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2+3+4”舆情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6-29王界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舆情教育教师

□王界美

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个舶来品在中国起步晚,目前尚不成熟。它主要是指人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分析、理解、判断以及应用能力。舆情教育属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分支,则是对媒介中的各种舆论信息的自我解码,辨析真伪、善恶、美丑能力,是一种思想道德素养的教育。进入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如同一把“双刃剑”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培养高职学生客观准确地分析网络舆情的影响,掌握舆情判研知识和技能,及时发现舆情热点和拐点,具备正确的认识舆情、使用舆情、判研舆情的能力,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2+3+4”舆情教育模式的基本思路

“1+2+3+4”舆情教育模式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从树立教育理念、遵循教育原则、分析教育内容、重点组织教育人群等方面,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教育方法,从而切实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具体而言“1+2+3+4”舆情教育模式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一个指导思想),抓好正面舆情宣传教育和负面舆情的纠错辟谣引导教育两方面关键工作(两个方面),依托辅导员教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行管人员三类重点群体(三类人群),无论是舆情管理,还是舆情教育实践过程,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尊重舆情内容事实,坚持科学性(专业性)、人民性、及时性、针对性四条原则(四条原则),统筹线上线下,线上行管人员借助学校权威自媒体在线上发布学生舆情关切的权威消息,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加强正面舆情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感染熏陶受教育者;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班辅导员、负责学校宣传工作、学生管理工作以及网管办的行管工作人员等多方联动,通过日常生活、课堂教学、重要节假日的时间节点为契机,力争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达到舆情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一种教育模式。三类重点人群,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其中负责学校宣传工作、学生管理工作,网管办的工作人员做好舆情引导、舆情预警,及时反馈舆情信息;班级辅导员深入了解学生日常上网动态、教育学生文明上网,落实不良舆情追踪,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运用课堂主阵地,挖掘自媒体中舆情案例素材资源融入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正确辨析舆情可信度,对舆情信息不要偏听偏信,营造“真善美”的舆论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图1所示)

图1

二、“1+2+3+4”舆情教育模式内容及实施措施

(一)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舆情教育四原则。树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首先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的高度概括,是舆情教育的根本要求和出发点。在舆情教育过程中,既不夸大事实,也不扭曲事实,只有尊重和客观认识各种舆情事实,避免舆情“脱敏”与“过敏”两种极端现象,才能理性辨别舆情真假,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也只有尊重舆情事实,才能不偏信、不盲从,以科学的态度对舆情信息作出正确判研。舆情一旦形成,隐瞒与遮掩都无济于事,而是应该尊重民意,注重信息的公开透明,确保信息的完整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及时、准确、有效。尊重舆情事实,就要广泛联系人民群众,不脱离人民,始终倾听人民心声,关切人民的意愿,解民忧,为民服务。人民性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质,坚持了人民性,有利于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才能使得舆情发挥积极作用,熠熠生辉。“1+2+3+4”舆情教育模式就是要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生为本,紧密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学生舆论信息,营造舆论场,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

(二)理性认识自媒体舆情,加强舆情引导与判研。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时下自媒体发言门槛低、传播迅速快、受众面广、开放性强等巨大优势,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有话语权。而处于血气方刚的高职学生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拥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是又不全面;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表现自我,但是自制能力比较差又情绪波动大,自然具有平民化、个性化特征的自媒体就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学生宣泄情感、发表见解、阐述观点、表达思想的平台载体。为此舆情教育首先要从舆情内容的引导与判研两个维度去分析,匡正内容的曲解与误读。

1.强化舆论引导,把握舆情方向。自媒体中,一张张照片、一个个短视频、一段段文字,都能博得人们的眼球,吸引大众的围观,甚至引发热议。选择决定方向,方向决定结果,所以把握舆情的方向,就决定舆情教育成败与否。首先从源头杜绝不良网站舆情信息,发挥学校主流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媒体平台的宣传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主流媒体的权威消息,掌握社会时局动态,帮助学生正确解读网络舆情本意。合理利用节假日舆情契机,认识正面舆情的鼓励、鞭策作用,同时也不忽视负面舆情的监督、促进作用,尤其是不回避问题矛盾,及时发现负面舆情,对负面舆情作出正确归因。弄清楚了产生的舆情原因,教育者就可以根据相关情况对症下药,及时指导学生根据具体舆情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把握舆情方向,正确解读舆情能力。

