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绝缘包扎工艺不良引发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内部异常产氢的原因分析

2022-07-04刘黎洋

东北电力技术 2022年4期
关键词:褶皱绕组过量

陈 浩,郭 铁,刘黎洋,高 森

(1.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6;2.国网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辽宁 沈阳 110006)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是电力系统中重要的一次设备,主要安装于户外变电站,因其长期运行在大电流、高场强的恶劣复杂环境下,易出现因过电压、谐波、受潮和绝缘劣化等原因而引发的局部放电、过热情况[1],进而导致电流互感器内的绝缘油裂解产生氢气等故障气体,通过对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分析可以发现此类故障[2]。油浸式电流互感器(TA)内部过量产氢的问题已有研究人员开展过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因TA内部的金属件存在焊接,在镍的催化作用下促进有机物分解产氢[3];水或绝缘油在高温及电场作用下分解产氢[4];也有案例显示在未带电运行的TA中发现了过量产氢现象,但介损和绝缘电阻等常规试验未见异常,TA脱氢后投运正常,因此提出过量产氢和内部绝缘问题并无直接联系的观点[5]。本文针对辽宁电网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不同工况下过量产氢的TA进行试验和解体分析,查找出多起过量产氢问题的共性:油纸绝缘系统中纸绝缘存在大量“褶皱”引起局部场强不均导致故障产氢,对“褶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TA的制造和运行提出建议。

1 油浸式电流互感器过量产氢现象

辽宁电网近年来出现多起TA过量产氢的现象,其共同特征为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发现氢气含量超标(超过标准规定的150 μL/L),甲烷和总烃含量增大,但一般不产生或者产生痕量乙炔。过量产氢会导致TA内部压力增大,严重时会将膨胀器异常顶起,造成设备变形,甚至引起本体炸裂。过量产氢表明设备内部可能存在绝缘缺陷。

2 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对辽宁电网近年多起TA过量产氢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以220 kV电压等级设备为例,共收集了13台过量产氢TA的数据,其中有3起氢气含量接近104μL /L;7起达1000 μL /L;3起大于100 μL /L不超过1000 μL /L。这些异常的TA,有的投运超过了15年,有的仅仅投运1~2年,从数据上看,产氢的含量多少与年份并无直接关联。本文选取2起比较典型的TA过量产氢案例,并对故障TA进行试验及解体分析。

2.1 案例1

变电站巡视人员发现某220 kV电压等级运行中TA金属膨胀器异常顶起上盖。带电取油样进行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发现氢气、甲烷和总烃气体含量均远高于标准要求的注意值(220 kV 电流互感器:氢气含量≤150 μL/L,总烃含量≤100 μL/L)。试验数据见表1。

表 1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数据 单位:μL /L

由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数据判断,该设备内部存在低能量放电,为进一步确认故障及分析原因,对该台设备返厂解体。

2.1.1 解体前的电气试验

该故障设备为2000年出厂产品,为LCWB7油浸式正立型产品。因怀疑该设备内部可能存在绝缘缺陷,耐压试验可能会对其造成二次损伤而影响对其原始故障原因的分析,因此,对故障设备进行如下试验:①绝缘电阻测试;②电气试验前后介电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测试;③局部放电试验;④电气试验前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⑤油耐压、微水及油介损试验[6]。

a.绝缘电阻测试。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及地为2500 MΩ;一次绕组段间为2500 MΩ;二次绕组之间及地为2500 MΩ;末屏对二次及地为2500 MΩ。

b.介电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测试。电气试验前后分别测量了试品的介电损耗因数(以下简称“介损”)和电容量,测量结果见表2。

表2 介损及电容量试验数据

表3 局部放电试验数据

d.电气试验前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试验数据见表4。

表4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数据 单位:μL /L

2.1.2 解体检查

对故障TA进行放油、拆除膨胀器、外瓷套及吊芯检查。解体检查TA的油箱及二次绕组,油箱无变形,油箱壁无明显放电;二次绕组排列整齐,绝缘包扎紧实,绕组及各接头未发现明显放电痕迹,如图1所示。

图1 22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

对TA的一次绕组主电容屏及纸绝缘由外到内进行拆解,发现从靠近末屏的第4层主电容屏开始,在绝缘纸上发现大量较宽的横向“褶皱”,“褶皱”位置主要位于“U”型弯的内外侧,越向内拆解绝缘电缆纸“褶皱”越明显,直至拆解到第7层主电容屏后,绝缘纸恢复平整。绝缘纸的横向“褶皱”见图2。

图2 绝缘纸的横向“褶皱”

2.2 案例2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中要求,新投运的110(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电流互感器投运后1~2年内应取油样进行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分析。试验人员对已投运8个月的某220 kV电压等级运行中TA开展油中溶解气体分析,发现氢气、甲烷和总烃气体含量均远高于标准要求的注意值。试验数据见表5。

表5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数据 单位:μL /L

由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数据判断,该设备内部存在低能量放电,为进一步确认故障及分析原因,对该台设备返厂解体。

