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视角下教育技术学学科地位审视及未来走向

2022-07-07戴濛濛

教育现代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学科教育

戴濛濛

(池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池州)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科要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明确自身新使命,探索发展新征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和技术哲学体系,深度揭示技术与教育的相互关系,以技术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实践,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在这种历史担当中,教育技术学学科迫切需要强化自身的独特性和专业性,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以技术教育化方式培养教育技术的人才,并让教育技术的专业人才成为被社会所需要的力量。

二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内涵

教育技术学是作为教育科学领域内技术层面上的学科,如今被普遍看作是研究如何通过技术促进“教”与“学”的。深入解读,主要有两层解释:一种观点是重视媒体技术本身,即关注“教育中的‘技术’”,这里我们认为技术是一种现实存在的,有实际意义的工具,而教育技术看中的正是那些对教师、学生以及教育管理者有潜在影响的各类技术,像是视听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另外一方面能解读成是注重“‘教育’中的技术”,它不再着重于技术本身,技术只是作为工具成为人体的一种延伸,重点在于人们如何利用。由此我们可以将教育技术理解为一个过程性的学科,运用技术或融入教育的过程是值得这门学科重点关注的,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三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地位和价值

教育技术学科作为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1],一直努力通过技术来影响和改变教育实践,致力于技术型教育人才的培养。可是,长期以来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甚少能在教育实践中找到契合的工作。自AECT94定义被引入国内之后,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一步步呈现出泛化的态势[2]。什么都想做的想法是好的,但什么都做好却是很难的,如此一来,“全面撒网”反倒显得教育技术不太专业了,学科地位也因此受到了负面影响。而且在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规划上又与其他相关学科产生了研究领域上的重叠,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不清晰,缺少专业独有的理论研究基础,很多时候教育技术学仍然被误解为是对心理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进行揉合,再施以技术手段后变相而来的学科。教育学是否真心接纳和肯定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发展的二级学科[3],也很难说。

李康教授曾说到:“教育技术学科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带有当时计划经济的色彩。”在当时,媒体技术使用起来比较复杂,是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后才能掌握的。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媒体技术本身也越来越“智慧”,越容易“上手”;另一方面,技术本身的发展与进步,导致操作越来越方便,越能形成“在手”状态,这就降低了技术的使用门槛。

要想树立一个无法取代的专业地位,就要有不可复制的学科价值。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价值主要体现为技术的教育价值,我们应该思考技术作用下教育的发展与变化[4]。教育技术学要想成为有自己地位的独立学科,就迫切需要创立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与课程体系[5],吸纳各方面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并且以市场的实践需求为导向,培养各类教育技术的人才。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中小学课堂中站稳了脚跟,众多的教育技术毕业生也选择从事信息技术老师的行业。但是此课程现下毕竟还没有被正式列为高考科目,因而很多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语数外这些基础学科,而且老师、学生和家长显然也更关心高考科目的学习,因而设置的课时少,对相关专业的教师需求也少;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较之教育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被认为是更能胜任信息技术教师岗位的人选[6]。如果说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教师这条道路上不被看好,那么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究竟是被社会的哪一部分所需要呢?身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底存在哪方面的优势呢?尤其是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生,既缺乏严谨的研究能力,专业技能又不能称为娴熟,甚至很多在学校学到的技术,并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所学相对于所需来说,明显落伍了。这意味着教育技术学科对于学习者和社会的价值被弱化了,学生很多时候“无书可读”,学习的技术也并非专门的技术,计算机或者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轻松掌握,如此一来,就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困惑:教育技术学的“不可替代性”在哪里?

实际上,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已经改变了之前对教育技术学科怀疑、排斥的态度。技术将被看作是教育的条件和生产工具,是为教育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的,也只有坚定这个认识,教育技术才能真正成为教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教育实践者应该利用好教育技术,不断构建完整、灵活的教育系统,为受教育者打造更加自由、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不断为教育实践新形态创造更多的优质力量。

四 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未来走向

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继“互联网+”行动计划后,再次强调要大力发展“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化教育。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培养教育信息化领域专门人才的学科,应该进一步思考学科的新定位和未来发展新方向,走在技术促进教育的前沿,致力于推动教育的转型及变革。

从词源学上看,“技术”这个词最早来自古希腊语,指的是“技能”或“技艺”。在古汉语中,“技术”可以拆成“技”和“术”两个词来解读,两词的共性在于都可以泛指方法、策略等。由此可见,“技术”一词可以理解为人类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某种技能[7]。那么,“教育技术”就是人为了教育而采取的手段,因此,人、技术、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明确。

