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不言败的舞者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

2022-06-30石海芹

工会博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古典舞公益舞台

□本刊记者 石海芹

3月4 日上午,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刘岩早早就来到了北京市残疾人文化体育指导中心,这里将举行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传递活动。作为该区域最后一棒火炬接力,手臂纤细却有力的刘岩稳稳地握住火炬。

“虽然没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上进行表演,但能够成为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火炬手,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刘岩深有感触地表示。从2008年历经至暗时刻,到2022年成为冬残奥会火炬手,14年来,刘岩从忐忑到坦然,不断开启新的人生舞台,书写着自己的精彩人生。

遭遇人生低谷:从奥运舞台跌下来

时间回到2008年7月27 日晚,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12 天。在15000 名演员当中,刘岩作为唯一独舞《丝路》A 角演员照常参加彩排,所有动作一气呵成,干净利落。但是,就在她从“电子薄纸”跳跃到另一平台时,平台提前挪动了,毫秒之差,刘岩不慎从3 米高台坠下。“上万人都停下来,音乐也不放了,所有人都停在那里,刘岩静静地躺在鸟巢底下。”张艺谋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曾说。呼啸而去的救护车带走了刘岩,也带走了属于她的奥运舞台。当时的她虽然还神志清楚,但下身已无任何知觉。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一场属于我自己的奥林匹克开始了。”刘岩身姿挺拔,不紧不慢地说起自己这14年的经历,显得非常坦然。但在当时,这个打击对于一个年轻的舞者来说是巨大的。“有时候在马路上、商场里,这些公共场合,不认识我的人,看到我用轮椅代步,都会用同情的眼光看着我,猜想:是先天的?还是小儿麻痹?还是……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两只瘫软麻木的腿,曾经是一双舞蹈艺术家的腿,曾为我赢得过无数荣誉。”刘岩说。对于出生于1982年的刘岩来说,26 岁之前的舞台生涯是一片光辉灿烂。

22 岁那年,刘岩就赢得人生当中第一个大奖——全国舞蹈比赛金奖,随后又先后获得了“首届亚洲青年艺术节”金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舞蹈奖项……但舞蹈将刘岩推向了事业顶峰,也让她跌下了人生低谷。7 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医生对她的诊断是T12 神经完全性损伤。这意味着,刘岩将再也站不起来,再也不能用双脚跳舞。

“一个舞者怎么能瘫痪了呢?”刘岩说,当时的心情难以平复,经历了特别艰难的过程。但是作为一个舞者,为了奥林匹克站在舞台上,也是因为奥林匹克而倒下,她都不后悔。

重新“站”起来:找到人生的新精彩

“我慢慢用一砖一瓦重塑起一个更好的自己,坦然面对自己,然后变得更加自信。”说起那段时光,刘岩已是云淡风轻。

2010年,摇着轮椅的刘岩走进了考场,成为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唯一一位残疾博士生。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刘岩开始习惯长时间坐轮椅。博士学习期间,一堂课动不动就要两三个小时,有时候甚至整整一个上午。天气热的时候,为了防止皮肤痒长压疮,她就去健身房,去练游泳。有时选择举哑铃,来练上肢的臂力。刘岩坚信,一定会有新的舞台,新的精彩。

博士毕业后,刘岩成为了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她教授的第一门课是《中国古典舞手部动作与印度古典舞手部动作比较研究》。后来,她将这方面的研究扩展,并通过自己的公益实践开设了“艺术与青年公益”课程,将公益带进大学,对如何开发艺术人才的长处参与公益、公益事业如何拓展艺术人才的职业道路进行探讨。2014年,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手之舞之: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这是刘岩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古典舞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

