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2022-07-05许恒兵刘光育

文化软实力 2022年2期
关键词: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许恒兵 刘光育

[提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把握新时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走向,破解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理论和实践难题,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引领时代发展的真理性力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创新和发展。深刻领会内含其中的卓越哲学智慧,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创新

[作者简介]许恒兵: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刘光育: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很多人将其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运用,但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则很难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真正创新和发展,在这种“创新观”的支配下,很容易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固化为裁剪现实的公式,从而抹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品质。为了真正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的要义,首先必须廓清一个前提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本质到底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归根到底源自对社会现实中各种深层次现实关系的把握,而由于社会现实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就内在地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这种创新绝非止于运用,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深刻理解不断变动的社会现实,把握其中各种复杂的重大关系,破解其中不断生成的深层次矛盾,并由此提炼出富有标识性的概念和富有学理性的理论。从这个角度来审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破解当代中国和世界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处理复杂关系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作出了许多新论述,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

一 在传承和弘扬精神内核中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任何一种特定的哲学形态都有其内在的本真精神,它贯穿于这种哲学形态的基本内容之中,成为这种哲学形态的精神内核,并构成这种特定的哲学形态与其他哲学形态相区别的根本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传承和变革以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全新哲学形态,并在创立的过程中基于思维方式、功能使命等方面的全面重塑,生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内核,包括指向改变世界的革命精神、面向现实把握规律的科学精神以及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精神,这些精神内核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灵魂之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首先就要深刻领会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核,唯有如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作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和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内核,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

(一)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

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变革重塑了哲学的功能,使其从原来的仅仅只是“解释世界”的哲学转变为首要目的在于“改变世界”的哲学。纵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演进历程,无论是他们共同合作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伴随社会现实和革命形势的变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发展,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发展,必须传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明确指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从革命斗争的狭义内涵来看,它意指相互敌对的阶级、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暴力斗争。从这个角度来看,习近平所强调的“伟大斗争”无疑拓展了革命斗争的内涵。习近平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5.这样一来,斗争就不再只是为了解决阶级与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指向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重大矛盾和问题。就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而言,伴随改革开放进程的日益深入,我们在各个领域都面临相互交织和勾连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和斗争,党的执政能力与执政使命之间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冲突、挑战都制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实现。正是基于对解决矛盾、化解风险、迎接挑战之重要性和艰巨性的深刻体悟,习近平强调必须进行“伟大斗争”。伟大斗争精神作为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智慧和品质,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精神。

(二)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为人类探究历史奥秘铺平了道路。它不仅内含着始终要求面向现实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而且为探究历史规律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引下,马克思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武器,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坚持将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使命以及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伟大斗争、伟大事业统一起来审视与考量,牢固树立“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治党管党理念,系统推进党的全面建设,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牢牢扭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双循环”格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判断历史阶段和方位,坚持从历史大势中把握规律、引领方向,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人类进步潮流,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精神。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三)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精神

考察人类思想史,历来的思想家总是离开人的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人的本质和关怀问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将人置于社会关系之中谈论人的自由、尊严和使命,从而赋予了人本精神以历史性的内涵。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人的存在的这一特征决定了人的本质实现的根本路径不在于抽象的人本批判,而在于立足物质生产的发展彻底变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升人的生活质量,拓展人的自由发展空间。习近平指出:“中国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中寻找发展动力、依靠人民推动发展、使发展造福人民。”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弘扬和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精神,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将“人民是阅卷人”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评判标准,统筹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个人全面发展,在着力推动发展,进一步做大“蛋糕”的同时,不断变革和理顺制约人的发展的各种关系,从而深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精神。

二 对“实事求是”的新论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创新发展

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原则,恩格斯曾经将其概括为“如实地观察事物”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548.,亦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习近平反复强调實事求是的重要性,领导全党把实事求是贯穿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并围绕实事求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赋予了其新的内涵。

(一)赋予实事求是以动态的辩证内涵

习近平深刻指出:“坚持实事求是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做到了实事求是,并不等于在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做到实事求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坚持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取得的经验,并不等于在变化了的另外的时间另外的地点也能够适用”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这一重要论述赋予实事求是的方法以动态性的辩证内涵。实事求是的目的是探求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但认识对象绝非永恒不变的存在,而是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展开中不断变化自己的呈现方式和运行规律,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通过实事求是得出的结论不可能具有普遍适用性,而只能是思维和存在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现实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持续展开新的探究,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动态的历史的统一,从而使据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二)赋予实事求是以鲜明的价值内涵

