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复杂适应系统视角

2022-07-07顾玉兰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科外语专业课程

顾玉兰

(四川文理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

我国一直有“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教育传统与理想。传统思政教育多采取先入式引导、灌输式说教和口号式教育。在资讯信息极具可及性且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这样的思政教育不再有竞争优势,很难取得持久实效。要立德树人,不但专司思政教育的思政课程要改革,而且其余课程也需要与其协同合作,构建大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形成育人合力。

推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需要一个健全的体系。[1]自2018年课程思政开始全国推广以降,我国制定、印发了许多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文件,要求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深入梳理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结合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确保各学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协同合作,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互相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其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参2019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高校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质是立德树人资源,其核心是价值引领。[2]价值引领的强化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参2020年《新文科建设宣言》)。因此,新文科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都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

新文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3]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外语专业如何同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需要外语界运用系统思维解决的重大议题。截至目前为止,只有谭文华、[4]崔霞、[5]王君君[6]和李华平、陶富源[7]等研究者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研究高校思政课程,尚无人运用CAS研究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述

复杂适应系统被称为“21世纪的新科学”,认为系统由具有主动性、目标性、内部结构和生存动力的个体构成。这些个体被称为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主体。适应性,是指主体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持续不断地互动,同时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并应用所学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和其他主体的变化。任何主体在适应上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适应别的主体,而促进整个系统的演变进化,包括新层次的产生,分化和多样性的出现,新聚合成的更大主体的出现等等。[8-9]

霍兰[8]围绕主体这个核心概念提出了 CAS 理论的 4 个特性和 3 个机制。特性是个体在适应和进化中发挥作用的某种特性,4个特性分别指聚集(aggregation)、非线性(non-linearity)、流(flow)和多样性(diversity)。[8]

CAS 理论的聚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忽略细节差异,系统主体根据相似性聚在一起,形成系统构件,二是指通过某种特定方式结合、互动,较小较低层次的主体形成较大较高层次主体,较大较高层次主体再结合再互动形成更大更高层次主体,这种过程反复发生,就形成CAS中非常典型的层次组织。[8-9]

非线性是指系统主体间的相互作用是主动的“适应”关系,是各种反馈交互影响的复杂关系。[8-9]

流指系统主体间存在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与流动。[8]系统越复杂,其中的交换与流动就越频繁,各种流就越复杂,流的畅通与否、周转快慢影响着系统的演化发展。[8]

多样性是不断适应的结果,[8]是CAS的一个显著特点,[9]是主体在相互作用和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相互间的差别发展、扩大,最后分化形成。[10]

CAS 理论的机制指个体与环境进行交流的机制,包括标识(tagging)、内部模型(internal models)和积木(building blocks)3个机制。[9]

标识允许主体进行选择,促进选择性相互作用,而使更高级的主体和层次结构得以涌现;在聚集体形成过程中标识一直在起作用。[8]

内部模型是CAS极为复杂的一种机制,能够帮助主体预测再次遇到相似模式时的发生,这种预知能力增强了CAS的生存机会:主体在大量涌入的输入中挑选模式,并将其转化成内部结构的变化,就整个系统而言,这种内部结构的变化即为内部模型。[8]

积木是CAS较低层次的系统构成元素,已被证明能够重复使用在不同组合方式中以形成不同系统构件,进而形成复杂系统;它们在反复使用中被改善,以便在新情况出现时与其它元素组合起来应对新情况;使用积木生成内部模型,是CAS的一个普遍特征。[8]

4 个特性和3 个机制表明主体是多层次的、与外界不断相互作用并不断发展演化的活生生的个体。这是CAS思想的独特之处。[9]CAS能够被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的复杂系统,指导人们认识、探究、理解和干预相关系统的运行,引导这些系统向人们期待的理想的方向发展。

送走齐眉,田卓把高潮留在自己办公室,又把冯可儿叫了过来,和他们一道商量即将举办的“最具发展潜力房地产企业”颁奖典礼的事情。田卓说,十家入选的房地产企业,今天我们已经找齐了。下一步,就要操办颁奖典礼了。颁奖典礼的主持人,拟邀出席的领导和知名人士,这个就不要我们操心了,马老会出面联系的。以马老的身份和地位出面,邀请的领导和主持人绝对是重量级的,可谓是全国人民都知道。我们现在所要商量的是,会议什么时间举办,在什么地方举办,来宾下榻在什么地方,等等等等,你们发表一下意见。

