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檐下鱼虫鸟花,门前立石驻马

2022-06-30李琰君

环球人文地理 2022年5期
关键词:窑洞建筑

李琰君

关中地区“十三朝古都”的称号,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里曾有上千年是中华大地的中心地带。意味着这里曾聚集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而大兴土木,意味着这里有奢华的宫殿,官员富商的宅邸,各色普通百姓的居所,还有幽静的寺庙和美丽的园林。

从庙堂到江湖,从帝王的宫阙到百姓的居所,关中形形色色的建筑本就是一部中国史。

曾有古人如杜牧,和今日的我们一样,从浩如繁星的史书典籍中按图索骥,却天马行空,放肆笔墨,试图拼凑出一个秦时宫阙。他描述从未亲眼见过的阿房宫,说它:“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甚至于“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尚且如此,作为大秦正宫的咸阳宫又是如何巨丽?项羽一把火后,世人不得而知。再有遗迹,也被厚土湮没,仅留一块田野间突兀隆起,荒草深深的长丘。

停止想象,放眼关中,若有意在地面上寻找距今两千年前的秦殿碎片,并非毫无头绪。它或许不再是一座含山纳水的恢弘庙堂,却一定存在于秦地,变成一片瓦,一面墙,一种随处可见的颜色,或是一个根植于关中人生活中的文化符号。

四合院来自这里关中世家大族的宅院

关中平原是华夏文明的腹心,这一点从建筑上,也能看出原由。

今人说起四合院,都会想到北京。然而中国最早的房屋建筑雏形,如半穴式、地面式建筑,四合院,乃至城市建设格局的初步成型,都出现在关中。假如我们将手指任意置于神州地图上某一点,随意选取这点上所存的古建筑,那一砖一瓦的渊源,都可寻迹于关中。

我国最早的对称严密的四合院建筑,就出现在秦川以西,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的西周遗址中。它坐北朝南,以影壁、大门、中院、大厅、过廊、后室为中轴线,门、堂、室两侧为通长的厢房,将庭院围合成封闭空间。院落四周有廊檐环绕,前庭正中为门道,院内还设置有阴沟排水管道。

小到村落民居,大如城市规划,关中似乎是一切中国传统建筑及城市格局的发源地。左页图,如今关中大宅院的形制,在西周时期便已有端倪。右页上图,唐代长安城的规划,在如今的西安城内尤可见踪影;下图为西安古城墙墙根。

如此形制,已然可以使我们联想到今天的古典园林或世家大院。更有趣的是,这个西周遗址中还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数量最多的是板瓦、简瓦和半瓦当。那时瓦当就有了大、中、小型之分,且均为半圆形,部分饰以回纹;板瓦饰绳纹,一些还带有用于固定的瓦钉;简瓦则饰三角纹或雷纹。到了秦代,建筑技术大有飞跃,建筑文化顺承周朝,从咸阳宫遗址出土的瓦当花纹和砖石雕刻更加复杂精细这一点,便可见一斑。

此后千年,关中大地上演绎了太多朝代兴衰。它曾见证大唐起高墙,“里坊制”划出一个个条理清晰的“井”字,分出“市”与“居”,位显“上”与“下”。长安城,犹如被切割得方正的豆腐块,庙堂上洪钟响彻,威仪俨然,坊市里熙熙攘攘,人声杂沓,二者相依相存。转眼又见这墙塌了,胡人兵马甚嚣尘上,铁蹄如洪流席卷,百年基业刹那被夷为平地。它也等到了后世中原各族迁来,驻下一个个村落,赓续汉家血脉。所幸的是,即便秦宫汉阙无存,前人镌刻在瓦当与砖石上的图腾尤在民间流传,“井”字形的布局规划方式尚有人铭记,它们全被后人学习并使用,至今还留在关中大地上。

陕西咸阳旬邑县曾有赫赫有名的唐氏家族大宅,如今为“旬邑县唐家民俗博物馆”。此地旧称三水,唐姓氏族从山西迁徙至此,以农为本,以商兴家。三水唐家至第四代唐景忠时,正值清乾隆盛世,唐家亦在此时兴旺发达。商号遍及陕西、甘肃、四川、安徽等十三省五十多个县、市,自称“汇兑中国十三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家业之大,闻者无不惊叹。

道光五年,唐家村车水马龙,人声沸腾。唐家在村内大兴土木,雕梁画栋,修建豪宅,最多时开工21处,日上工匠3000余人。至同治7年,耗时43年,共修成宫殿式庭院87处2700多个房间。这也是唐家最后一次绽放它的光彩与奢华。

