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西北山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思考

2022-07-07申流柱刘路

中国食品 2022年13期
关键词:毕节市绿色食品申报

申流柱 刘路

绿色食品强调食品的无污染、安全、优质,因此在具体践行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的全程质控,强化农产品质量与品质管理,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部门更要进一步发挥职能,加强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绿色食品申报、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绿色食品生产与发展提供保障。

贵州省毕节市自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检测工作以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绿色产品销售环节的影响,以及绿色生产企业自身的弊端和农业部门在绿色农产品认证、监管、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毕节市绿色食品的发展速度仍较为缓慢。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部门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工作,找出存在的困难和发展的瓶颈并加以解决是毕节市绿色食品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从毕节市绿色食品工作开展现状出发,结合毕节市农业发展目标、政策等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促进毕节市绿色农产品认证检测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毕节市绿色食品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毕节市以围绕农业发展十二大产业为目标,全面推出绿色兴农、质量助农、品牌强农等各项措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产业增收增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畢节市已建立8个绿色工作机构,有绿色工作监管员15人,绿色检查员8人。按照省(市)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的申报监管工作,并将重心放在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上,实现了对绿色食品的一体化跟踪监测,真正达到了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要求。到2021年底,毕节市申报特色农产品28个,威宁苹果、纳雍茶叶、金沙高梁、织金竹荪等都是毕节市组织申报的具有特色的绿色农产品。

毕节市现在以每年申报8-10家绿色生产企业为目标开展绿色食品的申报工作,并将毕节市特色农产品申报作为重点,突出毕节市农产品的“绿、特、优”三大优势。同时,毕节市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生产中质控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生产指导,规范绿色标志的使用,杜绝将在生产许可外的同一产品冒充绿色食品进行销售,有效避免了名不符实的现象。另外,加大对监管员的培训,力求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2-3名监管员参与生产全过程,发挥好监督作用。

毕节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作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在做好申报、监管的同时着重做好绿色食品的宣传推荐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绿色食品宣传、展销活动,力求将毕节市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打破绿色食品销售壁垒,帮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有效循环,促进绿色企业良性发展。

二、自然条件的制约

毕节市地处贵州西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地块破碎,耕地面积除基本的农业生产需要外,多以40°以上的坡地为主,可耕面积相对较小。海拔在800-1800m,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气为温13℃,年平均日照1217h以上,年降水量为1130mm,无霜期为260天左右。海拔相对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化尤为明显,高原盆地寒热各异,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因气候地理的特殊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相对较小,多数适应生长的农作物、果树、茶叶都不施用农药,完全满足绿色食品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要求。

从总体上来看,毕节市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果树、茶叶等农产品的生长,能够满足绿色食品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要求,但由于地块破碎,在种植面积上形不成规模效应,农产品面积小、产量少,导致多数农业生产合作社达不到绿色申报要求,也影响农业生产企业申报绿色食品,限制了绿色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生产条件相对落后。毕节市是全国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大多采用坡耕地进行生产,无法形成机械化,多以人工进行耕作栽培,但人工生产成本远高于机械化生产成本5-10倍,导致绿色食品生产成本增加,影响绿色农业的有效推进与发展。

2.合作社形式的制约。毕节市多数绿色食品的申报是以农业合作社形式进行,合作社以农民作为主体,共同生产同类农产品,以返还利润为主要获利方式,但这种形式并不利于绿色企业生产,还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一,绿色产品的统一性下降,对绿色食品中农药化肥使用标准执行产生偏差,耕作方式时常有个别变化,产品达不到优质,容易造成“质次价高”的现象。第二,各生产者因受教育的不同,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不到位,在有关合作社的管理、发展方面产生分歧,使得合作社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周期难以坚持,部分合作社甚至放弃绿色生产或改变原申报的产品,自由发展。第三,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不足,对绿色生产的可控性下降,在收获、冷藏、运输等投入资金大的重要环节容易产生污染,造成绿色食品销售困难。

