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谷往事

2022-07-05李鲁平

长江文艺 2022年9期
关键词:关山光谷光纤

李鲁平

“光谷”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如果有人说,他正在光谷,他极有可能说的是,他在珞喻路与民族大道交汇的光谷广场一带。从光谷广场向北的路是鲁磨路,这条路穿过中国地质大学一直通向东湖。路的左边是南望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邮电科学院、烽火集团,路的右边是喻家山、中国地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光谷广场向南的路是民族大道,大道穿过雄楚大道、南湖大道,直抵三环线。大道的两边有光谷步行街、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纺织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光谷软件园。珞喻路过光谷广场后,经过华中科技大学,贴着东湖风景区的吹笛景区,向西一直通向九峰山。

光谷广场过去是一个大转盘,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的车辆,到这里后都必须绕着转盘转,在转的过程中选择自己要出去的路口,很多车辆当然免不了遭遇不断转也没转出去的尴尬。随着车辆的迅猛增加,车辆在转盘转不动了,常常造成大面积堵车,加上修建地铁,施工占用部分道路,光谷转盘堵得更加严重。自2014年起,光谷转盘开始改建为光谷广场综合体。地下综合体深34米,直径200米,总建筑面积约14.6万平方米,相当于21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地下综合体分为三层,地下一层是公共走廊、地铁9号线和鲁磨路隧道,四周有多个下沉广场和6个出口与地面连通。这样,今后南北方向的车辆,去地质大学、东湖,去民族大道、三环线,不再需要绕转盘转圈了。地下二层是地铁2号线南延线、珞喻路隧道。从此,东西向,街道口到关山一线,也不需要绕转盘了。地下三层是地铁11号线。三条地铁在这里集中换乘,两条隧道在这里交汇,综合管廊、地下走廊、综合商业体、地下物流车道等全汇于地下城。地下综合体的路面层是一个中心公园,绕公园一周,是一组连续钢结构的雕塑。雕塑形如一个网状结构的宽带,呈波浪起伏状,波峰高40米,直径90米,使用了一千多吨钢材。有人说这组雕塑是抽象的“星河”,有“星际穿越”的科幻感,因为雕塑上装有近两萬盏灯,在夜色中会发出多彩的光;也有人说,雕塑有“扬帆启航”的意境。

在我看来它更像一条银色的飘带,实际上是七条飘带以骨架为中心叠合起来,远远看去,又似翻腾起伏的龙,也如蜿蜒的江河。总之,连绵、律动、流畅、飞翔,给人无穷无尽的想象。当然,这个国内最大的单体钢结构雕塑,最贴切的象征物或许是“宽带”。南望山与喻家山之间、武汉邮科院与华中科技大学之间这块土地,是“中国光纤”诞生的地方,有了光纤,才有今天高效率的通讯网络“光纤宽带网”,所以光谷广场环岛上的雕塑,这个亚洲最大的车站广场上飘逸的网状建筑,还有比钢结构宽带更合适的名字吗?

如果在武汉要评选出一个最拥挤的地方,大致可以说,光谷广场是武汉长江之南最拥挤的地方,它的拥挤程度超过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汉正街。光谷广场也是武汉年轻人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这里交通方便,高校多、学生多,从业者以年轻人居多。光谷广场的步行街是一个多功能、全业态、复合型超级商业步行街区。它的规模和丰富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步行街,号称世界城,购物消费、餐饮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健身、商务办公、酒店居住,应有尽有。美食有日本料理、韩式料理、西餐厅、咖啡厅、麦当劳、肯德基以及名称繁多的特色中餐厅;休闲娱乐有冒险主题公园、KTV、电影院、艺术馆以及新一代5D恐怖鬼屋;逛街购物有各种大型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书店等等。总之,在光谷广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每个人都能得到满足,前提是得有时间、精力。

这个地方最值得铭记的是,中国第一根光纤的诞生以及南望山下的武汉邮科院。南望山与蛇山、洪山、珞珈山、喻家山大致在一条线上,蛇山、洪山、珞珈山在南望山的西边,喻家山在南望山以东,磨山在南望山以北。在武昌,南望山的名气没有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大,但南望山比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都要高,它的海拔是139.5米,而蛇山的海拔只有85米,洪山海拔115.3米,珞珈山海拔118.5米,磨山海拔116.3米。传说南望山叫“来望山”,因山上最早的居民来自江西,兄弟俩一个叫张有来,一个叫张有望,一“来”二“望”,合起来就是“来望”。

