多的是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株), 占一级古树资源总量的26.04%; 二级古树资源最多的是平等乡(87株), 占二级古树资源总量的9.50%; 三级古树资源最多的是泗水乡(907株)和斗江镇(900株), 分别占三级古树资源总量的9.40%和9.33%。资源冷杉自然保护区没有一级、二级古树资源, 三级古树资源也是最少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和平乡和林溪乡没有一级古树资源, 二级古树资源最少的是丹洲镇。

表4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保护等级分布情况

2.4 古树的生长现状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生长环境“好”的有9 008株(82.47%), “中”的有1 854株(16.97%), “差”的有61株(0.56%)(表5)。生长现状处于3级(一般株)和4级(正常株)总量为9 641株, 占古树资源总数量的88.26%, 古树资源整体长势良好。2级(衰弱株)为1 166株, 占总量的10.67%, 1级(濒危株)为113株, 占总量的1.03%, 0级(死亡株)有3株, 占总量的0.03%(表6)。受损个体较多的有樟(170株)、枫杨(170株)、枫香(143株)和木荷(113株); 濒危株最多的有米槠(17株)、南方红豆杉(9株); 死亡3株分别为枫香、雷公鹅耳枥(Carpinusviminea)和南方红豆杉(表7)。

表5 古树生长环境分布情况

表6 古树活力等级分布情况

表7 各古树受损级别数量比较

2.5 古树结构特征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胸径主要集中在40~110 cm(图3a), 占古树总数量的81.03%, 平均胸径为77 cm。树高主要集中在10~30 m(图3b), 占总量的74.08%, 平均树高为21.19 m。冠幅主要集中在5~20 m(图3c)占总量的84.81%, 平均冠幅为11.03 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桂北地区古树胸径、树高和冠幅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r=0.268,P<0.01;r=0.439,P<0.01), 表明胸径越大的古树对应的冠幅和树高也越大越高, 古树资源整体长势良好, 符合一般生物学特征[30]。不同优势种的径级结构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径级结构相似, 枫杨和樟的胸径主要集中在60~120 cm, 木荷的胸径主要集中在50~110 cm, 枫香的胸径主要集中在50~140 cm。木荷没有超大的径级个体, 最大的为171 cm, 枫杨和枫香超过200 cm的分别有2株和1株, 樟的胸径超过200 cm最多, 共有17株, 最大的为255 cm(图4)。

图3 桂北古树胸径(a)、树高(b)和冠幅(c)级结构

图4 优势种胸径径级结构

3 讨 论

3.1 古树资源特征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在桂北地区调查到古树共计10 923株, 其中古树群分布215片共计4 138株, 散生古树共计6 785株, 共202种, 分布在3县的32个乡镇(282个村、12个居委会)和3个自然保护区, 从古树的数量、物种数以及分布的范围来看,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极其丰富, 分布地域范围较为广泛。其中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海南五针松(Pinusfenzeliana)、铁杉(Tsugachinensis)、资源冷杉(Abiesbeshanzuensisvar.ziyuanensis)、南方红豆杉、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等都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 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

桂北地区古树资源丰富的成因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丰富的民族文化密不可分。首先, 桂北是地质历史上板块运动和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过程中重要的生物避难所, 保留了第四纪冰期之前的众多孑遗植物物种, 包括资源冷杉、铁杉等常大量地集群或散生在桂北自然保护区内, 是该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生物演化的重要记录[35]; 其次, 桂北是壮、侗、瑶、苗等多民族聚居区, 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社山文化”、“植物崇拜文化”等对古树资源的保护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36]。社山文化是广西重要的文化传统, 在桂北地区许多传统村寨的后山、村口、寺庙和墓地等地有数量不等的古树林被称为社山、风水林或后龙山, 山上的古树被称为社公树[37]。当地居民视社山为村落的福地, 每年重要的节日都要到社山进行祭拜祈福, 任何人都不能对社公树进行砍伐。桂北地区保留大量的古树, 得益于民间这种朴素自然保护观。桂北地区社山林中主要植物群落由米槠、木荷、枫香、马尾松、樟、青冈等乡土树种构成的纯林或混交林, 也有部分的青钱柳(Cyclocaryapaliurus)林、海南五针松林等珍惜树种林。

桂北地区的壮、侗、瑶、苗等少数民族中都有信仰古树、崇拜古树的文化, 当地居民认为年龄越大的古树越具有灵性, 对砍伐神木和风水树有着严格的传统禁忌,为神木和普通的古树提供了有效的保护。通过实地调查访问得知, 雅榕(Ficusconcinna)、樟、榕树和枫香是桂北地区主要神树。如三江县良口乡产口村大桥头有一株雅榕, 树龄有1 450年, 树高28 m, 胸径413 cm, 冠幅59 m, 是柳州至今发现树龄最长、树身最大的古榕, 已经被收录进《柳州之最》一书, 有“千年一树一森林”的美称, 当地百姓视为护佑村寨的“神树”。三江县梅林乡梅林村亚逢屯寨后矗立着一株160多年的枫香, 树高14 m, 胸径90 cm, 听老人说此树为建寨时栽种, 见证了亚逢的发展历程, 被大家誉为“镇寨神树”, 每逢佳节, 寨民都会献上贡品或香火, 以保平安幸福。类似这样的护寨树、神树在桂北地区非常多, 这些古树被当地的“村规民约”和“破坏古树的禁忌”严格保护。