2.2.1 解体前的电气试验

该故障设备为2019年出厂产品,为LCWB7油浸式正立型产品。对故障产品开展以下试验:①绝缘电阻测试;②电气试验前后介电损耗因数及电容量测试;③工频耐压试验;④局部放电试验;⑤电气试验前后油色谱分析;⑥油耐压、微水及油介损试验。

a.绝缘电阻测试。一次绕组对二次绕组及地为2500 MΩ;一次绕组段间为2500 MΩ;二次绕组之间及地为2500 MΩ;末屏对二次及地为2500 MΩ。

b.介损及电容量测试。电气试验前后分别测量了试品的介损和电容量,测量的结果见表6。

表6 介损及电容量试验数据

c.工频耐压试验。二次绕组间及对地:3 kV,1 min;末屏对地:5 kV,1 min;一次绕组:368 kV,1 min。

表7 局部放电试验数据

e.电气试验前后油中溶解气体分析。试验数据见表8。

表8 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数据 单位:μL /L

f.油耐压、微水及油介损试验。油耐压值56 kV;油微水为8.3 mg/L;90 ℃下油介损为0.22 %。绝缘电阻试验显示,该TA一、二次绝缘正常;由表6 测试结果判断,设备不存在内部绝缘材料老化、受潮和主电容屏击穿的问题;由工频耐压试验结果可知,设备内部不存在绝缘击穿;由表7局放测试结果判断,设备内部可能存在低能量的放电,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试验在加压2 min内,TA的局放量均未超过20 pC,而在2~5 min的过程中局放值上升37 pC;由表8可知,试验前后试品油中溶解气体中氢气含量略有增长,可判断设备内部仍存在低能量放电;对绝缘油进行油耐压、微水及油介损试验,试验结果无异常,表明绝缘油没有进水受潮和污染劣化现象。

2.2.2 解体检查

对故障TA进行放油、拆除膨胀器、外瓷套及吊芯检查。解体检查TA的油箱及二次绕组,油箱无变形或开裂,油箱壁无放电痕迹;二次绕组排列整齐,绝缘包扎紧实,绕组及各接头未发现明显放电痕迹。

拆开TA末屏,对一次绕组主电容屏及纸绝缘由外到内进行拆解,发现靠近末屏的绝缘纸间存在大量较宽的横向“褶皱”,“褶皱”位置主要位于“U”型弯的内外侧,逐渐向内拆解至第3层主电容屏后,“褶皱”恢复平整,绝缘纸横向“褶皱”见图3。

图3 绝缘纸的横向“褶皱”

2.2.3 试验及解体结果对比

对比2台故障TA的试验结果和解体现象发现,共同的异常特征是局部放电试验局放量超标、试验前后油中溶解气体氢气含量略有增加;对一次绕组电容屏及纸绝缘拆解,发现绝缘纸间存在大量较宽的横向“褶皱”,“褶皱”位置均位于“U”型弯的内外侧。不同的是案例1中的TA为2000年产品,运行将近20年检测出故障,“U”型弯处“褶皱”位于第4~7层主电容屏之间的绝缘纸上;案例2中的TA为2019年产品,运行仅8个月时间检测出故障,“U”型弯处“褶皱”位于紧靠末屏第1~3层主电容屏之间的绝缘纸上。

用同样的试验和解体方法对辽宁电网近年来的多台过量产氢TA开展研究,得到了相似的试验结果和解体现象。

3 结论

通过对比研究多台过量产氢的TA,分析认为:缠绕在TA一次绕组“U”型弯的主电容屏之间绝缘纸上的大量“褶皱”,是引起过量产氢的主要原因。“褶皱”的存在,使绝缘纸之间形成大量“空腔”,造成场强变得不均匀,在长期的运行电压下局部过热产生过热特征气体甲烷等,气体大量积累引发气泡放电产生放电特征气体氢气,因“褶皱”存在部位不同,有的位于中间层的电容屏之间,TA绝缘包扎相对紧实且绝缘油流动缓慢,气体通道贯通慢,不易扩展,油中溶解气体检测出故障也需要较长时间;而有的“褶皱”部位靠近末屏,位置距离取油阀处较近,若溶解气体检测及时,过热、放电产生的特征气体则比较容易发现。

一次绕组主绝缘包扎缠绕是否紧实平整无“褶皱”,与绝缘纸的质量、工人操作工艺、设备自动化水平等因素有关。同时,若TA在真空干燥环节,出现真空度或者干燥温度不够、抽真空时间不足等问题,也会加剧气体的产生。针对此类问题,对设备制造商和运行单位提出以下建议。

a.设备制造商应加强一次绕组绝缘包扎缠绕工艺环节的技术监督,尤其注意“U”型弯处的包扎工艺,确保缠绕紧实。

b.设备制造商在绝缘纸的选择上要严把质量关,选用达标、优质的原材料;对于过于老旧、性能受影响的绝缘纸缠绕机要进行更换。

c.要特别注意TA真空干燥环节真空度、真空时间、罐内温度的控制,杜绝因赶工期而降低该关节工艺标准和要求。

d.在对故障TA开展局部放电试验时发现,多台试品在加压2 min后,出现局放量超标。因此在开展该项试验时,建议参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要求,110(66)~750 kV油浸式电流互感器在出厂试验时,局部放电试验的测量时间延至5 min。

e.根据油浸式TA的结构特性,设备运行单位应严格按照规程开展油中溶解气体含量分析,对于油中溶解气体含量未超过注意值,但已明显高于同间隔的其他相、或较上次测试值有明显增长趋势时,应及时复测,并缩短检测周期。

猜你喜欢

褶皱绕组过量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动漫人物衣服褶皱的画法(1)
B3M4 Sandstorms in Asia Teaching Plan
跟踪导练(三)2
一点褶皱
铝与酸、碱反应有关规律的讨论及应用
褶皱的优雅
梦幻褶皱
电动机绕组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
绕组重绕数据的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