今天,从唐家大院目前已修复的三个院落,便能将关中大宅院的特色窥得一二。與所有关中民居一样,唐家大院先是有一门房,临街的立面简单、朴素,仅将装饰集中于大门周围,意在“财不外露”。作为官宦世家,唐家在门房正中的开间设置入口,与宅院尾端的正房,相连成一道中轴,寓意为官清廉,为人耿直,透明,光明正大。门房面向院落一侧,则增设一道屏门,平时关闭,仅余两侧供行人通行,既保障宅内隐私性,又可在宾客多时分流。穿越门房,院内矗有一影壁,墙上设神龛,供奉着“土地神”,保佑家人平安,宅院稳固太平。

再往里走,便是两座相对的夏房,均采用关中常见的单坡屋顶,向院内倾斜。因两座夏房向内收缩,院落则显得较窄。这看似与修建“大院”的初衷相背而驰,其实,是当地人为关中炎热干燥的气候,吹之不停的风沙和漫长的冬季而“量身定做”。南北窄长的内庭,使院内空间处在两侧房屋遮挡产生的阴影内,避免夏季暴晒。厚硕高大的墙体和四围密闭的空间,又起到冬季防寒、夏季隔热的维温作用。加之门房、夏房的坡屋面,雨天,水流集中向院内,储存起来或依仗地势落差排出院外皆可。“关中八大怪,房子半边盖”,说的便是这种充满“天人合一”智慧的夏房。20FA86C5-7136-499A-A670-AAA2F9CEACA8

最后,正房为院中等级地位最高、用于长辈居住以及祭祀祖先的场所。主人将五开间的中间三个开间设定成中厅,以供家庭成员在祭日集中祭奠祖先。整个正房的二层阁楼,为家族中未出嫁的姑娘的闺房,唐家为大户,所以将阁楼称为绣楼。绣楼处于整个院落的最深处,被整个院落钳制与包围。唐家的少女们即在此楼上生活起居,学刺绣习女红。

纵观关中的大宅院,与江南园林的婉媚灵秀不同,它更像一位执拗封闭却又硬朗精干的老人,迎着风沙击节高歌,变幻的腔调中,总不脱离古朴恢弘的韵味。

雕梁画栋的现实版韩城党家村的秦元素

若说关中大宅院承载周秦建筑的形,那么存在于关中村落里的各种建筑细节,则在写着秦时的意。

站在泌水河谷向阳的山坡远眺,可见山丘线条柔和起伏如枕,潺潺江流轻盈薄练,轻悄地从山下的瓦屋边绕过,这些瓦屋紧凑整齐,顶面乌青反光别具风味。传奇故事中,会有精通堪舆之术的高人站在这种地方,定会点头抚须,感叹此地“负阴抱阳”“金带环抱”,是难得一见的风水宝地。待他定睛再看,村中民居坐北朝南,院内“福照壁”镇脉留气,家家户户屋顶砖塑脊兽“镇妖辟邪”,绝不会吝啬一声:“讲究!”

这块宝地,就是韩城党家村,被誉为“华夏民居瑰宝”的古建筑群落。

党家村是按建筑群落,一街巷一合院,一层层展开的。险峻崖峭和村口广场是划分村落领域的疆界。错综迂回的巷道组成建筑的经络,并延伸到民居的各个院落,最终集中于村东南开敞的广场,指向文星阁——整个村子的视觉中心。村落中,有古老而千姿百态的石砌巷道、高大门楼、拴马桩和上马石、祠堂、文星阁、避尘珠、节孝碑以及四合院,还有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无一不精美有致。

就拿周秦时就已广泛使用的瓦当来说。党家村里,仍常采用特别烧制的瓦当、滴水装饰屋檐,其上往往还会刻画吉祥纹样,如蝙蝠、兽面和植物,生动可爱。走在街中,仰头望檐下,只见缀在檐缘的瓦当,就像颗颗音符,规整、小巧又灵秀,给建筑带来无声的韵律。

雕刻纹样远不止将小瓦当变“活”了,山墙一端的墀头,更是它发挥的空间。墀头的结构主要包括下碱、上身、盘头三个部分,通常会有一块向前倾斜或突出或凹入的砖面,这便是墀头装饰的重点部位——盘头。中国古建中,砖墙向外出挑的部分,向外层层挑出的砖檐,称为“盘头”。

关中的盘头部分为多层线形结构,雕饰以卷草之类连续的纹样。还有名为“俄檐砖”的结构,置于盘头上层,是一块垂直或立置状,或微作向下“扑身”或向前倾斜的砖结构,其雕刻丰满精美,内容完整,题材广泛,常有鹤鹿同春、子孙万代、博古炉瓶、鸳鸯荷花及玉堂富贵等等。俄檐侧面的砖博缝头上还常刻万事如意等图案。讲究的墀头砖雕,在上身紧挨着盘头的地方,多用方砖凿成花活,俗称为“垫花”,多作一个精美的花篮,里面插满各种“花卉”,构图秀美,穷工极巧。

