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现状分析及新思考

2022-06-29陈丹丹刘艳霞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服务

□陈丹丹 刘艳霞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教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对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高校后勤的高效化不仅是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也是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1]。高校后勤管理发展形势的研究是当今面临的问题之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2]。因此利用对高校后勤管理相关现状和当前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多维把握高校后勤管理研究进展,能为高校后勤管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国内后勤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针对我国后勤管理现状、服务模式、管理流程、考核激励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达到高效精干、快速响应、精准决策、流程合理的目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分析方法。本文采用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分析高校后勤管理研究现状,Citespace是由美籍华人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一款可用于数据挖掘和信息可视化的软件,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展现科学知识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与“谱”的研究[3]。它可以直观展现某一科学领域的关键文献、研究前沿以及热点趋势[4]。该软件在2007年引入国内便得到广泛的关注与使用,如管理学、图书情报学、教育学以及具体的科学研究领域。

本文选取的是使用率高以及认可度高的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界面下,设置检索条件为“高校”并含“后勤管理”、“现代高校管理”、“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检索时间跨度为自起初发表日至今,为了保证高质量检索内容,将来源类别限定为“北大核心”或“CSSCI”,文献语言选择“中文”,经过严格的人工检索,共得到398篇文献作为此次研究样本。

将中国知网检索的结果以Refworks格式导出,转换为citespace软件可识别的格式,本文运用citespace5.7版本,在软件设置栏目选择时间跨度为1年,采用寻径网络算法对CNKI上导出的与高校后勤管理相关文献进行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

(二)现有研究现状结果分析。

1.时间分布。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年发文量统计图如图1所示,我国是在1982年发布第一篇关于高校后勤管理的论文,在1992年发布了第一篇来源为“北大核心”的高质量论文,在1994年以前,我国每年发文量不超过10篇;自1994年开始,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方面的论文持续增长,2004年至2010年这一期间为论文发表的高产期间,为了响应我国对高校人才的需求,完善高校后勤工作同时也是建设重点高校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由此推动我国学者对此研究力度不断增强,每年发文量都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图1 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年发文量统计图

2.研究机构分析。研究机构的大群体聚集于中高等院校,再以二级机构来细分,其研究主要集中于中高等院校的跨教育类和管理类二级学院。地理分布来看,研究机构的中流砥柱还是以中东部地区为主,西部地区做出的研究贡献非常少。根据图中的左上角信息框,得出节点344个,节点间连线为33条,网络密度为0.0006,可知研究机构大多是独自研究状态,尚未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同时字体和节点越大代表在某领域发表的文献期刊频数越多,联合Citespace提供的数据结果得出,华南农业大学发文量最多,共计5篇,远远超过其他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华南农业大学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贡献最为突出。淮阴师范学院和浙江大学发文数量为4篇,在“CNKI”总被下载次数高达6,096次,说明淮阴师范学院和浙江大学在高校后勤管理领域发表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推进高校后勤管理研究具有突出作用。

3.文献分析。关键词是从论文期刊正文中提取出的单词或者术语,并且能以关键词表达出该文章的主旨大意。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中心性、阶段性突现度及聚类块来直观呈现某特定领域的研究热点、主题方向以及未来趋势。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呈现出该领域的关注点;中心性呈现出该领域重心高低;阶段性突现度则将关注点时间碎片化,以时间线展现;聚类将关键词统计分块,得出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可知节点N=519,E=1,230,Density=0.0092。节点、字号大小以及连线粗细都体现着关键词在图谱中的关系以及重要程度。中心性超过0.1共有8个:高校后勤、高校、高校后勤管理、后勤社会化、后勤实体、后勤管理、后勤服务、后勤集团。这8个关键词都与高校后勤管理密切相关,这些关键词出现的最早年份均在2001年以前,可知这8个关键词是高校后勤管理的基础领域,一直以来备受学者们的持续关注。

二、高校后勤管理模式和方法新思考

国内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高校后勤管理的目标和方向,实现我国高校后勤服务的福利性和教育属性,持续提高高校后勤服务水平,助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及东部规模高校地域和经济特点,为更高效更完善地达到后勤管理优化,特提出以下几点新模式新方法以供参考。

(一)从管理模式上进行多要素融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勤管理模式上还存在着与校本部无法分割的状况,在责任划分、工作明细、产权归属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仅作为学校的一个职能部门履行规定的职责,没有太多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思路,当高校在规模化发展过程和发展需求时,需要相对长时间进行管理模式的调整和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匹配规模化高校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和大数据等方面技术的日益更新换代,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后勤管理上,可以通过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参与三者共同承担、共同管理、共同优化的多要素熔合模式。在对东部高校的规模化办学、多校区办学、多层次办学的目标要求和实质需求上有诸多优势,也更有利于高校后勤管理对学生展开全方位和高效率的后勤服务。

(二)从运行方式上采用高校直属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一直存在着传统的管理观念,即将高校的后勤管理全面融入到高校管理中,但是这种运行方式不能快速地响应学校的多模态多维度需求、不能快速地更新后勤管理体系和服务能力,不计服务成本不考虑效益和效率,僵化了学校的后勤服务机制。若采用类似欧美国家的全社会化后勤管理模式,虽然能将社会上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方法运用到后勤服务和管理中,但是容易导致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极端情况下出现甲乙方这种纯经济价值的需方和供方,从而损失了师生的利益,弱化了高校后勤的公益性主动性前瞻性特色,也使得后勤管理人员没有主人翁意思没有主动服务的精神。因此,本文认为应该将高校后勤直属管理模式与社会化管理模式相结合,在现有后勤体系中引入了市场管理的作用,实现后勤服务于高校管理但又有效益和效率的紧迫感和压力,主动学习掌握应用最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升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层次和服务效率,增强高校的办学活力,精简高校的工作人员,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采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来优化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随着我国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和大数据等方面技术的日益更新换代和成熟,特别是智能监控、智能收费、智能运维的软硬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可以快速移植到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框架体系中,例如智能监控各教室空调用电量并针对峰谷进行实时调整、智能获取学校内各个用电用气用水设备并实时监测、智能采集学校内各栋楼各路段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实时调整人员进行清扫、智能分析各个食堂用餐高峰用餐量的人数规模实时调整供餐时间和菜品数量、智能分析路灯损坏、道路损坏等经常需要更换的部位进行及早更换避免安全隐患等。总之在高校后勤运维和后勤维护中处处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实时分析实时监控实时更新。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强力后勤”入职记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