在1869年的《江夏县志》中,这座山真正的名字叫“马岐山”,但县志的“疆域图”上却标注的是它的别名,“来王山”。1952年的“武汉市区全图”把这座山又标注为“南王山”。这座山的确与“王”有关,不过,不是君王的王,而是“蛮王”。公元47年,荆山一带的潳山蛮首领雷迁率众起事,汉光武帝刘秀派遣武威将军刘尚征讨,平息叛乱后将雷迁的族人迁徙到江夏。公元101年,南郡巫蛮对朝廷的税收政策不满,首领许圣率众起义,汉朝军队花费很大力气才将这次起义镇压,并将巫蛮迁到江夏。人们把这两支蛮族的后裔统称为“江夏蛮”。潳山蛮、巫蛮到了江夏后并未停止抗争,公元169年江夏蛮起兵反抗汉朝统治被州郡官兵平息,公元180年江夏蛮再次起义反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最终被庐江太守陆康(陆逊的堂祖父)所消灭。据说历代江夏蛮的首领陵墓都选择在马岐山,因此,马岐山叫“来王山”“南王山”都有道理。在南望山的南麓,至今仍有江夏蛮王的陵墓,陵墓就在武汉邮科院社区大院北墙边,一个高高的土堆,土堆上的大理石碑刻着“蛮王冢”三个大字。经考证,这座幸存的蛮王陵墓,修建年代在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光和三年,即公元47年到公元180年之间。南望山脚下有一条环山路,沿路向西,湖边就是白鱀豚馆,这里是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淇淇”的家。1991年我和同事来这里采访时,圆形的饲养池周围还是泥泞地。1980年湖南岳阳渔民发现了搁浅的“淇淇”,当时没有专门的饲养条件,专家们只能将抢救回来的“淇淇”暂养在一个池塘里,直到南望山脚下的白鱀豚馆投入使用。

1951年,茅草丛生的南望山热闹起来。新中国急需大量邮电人才,邮电部决定在中南创建一所邮电学校,学校选址在南望山脚下。1954年的大洪水从武汉即将退去的时候,青年赵梓森从上海交大毕业来到武汉邮电学校当老师。1959年武汉邮电学校升格为武汉邮电学院,赵梓森也从一名中专老师变成了大学教师。十年后,赵梓森的身份又变了,这一回他成了一名工程师。1969年武汉邮电学院改为了邮电部528厂,其任务是生产600路以上微波终端设备,并对大气激光通信项目开展公关,赵梓森被任命为项目组负责人兼光通信研究室副主任。

1966年著名物理学家高锟发表了《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玻璃纤维长距离传送讯号。但人们并不相信高锟的理论,甚至觉得这一想法很离奇。自贝尔发明电话之后,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人们已经习惯用“电线”传送讯号,一个人对着话筒讲话,声音被转换成电信号,通过金属导线,送到另一个地方后再把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两个人便可以完成通话。这种金属材质的电缆今天依然在使用,不过,过去从乡村公路到城市街道上的那种黑色电线已经少见,远距离的讯号传输大都改为了光纤。

这一变化,与赵梓森有关,与南望山下这个先是学校,后是工厂,然后在工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武汉邮科院有关。赵梓森对“光通信”非常感兴趣,他读过高锟那篇著名的论文,当然,一开始他也不太相信,但就在赵梓森所在的邮电学院改为工厂不久,1970年,美國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光纤。在这之前,康宁公司首先制造出了玻璃灯泡,将爱迪生的发明变成了现实,还发明了显像管,让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赵梓森知道康宁公司在材料领域尤其在特殊玻璃和陶瓷领域的实力,因此,康宁公司成功研制出光纤的消息像风一样将他心中对“玻璃”作为传导工具的疑虑一扫而光。