本文研究区域的古树优势种为枫香、木荷、枫杨和樟, 反映了桂北地区居民的文化特色和生产生活习惯。优势种中数量最多的是枫香, 在一定程度上与民族地区民族植物的药用、食用密切相关。枫香的树脂、根、茎、叶、果实都可入药是桂北民族地区典型的药用植物。此外, 三江侗族农历四月初八与龙胜壮族的五月初五有一种习俗, 采用枫香嫩叶制作黑檽米饭, 质地滋润柔软, 天然清香, 也是典型的民族食用植物。枫杨树枝叶茂盛、根深且根系发达、耐水湿,是非常好的水边绿化树种。调研走访当地老人得知, 因固定岸堤、保护农田、沤制肥料的需求, 大量的枫杨林得以保存下来。此外, 木荷和樟都有较高的观赏和实用价值得以种植和保护。在桂北地区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相关的还有大量的古茶树(Camelliasinensis), 因其先祖有打油茶生活习俗以及茶叶的药用功能, 在桂北民族传统聚落中保留了大量的古茶树群。

3.2 古树资源保护

桂北地区古树的生长势和生长环境总体上优良, 88%以上的古树个体处于健康状态, 但在实地调研过程中仍然发现一些问题: 建筑空间侵占古树生长空间、古树生长的庭院内地面硬化、树皮人为损害严重、树干空洞、树根部空心等情况较为常见; 部分古树由于缺乏管理, 树根裸露严重、自然灾害引起的断枝等无人修剪、没有进行病虫害防治和复壮等工作, 同时由于缺少对濒危古树复壮的技术指导, 出现了地方单位对古树不知如何复壮的窘境。以上这些问题对桂北地区古树的健康生长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而古树见证了乡村的变迁、自然的演替, 是乡愁情思和乡土文化的承载者, 是重要的生态实体和文化遗产, 对其保护势在必行。

根据桂北地区具体情况, 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古树的保护和管理:

(1)利用互联网加大古树宣传保护。相关部门通过开设公众号、微博或通过宣讲会的形式, 全方位的普及古树历史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等, 加强民众对古树保护的责任意识和法制观念, 有效提高古树资源保护管理水平。

(2)古树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随着桂北旅游热的兴起, 古树是一种文化记忆, 是重要的“乡愁”载体, 也是桂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古树资源非常丰富的桂北民族村寨结合旅游开发, 将古树与旅游纪念品开发结合、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结合开展古树祈福活动或与当地的特色饮食文化结合品尝特色饮食, 如油茶、五色糯米饭等。通过挖掘古树旅游资源结合旅游开发, 将古树资源保护利用与精准扶贫结合在一起, 更能发挥民众保护古树资源的主观能动性[38]。

(3)加强民众的古树科普教育活动。随着城镇化的开展, 交通环境的改善、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桂北地区越来越多的民族村寨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 民族文化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39], 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认同感减弱, 古树保护意识逐渐淡薄[40], 应适当开展古树科普教育活动, 加强古树保护意识。

(4)构建古树档案库, 进行分类养护管理。在对研究区内古树资源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每种古树按照正常株、衰弱株和濒危株进行分类构建古树资源保护档案库。对衰弱株和濒危株进行定期重点监测, 内容包括古树存在的问题、生境情况、养护计划、复壮技术、抢救方案及实施情况等,正常株进行定期和长期监测, 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

(5)根据古树不同的生境条件进行针对性保护, 加强古树生境的管理。古树分布的生境条件不同,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受到威胁的程度和性质不同, 古树分布在房前屋后、村落的公共空间等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场地所受到的威胁远远高于分布在林区、墓地和风水林,因此在古树保护方面要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 对于生境分布于威胁程度较高的古树, 应进行重点保护。生境条件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古树生长的好坏, 同时加强古树生境的管理, 将其与古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

4 结 论

本研究在桂北地区调查到古树共计10 923株, 其中古树群分布215片共计4 138株, 散生古树共计6 785株, 分属49科120属202种, 分布在3县的32个乡镇(282个村、12个居委会)和3个自然保护区。由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因素, 优势科为金缕梅科、壳斗科、山茶科、松科、胡桃科、樟科, 优势种为枫香、木荷、枫杨、樟。生活型以常绿阔叶为主, 落叶阔叶次之。古树资源生长势和生长环境整体较好, 桂北是以山地为主的多民族地区, 因此古树生长的地形主要为陡坡, 古树的生境分布与民族聚落村寨密切相关, 主要生境为村落。古树级别随着树龄的减少而增加。桂北地区古树冠幅、树高和胸径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冠幅主要集中在4~16 m, 平均冠幅为11.03 m; 树高主要集中在12~28 m, 平均树高为21.19 m; 胸径主要集中在40~100 cm, 平均胸径为77 cm。通过加大古树宣传力度、加强古树科普教育、建立古树资源保护数据库、建立保护古树的法律法规、古树资源保护与利用与旅游业开发结合等措施对桂北地区古树资源进行保护, 使其发挥重要的生态、景观、经济、历史文化和科研等价值和作用。

猜你喜欢

桂北冠幅胸径
不同施肥种类对屏边县秃杉种子园林木生长的影响
豫南地区青钱柳生长节律研究
廖煜玲
峨眉含笑
赤松纯林胸径结构对枯梢病发生的效应
武汉5种常见园林绿化树种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研究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五常水曲柳变异分析及优良家系的早期选择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