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产教融合下产业学院建设的问题与实施路径

2022-07-05聂晓梅曲永鹏刘传勤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院人才学校

聂晓梅,曲永鹏,易 锋,刘传勤

(1.江苏理工学院体育部,常州 213001;2.常州大学体育学院,常州 213164;3.牡丹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牡丹江 157011 )

引言

而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迅速转向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供给侧不能良好适应需求侧的变化,高等院校毕业生的高层次就业需求与企业的高水平人才需求产生了巨大矛盾。要化解人才培养的供给与需求矛盾就需要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进行深度产教融合以推动人才培养的不断发展。如何推动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是急需探索和解决的新课题。

水木创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姜世雄对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并首先提出了“产业学院”的深度产教融合概念,他对校、企在“产业学院”中的分别承担的任务、合作内容、运行方式进行了设想和阐述。教育与产业的这种深度“跨界融合”模式为普通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在产业学院建设实施过程中如何跳出“固定思维”深入理解产业学院模式,如何协调各方资源、满足各方利益需求、符合政策要求,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产业学院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一)产业学院产生的背景

从两个层面对产业学院产生的背景进行了分析,首先是社会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的事物、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理念和产业不断涌现,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单一化向多层次化转变。企业需要提升市场影响力,需要在产业链中寻找机遇,寻求企业间的合作共赢,就需要高校这样的沟通、展示和融合的平台。第二是当前普通本科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无法独立支撑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在国家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内容的创新创业大赛,但是脱离产业的“创新创业”不过是纸上谈兵,甚至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学校需要与企业的合作,获取市场资源和市场信息,需要通过与产业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的升级。

对于一个产业来说,人才是支撑这个产业发展的基础。而高校通过自身的资源不足以支撑适应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一座桥梁,学校利用企业的优势直接对接市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业学院的教育与产业的“跨界融合”理念应运而生。

(二)产业学院的内涵

1.产业学院是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2020年教育部和工业信息化部共同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其中提到突破传统路径依赖,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发挥企业重要教育主体作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高校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完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造就大批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首先要明确其定位和基本任务,产业学院的核心任务仍是人才培养,产业学院是高校与合作企业深度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产业学院产生的根本原因。产业学院在对学生培养目标的设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的设置要从企业需求出发,要根据市场和就业需要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标准。产业学院是企业的人才培养中心,以企业发展需求为核心,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实习。高校需要制定一个相对长期的产业学院发展规划,同时企业将为共同合作的高校提供统一的规划范本,将未来合作的专业门类、数量、人数规模等内容进行规划,针对产业学院的课程改造或开发制定相应的长期计划和目标,还可针对师资派遣、课题研究、实习安排、内部培训资源共享等内容进行补充。

2.产业学院是产业各方的互动平台。从创新意义上来说,产业学院是高校为产业相关各方搭建的互动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和细化,企业需要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需要不断拓展新的资源和业务,新兴产业也需要提升社会影响力,但由于商业机密、利益冲突等原因造成企业之间信息闭塞,沟通不畅,产业相关各方企业需要一个中立的,有影响力的中间机构搭建交流平台,从而有利于区域产业链的规模化、健康化发展。产业学院通过“一校+多企”的合作模式,使高校成为企业之间的连接点,企业各方通过学校的链接,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获取其他企业的相关信息,从而寻找自己在产业链中的优势和支撑点,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高校还可凭借自身在当地的丰富社会资源邀请行业中的权威专家,组织产业相关企业举办各类活动,提高相关在当地的知名度,拉动企业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产业内资源优化。

3.产业学院是“依托学校,多方参与”的校企合作平台。产业学院并不是独立的学校或学院,而是为解决学校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两张皮”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创新模式,它不同于企业创办的企业大学,而是类似于德国的“双元制”和韩国的“产学合作”模式,是依托于原有的教育系统,高校与企业在高校原有的制度和机构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教育模式”。产业学院是政府引导、学校组织、企业参多方合作平台,在运行上以产业为引领,充分调动学校、政府、企业的优势资源,共教、共管,责任共担,学校以企业需求为核心制定相应教学计划,利用自身的社会影响力提升相关产业的社会知名度,企业对人才标准提出意见,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产业信息,开放各种资源甚至直接参与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在管理上校企双方需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来保证合作的有序进行。产业学院适合每半年或一年举办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未来一段时间重要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其后双方指定具体负责人进行实施,并通过多方的有效参与实现多元共赢。

二、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分析

(一)企业对共建产业学院提出的问题

企业运营需要考虑成本,需要考虑投入与回报,产业学院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是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在产业学院共建过程中,企业对产业学院的具体运行以及产业学院能够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效益产生了一定的疑问。本文作者通过参与某大学体育学院产业学院的建设并且与企业多次深入的会议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意见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如何分配、多久能够为企业提供可用人才、人才的来源与规模、如何推动一线课程的开展以及产业学院如何快速帮助中小型企业产生效益”等问题。通过走访滁州研学教育基地、大陆教育、营地教育网、溧阳南山基地,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发现企业对产业学院建设提出了若干问题。(如表1)