2.掌握辨别舆情技巧,科学应对舆情。自媒体的舆情内容纷繁复杂,又良莠不齐。面对诸多舆情信息,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辨析能力,能够客观分辨出制造舆情者的目的和初衷,激浊扬清,弘扬正气。舆情信息的真伪辨别,一是要有个判断标准,舆情中前后之间是否存在自相矛盾的言论,是否有不切合实际数据、引用,是否存在着漏洞,是否有悖常理等。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全面搜集相关信息资料,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把握事情的内在必然联系,客观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杜绝“羊群效应”导致的盲目追随,杜绝“蝴蝶效应”造成出乎意料的结果。另外,科学应对网络舆情,学生还要能及时廓清模糊认识,及时化解怨气怨言,及时纠正错误看法,做好舆情领头羊,积极营造清朗自媒体网络空间,培养自己遵守网络道德情操,加强网络自律,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三)多方联动聚合力,增强舆情教育实效。舆情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德育教育工程,需要达成共识、凝聚合力,构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共建共育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1.加强舆情队伍建设,提升舆情教育能力。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舆情教育事关意识形态。要真正落实舆情教育,就要构建一支精悍队伍,主动把舆情教育作为自己的分内事,形成知责、明责、负责的联动氛围。舆情教育要以行政领导为龙头,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等协同教育。加强舆情队伍建设,就是要自上而下,环环相扣,落实好舆情教育的顶层设计,从整体方面进行规划,层层压实责任。宣传部门、网管办、学生工作部、辅导员教师、以思政教师为主的各学科专业教师,形成一个舆情队伍教育梯队,把规矩立起来,把制度定起来,积极探索新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和教师主力军的作用,让学校舆情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是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管理队伍,搭建班级QQ群、微信群等学生德育工作班级网络管理平台,重点运营官方“微博、微信、QQ公众号”,建设并开通反映社会、学生关注的热点事件的校园广播、直播间。同时,学校和各二级学院高度重视网站建设,做到内容积极、更新及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动态跟踪和分析研判,对热点话题、敏感问题重点关注、正面引导,及时解决好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实行新闻舆论负责人制度,各部门正职对本部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QQ工作群等负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校园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二是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全覆盖、多层次,打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通重大主题宣传教育“最后一公里”。比如开展“国学风采”等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文明修身。三是舆情教育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创新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课程中课堂教学舆情教育的有机融合。

2.挖掘舆情教学资源,丰富舆情教育内容。在国外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特意开设了专门的课程,涵盖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舆情教育也要学习国外,自成教育体系,挖掘舆情教学资源,建立舆情教育资源库,丰富舆情教学内容。就目前现状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对舆情的认知浅显,风险预测缺失,他们关注突发的公共事件,聚焦社会热点问题,而重点却不是舆论本身,更多是舆论是否煽情,牵动学生情绪反应;信息获取渠道主要来源为微信公众号、朋友圈、抖音,至于其内容的信任程度高低与否不在意;对舆情发展的评估处于茫然状态,舆情中态度明显信心不足、摇摆不定、是非难辨。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梳理常见的舆情案例,重构教学内容。比如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最美逆行者的医务工作人员、科学院士专家,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升高职学院职业素养,弘扬工匠精神;同时也可以结合疫情中的违规行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对于疫情所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短板,可以教育学生提升应急处理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敬畏生命,尊重科学;对于疫情防控中广大志愿服务者爱心活动,可以教育学生反思人生价值。

三、“1+2+3+4”舆情教育模式取得的实效

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1+2+3+4”舆情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营造了文明上网的良好氛围,树立了师生正确的舆情观。通过师生舆情队伍的建设,有效杜绝水军的兴风作浪,很好地引领了意见领袖,打造了清朗的自媒体平台。从学校贴吧、各班交流的微信和QQ群中很明显可见,发布热议的都是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舆论。二是形成富有成效的完整育人链条。从辅导员教师、思想政治教师以及行管人员三类重点人群,拓展到专业教师、实训技术员工等,再延伸到培养学生通讯员、网评员、监督员三支队伍,直到覆盖全校师生。三是舆情教育深入课堂。课堂舆情教育由无到有,由有到逐渐丰富,网上舆情教育资源库正逐步建成使用。

猜你喜欢

舆情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