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属性异化与治理路径探析

2022-06-30付裕琳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治理路径新闻媒体新媒体时代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突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局限性,不仅深刻改变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宏观格局,还深入影响了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机理,人类社会逐步迈入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媒体时代。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新媒体环境衍生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要求,反思新闻媒体的传播现状、探究新闻媒体的治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和公共属性为价值维度取向,研究发现,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面临新闻生产中的“拟态环境”陷阱和公众围墙里的“回音室效应”困境两方面发展瓶颈。文章尝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提倡行业自律升级,加强部门规范监管;优化传播主体矩阵,加强媒介资质管理;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规避算法过度依赖;拓展传播理论范式,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等。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传播属性;公共属性;属性异化;治理路径

中图分類号:G2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099-03

一、引言

新媒体时代是数字化赋能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偏向、心理认知、行为习惯。传媒业作为具有信息化、社会化、广泛化特征的内容生产产业,随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生活娱乐习惯发生变化,其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

当前,新闻传播进入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时代,在传播定位、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背景特征[1]。人们全方位培养起来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传播受众偏好,在新媒体时代会有较长时间的延续甚至纵深发展。因此,借助“窗口期”红利,结合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变化、新要求,冷静审视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传播现状,深入剖析乱象背后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传媒业把握时代特征,找准前进道路,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属性异化

(一)传播属性的失范:新闻生产中的“拟态环境”陷阱

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是指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承担着传播实时信息、报道准确事实以及引领社会舆论导向、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职责。

然而,受范式变革、竞争异化、消费经济、技术力量等多种因素制约,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新闻媒体难免容易陷入新闻失真的困境。

比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使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时间大大缩短,新闻媒体在生产内容时,一旦获得时间优势,就能获得更多用户和流量。

但盲目追求时效性,也导致部分新闻媒体忽略职业操守,生产大量虚假新闻。

弗林特曾警示后人,“准确性的最大敌人就是一味追求时效性”。真实性是新闻生产和信息传播的生命力,一旦失去这种生命力,新闻媒体就会面临公信力的质疑和批判。

同时,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泛娱乐化”的消费偏向加剧,导致不少有广度、有深度的传统媒体面临生存危机,而一些哗众取宠的低劣报道受到追捧。上述因素均加剧了新闻媒体的责任缺失现象,建构起新闻生产中的“拟态环境”陷阱。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数量的大幅增长,传媒生态发生巨变。“拟态环境”的出现,使新闻的真实性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新媒体时代,自媒体赋予公众更广泛的传播权力,同时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准入性、虚拟性,也使虚假新闻有了更多“遮羞布”和“护身符”。

非专业自媒体对新闻内容生产、群体信息传播不负责任的态度,以及部分网络大V利用公众情绪满足个人私利的不良用心,激化虚假新闻野蛮生长。

在互联网信息领域,新闻失真现象的扩散和演化,不仅破坏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正面形象,而且弱化了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新媒体时代,公众需要新闻媒体坚守职业使命,提供准确、全面的真相,发出清晰、响亮的正义之声。倘若虚假新闻无法得到有效规制,必将对舆论环境和社会治理造成重大伤害[2]。

(二)公共属性的阻塞:公众围墙里的“回音室效应”困境

新媒体时代,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之对新闻真相的本位注意力不断下降,群体立场和个人情绪正悄悄蚕食人们的理性。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便利也滋养了社交化传播和碎片化阅读的媒介内容获取习惯。

这些因素给传统新闻业带来巨大冲击,导致新闻媒体的公共属性面临困境。

一方面,调查性新闻和深度报道受到生存排挤。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公众逐渐摒弃深层次的阅读和思考,更习惯于短小、浅层的阅读方式。

另一方面,寻求情绪认同和立场一致成为驱动传播的主要动力,聚焦于信息技术场景和数据算法,传播领域衍生出桑斯坦的“选择个性化”危机。桑斯坦指出,信息化时代,浩如烟海的信息环境构筑起“信息茧房”,在迎合式技术偏向的加持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完整性、客观性面临巨大威胁,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和接受意见相同或立场近似的群体,自动过滤选择信息,逐渐产生“回音室效应”。

“回音室效应”的出现,使人们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长此以往,越来越多人开始拒绝新闻,甚至衍生“群体极化”的不良后果。

班尼特认为,技术的进步把社会从“广播”时代带入“窄播”时代,受众偏向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网络中,以虚拟社区为代表,受众被分化至一个个小型的交流圈,其可只选择与自己想法一致的观点,只与自己有相同认知或娱乐偏好、经济水平相当的人进行交流。

因而,以个体为中心、封闭的信息圈逐渐形成。公众若长期处于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接受片面的信息灌输,就很容易对外部信息缺乏全面了解和真实认知,知识结构和思维视野受到严重束缚[3],进而沦为认知上的“井底之蛙”。

新媒体时代,当传统秩序发生变化,人们思考问题时会对同侪的观点和言行更加信任和趋同,产生共时性高度敏感,陷入一种共振联合。基于“群体对位”心理,公众舆论逐步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感染、共振趋同的社会样态[4]。

三、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倡行业自律升级,加强部门规范监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

在有关部门“强监管”的背景下,传媒业应主动开展行业整治活动,大力肃清新闻“毒瘤”。

新闻媒体应践行主流价值观,深刻认识并认真履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保持追求真相的初心和使命,通过专业性、高品质的新闻报道来维护职业尊严,守好传播阵地。并且,在丰富新闻信息的同时,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提供真实、客观的信息、观点和讨论,打造有吸引力、有说服力、高质量、可信赖的新闻产品。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新闻媒体治理体系,建立具有约束力和威慑力的管理机制。主管部门应明确认识到自身的监管主体责任,完善新闻报道公开刊发的考核机制,出台行业规范性文件。同时,借力智能化大数据和网络云技术,建立虚假信息识别系统和信息源对比库,通过数据技术的比对核验,有效识别和追踪疑似或潜在的虚假新闻[5],以便及时整頓,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环境。