赵梓森知道,通讯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即将来临,他不能犹豫,必须立即着手。就在赵梓森和他的小组启动光纤公关之时,1974 年,邮电部在 528 厂的基础上,成立了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赵梓森不失时机,迅速向邮电部等提出了《关于开展光导纤维研制工作的报告》,并和项目组的同事一起,立即把一个简陋的清洗间改造成实验室。武汉邮科院的光纤制造,也是中国的光纤制造,就这样在南望山下开始了。1976年3月,项目公关终于有了眉目。无数次实验失败之后,赵梓森带领项目组拉出了一根长17米、损耗为 300dB /km的玻璃细丝。300dB /km意味着光信号在每公里传输中光功率要损耗300分贝,以今天光纤的标准看,这个损耗值无疑太大了,但这是中国第一根石英光纤,它是中国光纤通信历程中开天辟地的大事。经过不断努力,损耗值越降越低。1979 年,赵梓森的团队拉出了中国第一根符合国际标准的、具有实用价值的低损耗光纤。三年后,武昌与汉口之间铺设了一条13.3公里的光纤光缆。线路虽短,意义非凡,它不仅意味着武汉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光纤通信的城市,而且也标志着中国光纤通信的时代到来。

当然,正是光纤光缆的成功,不少人与我一样有一种误会,以为南望山下的邮电科学院只是研究光纤光缆。其实不然,光纤光缆只是邮科院的一个领域,邮科院还在另外两个领域拥有强大的实力,即光通信系统和光电子器件。通俗地说,光缆只是传输信号的导线,就像过去的电线,光电子器件则是光讯系统,比如,光纤通信需要通过激光发射器把信号发射到光缆,才能传输,这便是光电子器件领域的事情。而光通信系统则确保把光通信变成现实,比如,如果不对光缆中的激光信号进行调制、转换,光信号就不可能变成声音、文字、图像等等,光通信就不可能完成,最常见的“光猫”“路由器”就是这个系统的实例。一句话,在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这几个领域,武汉邮科院的研发水平都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人们把“光谷广场”当成“光谷”时候,不一定了解南望山下武汉邮科院的历史,以及赵梓森和他的项目组在光纤通信中的开创性探索,但这一点恰好是“光谷”的第一个内涵。

当人们声称去“光谷”,也可能是另一个含义,即他们说的是以“长飞光缆”为代表的光纤光缆、激光、光电子产业集中的关山以东、以南地区。1983年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风靡全球,阿尔温·托夫勒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出发,提出以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的工业群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区别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新时代。他说的新时代也就是后来人们反复说的“信息时代”。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并不像通常的社会学著作或经济学著作,它更像一部科普性质的随笔或非虚构作品,他的目的是敏锐地梳理科学技术的前沿趋势,以及它们对社会、家庭、日常生活带来的后果,提醒人们重视革命性技术正在汇成新的潮流。“第三次浪潮”热也席卷到了武汉,当时的武汉市正在寻找发展突破口,希望赶上在改革开放中走在前列的沿海城市,经过多次咨询、调研、座谈,武汉市提出了开发高新技术,迎接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建议。总而言之,就是要根据武汉市的财力、物力和基础设施条件,充分利用现有高校、科研、设计单位的优势,依托中小企业和校办工厂,发展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关山以东的关东科技园、关山以南的关南科技园便是最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很长的时间里,人们都以为“关山”就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因为到华工的公共汽车都有一个车站“关山口”,下了车就能看见华工大门。当然,华工门口没有关山,这座山早已不存在,而且它过去也不叫“关山”。《同治江夏县志》说,官山在县东三十里,为长乐一里分支祖山。这里的“官山”即后来的“关山”。清代江夏县编户六十三里,“长乐一里”是其中一个里,这个里属“油坊岭”管辖。“油坊岭”是一个以榨油闻名的地方,后来,在读音的流变中,“油坊岭”成了“流芳岭”。传说明朝时为了防止移民逃回江西,地方政府专门在这座山上设卡,派驻官员监督,因此得名官山或关山。油坊岭在武昌东部的位置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武昌东大门的关隘。1854年10月,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曾国藩的部署是水陆并进,塔齐布的队伍由油坊岭向洪山进攻,罗泽南率队从纸坊向青菱河边的花园(今洪山区青菱乡花园村)进攻,他自己则率水师从金口向武昌进攻。这一仗,从兵力上曾国藩并不占优势,而且太平军占领武昌后已经做了防守准备。但湘军的运气好,他们的对手是石达开的堂兄石凤魁。此前,在占领汉阳、汉口的战斗中,石凤魁不断得到提升,不断晋升的石凤魁已变得膨胀无比,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战局很快就明了了,曾国藩统率水师沿江而下,破鹦鹉洲、占领鲶鱼套,罗泽南攻下花园、塔齐布拿下洪山。石凤魁见大势已去,迅速逃亡蕲春。逃跑过程中又被油坊岭洪山一线塔齐布的湘军消灭几千人。武昌之战的启示之一是对武昌地理的再一次确认,通向武昌的陆路只有两条,东边油坊岭、洪山到武昌,南边纸坊、青菱、八铺街到武昌,其它地方都是湖泊和沼泽地。有人说阳夏之战后,黎元洪也从武昌城到过油坊岭,他很喜欢这个地方,晚年退出官场后,他曾在油坊岭大量购置田产。

