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言资政 凝聚共识
——听听来自全国两会上委员和代表发出的“好声音”

2022-06-30

工会博览 2022年9期
关键词:好声音职校委员

“利用劳模工作室培育工匠集群”“产教融合,还得加把劲儿”“重视和促进产业工人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如何让劳动者的声音 ‘被听到’”“如何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起来,保障他们的权益?”……一件件满含职工期许的提案被提交上去。围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完善劳动法律法规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多位委员和代表再次为职工发声。

“我到底是谁的员工”难题待解

“企业既然设了外卖骑手这样的岗位,就应该承担相应责任,不能外包出去就不管了。”说这话的,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局邮件接发员柴闪闪。作为一名邮政快递从业人员,这两年柴闪闪一直在全国两会上为“快递小哥”的权益保障发声。今年,他又带来了一份关于规范外包类灵活用工的建议。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就业形态不断成长,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尽管一系列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发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但整体上仍有待加强。“我到底是谁的员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快递小哥”“外卖小哥”等从业者。

“以外卖员为例,A 公司给他派单、B 公司给他投保、C 公司给他发工资……把劳动者的劳动关系‘转晕’ 了。”柴闪闪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平台企业“甩锅”设计层出不穷,让劳动关系认定困难,仅外卖平台就有8 种用工模式。

针对这一现象,代表委员建议明确企业主体责任,把好用工入口关,尽快补齐法律短板,别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在劳动关系认定上。确认劳动关系,是对劳动者最基本的保护。“我国现行劳动法体系构建在传统就业模式的场景之上,用现行法律解决新就业形态领域的实际问题,面临着理论和实务双重困境。”北京金融法院法官厉莉代表建议,尽快出台适应新就业形态发展的劳动法律制度。

“我国劳动法在普遍保护劳动关系的同时,也设立了专门章节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给予特殊保护,这为劳动法保护新业态劳动者提供了参考。”北京金台律师事务所主任皮剑龙委员建议,尽快修改劳动法,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进行专章规定,将其作为特定职业类型纳入劳动法保护范围,明确新业态用工属于新型劳动关系。

其实就“如何让劳动者的声音‘被听到’”“如何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起来,保障他们的权益?”各级工会正在努力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双提升。

在去年全国两会上,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陈刚呼吁要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陈刚代表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工会组织覆盖,认真做好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作,推动平台企业、关联企业与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就劳动报酬、支付周期、休息休假和职业安全等事项开展协商,引导有条件的平台企业逐步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事实上,近年来,在各级工会的努力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化程度正不断提高。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工会新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会员超过350 万人,4 个重点行业12 家头部企业全部建会。可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数量庞大,行业涉及面广。路已蹚出,如何深化?代表委员们纷纷提出建议。

“应督促和指导平台企业将劳动者劳动安全作为重要指标考量,充分听取劳动者诉求,优化派单机制和考核机制,为劳动者提供安全作业所需的规则算法和基础条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大连市中山区分公司胜利桥投递站投递员赵明枝代表说。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黄茂兴认为,要最大限度地吸引零散从业、灵活就业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入工会,并实现会员信息动态管理;推动通过集体协商制定劳动定额标准等行业规范,督促新业态企业规范用工。

还有代表委员建议,要在新就业形态领域中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协商与调解机制,特别是建立在线解决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劳动争议处理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陈刚代表指出,各级工会将以贯彻实施新修改的工会法为契机,努力把工会组织建到劳动者身边;拓展入会渠道,推行网上入会、“扫码”入会等新途径,确保流动分散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有门、应入尽入。

打通职称评审“最后一公里”

“企业不给盖章,我这高级技师被挡在了职称门外。”一位来自企业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直言,个别企业对技能人才评职称设置障碍,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仍需提速。这一遭遇引起了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的共鸣。2019年8月,他在申报正高职称时,也曾因需单位同意加盖公章而拖延。

高技能人才能评职称,得益于国家出台的好政策。2018年和2021年,《关于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试行)》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意见》先后出台,支持工人“评教授”,鼓励教授“评技师”,打通人才成长“立交桥”。

据了解,2021年,全国已有1 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取得职称,其中就包括鹿新弟。这两年,甘肃、山西、湖北等地也评出了一批“工人教授”。“政策落实速度快,执行力度强,当工人才更有吸引力。”鹿新弟代表建议,建立督导考核机制,跟踪政策文件落地情况。

如何让技能人才能参评、评得上、评得快?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一线的代表委员纷纷支招。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冀北电力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四级职员兼二次运检一班副班长李征在调研中发现,有的企业放开了参评大门,却没有建立专门通道。他建议,企业尽快出台技能人才评职称的配套评聘细则,防止“能参评但评不上”的现象。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顺多利机车公司质量管理部副经理钟正菊,走访重庆多个工业园区发现:“大部分民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还没有评职称的渠道。”她建议,为更多民营企业打开申报通道。