表1 调研过程中企业提出的问题分布

(二)产业学院针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分析

从有代表性的企业管理者对共建产业学院提到的实际问题可以看出,大型企业需求创新型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而中小型企业则更加关心操作性人才的迅速上岗,以及寻求如何在大型企业中的生存空间两个方面。这些问题和建议的提出,为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高校管理者也充分了解到企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

企业在参与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更新观念。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产业学院不是简单的普通应用型人才的输出,而是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和创新层面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通过企业师资和硬件设备的支持,通过一线实践课程的引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抗压能力、互动能力、专业技能、创新能力,提升行业人才的核心素养;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产业学院的平台属性,通过产业学院的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开发能力,为中小型企业获得信息和资源拓展资源,并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的重要途径。企业和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企业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为企业创造价值,需要留住人才,而高校需要提升学生的高水平就业。传统本科体育教学培养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市场认知,毕业之后就业层次低,但通过产业学院的先进培养方式,企业和高校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三、产业学院建设实施路径

根据国家关于产教融合和产业学院建设的相关政策,结合企业提出的具体问题和当前学校的人才规模、教学条件,充分考虑企业的真实需求,试图充分调动企业和学校的优势资源,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学生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索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高校—企业—人才”三方共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扎根区域,面向需求,设定多层次化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新变换,这为高等教育,特别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带来了挑战,产业学院面向的是特定的企业,更是全面区域相关产业,在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上,要主动了解区域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了解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把握产业甚至是相关产业群的人才需求特点并设定人才培养目标。产业学院并不是简单地面向一家或者几家企业,在人才培养上不能采用狭义的“订单式培养”,产业学院面向的是区域内的相关产业,因此培养的人才标准是面向整个行业的。在人才培养标准的维度上,实践能力是重要的一环,学生的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交流能力、团队意识都是重要内容。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上,企业和行业根据业务需要、机构设置、运行分工需要一线操作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创新研究人才,因此在方向设定上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的自我选择和特点,也要面向需求加强引导,打造多层次化的培养目标。

图1 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二)全覆盖,多渠道人才来源

产业学院应该培养哪些人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单独招生还是依照学校原本的招生计划,是面向学校内部还是面向社会。以某大学体育学院产业学院为例,学院每学年招收两个自然班,每班40人,四个年级合计320人,计划建设包括研学产业学院、健身产业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相对而言,人才培养的输出是面向长三角地区,目前该学院在校学生规模远远不足以满足各产业学院以及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在产业学院培养对象来源上需要拓宽渠道,在政策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开发校内、企业和社会的人才来源。通过校内跨学科、跨校专升本、企业员工再提升、社会人员再就业等方式探索“专业交叉、学校交叉、校企合作、社会人员再就业”的多层次、多渠道人才来源,有效提升人才规模,满足区域产业人才需求。

(三)创新培养计划,探索“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验证式多段实习方式

实习实训是巩固和提升专业能力,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对于产业学院来说,有效的实习实训是提升人才综合能力,加深人才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了解的重要培养方式。传统的普通本科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在培养计划中从实习的方式和时间上来看,一般采用毕业前的集中实习,且实习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深入地了解企业相关业务和企业文化,更不用说将学习的知识高效地运用到实习实践中。因此,在建设产业学院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时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对于实习时间可以适当的增加,实习方式可以探索“验证式”的实习方式,采用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穿插的教学模式。例如,在大一侧重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大二一学期安排集中实习来检验大一学习的成果,并发现自身的不足,然后通过大二第二学期和大三学年的在校学习充实自己的理论水平,大四第一学期继续参加实习对理论学习进行验证,大四第二学期将通过论文的撰写总结大学四年的学习,并且通过一定的课程来进一步补充实践中发现的不足。通过探索这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多段式培养计划,不断地总结和提升综合能力,提升自己与行业的匹配度。

图2 产业学院生源构成

(四)打造校企互动性课程体系,搭建“1+1”实践实训双平台,提升协同育人能力

产业学院是建立在学校二级学院基础上又与产业高度融合的特殊机制。产业学院的优势和创新之处在于“协同育人”,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这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打破“学科课程”的固有思维,充分考虑企业需求,构建人才核心素养结构图,利用企业师资和课程优势,将企业最前沿实践课程植入课堂,构建多元化的师资体系,深化企业参与度,打造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的互动性课程体系,实现校企的师资互通、课程共享、信息互动。改变传统的纸上谈兵,将企业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入到课程,直接利用企业师资,实现情景再现。在企业建立学校的实践实训基地,在学校建立企业的研究中心和营销中心,为学生搭建校内加校外的“1+1”实习实训双平台。

人才最终要服务于企业,在产业学院人才培养中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评价主体作用,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制定课程考核标准,在考核实施上合理制定学校、企业的考核比例和考核内容,让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阶段,提升学校与企业的协同育人能力。

猜你喜欢

学院人才学校
人才云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学校推介
毛遂自荐
西行学院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