《同治江夏县志》的疆域图,把“官山”画在鲁巷的东边,与喻家山相对,中间隔着一条便道。古人的画图更多只是描述大致的位置关系,1960年武汉市勘测公司绘制了一幅《武汉市地形图》,它理应比清朝的疆域图准确很多倍。在这张图上,关山在华工之南、“庄屋熊”之东,它并非正对着喻家山,而是对着喻家山的东半部,关山的东半部则对着喻家山与马鞍山之间的湖汊,东湖的这个湖汊一直延伸到华工门前的马路边。古代,这个湖汊上有一座“喻家桥”,供人们在喻家山与马鞍山之间通行,今天光谷大道向北穿过这条水道通向东湖隧道。如此说来,珞喻路对面的光谷大道及其两侧的地带就是过去“关山”的所在。1952年的《武汉市区全图》可以佐证,在这幅图上,华工门前珞喻路的对面有一座山,山南是“五角塘”。五角塘是过去洪山区关山村的一个地名,位置在今天光谷大道与雄楚大道、高新大道交汇处。2015年起,武汉市对光谷大道进行快速化改造,这项工程采用高架桥梁及地面辅道,使光谷大道与珞喻东路、雄楚大道、凌家山北路、三环线形成互通,从根本上解决关山大道、光谷大道、光谷广场及珞喻东路的拥堵,乃至改善整个光谷地区的交通状况。这个宏大计划的枢纽就在五角塘。纵贯南北的光谷大道,横跨东西的雄楚大道、高新大道在这里交汇,五角塘立交则是这两条交通动脉的重要连结点。既然五角塘在山南,那么五角塘的北面就是關山。把这个位置关系替换成现在的空间格局,关山就在珞喻路与雄楚大道、高新大道之间,光谷大道的两侧。这个方位与我们很多人曾经的想象,相距太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曾经的关山以东、以南,随着迎接新技术革命、发展新技术产业的战略实施,悄然演变成了如今的高新技术核心区。1988 年 5 月,武汉邮科院与荷兰飞利浦公司等机构合资,成立了一家光纤制造公司,这便是后来在光纤光缆领域里无人不知的“长飞光纤”。“长飞光纤”选择的厂址正是过去的关山。从长飞光纤向北步行八百米左右就到了珞喻路,步行到华工体育馆也仅仅一千一百米左右。“长飞光纤”从成立起,就不断参与创造中国光纤通信的发展史。1988 年国内第一条省级光纤干线“武汉——荆州”光纤线路建成,1989 年“合肥一芜湖”我国第一条四次群单膜直埋式光纤通信工程竣工,1993年“上海——无锡”国家一级干线光通信工程正式开通,1993年京汉广架空光缆干线工程正式开通……中国光纤通信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加速的许多重要节点,都打上了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的烙印。