党家村街巷中,还有一样极具关中气息的元素:拴马桩和上马石。如此常用易磨损的物件上,都因豪门巧匠攀比炫技,而缀满玲珑细致的雕花。

拴马桩一般是关中地区中大户人家拴系骡马所用的整块青石条,常埋设于民居大门外两侧。它不仅是居民宅院建筑的有机构成部分,同时还被赋予了避邪镇宅的意义。常规桩头是石雕的主要部位,一般为上圆下方的圆雕,内容题材较为丰富,有表现神话故事人物的,如寿星、仙翁等,也有表现动物形象的,如狮、猴、牛和马等。

上马石则常常会与拴马桩配套使用,也是中大户人家才会使用的实用工具。它从侧面看似“L”形,也就是兩阶踏步,精雕细琢后,一是显示主人的身份;二是供主人出行时上、下马使用;三是营造人文氛围——如若主人与秦文公同样好龙,上马石便“攀龙附凤”,篆文傍身,好不奢华。党家村人对传统秦文化的追求,也已体现在了建筑内饰中。走进民居,他们的日常家具,形式多庄重、稳健、粗犷、大气而不讲究过多的修饰,仍以秦时“尚黑崇玄”的色彩为主。我们似乎也可借此情景,想象秦宫一隅,说不定,彼时的柱与石上也有飞龙盘桓,玄色庄严。

看地盖房,天人合一山上地下,一切皆有可能的窑洞

关中达官显贵、地主富商视建房作人生大事,破土后,大批堪舆师、能工巧匠应招而来,耗时、耗资之巨,乃是平常人无法想象的。关中乡里建房,却要简便得多。选址不必堪舆师,靠山便凿洞,平原则掘地;除了大工匠外,其他小工全由亲朋好友、乡党邻里充当。择个黄道吉时,摆案,上香,洒酒,鸣炮,燃黄表,祭天、祭地和祭祖先。翌日,男人干出力活,一部分女人当小工,另一部分帮灶做饭,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嬉笑搭讪、闲侃,欢声中,一个个窑洞院应运而生。20FA86C5-7136-499A-A670-AAA2F9CEACA8

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条件是穴居的理想之地。在关中地区中北部,黄土分布集中,土厚50~200米,挖掘地洞再合适不过。窑洞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在调节温度、湿度,控制室内空气环境方面效果良好。这直接对症关中地区的气候特征——夏季干旱少雨、酷暑高温,冬季多风、寒冷。窑洞构造相对于木构建筑和砖石建筑而言,又具有节省建筑材料、无污染、既经济又坚固耐用、便于修补等诸多优点,使得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共生共存,如今我们所追求的“因地制宜”“天人合一”也不外如此。

由于窑洞十分依赖地形和周围资源,所以根据建造方式和布局形式的不同,产生了诸多形制。其中“明锢窑”和“地坑窑”都十分有趣。

关中地区的明锢窑大多出现在较为平整的空地上,在平地上以砖石、土坯发券——发券是个专用名词,拿平常话说,就是用材料砌筑承重,修成一个拱形洞。券顶被覆上黄土并层层夯实,顶面做成平顶房,在边沿还砌有雉堞(女儿墙),所以这种形式的窑洞,也被称为独立式窑洞。许多人家在窑洞的外部设置有阶梯可登上屋顶,将屋顶充分利用,成为晾晒粮食和衣物的平台。明锢窯的洞口,门窗布置与土窑的洞口相似,不同的是,它多数以条砖砌筑门脸、顶部的雉堞和墙下挑檐。挑檐下还要砌些青砖对花装饰,以增加窑脸的美观性。当然,也有在此基础之上筑造成“窑上房”或“窑上窑”的。

下沉窑又称“地窖窑”“地坑窑”。在没有山崖、沟壁可用的较平坦地带,没有条件做靠崖窑,且处在相对植被稀少,风沙较大的黄土层较厚的地区,为了营造一个较为舒适、防风抗寒的生活环境,先民们创造性地建造出一种向地下发展的地下窑洞。即在平地上挖出一个凹下去的大院子,再在这个院子的四面坑壁上挖凿洞穴。

怎么从地面下去呢?下沉窑的主入口一般都会低于周围道路的标高,修筑呈一定坡度,并且向下延伸,直到窑体的入口孔洞。条件好一点的,则会砌筑石条阶梯或砖砌台阶,用以踏步,也方便雨雪天气期间出入方便。地坑窑一般可挖掘八孔窑洞,洞室的数量和院落布置,主人会灵活地根据自己的家庭人口和经济条件来设计,所以都是各有差异的。例如,乾县阳裕镇祝家堡村朱家的下沉式窑洞,和吴家堡的地坑窑都是典型的八孔式地坑窑洞,当地称之为“八卦爪子”,非常有特色。

20FA86C5-7136-499A-A670-AAA2F9CEACA8

猜你喜欢

窑洞建筑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陕北窑洞民居
建筑与数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大西北的窑洞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美媒:在延安,窑洞依然受民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在延安,窑洞依然受青睐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