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新闻报道中数据的运用探讨

2022-06-30刘凌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党报新闻报道课题

摘要:党报要在宣传舆论主阵地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必须在新闻报道的质量上下功夫。新闻用事实说话,这就要求新闻报道“言必有据”,而数据往往是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采取归纳法,分析常德日报社历年来的新闻作品,总结发现,数据不仅是新闻的支撑,更是新闻价值提升的利器。运用数据的力量可以让枯燥的数据“活”起来,显著增强新闻报道的效果。在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分析、筛选、思考,然后阐述那些信息表象背后的原因与真相,足见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建议新闻工作者拥抱大数据时代,在提升专业的新闻知识水平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努力学习、理解、分析和运用数据的相关业务能力,提升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关键词:新闻报道;数据运用;效果;党报;课题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150-03

身处大数据时代,如何在讲好故事、抢占流量的前沿阵地发挥主力军的作用,是党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在多年的新闻实践中发现,让枯燥的数据“活”起来,用数字说话,可以显著增强新闻报道的效果。在新闻报道的“十八般兵器”中,数据是“利箭”,它迅疾、精准、锋利,往往能一击即中,让人印象深刻。倘若把新闻报道写作与建房子做类比,那么运用好数据,就如同给房梁加上了钢筋,给稿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将关键的数据和生动的细节、精准的判断相结合,更是能让新闻价值得到极大提升。现在,数据在一些媒体的新闻实践中,甚至成为新闻作品的核心,這让新闻报道的方式和角度愈发多元。

一、用数据增强报道吸引力

(一)标题利用数据,吸引眼球

如今,一条短视频能不能成为“爆款”,主要看开头的几秒钟能不能吸睛。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尚且如此,报纸这样的传统媒体平台想要抓住读者的兴奋点就更加不易。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就相当于短视频的头几秒,整个作品能不能吸引眼球,这部分的设计至关重要。无论是设置悬念,还是概括新闻事实,数据都是重要的工具之一。

2021年12月28日,光明日报以《一千零一夜》为题,报道了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蔡家岗中学90后乡村教师麻小娟用故事点亮孩子心灵的事迹。这篇长篇通讯的主标题直接用了“一千零一夜”这个数字,仔细咂摸,会发现运用得极为巧妙,既卖了关子,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又点明主旨,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个数字是新闻事实的浓缩。2015年7月,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音乐学专业毕业的麻小娟,投身乡村教育的大舞台。因为农村留守儿童较多,普遍缺乏关爱,她想着多陪一陪他们,发现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她便坚持每天晚上到寝室,在睡前半小时讲故事给孩子们听。七个年头,她精挑细选,用1001个夜晚的1001个故事,润物无声地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这个数字也卖了关子,引发了读者的兴趣。看到标题中的“一千零一夜”,读者自然而然会联想到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从而感到好奇:这个教师和《一千零一夜》到底有什么关联呢?然后带着这个悬念去阅读。可以发现,两者的主题内涵有着惊人的相似度——用故事春风化雨般塑造、改变人们的思想。这篇新闻报道的记者唐湘岳在谈采访背后的故事时,也承认有这样一层用意。虽然时代背景不一样,但这个隐喻让这个标题有了深度和厚度。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曹阳春10年给家长写400封信》《三人组成的党支部两位“90后”》《82岁老鞋匠工龄58年》《申友公司一年为三百村民发放工资180万元》《刘凯:128步与177天》等等,这些都是常德日报社历年来的精品佳作,摘得了各大新闻奖项。在标题中巧妙而灵活地运用关键数据,显然是这些新闻报道的加分项。

数据除了在主题中使用,还可以在副题和引题中使用,从而与主题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引人入胜。1998年常德日报刊发的《长茅岭乡脚板底下抠大钱》一稿,主题就很生动形象,概括了这条消息的主要内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长茅岭乡在解决干部“嘴馋”的同时,把克服“腿懒”的问题也作为廉政、勤政建设的重点,从1996年至今,该乡35名机关干部硬是从脚底板下节约出了25万多元的交通费。作者没有满足于此,在引题和副题上巧妙设计,利用核心数据锦上添花。“管好四个轮子 迈开两个腿子”,引题中的两个数字对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点出了压缩交通费用开支的主旨。副题中的数字“三十五名乡干部今年来节约交通费十万元”,更是直接将成绩亮出来,起到了层层递进的效果。

