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1-F山坳地块规划设计

2022-07-01池爱信倪晨曦

浙江建筑 2022年3期
关键词:组团校区雨水

池爱信,倪晨曦

(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浙江杭州 310012)

自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面对城市土地资源紧缺和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学校纷纷选择扩建或新建校区[1-2]。但以往校园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校园过于封闭,与周边环境存在隔阂,过大尺度的校园规划使得功能区距离过大,缺少有效的交往场所和公共空间等[3-6]。何镜堂院士总结出近年高校规划建设呈现空间环境人文化、生态化;空间布局社会化、开放化;校园建筑组团化、网络化等发展趋向[7]。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1-F山坳地块建筑设计为例,融合中国传统书院教育模式和现代化校园的设计理念,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更加注重校园的功能,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校园空间,最终希望通过该项目规划设计实践能对相关专业从业者有所启发。

1 项目概况

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位于杭州市小和山省属教育基地内,校区现已建成各类教学科研生活用房约53万m2。本案地块位于屏峰已建1-F教学科研区块北侧,中间与上埠河相隔,东、西、北边为山体,北面山体相对建筑场地高差较大,为4~10 m。用地面积约为14.40万m2,建设内容包含报告厅以及理学院楼、经济学院楼、外语学院楼、公共教学楼,共计地上建筑面积为5.54万m2(不含架空层2 038.26 m2),地下建筑面积约0.90万m2,景观面积为5.99万m2。屏峰校区位置独特,北傍茂林修竹的道士山,清澈蜿蜒的上埠河流经其内;西南可眺望苍莽青翠的午潮山,宽敞的留和路穿过园区途经天目山路与杭州主城对接;地块风光优美,环境幽静,水流清澈,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 设计理念

各个书院拥有各自特色的大小庭院,形成一种里与外、内敛与开放、人工与自然的对比统一。传统与现代兼收并蓄的建筑形象,展示浙工大包容、开放、多元的育人治学理念。

1)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依山傍水。

本案用地依靠连绵的山脉,与屏峰校区1-F地块隔河相望,场地内高差随山势起伏,山水环境俱佳。为尽可能减少对山地植被的破坏以及土石方的开挖,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山体景观,并在原有湖面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延续屏峰校区的水体景观绿带至山谷之中,各组团围绕中心水系展开布置,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形成一种依山傍水、悠然清新的态势。

2)空间营造:疏密有致、分合有序。

本案在空间营造上汲取传统的精髓,运用现代的组织手法,融合传统书院的空间意向和现代高校的文化内涵,塑造一个与山水环境自然融合且秉承传统书院精神的校园空间,设计打破以往大学校园规划大体量、条板式的常规布局,通过体量的拆解,高低错落的组合,使建筑有机地融入山水环境之中。小体量的建筑布置方式,使得校园空间更加丰富,尺度更加亲和。同时,各个学院建筑组团疏密有致,分和有序,互相围合成大小不一的具有学院特色的景观庭院,通过院墙的转折变化,庭院与周围山体形成一种里与外、内敛与开放、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对话。

3)符号语言:和而不同、人文底蕴。

本案建筑风格延续了屏峰校区的总体风貌,同时结合项目用地的山地特征,在原有的欧式、红砖为主的风格基础上进行了一定传承与创新,适当增加了部分青砖、拱券,同时在门头、柱廊、窗框等建筑细节上力求体现出大学建筑的品味与格调,以红墙、青砖、黛瓦、平坡结合的新古典风格作为主基调,既与屏峰校区总体风貌和而不同,又展现了浙江工业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而滨水报告厅现代、通透的设计手法与教学楼的稳重、高雅在强烈的对比中寻求统一与协调(图1)。

图1 报告厅

4)海绵城市:雨水收集、雨水利用。

高校是国家人才的孵化基地,而健康生态的校园环境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本项目设计中采用生态优先的方式,以雨水控制为出发点,通过打造可视化的雨洪管理过程,潜移默化地传播海绵设计理念和生态教育认知,把校园环境变成自然讲堂,具有教育意义[8-9]。项目运用景观蓄水池、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生态雨水设施,从源头、过程和终端对雨水进行综合控制,最终实现净化水质和改善水环境的目标。

3 建筑造型设计

1)总体布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建筑组团既能与现有校区顺畅衔接,同时又能结合山水地貌,充分利用环境优势营造一处建筑环境自然融合的理想求学治学之地。首先,经过对场地地形高程及坡度的分析,确定用地内适宜开发建设的范围,以此尽可能保证原有山体植被不被破坏。其次,在适宜建设的范围内,对原有湖面进行了一定的拓展,延伸屏峰校区的水体景观绿带至山谷之中,作为串接整个地块的中心景观带,同时在用地的东侧架设与现有校区联系的景观桥梁作为地块的主入口,视线通廊在空间上联系了屏峰校区的中心广场与山坳地块,形成一定的呼应与对景关系。