二、CAS视角下高校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既有层级关系,又有平行关系,每个层级又含有若干平行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包含若干要素,[11]同样,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许多专家学者[12-21]已撰文对其进行研究,但尚无人探索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鉴于课程体系本身的系统性、外语专业的涉外属性给其课程思政建设带来的复杂性以及课程思政必然的适应性,尝试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导高校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 CAS视角下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系统概述

课程思政旨在协同其他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21]“其他课程”包括思政课程和其它通识课程。据此,新文科外语专业的大思政课程体系主要由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其它通识课程和环境等主体构成。这些主体自成系统,同时作为子系统在大思政系统中互为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上海高校课程设置如图1,“内圈”思政课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中圈”综合素养课程由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等组成,注重价值引领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外圈”是既重知识传授又有价值引领的专业课程。[22]19在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学分一定的情况下,这样的呈现似乎视这三类课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就课程思政而言,这三类课程间不是竞争关系,是合作关系。合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宗旨和初心,因为专业课程要与思政课程(以及通识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合作”。课程思政面向接受过或正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要取得实效,必须和思政课程协同合作又各有侧重,以免出现“审美”疲劳和冲突而让学生不知所措。鉴于此,我们将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系统呈现为图2。

图1 上海高校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图2 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学生、课程、教师是系统中较小较低层次的主体,聚集在一起,结合互动形成更大更高层次的课程主体,他们重复参与不同的课程教学活动形成不同的课程主体;不同的课程主体聚集、结合、互动分别形成思政课程主体、通识课程主体和专业课程主体;这3类课程主体结合互动构成教育主体,并与环境主体、学生主体相互影响、适应,形成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系统。所有主体都自成系统,作为更大更高层次系统的子系统相互间主动进行着非线性的、“适应”性的物质间、信息间或能量间的互动,通过各种反馈,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各自发展、变化与分化,以各自的方式影响着其所在系统的演化发展,最后产出新文科外语专业人才——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是系统的核心主体,所有其它主体都改变、调整以适应学生并为其服务、对其产生影响,同时学生主体也影响、适应着为其服务的其它主体及其与这些主体一起构成的系统。学生既是大系统中的主体,也是每个子系统中的主体,最后以“新文科外语专业人才”呈现。新文科外语专业人才在职场的适应性、创新性会通过各种方式向系统主体发送反馈,促使这些做出调整、应对与改革,以更适应变动不居的职场。

(二)CAS视角下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

1.课程子系统

课程思政既是一种课程观,提倡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发挥教书、育人的双重功能,也是一种课程设置理念,倡导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合作,分担思政教育重任,同时又保持自身的课程知识的特点(参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和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因此,实施课程思政要在试点基础上着力形成富有特色的课程体系。[1]陈法春、[12]姜智彬、[23]王军哲、[15]王欣等[20]等专家学者探讨了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但这些探讨都没有将其纳入新文科建设大背景,忽视了该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适应性。

新文科外语要新,首先要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主动求变,不但要在人文学科内部跨界,还要尝试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跨界,进行文理交叉、[24]文文交叉,[25]同时,坚守“文”的学科本色和“外”的专业特色,走“外语+”的融通复合之路,固基强本,突出人文性,并增强专业的核心竞争力。[26]融通、交叉模式不同,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就不同。

不论如何设置,新文科外语专业不是简单地用外语学习、传播其他人文社科、理、工、医和农科相关内容,而“必须是真正学科交叉的,尤其是和国家急需的硬学科如理工农医学科等交叉”,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尝试跨界交叉融合是新文科的关键。[24]

邱伟光[27]指出,课程思政需要对多学科的价值元素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育人的整体效应。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探索外语专业如何实现跨界交叉融合,重新设置专业和课程,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并统筹规划将价值引领分层次融入到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之中。实践层面,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主要有四种模式:(1)课程思政模式,[28](2)思政课程全外语教学模式,[29](3)专业思政教师和外语专业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30](4)链式课程结构。[23]不论哪种模式,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要思考以下问题:新文科外语有哪些专业?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怎样的?相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时序怎样安排?课程间如何分配课程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内容怎样自然无痕地融入外语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如何与思政课程、其他通识课程和环境配合,以最优化课程思政效果?这些问题清晰后,才可以像上海外国语大学一样做到课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互证,形成按层次递进按逻辑对接的链式课程结构,建设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否则,不同专业课程各自为阵,简单重复相同的课程思政内容,使学生倒胃口、反感进食、厌食,进而发展成进食障碍,甚至拒绝进食,而事与愿违。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要争朝夕,却非一日之功,必须做好长期建设、逐渐优化的心理准备。建设新文科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一方面,要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在传统学科与专业框架内,挖掘现有课程和教材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教学设计时要有课程思政意识,要在课堂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与新文科外语学科建设同频共振。外语界必须做好顶层设计,[31]先重新建构学科体系,重新设置专业结构,以实现“真正的学科交叉跨界,有真正的定位范式转移”,[24]然后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指导下,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构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制定专业课程的思政内容大纲,分层逐级将价值引领融入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培养之中,[12]再开展外语专业课程建设,开发融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及其课程思政体系。新文科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因此会因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不同而不同。总之新文科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要在实践中进行,边实践边建设,边建设边实践,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2.教师子系统

