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技能竞赛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

2022-07-08汪陈友

关键词:竞赛学科技能

汪陈友

(淮南师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当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和强国之策,也是稳增长和稳就业的有效举措,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909万人,较2020年增加35万人,比2016年增加144万人,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地缘局势紧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在此形势下,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成为市场中的创新创业主体,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应对不确定性挑战的应有之义,也正当其时。然而,据调查得知,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不足,强度不够,总体创新创业比率较低。究其原因,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认知有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深度不够、细分不够、系统性不够、实践性不够;创业导师数量与质量严重滞后于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所需;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制僵化,重视有余,效力不佳;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严重不足,与市场需求脱节等。为此,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做结构化的认知,更新优化创新创业培养理念,挖掘学科技能竞赛的功能效应,落实激励机制政策供给,必将促使大学生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重要鲜活力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结构与理念更新

1.创新创业能力的内涵结构

在研究领域,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是创新的体现和延伸。经济学家熊彼特(2000)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1]。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1985)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创造新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2]。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一般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的过程[3]。由此,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解有两个层面:一种是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并列表述;另一种理解是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能力。两种不同的理解方式会影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方向和思路,笔者比较认同第二种理解方式,即本质是追求创业之目标,而创新是新创业的特质。因此,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既不同于单纯的技术产品创新,也不同于单纯的生存型创业。

从人才培养视角来看,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单一技能的培训,更多地体现了一种结构性的综合能力。对此,相关研究论述基本持一致性看法,差别在于不同学者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结构化认知视角和基本内容有所不同。Man & Lau(2000)提出包含机会能力、关系能力、概念能力、组织能力、战略能力和承诺能力的六维度创业能力[4]。金昕(2016)从学生、社会和文献三个角度提炼了29个创业能力要素,并将其归为四个维度:基本创业能力、核心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社会应对能力[5]。李虹(2017)提出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涵盖分析力、创造力、领导力和创业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催化、基地平台孵化、学科专业孕育、科研成果转化等方式来驱动这四种能力的实现[6]。徐永利(2018)基于愿景力、平衡力、解决力、控制力、构造力提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五力”模式,并从市场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两个维度阐释了“五力”模式的作用机理[7]。王洪才(2021)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应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核心内涵,通过把人生目标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科学方法训练和人文精神陶冶有机地融合起来,共同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合力[8]。然而,以上不管是“四力”导向还是“五力”模式,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认知概括都较为抽象,不利于展开相关能力评价。在这一方面,刘沁玲(2013)构建了包含10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创新型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创新倾向表现在机会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方面,创新弱项则是管理创新、团队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9]。罗荷花、伍伶俐(2020)从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技能等方面建构经管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实证分析,测算出目前我国经管类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处于中等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10]。

本文依据商科类专业培养要求,将拟培养的创新创业能力结构细分为市场发掘能力集(以M来表示)、资源获取能力集(以R来表示)和管理运营能力集(以O来表示),每个能力集又包括多个子能力,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商科类专业培养要求的创新创业能力结构

2.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念

从属性上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本质是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强调的是职业能力及其相关创新创业能力。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时,主要围绕工作岗位要求来设定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来获得职业能力。然而,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仅仅强调职业能力已经不能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保持现有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相应地增加创新创业能力更能引领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在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中,如何评价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增进呢?如上所述,创新创业能力是一种结构性的综合能力,其能力评价体系也比较复杂,能准确反映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需要更多的方法论和应用研究。基于产出的教育模式(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则提供了一个恰当的培养理念和评价视角,它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并坚持持续改进,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取得学习成果[11-12]。为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普惠性全链条沉浸式的实践教育过程。在具体方式上,可以扩大并优化学科技能竞赛平台、挖掘创客空间的吸引力、建立必要的创业孵化器制度和政策体系,这些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并坚持持续改进的培养理念,长期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产出显性化。

二、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的功能效应

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是在教学“质量工程”全面实施背景下推出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2020年2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有44项竞赛进入2015—2019年学科竞赛排行榜榜单。这些赛事是最具含金量、最具参赛价值的赛事,通过参加这些赛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归纳起来,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具有以下功能效应。

1.专业知识溢出效应

学科技能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思考、挑战竞争的能力。通过竞赛实践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及实践能力。大学生在接受通识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育过程中,主要学习的是理论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缺少及时加以应用的机会和场景,引发不少学生心生对所学课程无用之感。如果条件允许,让大学生参与到学科技能竞赛的活动中,将会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将其在课堂上学习的专业知识迁出,转而应用到学科技能竞赛中的创新创意构思、策划方案设计、可行性调研、财务报告分析、贸易实务技能运用、跨境电商操作、风险评估控制等当中去,进而减少大学生对所学课程无用的偏见看法,强化所学专业知识的溢出效应,提高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增加学为所用的机会。

2.创新思维形成效应

创新思维的形成总是伴随问题或任务的产生与解决而出现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恰恰为大学生提供了待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在不断探究问题解决方法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团队相互讨论集思广益,碰撞出思维与智慧的火花,不断积累创新思维的种子。作为竞赛性活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策划方案都需要相互比较、相互竞争,才能取得一个好成绩,而学科竞赛的一个关键考核点就是项目是否具有创新性,是否体现了创新性思维。通常情况下,具有创意的项目更容易获得较好的成绩,在这一激励机制下,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必将得到历练与检验。