作为伊德技术哲学中探讨的核心话题,人和技术的关系被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中介的关系”,第二种是“他者的关系”,第三种是“背景的关系”[8]。据目前情况来看,我们与技术之间的“他者关系”已经显现,拿扫地机器人来说,它就完全被拟人化了,起码是功能上的拟人化,它是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代替我们完成“日常家务”,这种技术本身已经具备了人的某项技能,甚至能出色地独立完成,脱离人的操控。这样的“他者关系”意味着人与技术之间的平等共存,但实际上是在不断弱化人的价值和功能,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教育技术在思考的也不是拿技术来取代教育中的人。在“背景关系”中,技术则并没有作为主角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而是以配角的身份为人们服务。将技术作为中介的这种视角,我们认为相较于其他两种而言,似乎更加妥帖。为什么这么说,打个比方:人是能够知冷知热的,这是与生俱来的感觉,但我们却无法说明热有多热、冷有多冷,这不是单靠经验就能做到的,还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就是温度计。我们关注的并不是温度计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它了解温度,技术在这种关系中的价值体现在于人们如何运用它。

基于伊德技术哲学中“技术中介”的思想,帮助教育技术学科厘清其所涵盖的三大主体“教育——技术——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图1所示),这对明确教育技术学科未来走向具有指导性意义。

图1 基于“技术中介”思想的教育技术内涵关系图

首先,以人为出发点来看教育技术学科。人是教育的实施者,人也是运用技术的主体,人运用技术来完善教育,人实施教育的过程可以借助技术,人是教育和技术产生关联的最终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培养人、发展人。2018年8月,《地平线报告》(2018高教版)在美国EDUCAUSE官网正式发布,作为一份预测国际高等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专项报告,我们从中解读出教育技术学科在短期内将会投注大量精力在学习空间的重设上。如今,主动式学习空间越来越受到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它使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这种传统的教学空间,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在“何地”学,从侧面说明了学习者在“何时”学这个问题上也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学生在学习空间的支持下,不再是教学的被动方,具有了更多的能动性。教育技术学科思考学习空间的创建,为学生体验真实的学习环境创造了机会。在这种多重互动关系中,人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因此,我们要以教育情境中的人为起点,探讨如何利用技术促进人的成长,而不是单纯地将教育和技术强行融合。我们在借助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始终遵循人的发展需要,将“以人为本”思想贯穿于技术的设计、开发、管理、利用等活动中,明确技术的价值取决于人[9]。

其次,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教育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教育培养人的这个过程中是可以借助技术手段的。教育是作为人运用技术的目标存在的,这是教育技术领域应该达成的共识,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教育是主体,技术是作用在主体上的一种思维,教育中的某些问题能够借助技术的思维来尝试解决。比如当下正在大力发展的学习测量技术,教育中借助这项技术来获得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数据,最终综合测评学生的能力和表现。至于运用技术是否就能更好地完成教育,也不一定,因为这一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中指出,传播过程中存在噪音,以此来解释教育技术实践效果的不确定性,主要由于教育借助技术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干扰,如技术本身的成熟度、人对技术的掌握程度、教育融合技术的方式等等。因此,教育要想通过技术展现优势,进而实现因材施教的培养目标,就应该着眼于解决教育借助技术过程中的障碍。

最后,我们谈谈备受争议的“技术”究竟在教育技术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一方面,技术潜藏着推动教育发展的可能;另一方面,技术又具有促进人的成长的潜力。这些可能和潜力最终能不能成为现实,还要看人能不能用好,教育能不能适应,技术本身没有好坏与对错,关键在于使用者怎样使用。如今,虚拟现实技术正在被各个行业广泛应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人们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为了给学习者提供学习体验的环境,帮助学习者实现沉浸式学习,在为学习者考虑的同时,也要思考教育是否适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电影放映运用虚拟现实是为了呈现给观众逼真的影像,游戏运用虚拟现实是为了给玩家带入游戏的情境与体验中。那教育呢?教育是否也有对这项技术的需求?比如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如果运用了这项技术,能帮助实验者真实地观察某些化学反应,在地理教学中,它能帮助学生切身体验各种地形地貌、气候变幻。通过分析,我们才能知道教育需不需要这种技术,这种技术对于教育的作用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以,教育技术学科需要考量技术对于人和教育的价值,其价值也需要被人来挖掘,被教育接纳。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技术涌入教育教学领域后,我们掌握了“技术”并不等于拥抱了“教育技术”,我们研究技术,是希望借助于技术手段和方法,实现人与教育之间双向互动。

总而言之,任何一门学科想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抓住它的根基,就如同海涅克教授说的:“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10]”而教育则是教育技术的目标,未来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目标和目的的关系是综合概括,往往只有一个,而目标通常是目的的具体化,常常有多个。每完成一个教育目标,对于促进人的成长来说,都是重要的一步。

五 结语

教育技术学学科要以“教育哲学”和“技术哲学”共同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仅仅是了解技术本身。用伊德的话来说,“根本没有所谓的技术‘本身’”[11],我们必须深入到应用技术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对教育技术学科来说,我们要把握现实中的教育教学现场,探索教育技术的哲学,夯实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理论基础,为学科的系统建构提供支持。从“实践理性”的视角来审视什么样的技术适合运用于教育,教育能够通过哪些技术实现变革。在此基础上再来研究技术的应用问题,最终实现教育技术学科的“落地”,做真事、做实事,做有用的事,才是学科未来发展应有的态度。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学科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学科新书导览】
题解教育『三问』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超学科”来啦
REALITY BITES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