教师是教育这个复杂适应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主体,是实施课程教学的主体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点。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推动者,他们的育德意识与育德能力深刻影响着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22][27]不但要有较强的思政意识,还要有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适时恰当地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和水平。[12][31][32]实施课程思政过程中,更为精细的价值引导和生命塑造依赖的是教师的个体素养和隐性培育。[2]《若干意见》要求建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哪一条都离不开教师。建设一支能充分胜任课程思政教学要求、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师资队伍是课程思政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33]

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容易提升,思政素质和能力却不是学习几份文件、参加几次会议就能提升。首先,能力的提升本身就需要假以时日,其次,课程思政能力的构成使其提升变得更难。外语教师要具备六个方面的课程思政能力,[31]其中许多能力都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压力本就很大的外语教师短时间内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将其自然地融进专业课程知识教学,很有挑战和难度。

外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应然水平与实然状态间的冲突,短时间难以解决,只能在课程教学中一边摸索实践,一边加强学习。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中最重要的特征是协同工作与协作能力,[33]许多高校探索发展的不同的课程思政模式[23][28-30]的共同点也是协同合作,包括教师本人不同学科知识与能力间的合作、不同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外语专业不同课程间的合作等。这种协同合作其实就是课程思政复杂适应系统中教师主体与其他主体间的正向的、有利于推动整个系统发展优化的互动与影响。

要最大化协同合作效果,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的所有任课教师要形成一个课程思政共同体,在这个体系中主动相互适应、相互配合,共同发展并推动课程思政体系的优化发展。

3.环境子系统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思政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是将传统思政课程教育路径拓展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环境。[33]从CAS角度来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个主体互为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其它通识课程一起作为课程思政系统的子系统互为环境、相互适应,同时又一起与学校内外环境、国际国内宏观环境互为环境,相互影响,构成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的环境子系统。具体而言,每门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微观环境,这些微观环境互为环境,又一起构成各自所在课程主体的思政环境,不同课程主体的思政环境又互为环境,共同形成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且与学生相互影响相互适应,而构成课程思政体系,与校园内外、国内国外宏观环境一起,构成更大的影响学生成长发展的环境。

就CAS视角下的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而言,就是外语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互为环境,聚集成一个更大的主体——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适应,在此过程中,这三类课程各自的内涵与外延都得到丰富与拓展,更有利于新文科外语专业人才的成长与发展。它们的关系类似于道与器的关系,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拓展至所有课程,但并不挤占或取代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内容,而只是将育人的思政内容贯穿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它们各自独立却又通过互动相互促进、优化。同时,课程思政的实施还需要校内、校外环境的支持,[34]外语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和思政课程一起构成的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体现的环境子系统与院校所在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环境、生态环境等等一起,相互影响、相互适应,构成更大的学生成长环境,对学生的个人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同时,学生是完全独立的、有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适应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作为更小的系统主体,不同学生间互为环境,相互为对方创设环境,并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影响着环境发展变化的方向、性质。他们身在学校CAS环境中,受其影响,并参与创设,学校CAS环境是新文科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的中观环境,好的中观环境对处于校内校外、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的课程思政有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要重视人、环境、教育三者的协调配合,使所有的课程教学过程及教育资源齐心协力,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服务,可以通过做好思政课程和各类课程间的、课堂内外的、校园内外的和线上线下的协同,搭建课程思政“立交桥”,将其贯穿于校内外全域,实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7]高校新文科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激励课程教师行动起来,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时处处,助力学生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外语人才和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结 语

课程思政是我国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33]新文科外语专业的特性,使其课程思政建设更加必要和迫切,也更复杂,更需要有系统思维和适应能力。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指导下构建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体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就有了清晰的实施路线图,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相互作用、相互适应,能够协同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专业课程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