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查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紊乱发生率并分析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

2022-07-05招日兰温财文陈康霞陈玲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条目精神分裂症发生率

招日兰 温财文 陈康霞 陈玲

(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湛江,524000)

精神分裂症属于常见精神病症,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述清楚,终生患病率相对较高,该症发病后表现为行为、思维、情感、感知等方面的障碍。调查发现,有30%~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伴有睡眠紊乱的出现。睡眠紊乱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主观上入睡困难、睡眠感缺乏、睡眠维持困难以及客观检查时深睡眠期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等。深入分析发现,多数精神分裂患者的睡眠紊乱贯穿疾病的整个病期,如前驱期、急性期及稳定期等,且极易受到药物的影响[1]。相关文献报道,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不好会加重病情,且极可能导致大脑出现认知障碍[2]。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调查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紊乱发生率并分析睡眠质量影响因素与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湛江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44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来我院行健康体检的非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10,女34例,年龄23~70岁,平均年龄(46.52±3.65)岁,非精神分裂症病程10 d至5年,平均病程(3.26±0.41)年。观察组中男11例,女33例,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46.03±3.44)岁,病程3个月至10年,平均病程(3.52±0.42)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纳入标准 1)精神分裂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分≥60分;2)精神分裂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诊断标准[3];3)属于门诊患者,均具备一定的听写能力,可完成问卷调查;4)患者及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排除合并其他精神疾病者;2)排除伴有急危重症者;3)排除依从性较差者;4)排除不配合调查者;5)排除基线资料缺失或不完整者。

1.4 研究方法 1)睡眠紊乱发生率与睡眠质量调查: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睡眠质量。量表含19个自评条目及5个他评条目,其中第19个条目及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计分,剩余18个自评条目中包含7个维度,即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催眠药物、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总分21分,分值越高表明睡眠质量越差[4],患者PSQI评分>7分表示患有睡眠障碍,睡眠紊乱。2)精神分裂症患者基础资料调查:采用医院基础资料调查问卷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学历、婚姻情况、文化程度等)、并发症、既往病史等。指导患者填写后当场回收,问卷共发放166份,实际回收166份,回收率100%。3)相关因素量表:a.心理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估,本研究运用24项中文版本,总分为96分,评分标准:<8分为无抑郁、8~20分为轻度抑郁,21~34分为中度抑郁,≥35分为重度抑郁;b.社会支持通过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评价,量表由1994年肖水源整理编制,含3个维度、10个条目,其中主观支持含4个条目、客观支持含3个条目、对社会支持利用度含3个条目。分级标准:低水平为≤22分,中等水平为23~44分,高水平为45~66分[5]。

1.5 观察指标 采用PSQI分析2组患者睡眠质量的差异,采用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睡眠质量的因素。

2 结果

2.1 2组患者睡眠紊乱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睡眠紊乱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睡眠紊乱发生率比较[例(%)]

2.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 观察组PSQI总分高于对照组,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回归分析 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单因素为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发病情况、社会支持水平及抑郁程度(均P<0.05)。见表3。

表3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单因素回归分析

2.4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性别男、文化程度低、疾病复发、社会支持低、心理抑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多因素(均P<0.05)。见表4。

表4 睡眠质量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睡眠是保障人体正常生物节律的重要行为,是保持内外环境平衡的重要方式,睡眠障碍是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极易出现睡眠紊乱,且还会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出现不同程度损害,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加重病情,影响患者生命质量[6]。

本研究着重调查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紊乱发生率,并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因素,实施针对性对策,调查发现观察组PSQI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紊乱发生率68.18%高于对照组13.64%(P<0.001),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已发生睡眠紊乱,出现日间过度睡眠,夜间睡眠浅、多梦、易惊醒等情况,原因为患者发病期经药物治疗后,疾病症状明显缓解,睡眠障碍随之减轻,在日间受病情影响的兴奋、躁狂症状缓解后,精神衰竭,进而出现过度睡眠现象,部分患者表现为夜间睡眠浅、多梦、易惊醒、失眠等现象,进而致使睡眠紊乱[7]。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45岁、性别男、文化程度低、疾病复发、社会支持低、心理抑郁是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多因素(P<0.05),表明疾病治疗后复发会加重患者睡眠障碍,心理抑郁及社会支持水平低亦会导致睡眠障碍,当患者为男性,年龄超过45岁,文化程度低时,极易导致睡眠质量变差,可能与45岁以上男性患者责任感强、社会压力大、所承受的家庭压力较大等原因密切相关,而学历低的患者思虑重,加之我国逐渐向全民知识化社会迈进,其文化程度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速度,因而导致压力过大,导致睡眠质量变差[8]。预防性对策:1)加强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向患者发放精神分裂症手册,观看相关视频,在科室中定期展开专家讲座等,以此讲解相关知识,促其了解自身病情,以改善睡眠;2)患者因疾病复发导致睡眠变差,可调整既往护理方案,增加技能训练指导,如社会技能训练,以延续性护理方式通过微信平台进行指导,或据患者兴趣爱好,开展书法、手工艺品等职业技能训练,期间以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方式调动患者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改善患者睡眠[9];3)给予患者一定的社会支持,如改善团体间关系,支持、尊重与理解患者,直接物质支援等,均可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以增强社会适应性,辅助改善睡眠;将华生关怀理论引入到心理护理中,接受倾听患者正向与负向感受的表达,通过科学、系统的方式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充分了解患者内心的感受,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10]。

综上所述,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睡眠紊乱,且导致患者睡眠质量差的因素较多,需加强干预,以改善睡眠,辅助提升疾病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条目精神分裂症发生率
精神病患者暴力降阶技术专家共识与形成方法探讨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急诊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拨开精神分裂症的迷雾
《词诠》互见条目述略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