2005年常德日报刊发的《澧县蜜:“惜春”为何难留春?》,引题也用数据做了文章,开头便用一组数据先声夺人,“全国仅有6名‘国际杰出蜂农’,澧县就有一个;全国四大优良品种之一的金喀蜜蜂,就在澧县选育;作为全国养蜂基地,澧县蜂群量和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1%”。在这样高调的数据之后,紧接着提出一个沉重的问题——“澧县蜜:‘惜春’为何难留春?”先扬后抑的手法使前后对比鲜明,让人产生深刻印象,不由自主地跟着记者的脚步,去探究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在常德晚报刊发的《抗日女英雄刘守玟“回家”》,引题是《18岁牺牲在徐州战场 67年无名无籍》,两个数字一语概括了抗日女英雄的事迹,用最为精炼的方式,引发读者无尽的哀思。

(二)正文运用数据,引人入胜

正文中的精彩也少不了数据的点缀。在人物通讯中,数据好似菜肴中的味精,能提鲜增味。

“一个贫困山区的退休老教师,一位年届古稀的白发老人,13年来,四处奔走,募得扶贫助学资金43.5万元,120名濒临辍学的贫困学子得以继续求学深造……”2006年常德晚报刊发的《遥远的铎声——记文非和他的扶贫助学基金会》这篇人物通讯,导语用一组数字为读者勾勒出主人公的事迹,让人感佩。通讯的小标题也是匠心独运,诸如《从25元到43万:一次非同寻常的长征》《经济学上的奇迹,6500元与43万之比》,前一组数字的对比,是文非四处登门募捐漫漫长路的概括。后一组数字的对比,则是文非大公无私的最好证明。数据的使用,产生了比文字更加强烈的震撼效果。

2014年4月30日,常德晚报刊发了《生命的加法——记身残志坚的道德模范田工》一文,记者用一组数字贯穿全文的小标题,《13年,我是一个兵》《3年,不要钱的临时工》《30年,义务清扫员》《12年,全日制诗墙镌刻者》《50年,无私助人的普通党员》。将这些数字串联起来,读者脑海中自然会浮现出一个道德模范的高大形象。

二、用数据增强报道感染力

(一)解读数据,让公众读懂

这是一个随处皆是数据的时代,而每一篇新闻报道中,都充满各种各样的数据。不加任何处理的数字往往带给人枯燥和乏味的感受,但另一方面,数据又是简洁明了表达的利器,合理运用关键数据,就如同绘画中的速写,只需寥寥几笔,便能精准勾勒出需要表达的内容,带给读者的感染力也远胜于冗长的铺陈描述。

数据的通俗解读就是合理运用数据的一种方式,我们需要从一组数据中找出关键部分,然后用普通读者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让数据变得生动、形象和具体[1]。将数据类比为实际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是较为常见的做法。经常看到的一个例子就是形容春运规模之大时,将30多亿人次的流动,类比为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从世界的视角来看,这个数字的确令人惊叹。再如100亩地,一般人很难有明确的感受,但如果说这相当于150个标准篮球场,就会变得清晰可感。

发表于2022年3月1日常德日报的《“小糍粑”如何成了爆款?》提到,2022年农历春节前后,常德人雷光礼通过电商渠道,将经营的“丹姨牌糍粑”一天卖出了5000公斤。5000公斤糍粑在体量上如何准确形容?记者借用了某知名奶茶广告语的表达方式进行本土化的阐述。“如果把这些糍粑首尾相连排列的话,差不多就是4.2公里,而武陵大道的长度是4.5公里。也就是说,他最多一天几乎卖出一条武陵大道长度的糍粑。”这样的阐述,让读者印象深刻。

(二)分析数据,让角度新奇

在信息的传播变得越来越快速的今天,从深度和广度上着手,分析、筛选、思考,然后阐述那些信息表象背后的原因与真相,逐渐成为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所在。