3.团队合作共赢效应

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基本都是团队参与项目,参赛学生是比赛主体,这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各尽其长,密切沟通,充分体现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顺利地将学科技能竞赛项目完成,才能在团队的协作力量作用下不断优化、不断提高,从而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从以往的各类学科和技能竞赛结果可以看出,如果大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强烈、团队成员专长互补、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并且能保持持续改进,最终取得的成绩才会更出色。同时,不同的学科技能竞赛项目意味着要与不同的成员进行团队合作,这犹如职场上与不同同事或客户合作的提前预演,使大学生应对复杂多样情形下的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高。

4.沟通表达训练效应

现有的课堂教学允许大学生自由表达和讨论分辩的场合较少,从大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表现来看,部分学生存在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参与学科竞赛活动能够给大学生提供沟通表达的场景和机会,尤其是在竞赛项目的现场答辩评审环节,恰当的言语表达对于阐释项目的总体框架、创新创意由来、项目可行性、运营的策略方法以及评委提出的其他问题极为重要,也是学科竞赛评分的重要考量因素。同样,参与教师也会通过指导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有意识地增加学生言语表达的机会,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5.职业能力提升效应

通常情况下,学科竞赛的内容是以专业学科知识为基础,紧紧贴近相关专业开展。比如,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和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主要适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强调项目的主题需紧紧围绕电子商务来进行;国际商务谈判大赛往往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占比有要求等。其他一些竞赛虽然对专业没有具体要求,但通常是要求围绕专业学科知识特点思考相关创意,设计比赛内容,完成参赛作品。总之,参加学科竞赛不仅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知识迁出实现学以致用,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巩固专业知识,为未来职业能力的提升找到锻炼机会。同时,一些进入初创组和成长组的比赛项目直接让参赛学生面对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这无疑会锻炼大学生的市场机会识别和机会利用能力,能够在市场竞争的检验中提升参赛学生的职业技能。

6.创业活动产出效应

随着学科技能竞赛的持续深入开展,竞赛流程不断得到优化,评价标准越来越聚集在创新因素和产出效果方面。一些学科竞赛开始分类别开展,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分成长组、初创组、创意组;全国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区分三农电子商务、工业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校园电子商务等。从近几年的参赛要求来看,走向实际运营的参赛项目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求更高,也更易受到大赛评委的青睐,竞赛结果也相对更理想。可以预计,学科技能竞赛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会激励更多竞赛项目走向市场,早日落地,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成为提高我国创新创业水平的市场主体。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策略路径

1.以产出为导向来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程考核方式

在专业教育过程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体系是否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产出为导向,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水平。鉴于学科技能竞赛的多种功能效应,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该在课程体系里融入更多的学科技能竞赛学分。对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需改进考核方式,不应简单地以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避免考核方式的不当出现导向性错误,进而降低学科技能竞赛的功能效应。与此同时,还应对各类学科技能竞赛进行认真梳理分类,审慎评估哪些学科技能竞赛对拟培养的相应创新创业能力起到实效,哪些不能,从而为各专业学生筛选出可以参加的竞赛类别,减少大学生时间及精力等有限资源的耗费。

2.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平台和渠道,提升学科技能竞赛的企业参与度

展开各层面的“产、学、研”合作,建立起“企业—学生—教师”三方互利互助的合作新机制,以学科技能竞赛为载体,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发挥教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创新创业点子、企业密切接触市场的三方优势,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又切实服务了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使企业的相关产品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不同程度的推介,真正实现学生学用相长,教师教学相促,企业业务相通。更重要的是,借助企业密切联系市场的优势,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为参赛学生提供市场应用场景,在应用场景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从问题到方法到流程到结果的质变,大大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体验感、成就感和价值感。

3.探索建立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学科技能竞赛作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主要形式和重要延伸,目前,已经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次广泛开展起来[13]。为避免学科技能竞赛主办方的非专业性,或承办方的功利性,应该着眼建立持续有效的学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以推进学科技能竞赛组织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其中,保障机制需要学校建立起相应的学科技能竞赛专门组织机构,政府出台高效的合乎大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政策,企业帮助建立有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或机会等;同样,激励机制需要同时考虑学科技能竞赛的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这包括,学生的学分修读、综合素质评定和评奖评优等与学科技能竞赛成绩的关联;参与企业的产品和业务需在宣传推广、营销策划和实际销售收入等方面获得必要补偿;而学校则是在学科技能竞赛的开展中通过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来收获声誉、提升办学水平;政府则是推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普及和生根。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学科技能竞赛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为夯实这一路径,应坚持“理念先行—过程提升—结果导向”的结构化培养思维,牢固树立“OBE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升学科技能竞赛的功能效应,挖掘促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竞赛新路径,密切参赛学生、指导教师、管理主体、合作企业、政策机构的运作协调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促进长期有效、持续改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形成。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技能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创新思维竞赛(3)
拼技能,享丰收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