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奔跑!舞蹈!战斗!

2022-06-30刘璐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鸟类鸟儿沙漠

刘璐

作为一名追鸟者,我痴迷于新疆的鸟类。有人曾问:为什么选择新疆?

要知道,我国目前记录在案的野生鸟类大约1458种,新疆境内就有超过480种,其中,仅分布在新疆,或以新疆为重要分布区域的“新疆特色鸟”有约180种。在这里,再艰苦、极端的环境,都有鸟类生存。我走过“绝地”,经历高温炙烤,狂风骤雨和鹅毛暴雪,只为追逐它们坚韧而美丽的身影。

擅长奔跑的小鸟地鸦的沙漠生活

全世界4种地鸦中,有2种分布于中国,它们是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新疆就是它们的发源地。

沿世界最长的沙漠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拜访白尾地鸦和黑尾地鸦的“家”。这里干旱、风沙大、温度高,气温最高可达67℃左右,昼夜温差40℃以上;1月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0℃;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全年有1/3是风沙日,大风风速每秒达300米。

地鸦就在此种“生命的绝地”中求生。

白尾地鸦是这里的传奇鸟类,它们尽管不是羽色最艳丽,身形最高大挺拔的鸟儿,但一定是最坚强,最勤劳的鸟儿。它们总在沙漠中飞奔,行色匆匆。我尝试跟踪拍摄地鸦,它们在沙漠中东奔西跑地找食,我也气喘吁吁跟在这30厘米长的鸟儿后面追跑。十几分钟后,它们竟跑得无影无踪,独留我在沙漠中茫然四顾。

任何要在沙漠中生存的生物,水资源都珍贵且重要。对于白尾地鸦来说同样如此。沙漠公路两旁,种植着胡杨、红柳、梭梭等典型的耐旱植物,由于自然存活率低,綠化带一律采取滴水灌溉——水从管子里滴出来,会瞬间渗入沙地。于是,灌溉水就成为了地鸦的“生命之泉”。绿化带什么时候放水、在哪里放水,白尾地鸦都了如指掌。它们仿佛能嗅到水的味道,这是其它鸟类望尘莫及的本事。

除了水,食物也不可或缺。生活垃圾池,人们避之不及,却是白尾地鸦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它们只要在其中找到食物,吃上几口后,就开始一趟又一趟不停地搬运,将食物衔到“秘密基地”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为方便观察,我们将撕碎的馕片丢在路边,吸引白尾地鸦的注意力。不一会儿,一对白尾地鸦便发现了馕片,确定周围没有危险后,夫妻齐上阵,有条不紊地将馕片运走,悄悄填埋起来,最后飞回原地,将残留的馕渣吃干净,不给其它动物留下半点机会。

正如“地鸦”这个名字一样,由于它们常年生活在地面,所以奔跑能力远远超过了其它鸟类,而飞行能力却渐渐退化。如今,它们只能短距离飞行,活动范围多在塔里木沙漠公路附近。我坐在路沿拍摄时,大小车辆从身边飞驰而过,车速快得连我都感到害怕,更何况是如此纤小的鸟儿。稍有不慎,它们就会命丧车轮下。如果可以在公路上每隔几千米立一块“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警示牌,我相信,过往车辆一定会感知到这种生活在“生命绝地”的可爱鸟儿,从而放慢速度,注意避让,地鸦就可以更好地在这里生存下去,它们的传奇故事也会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上代代相传。

这片沙漠绝地,还生活着另外一种地鸦——黑尾地鸦,它们与白尾地鸦的生存方式相似,但尾部颜色、头部的黑色纹路和个体大小等特征都与白尾地鸦不同,并且分布范围更广。

我几次奔走在地鸦的生存区域,只看到了它们生活的小片段,但是,带给我的震撼是长久的,深沉的,它们的顽强毅力,让我极其佩服。它们是在沙漠绝境中的生命奇迹。

舞蹈的角鸊鷉与“自来熟”的棕斑鸠

角鸊鷉在我国种群数量稀少,多分布于新疆地区。它们头部长着一对金色冠羽,体态紧实;生活习性隐秘,通常在长满芦苇的小型水域、高山湖泊中繁殖;潜水能力强过鸭子,喜食冷水鱼,毛色油亮。

我拍摄它们的经历,可谓一波三折。2016年5月,我来到新疆,直奔阿勒泰地区拍摄角鸊鷉,在一个小芦苇塘边,接连等了两个下午,都没看见它们的影子。尽管多次等待落空,但我心存不甘,不厌其烦地等待、寻找。一天,我刚走到芦苇边,相机还没有放好,角鸊鷉就成双成对、“气势汹汹”地冲我游了过来。

猜你喜欢

鸟类鸟儿沙漠
鸟类靠什么认路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鸟类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鸟儿排排站
鸟类乐园
嘘——谁来了
冬季,关爱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