分析数据,从纷繁的原始数据中发现规律、作出判断,找到看待问题或事物的新角度,这是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拓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这个行业发展的趋势之一。目前,数据新闻方兴未艾,国内不少媒体纷纷推出数据新闻作品或者相关栏目,如网易新闻中心的“数读”栏目等。这些新闻作品从数据出发,将数据作为新闻的切入点,抛开冗长的文字,用数字直观地展示新闻事实,新颖的思考角度和表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作为新闻工作者,过去主要通过聊天或询问来获得新闻素材,但我们也迫切需要钻研数学知识,借助分析数据来发现和呈现令人关注的新闻故事,帮助人们透过纷繁的信息和数据碎片,看到身边乃至这个国家发生的一切。在这一点上,常德日报社也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除了在新媒体平台上制作数据可视化新闻产品之外,还在传统的纸媒上推出了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2022年4月25日常德日报刊发的《常德各区县(市)经济哪家强?》,将数据作为新闻由头,依据全市各区县(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度和2020年度的常德市统计年鉴、政府工作报告,制作柱状图,从数据出发进行文字阐述,对常德市各地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大大提升了党报新闻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同年2月23日,常德日报刊发《从观影大数据“管窥”常德人口流动的秘密》一稿,记者更是将各种统计数据作为新闻内容的主体,通过比对、关联和分析,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从这个独到的视角观照常德市人口流动的特点,体现了党报记者敏锐的洞察力,新颖的角度也让读者颇感兴趣。

三、用数据增强报道说服力

数据作为一种量化的尺度,能够让事物更准确地展现在读者面前[2]。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数据既是构成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报道可信度和说服力的重要支撑。越是重大、复杂的主题,就越要避免空洞、模糊,需要用扎实有力的数据,让阐述更加严谨、科学。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需要对一个现象或者一个地方进行评价或定性,让人诟病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报道常常会用受访者某个模糊的说法来作为结论,如“变化很大”“销路不错”,但没有相关数据,缺乏其他有力的佐证,容易给人以片面或者不够科学的观感,很难说服读者,更不用说引起共鸣了。

发表于2022年4月19日常德日报的《野奢露营,你玩过吗?》,提出了一个问题:将户外、野营和城市生活结合得恰到好处的“野奢露营”,是否是下一个风口?在对这个趋势进行预测和判断时,記者没有简单地采用相关专家和从业者的观点作为定论,而是搜集了很多相关统计数据,从正面或侧面多角度地进行推导。

首先,记者采用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中国露营经济产业现状及消费行为数据研究报告》,从正面显示,“预计2022年露营营地市场增速达18.6%”。这还不够,露营营地企业数量的增长、小红书里“露营”相关的笔记数量、旅游网站上的相关出行报告等也得到了记者的关注。记者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找寻各种论证数据,最终得出结论:“野奢露营”虽然话题度很高,却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发展成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事实证明,只要相关数据充分,那么数据本身就是结论,具有足够的说服力[3]。

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人们常常发现,有些关键数据并不会摆在面前让人随手取用,而是要进行一番归纳和梳理,甚至还需要记者自行统计和分析。

2012年2月,常德市举行了首届群众文艺演出“百团大赛”,这场历时近半年的草根大狂欢,吸引了各级各类媒体竞相报道。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在看热闹之外,看出门道。笔者没有简单地关注比赛的盛况,而是用具有高度前瞻性的新闻视角观照群众文化生态的现状和发展的方向。借助大赛活动平台,笔者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对参加决赛的百家文艺团体进行全面的摸底,从团体规模、人员构成、经费来源、演出频次、活动地域等角度出发,获得了这些民间艺术团队的多维度数据,进而用这些第一手的数据信息形成图表和分析报告,探寻到了一些规律性、有建设性的东西,探讨和回答了群众文艺如何活在当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群众文艺活动、政府角色如何定位等等问题。这篇《“百团”大摸底》在常德晚报刊发后,获得了读者的广泛好评。笔者根据调查内容撰写的论文,也在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举办的“百团大赛文化现象研讨”论文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

事实证明,精心选择的、第一手的数据往往是新闻报道中最具说服力的部分,不仅能提升报道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而且能拓展报道的广度和深度。

四、结语

如今,记者光有专业的新闻知识和写作技巧已经远远不够,要努力成为一个“杂家”,成为一个信息的整合者。如何发现、理解、分析和运用数据,是值得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仔细琢磨、反复实践的课题。在传统媒体面临多重挑战的今天,这个课题的意义愈发深刻。

参考文献:

[1] 李钰.数据报道:让公众看得到更要读得懂:浅论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数据应用[J].新闻世界,2020(12):78-80.

[2] 王麦玲.新闻报道中数据运用应该注意的问题[J].今传媒,2008(9):52-53.

[3] 肖隆平.如何让数据在新闻评论中“说话”[J].中国记者,2019(8):119-122.

作者简介?刘凌,本科,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党报新闻报道课题
浅析利用新媒体技术改进企业工会新闻报道工作
AR技术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运用研究
中国时政新闻报道中委婉语的语篇功能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思路探究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