3.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目前,多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申报的规模只能满足申报的基本条件,而且由于申报主体的各种基础条件薄弱,对生产各环节的资金投入不够,遇到极端天气以及进入市场后的抗风险能力低,资金回笼慢、成本上升等都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如在水果生产方面,果树的生长周期长,投入大,投资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可能直接影响绿色食品的正常生产,导致部份合作社放弃生产。

4.企业申报意愿不强。自开展绿色食品申报以来,由于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申报的认识不足,民众对绿色食品的判断多以绿色食品标志、标识为准,无法直观地判断,而且绿色食品在价格上和普通食品相比也没有优势,因此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度不高,购买欲不强,难以刺激绿色食品的生产,致使绿色食品企业生产效益低,从而影响到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的意愿。

5.企业续展率不高。对于申报的绿色产品,企业需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就导致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成本投入比普通农产品相对增加,批发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致使市场占有率下降。在零售方面,居民认可度不高,购买力不足,也限制了绿色食品的零售数量,影响企业回收成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生产风险较大,影响了企业的续展信心,导致企业续展率不高。

6.证后监管工作力度不够。毕节市的绿色食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受传统的种植模式、栽培管理水平、生产投入品质量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对申报时所提出的质量规程要求下降、生产环节制度落实不到位、标志标识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影响绿色食品申报的质量。一方面,由于毕节市各县(区)绿色监管员较少,对绿色生产全程监管难度较大,部分企业降低绿色生产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出现“质次价高”的现象,在市场销售中打击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毕节市各县(区)监管员和企业内审员仍不能有效开展监督工作,特别是企业内审员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监督的作用大幅下降,多数内审员只是在申报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前后开展有效工作,申报成功后如同虚设,而且绿色监管员和企业内审员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下降。

7.社会影响力不强。毕节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多为中小型农业生产企业,除了满足日常生产资金的运转外,没有能力对其产品开展广告宣传,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所生产的绿色食品知名度不高,更无法形成社会影响力。而绿色食品申报部门开展的宣传工作也主要是围绕绿色食品申报和帮助绿色企业为主,在企业的宣传广告方面只能给予非常有限的支持和帮助。2020年以来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各种绿色食品的展销会、推介会都无法开展,绿色食品的宣传主要以口碑为主,社会影响力弱化,导致绿色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不佳。

四、改进的措施

将绿色食品申报工作贯穿到毕节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始终,将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生产质量规程、生产全程有效控制等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严格要求,力求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夯实绿色食品申报的基础。

借毕节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机会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重点在生产规模上下功夫,力争扶持一批有毕节市农业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化发展,使毕节市农业生产摆脱小而多的现象。中小型农业生产企业应抓住契机,将重点放在标准化农业生产和绿色食品的储存运输等难点上,争取市(县)农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全程有效管理。

建立市(县)工作联动机制,分工管理,明确责任,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年检、证后监管、标准宣传结合起来,解决好“质次价高”的问题。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绿色食品宣传,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打响毕节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结合品牌建设的要求,争取各方支持,搭建好生产、销售平台,助力毕节市农产品走出大山。

争取各种资金,建立奖励机制,激活企业申报农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每年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奖补,形成良好的绿色生产氛围。

市级检测机构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绿色食品农兽药残留抽检工作,抽检不合格的绿色食品企业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绿色食品取消绿色标志使用。

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营造毕节市绿色食品工作的良好氛围,使企业自觉认识到绿色食品申报的重要性,做好綠色食品的全程有效控制,扭转被动引导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的现状,使毕节市农业生产企业形成想申报、能申报、能报应报的良好局面。

作者简介:申流柱(1975-),男,汉族,贵州毕节人,大学本科,副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食品申报。

刘路(1983-),男,汉族,陕西宝鸡人,硕士研究生,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检测。

猜你喜欢

毕节市绿色食品申报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17个鲜食玉米品种同台比拼
瑞雪兆丰年
夏日荷景
鼠国要上天之离你十五米
什么是绿色食品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