2)空间营造:在主入口的两侧分别设置公共教学楼组团和滨水报告厅建筑。一方面,公共教学楼布置在场地东侧靠近主入口处,有利于校园学生宿舍能够方便地联系,缩短流线,同时师生上下课也能在校园广场上进行快速疏散,减少对其他功能区块的干扰。另一方面,现代、通透的滨水报告厅造型有利于地块入口形象的塑造。而三个学院楼组团则分别位于场地内侧,沿着中心水系依次错落布置,面向湖面及广场。对外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形象展示面,对内也有各自学院特色的庭院景观(图2)。考虑到学校的长远发展需求,在次入口处预留了部分发展用地。

3)符号语言:造型设计采用新古典建筑风格,运用现代手法演绎传统空间。色彩上主要采用红墙、青砖、黛瓦材质。建筑屋顶平坡结合,以坡顶为主。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运用红色与青色面砖相结合,简洁大气,体现出优雅又不失传统韵味的建筑特色,展现了现代大学“品质、人文、生态、创新、开放”的建设理念和目标。

4 海绵城市设计

1)雨水收集:根据地势对整个地块进行雨水分区设计,确定整个场地的雨水径流路线。校园中心设置中心景观雨水塘调蓄校区雨水,对于外语学院组团、理学院组团和经济学院组团及周边区域的雨水,对其进行有组织的排水,屋顶使用重力流排水;建筑周边采用雨水花园形式或植草浅沟等形式,自然入渗;车行道路的铺装设计运用透水沥青材料;人行道路则选用透水砖,同时结合植草沟、生态树池等绿化景观,以便于增加雨水渗水的面积更好地滞水,同时通过道路坡度设计使得雨水流入周边植被浅沟或明沟,再利用雨水花园、下凹绿地收集雨水。最后雨水可通过室内室外雨水管道汇聚后流入到莲池中(地块中心的景观水池),在雨水流进莲池之前,需使其泥沙分离。莲池设置前置区,使得雨水中的大颗粒物沉淀,再在莲池内沉淀,处理过的较为洁净的雨水溢流至下游的镜湖(图3)。两个景观水体均有调蓄的作用,水池蓄水高度为0.2 m。公共教学组团及其附近的低地配备了6 600 m2的下沉式绿地,并铺设相应管道设计,屋面和场地的雨水通过下凹式绿地后,溢出并排入附近的市政雨水管道。场地地面绿化部分设置深度为100 mm的下凹绿地。

2)雨水利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技术可通过植物过滤、微生物降解、土壤吸附等方式实现雨水中污染物的沉降和过滤。这些海绵技术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低,可减少雨水径流量,净化雨水,补给地下水,且有一定的调蓄功能。收集的雨水可以重复利用,作为场地景观水体的补水来源,同时可在其周边设置自然跌水、亲水台阶等室外景观空间,为师生提供休闲观赏去处。雨水花园等植物配置不仅应选择耐水、耐湿性好、去污性强、观赏价值高、维护成本低的乡土草本植物,也应选择千屈菜、斑叶芒、细叶芒等具有季节性变化的植物。打造自然野趣的氛围,吸引昆虫和动物,形成小型的生态栖息地。雨水花园附近可设置木质平台和游憩廊道,以此吸引师生进行社交活动。休闲节点处可引入海绵相关的图解流程图,将生态绿地系统与水资源治理过程可视化地展示给师生们,极具科普教育意义。

根据校园绿化浇灌要求,按平均日3 L/m2的指标,绿化面积约为35 172 m2,按规范要求,需贮备3 d的用水量,故需要收集回用的雨水量约为315 t,将镜湖作为清水池,在其附近安装雨水净化处理设备,净化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作校园景观绿化浇灌用水。雨水处理系统则采用雨水初期弃流装置,只收集和处理中后期水质较好的雨水以降低成本,并且在雨量相对较少的月份,亦可将镜湖的湖水净化后用于绿化浇灌。

5 结 语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建设仍在继续,但能够真正体现地域特色、兼具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的精品校园却屈指可数。一些高校建筑规划设计在诸多方面乏善可陈,需要相关专业人士不断研究并进行完善。本文通过浙江工业大学屏峰校区1-F山坳地块规划方案的设计,把握其独特的山水环境,采用小体量、书院式的建筑布局模式,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融合共生,同时为各个书院打造各自特色的景观庭院。设计根据空间不同辅以不同的植物风格,创造一个景色宜人、愉悦舒适的校园公共空间,希望对高校校园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组团校区雨水
农事 雨水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