实事求是方法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探求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因而首先具有科学性的内涵,但实事求是还具有价值性的内涵,即只有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一方面,实事求是之所以具有价值性内涵,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习近平深刻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人民日报,2016-05-19(2).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任何一门具体学科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把握规律、探究真理,都不可避免地要受研究者价值立场的制约。就此而言,“西方马克思学”的很多代表倡导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进行所谓“纯客观性”的解读,不仅从根本上背离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属性,而且更是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内含的鲜明的价值立场;另一方面,只有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才能勇于实事求是,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方向与人民的愿望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历史发展进程和方向又是在历史规律的制约下展开的。历史进程和方向、人民的愿望、历史规律三者的内在联系决定了只有确立人民的立场,我们才能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三)赋予实事求是以科学的理论创新内涵

习近平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正如实事求是本身的内涵所表明的,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变革现实、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升华认识,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探究体现为一个能动性的过程,这种能动性体现在,为了切中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我们首先必须掌握科学的理论思维、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20.。马克思主义是“有力思想武器”,但绝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提供历史进程中所涌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的现成答案,而是说,它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根本的指引。对此,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不断为寻求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道路。”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的过程,就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为,正是实践生成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因而我们所要探究的现实就绝不是脱离实践的与人无关的抽象存在,而就是处在实践之中的客观存在。正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与客观事物之间发生关系,客观事物的本质才会展现在人的面前。实践的发展以及人与客观事物关系的不断变化,使得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呈现为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三 对重大矛盾问题的深刻阐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矛盾不断生成和解决的过程。这决定了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遵循辩证的方法,即要把事物的运动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并对新时代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矛盾问题作出深刻阐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理论内涵的多维创新和拓展。

(一)深刻阐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时代方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在战略判断层面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

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要科学谋划自己的发展,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自己所处的历史方位进行战略判断,以此为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复杂的事物系统中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规定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准确研判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质的重要性,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阐明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与历史方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从而在历史方位之战略判断层面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一方面,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断提升,物资短缺的窘况得到了根本性扭转,人民的需求层次不断跃升,与之相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这些新情况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新变化;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是在原有主要矛盾基础上的“升级”,其在本质上仍属于发展方面的矛盾。其中,“美好生活需要”是“物质文化需要”的升级,“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则体现了我国“富起来”以后在发展方面的新问题、新特点,因而变化了的主要矛盾反映的仍然是“需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历史方位变中有不变,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深刻阐明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战略规划层面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

回顾百年辉煌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论用以指导实践。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事业,我们党大力倡导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方法,邓小平将其明确概括为“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符合实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精神要义,有效地激发了群众大胆闯、大胆试的创造热情,在深化规律认识、推动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改革的日益全面和深入,改革涉及的领域、环节相互之间的耦合性、关联性不断增强,愈益需要从顶层加以筹划和设计。正是基于这一实情,习近平明确强调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并对其与“摸着石头过河”之间的辩证关系作出深刻阐释,在战略规划层面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68.“摸着石头过河”指向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但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突破一旦离开了全局规划就会迷失方向,并容易造成与其他局部性改革之间的相互掣肘;加强顶层设计旨在展开改革的全局性谋划,但改革的全局性谋划离开了局部的阶段性改革突破便会流于空洞。

(三)深刻阐明全局谋划与重点突破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战略实施层面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重点是全局中的重点,只有首先把握全局,才能确定重点。重点规定全局,只有抓住重点,才能带动全局。这一对全局和重点的辩证认知,不仅对展开战略筹划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同时构成推进战略实施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发展进程中暴露出来的重大矛盾和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处理好全局谋划和重点突破辩证关系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中实现战略突破,在把握战略全局中推进各项工作”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0.。例如,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强调全面发展,又明确突出重点;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过程中,既注重总体谋划,又注重牵住“牛鼻子”,等等。这些重要的论述贯通着全局和重点的辩证方法,在战略实施层面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