在三十多年的历程中,武汉邮科院、长飞光纤积累了八百多项发明专利,创造了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不凡业绩。2005年“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7年“新型光纤制备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8年“长飞光纤光缆技术创新工程”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在关山这个地方开疆拓土的不只武汉邮科院一家,不止“光纤”的光,还有“激光”的光。在赵梓森等人瞄准光纤攻关的时候,南望山东边,喻家山下的华中工学院在院长、著名教育家朱九思的倡议下,成立了“激光教研组”,研究工业激光器。这个教研组后来发展出了华工的激光专业、激光实验室。激光器及应用研究在华工有条不紊展开了。1982年,武汉邮科院将第一条光纤从武昌敷设到汉口时,华工激光实验室的第一台2000瓦激光器也试制成功。1986年华中工学院的激光实验室升级为国家重点实验室。与普通光源向四面八方散射不同,激光器输出的光始终射向一个方向,具有极高的强度和能量。激光神奇的特性,在许多领域都可以带来耳目一新的面貌,比如激光焊接,在激光的照射下,金属工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融化或气化,实现材料的快速连接。这种焊接还可以通过机器人或光纤实现操作。华中工学院的激光专业和激光实验室,就是关山的激光人才基地和技术之井。1985年,华中工学院激光专业一个毕业生响应让技术走出实验室和论文的号召,从银行贷款10万元创办了楚天光电子公司。1993年,从武汉东湖创业中心孵化出来的楚天光电子公司,改制成为武汉楚天激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家公司开启了中国工业激光设备自主生产的新时代,他们生产的设备既焊接过心脏起搏器,也焊接过飞机、轮船;也是这家企业,申报专利四百多项,在中国激光企业中拥有专利数量最多。1988年他们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激光焊接机,在此之前,这类设备无一例外要依靠进口。光谷的“激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企业,而是一个企业集群,如锐科激光、帝尔激光、武汉激光、华工激光、团结激光等等,它们各有专长,在工业激光、医疗激光、激光加工等一千多个行业领域均有建树,解决了许多困扰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冶金、医疗等行业的难题。光谷的激光产业园有一个令人鼓舞的规划,到2025年,规模以上激光企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带动激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20世纪80年代初,几个年轻人走进关山这片黄土地,他们心里想着如何让激光的能量穿透金属,更快地切割或者焊接,却未曾想到这光的魅力如此巨大,催生了一个新的高科技产业。

在武汉,人们说“光谷”,还有一个含义,那就是指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第二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这片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16个产业基地,以及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等8个专业园区。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仅仅有工业园、厂房,还有高密度的智力资源,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42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院所,三十多万专业技术人员,八十多万在校大学生,都集中在这片土地上。

当然,这518平方公里并不是一次建成的,从1988年到2010年,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区域范围进行了多次调整、扩展,影响深远的是对洪山区、江夏区部分乡镇、街道、行政村的六次“托管”。1999年托管了洪山区的关山、曙光、钢铁、群英四个村,开发区面积增加了11.8平方公里。2000年托管了江夏区的关南、郑桥、茅店、周店、东山五个村,开发区面积增加了18.2平方公里。这两次托管后的东湖开发区便是许多人熟悉的关山以东以南的关东科技园、关南科技园、光谷软件园、大学科技园。

此后的四次托管地域是豹澥、花山、左岭:2005年,托管江夏区佛祖岭、汪田、九夫、泉港、宗黄、杨店、大邱、大舒、湖口、邬家山、同心、牌楼舒、大谭等13个村56平方公里;2007年,托管江夏区的豹澥镇92.6平方公里;2008年,托管洪山区九峰乡及其九峰、马驿、三新、保丰、群建、新农、新建、新洪、河刘、新跃等10个行政村21.4平方公里;2010年,托管洪山区的花山镇、左岭镇,江夏流芳镇、五里界街296.13平方公里。这些地方,过去很少进入武汉市民的视野。

第三次托管的佛祖岭等13个行政村都是江夏区豹澥镇下辖的村。这片区域大致在三环线以南,龙泉山以北,西南是汤逊湖,光谷一路、光谷二路、光谷三路南北向穿过这片区域。光谷三路旁边有一条小路“九夫小路”,路名来自“九夫村”的村名。九夫村的谭左湾以“谭姓”为大姓,1847年著名汉调艺人谭志道的儿子谭鑫培出生在这里。谭左湾至今保存着一栋谭家的老房子,这栋叫“走马转楼”的砖木房同时也是一栋戏楼,两边的厢房早已不存,但从周围收集上来的门窗上,还可以看见以汉剧故事为题材的浮雕。1853年谭志道带着谭鑫培离开这里便再没回到家乡,2009年武汉举办“京剧谭门故乡行”活动,谭鑫培的曾孙、81岁的谭元寿终于实现了寻根的梦想,他带着谭孝曾、谭正岩,祖孙三代回到了谭左湾。“九夫村”是汉调的家乡,也是京剧“谭门”的家乡。如今,在这片极具包容精神的土地上,有武汉本地的长江动力集团、武重集团、长飞科技园等企业,也有光谷航天城、金山软件、富士康等来自天南地北的企业,共同谱写着新时代的“汉调”。