在授课的同时,刘岩花了三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于2019年7月顺利从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此后,她研究了中国聋人的手语、佛教手印、京剧以及梨园戏手部动作等三大体系,从手部舞蹈研究古典舞,这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方向。她教授的《舞蹈治疗》课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舞蹈治疗”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能更多思考、关注,针对不同社会人群的“舞蹈治疗”方式,将舞蹈重归于社会大众,为社会、为全人类提供帮助,使舞蹈科学研究成果得以实施、应用。刘岩说:“舞蹈是可以给人带来治愈效果的,我们聚焦过自闭症儿童,今年着重研究舞蹈给女性身体健康带来的影响。”

拓展生命舞台:走上爱心公益之路

轮椅上的刘岩舒展着双臂,演绎过一支舞《最深的夜,最亮的灯》,她说:“我在黑暗中找到了方向——公益”。对刘岩而言,最开心的事情,是去孤儿院教小朋友们舞蹈;最幸福的事情,是为残疾人艺术团编排舞蹈,分享获奖喜悦;最美好的回忆,是为公益募款,用自己的坚强感染每颗心灵。

谈及自己帮助过的孩子们,刘岩眼里闪烁着光芒,“我从他们那里获得了很多能量,这是其他的途径不能得到的。做公益,其实是我本人真的很需要。而舞蹈艺术,也能为那些特殊的孩子们通向一个美好的世界打开一扇门。”为此,在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下,2010年,刘岩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关注贫困、孤残儿童的艺术教育,致力于教育和公益,基金的主要方向就是资助孤残儿童学习舞蹈艺术。除此之外,基金还用于支持和资助贫困地区小学的基础艺术教育,以及帮助部分孤残儿童和农民工子弟,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舞蹈艺术。

从2020年开始,除了舞蹈家、大学教授、“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负责人等社会职务外,刘岩身上还多了一个头衔——北京青联女性成长学院院长。2020年12月28 日,北京青联女性成长学院和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共同发起的“爱·行动”公益项目在北京市西城区少年宫启动。这个项目以关注特殊儿童成长、为特殊儿童提供艺术教育机会及物质资助为宗旨,是女性成长学院的专属公益品牌,推动更多女性朋友参与公益、关爱弱势群体。

显而易见,这条公益之路不是刘岩一个人的孤独前行。在爱的号召下,从社会各界人士到身边的朋友,再到每一位志愿参与的大学生和小学生加入,这支公益队伍不断壮大,使刘岩在爱心这条路上走得更加笃定和自信。十余年来,公益基金会资助了上千名孩子。2021年,刘岩的第二个公益十年之路也正式开启。“我依旧关注着特殊儿童群体,也希望更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到身边的孩子们,用实际行动守护孩子们的成长,为他们搭建一片充满爱与温暖的天空。”她创作出的儿童轻舞剧《二十六分贝》和现代童话舞剧《天使的微笑》,感染了更多的人加入到公益当中。

由于长期服务社会,刘岩被推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因此,她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教育,以及残障人士生活和出行等问题。在今年的北京两会上,刘岩针对“双减”政策背景,提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更好地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以及“加强无障碍设施的硬件建设”等提案。每年,她在政协的议题就只有这两个: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残疾人。她先后提出了关于小学生课桌高度、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上冰雪等优秀提案。而她在2015年市政协会上提出的“希望舞蹈的课程走进中小学生的课堂,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感受到舞蹈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一提案被采纳,一年以后,北京市有63 所小学开设舞蹈课。

从舞蹈到奥运,从讲台到公益,从青联到政协,刘岩的舞台一直在延伸,而坐在轮椅上的她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舞蹈梦。2021年12月,在国家大剧院,刘岩为观众献上了舞蹈《蓝色裙摆》。“轮椅就是我的新‘舞鞋’。”刘岩说,“而舞蹈和公益就像我的两条腿,带我走得更远、更开心。”

穿上“舞鞋”,刘岩将继续在心爱的舞台上享受舞蹈的快乐。经历了人生中最深的夜,刘岩终于写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剧本,正如她所言:“再深的夜里也会有亮灯照你前行。”

猜你喜欢

古典舞公益舞台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高校古典舞教学中的表演素质培养策略研究
公益
公益
公益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