四 对社会现实本质的深刻揭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创新发展

恩格斯指出:“(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杠杆。”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7.这一精辟论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要义,为我们深刻把握不断变动的社会现实提供了方法论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异常复杂的形势和艰难繁重的任务,习近平十分重视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他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秉持优良传统,顺应时代变化,着眼于深化认识推动发展,习近平娴熟驾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分析和把握不断变动的社会现实,在充分彰显其强大生命力的同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一)完整把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论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马克思彻底改变了以往的历史哲学仅仅局限于在思想或政治领域寻求历史发展动因的做法,转而深入到历史的本质维度即物质生产领域中寻求历史发展的动力。其中,物质生产内含着两个维度,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经济基础不断发生变化,而上层建筑领域也随之发生“或快或慢”的变迁。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所深刻揭示的,资本内在具有的增殖本性不断“迫使”资本家进行技术革新,资本生产力由此实现快速发展,而资本的历史局限性日益暴露,马克思由此揭示了资本生产关系历史性特质及其必然被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就此而言,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关注的重心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生产力水平较为落后的现实,我们党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动生产力发展上来,而其根本的路径就是通过改革不断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着眼于将改革全面引向深入,继续在新时代用好这个“关键一招”,习近平强调:“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N].人民日报,2013-12-05(1).从马克思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这一论断通过建构起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关系,实现了对历史动力理论的系统建构,从而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动力理论从基本矛盾动力理论升级为基于基本矛盾内在构成之交互作用的系统动力理论,为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把握改革方向、理顺重大关系、确立改革重点等提供了根本的方法论指引。

(二)深刻揭示中国道路的成功秘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道路理论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展开都体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普遍性,同时又因自身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现实基础等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殊性。就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特殊性而言,马克思专门对东方社会的历史道路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跨越资本主义阶段的论断。虽然在马克思的时代,社会主义尚未由理想变成现实,这一论断更多地体现为原则性设想,但却为东方的民族和国家开辟新的历史道路提供了重要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中国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都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历史道路理论的科学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条全新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那么,这条道路何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道路理论的基本观点,突出阐明了中国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适合中国国情、植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从实践、理论、民族、时代四个维度系统阐明了其鲜明特色。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还从人类普遍史和民族特殊史辩证关系的角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的关键。习近平明确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广泛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积极回应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但始终不忘保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依靠自己的力量推动发展。

(三)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基于对人与自然之源始共在关系的揭示,深刻阐明了自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更为突出的是,马克思通过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中进行历史性考察,揭露了资本生产关系下人與自然关系必然的畸形发展,并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建构作出了具有原则性高度的设想,其中,这一设想的核心在于,人通过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而实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性调节。马克思的这一设想告诉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本身就应该是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充分反思人类文明发展的经验教训,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智慧,着力破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鲜明地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习近平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24.围绕如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及其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融入。提出新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系统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路径,在辩证把握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朝着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并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倡导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为人类社会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大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空间。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四)明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揭示了资本扩张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国家被商品这一纽带联结起来,世界市场由此形成。但在资本主导的世界市场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廉价的商品以及殖民侵略战争大肆掠夺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财富,因此,资本主导的国际关系和世界市场体系表现出极度的不公平,对抗、冲突构成了资本主导的世界历史进程的主旋律。但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力量对比持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习近平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这一价值理念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分析把握当今时代历史发展新变化,包括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依存度愈益加强,倡导“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73.,

倡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从而实现了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描述世界市场的形成向积极塑造全球化的发展;这一价值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分析把握当今时代历史发展新走向,揭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了从联合革命求解放向合作共赢谋大同的发展;这一发展理念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分析当今时代历史发展新路径,倡导“文明交流、互学互鉴”,实现了从揭露文明霸权向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发展。

五 结 语

回顾百年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来锻造科学的理论体系,先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伟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引,同时又在破解新时代中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这种创新发展,不仅体现在其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标识性的概念和重要论述,而且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深层次逻辑和方法。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要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注重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领会,更要在整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上,深刻领会内含其中的思维逻辑和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习得内含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大智慧,并切实将其转化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of New Era

XU Heng-bing,LIU Guang-yu

Abstract: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utilizes Marxist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to analyse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location and direction of China in the new era.It solves all kind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great process of insist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deeply manifesting essential spirits of Marxism,embodying the power of truth of Marxism that leads the era to develop,realizing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asic Marxist theories in China of new era.Understanding the excellent wisdom in it will help us master 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Marxist philosophy;XI Jin-pings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theoretical innovation

About the author:XU Heng-bing,professor of Marxist theory department,politics school,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modern Marxist philosophy.

LIU Guang-yu,professor of Marxist theory department,politics school,China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National Defence University,specialist in Marxist ideological theories.7E7B25AE-5254-4A89-B5E9-4B6797B25C84

猜你喜欢

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