(二)优化传播主体矩阵,加强媒介资质管理

新媒体时代,要增强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就要注重协同培育“官方媒体代表+科学权威专家+青年‘意见领袖’”的传播矩阵。

首先,主流媒体应以高度专业的媒体人素养摆正立场、传播真相。

其次,科学专家群体的专业领域知识能为传播行为增添准确性和专业度,提升信息说服力。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钟南山、李兰娟等医学专家及时发声,阐明新冠肺炎的病理表现、传染途径及防疫措施,有效缓解了民众恐慌。

第三,新媒体时代涌现出一群正能量的新生代“意见领袖”,媒体可通过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意见领袖”,鼓励当代青年传播主流价值观,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场的主体地位,降低群体失控的风险。

新媒体时代,传媒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主体呈现多元混杂的特点,导致虚假新闻的监测和管理难度升级。对此,新闻媒体应逐步建立统一标准,分类分级施策,尝试筑起专业新闻媒体与自媒体、公众之间的隔离墙、防错网、警戒线[6],以实现专业媒体新闻内容的独立式、闭环式生产。同时,要落实新闻信息采编发布特许规定,通过网信部门的严格审批,重点把关自媒体领域的媒体资质审核,大力打击假冒官方宣传的虚假媒体和散步不实信息的虚假新闻,整治新闻发布源头,净化传媒生态。

(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规避算法过度依赖

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传媒业面临诸多新变化和新发展,全媒体化、平台化、智能化趋势愈加凸显。新媒体时代,打破虚假新闻构筑的“拟态环境”陷阱,应着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机融合,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媒体体系。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有利于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实现信息内容、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完善多元立体、协作共赢、和谐共生的传播体系。

此外,还要规避算法过度依赖,警惕落入“技术陷阱”。新媒体时代,技术发展虽打破了时空藩篱,使传播范围和效用得到拓展,但同时也衍生出各种伦理失范问题。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提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哲学范式,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新闻媒体融合体系的纵深发展,应在正确认识算法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前提下,坚持技术与内容并向驱动的原则。

新闻工作者要始终保持清醒意识,防止完全人性主导或完全数据主导这两个极端化倾向,正确平衡好“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关系。为新闻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偏向提供科学的数据佐证,进一步增强媒体观点的论证力和公信力。

(四)拓展传播理论范式,提升公民媒介素养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院费世金教授认为,社会共识并不是通过强制灌输达成的,而是在开放的环境和空间里,通过交流、碰撞以及适度的理性干预,在个体自主性的基础上实现的。

新媒体时代,要弥合公众偏见分歧,重构传播信任,媒体应注意防范一味加大管控力度的反向陷阱,避免撕裂公众信任的纽带。

应通过适度扩大和拓展话语表达的多样性空间,逐步培养公众接纳或宽容不同群体意见的包容性社会心态,通过关键性的有的放矢,反向推动社会舆论正向溢出,尽量减少盲目一刀切、简单粗暴式的刚性管制[7],以自组织式的协同整合,从内生方向为群体发声和相互容纳预留理性空间。

同时,还要拓展宣传学习渠道,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

通过完善教育体系来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系统全面地提高其对新闻信息的辨别选择能力、质疑评价能力、分析批判能力,从而使其能在海量信息选择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偏食带来的不良后果,并通过更积极、健康的方式收集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8]。

于公众而言,应在参与自媒体传播时自觉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导向,牢牢捍卫新闻真实性的生命线,对个体生产传播的新闻信息把好舆论关卡、核实具体情况,不做虚假新闻的生产者和散播者[9]。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被置于特殊的情境和语境中,展现出独特的作用和机制。技术革新对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舆情机理的深刻影响,要求业界准确认识当代传媒的衍生乱象,重新审视新闻媒体的属性变化,探究具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和发展路径。

总之,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勇担时代使命,明确自身的社会责任,用严谨、真实的报道及时、准确地回应社会关切。公众则应着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消弭偏激情绪和群体极化,理性、客观地参与网络传播,助力新闻工作和社会治理不断优化,推动传媒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瑜.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新使命和新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0(3):58-60.

[2] 骆正林.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与治理路径[J].未来传播,2022,29(1):37-47.

[3] 沈正赋.论算法的功能纠偏、技术偏向及其对舆论引导的影响[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3):171-178.

[4] 匡文波,马茜茜.新媒体时代改善与重塑国家形象的新媒体传播策略[J].新闻与写作,2021(5):77-81.

[5] 曾君洁.自媒体时代的新闻真实性再探[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98-103.

[6] 年度传媒伦理研究课题组,刘鹏,王侠,等. 2021年传媒伦理研究报告:暨2021年虚假新闻研究报告[J].新闻记者,2022(1):3-18.

[7] 喻国明.重拾信任:后疫情时代传播治理的难点、构建与关键[J].新闻界,2020(5):13-18.

[8] 彭兰.导致信息茧房的多重因素及“破茧”路径[J].新闻界,2020(1):30-38.

[9] 郑东丽.移动互联时代捍卫与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对策[J].新闻爱好者,2022(1):96-98.

作者简介?付裕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治理路径新闻媒体新媒体时代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怎样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矿业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实践路径
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