“一些企业的职称管理政策没有及时‘上新’,导致高技能人才没有与之对应的职称评审标准。”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首席技师赵郁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细则,明确主责单位和主体责任。

有代表委员还提到,尽管政策鼓励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贯通发展,形成技师评工程师、工程师评技师双向互通,但目前,基本还是单向的。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德州恒丰集团高技能教练王晓菲带来了新思路:“‘一评双证’,从源头上打破身份‘壁垒’,让年轻技工的路越走越宽。”2021年,她所在企业举办了一次特殊的评审,技能人才和技术人才参加一次评审,通过后同时颁发职称证书和技能证书。目前,已有24 名职工同时取得了“双证”。

有了“身份证”,技能认定也要“跟上”

“几十秒做出一杯奶茶,掌握茶的浓度、配比、打奶手法,我也是吃‘技术饭’,为啥不能像其他技术工人一样考级取证、不断晋级呢?”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讲述了一位“奶茶小哥”的“成长烦恼”。

评定职业技能等级后“持证上岗”,获得相应职业待遇,这是端“技术饭碗”的劳动者关心的话题。在“奶茶小哥”所处的新职业领域也不例外。

2020年3月,“奶茶小哥”有了正式职业名称——调饮师。2019年4月以来,已有“外卖小哥”、网络主播、“无人机飞手”等56 个新职业得到国家“正名”,获得职业“身份证”。

“职业‘转正’ 后,有了更多认同感。”国网重庆永川供电公司智能巡检中心的“无人机飞手”何涛在2021年获评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目前正打算申报技师技能等级。

“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是对技能人才水平的认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张杰认为。

目前,我国的职业技能等级评定,实行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级工制”(2021年增加了特级技师试点工作),考级取证后还能享受培训补贴、积分落户加分等人才政策。

对于新职业而言,发布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则是技能“考级”的第一步。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个新职业的技能“国标”发布或完成“征求意见稿”公示。不过,包括“奶茶小哥”在内的少数新职业尚无技能“国标”,这就意味着还无法开展技能评定。

“技能‘国标’ 发布后,各地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建立相应题库,社会评价组织、企业等评价主体在人社部门完成备案。”邹彬代表说,从发布技能“国标”到劳动者拿到技能证书,中间还有一段路要走。

新职业有了“身份证”后,技能认定也要尽快“跟上”。让从业者奋斗有目标、职业有盼头,成为许多代表委员的共同心声。

专业的“鞋”要跟上产业的“脚”

“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支招职业教育深化改革。“鼓励年轻人当工人,首先要鼓励他们上职校学技术,拥有一技之长。”作为一名从一线成长起来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全国人大代表、杭州技师学院青年教师、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喷漆项目冠军杨金龙在全国两会上呼吁。

上职校真的没出路吗?杨金龙代表认为,出人头地有很多种方式,在自己的行业和岗位追求极致也是成功,“自己能走上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领奖台,最重要的原因是在瓶颈期能耐得住寂寞、能坚守初心。”

针对专业设置不均衡、师资力量较差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些积弊,代表委员们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家为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职业教育法提交修改等,职业教育将迎来新的春天。但当下,仍然要优化职校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改革成效。

“一些职校未形成符合区域制造产业的专业体系,缺乏能够支撑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致使制造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人才真空’ 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苏华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国部分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追求“大而全”,多而不专、杂而不精。

与此相对的是,部分职校办学定位出现偏差。杨金龙代表在调研几所中职学校时发现,他们以“考上高职率”为目标,重视文化课教学,弱化专业技术教学,职校的办学性质几乎发生了变化。

“教学水平、师资力量存在较大差异,不少专业与现实产业需求脱节、培养力度疲软,比如装备制造业等需要硬件设备的实操性强的专业,有些学校出于成本考量,很少购买实训设备。”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副校长许玲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部分职校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上实训课时,仍在使用电焊枪、气焊枪、淘汰的数控机床学技能,汽修专业的学生没有一辆汽车可修,只能按书本理论想象汽车故障。

此外,很多职校的教师数量也不足。全国政协委员、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发现,有的职校师生比没有达到,辅导员也配备不齐,影响到人才培养的成效。

“我走访调研了一些职校和企业,有些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的模式不错。”全国政协委员、国网宿州供电公司输电带电班班员许启金介绍,有的企业每年拨一些培训资金给学校,学生在假期去企业实习,双方协商后还可让学生毕业后留在企业。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现代企业学徒制等实践,都为制造业吸引年轻人、稳岗提供了探索经验。但张恒珍委员也注意到,长期以来,对于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企业的积极性相对较弱,建议通过多维融合完善职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分公司装置班长高颖明建议,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好声音职校委员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基于信息化背景的职校财务内部控制研究
基层党支部纪检委员如何开展工作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台媒关注“好声音”李代沫吸毒被抓
配合学校做好职校生的教育工作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