第四次托管的是成建制的豹澥镇。豹澥东接鄂州市,北与洪山区的花山相连,西南与江夏区的流芳街接壤。在今天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版图上,这片区域大致在高新大道以南,武汉绕城高速以北,光谷四路以东,光谷八路以西之间,神墩一路、二路、三路,高新二路、四路、五路、六路东西向穿过,光谷四路、五路、六路、七路、八路南北向穿过。豹澥历史上也是著名的水乡,东面、南面是梁子湖、安湖洲、红莲湖、严家湖。这些湖泊通过鄂州的樊口与长江相通,在汛期,船只可以从东、南直抵豹澥,当地人认为现在已成为地名的“神墩”,就是过去湖泊上为导航而修建的石墩,这个墩子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毁掉。豹澥当地人对自己的家乡不叫豹澥,而叫“桥上”,豹澥历史上有马家桥、神灯桥、小桥、三眼桥、夜壶桥、保桥寺桥等众多桥梁,今天豹澥互通与武汉绕城高速之间的“三眼桥”社区是豹澥水乡的历史印迹。水乡豹澥现在打造成了光谷生物城,这个“城”里的企业都做生物产业,而生物产业必须以生物技术为支撑,这就如生产一种药,必须得以对细胞、病毒等的研究为基础。用产业经济的话语来表述,生物产业是以生命科学理论和现代生物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生物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产业群,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从2008年开建,到2018年,生物城建成了七大园区,集聚了一千八百多家企业,其中世界五百强企业有八家,上市企业五十家。

通过2010年5月的第五次、第六次托管,原来洪山区管辖的九峰乡、花山镇、左岭镇都纳入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范围。花山的东北是长江,西北是严西湖、北湖,东南是严东湖。同治《江夏县志》记载,县东北七十里有花山,今天这座山依然存在,就在严西湖东缘花山生态湿地公园附近,海拔83米,它过去叫驼子店,一个从外地逃难而来的驼子在此处开了一家副食店,带动了其他人来此做生意,一片荒地逐渐繁华起来。在光谷向东推进的过程中,“花山”逐渐被一个新名字取代,即“花山生态新城”。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湖北两型社会首个生态城。光谷向东的边界在左岭,左岭新城是开发区东部的一个副中心,这是一个产值超过1000亿元、常住人口达10万人的副中心。如今左岭大道8公里范围内已经有国家存储器基地、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总投资超过40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

从鲁巷到关山,从关山到佛祖岭、流芳,再到豹澥、花山、左岭,“光谷”在拓展的同时,也不断丰富了“光谷”一词的含义。从1988年开始,武汉东部这片湖泽之地,逐渐演变成中国高新科技的前沿阵地和展示舞台。2021年9月3日,武汉正式发布《东湖科学城建设发展规划》,提出以东湖科学城、光谷科创大走廊两大支撑,聚焦物质、信息、生命、材料、地球與环境五大科学领域,组建光谷实验室、江夏实验室、东湖实验室、洪山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江城实验室、洪山实验室等七大湖北实验室,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显然,“光谷”一词又被注入了新的含义。

责任编辑  吴佳燕

猜你喜欢

关山光谷光纤
赵括很忙
关山雪里红
关山萧和墓驼车出行图研究
FIBBR King-A系列HDMI光纤线
高品质的忠实还原 FIBBR Ultra Pro2 HDMI光纤线
一条光纤HDMI线的诞生长飞/长芯盛FIBBR工厂走访实录
“武汉光谷军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全国产1550nm 窄脉宽光纤放大器
平衡和谐是更好的教育——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发展纪实
关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