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空间布局研究

2022-06-29彭姣

旅游纵览 2022年6期

彭姣

摘 要:以全國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空间分析中的最邻近指数分析、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整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高度聚集分布状态;呈现“工”字形,两高六次高的分布密度特征。最后根据相关结论提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全面振兴乡村经济。

关键词: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空间分布特征;ArcGIS空间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基地项目(20JD030)。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切入点,是开启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十四五”期间,要将乡村旅游与农村各领域的政策措施相衔接、相协调,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构建发展格局的高度,继续推进乡村旅游重点乡村与乡镇建设,充分发挥区域乡村连接城镇的凝聚力和特色优势,乡镇建设将成为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区域核心,带动乡村旅游的集聚化和规模化发展,助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打造乡村旅游最具影响力的品牌。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不含港、澳、台)共有1299个乡村(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迅速发展,家庭游、周边游成为主要市场,得到人们的青睐,乡村旅游享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学术界围绕“乡村旅游”主题词进行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与路径探究、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探究、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究[1-9],从空间视角分析各类乡村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特征、空间演化格局与优化调控及影响因素[10-14],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全国、省级、市级、地区等不同角度对各类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有益的空间探索[15-21],现有成果多以省、市级为案例地进行研究,宏观层面中研究全国“重点村镇”“示范村”等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拟以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法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探析,实现乡村旅游村镇空间优化与布局研究,为持续推进重点村镇开发与建设提供参考,通过量化带动乡村旅游村镇集群化发展,实现村镇融合发展。

(一)研究方法

1.最邻近指数分析

最邻近指数分析,是通过实际与理论最邻近距离的对比,从而界定空间分布类型的一种方法。

(二)数据来源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获取2019年至2021年官方公布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据,其中包含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重点村和首批重点乡镇;百度拾取坐标系统精准定位12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点要素的经纬度信息。将坐标数据导入ArcGis10.8中,利用各工具单元进行多方面矢量化分析,揭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总体空间分布格局。

(一)总体分布格局分析

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整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利用ArcGIS10.8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在空间中转化为点要素,进行可视化分析。乡村旅游重点村依附于重点乡镇,充分发挥乡镇连城带村的积极作用。依据七大地理区整理数据可知(见表1),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量最多的是华东地区,共有284个重点村23个重点乡镇,占比24%,其次分别为西北、西南、华北地区。

(二)空间集聚分析

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呈高度聚集状态。将数据定位到地理坐标系GCS_WGS_1984对其进行投影,利用空间统计工具计算最邻近指数,用观察模式和CSR模式的最近邻距离分别测算出全国乡村旅游第一批重点村、第二批重点村、第三批重点村、首批重点乡镇及整体重点村镇的最邻近指数(见表2),并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整体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第一批重点村、第二批重点村、第三批重点村、首批重点乡镇,最邻距离指数分别为0.485 860、0.702 088、0.561 963、0.685 821、0.651 121,R值都小于1,且Z值都为负数,在显著性水平5%的置信水平下P值都为零,表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空间分布总体趋向于聚集且聚集度越来越高。

由于点要素的分布格局可能会随着空间比例的变化而变化,在小范围内可能呈现群集分布,在大范围内可能呈现随机分布,Ripley’s K函数可以分析任意尺度空间分布特征。因此,文章利用Ripley’s K函数对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数据K观测值大于K预测值,进一步印证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呈高度聚集状态。

(三)空间密度特征分析

从空间密度特征来看,整体呈现“工”字形,两高六次高的分布特征。采用Kernel Density测算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村镇空间分布状态,选取0.8 km为带宽,生成核密度图。依据核密度测算值,将值域分为6个等级,颜色越深的区域表示核密度值越大,集聚度越高,最高聚集度可达6.158 172~10.610 363/ km2,两大高密度区域位于京津地区和江浙地区,以北京、天津、宁波、上海、南京五大省会城市为中心,密度值逐次向外递减。六大次高密度区域位于河北河南一带,重庆市、青海甘肃交界处,贵州省、海南省、山东省,依次向中部逐次递减,形成“工”字形的空间密度分布特征,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形成低密度聚集区域。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据,百度地图拾取经纬度,综合使用空间统计法中的最邻近指数分析、Ripley’s K函数、核密度分析方法对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布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分布格局来看,整体呈现“南多北少,东密西疏”的分布特征。其中华东地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数量较大,占比24%,相对而言,东北地区与华南地区重点村镇数量较少;从空间集聚来看,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空间分布总体趋向于聚集且聚集度越来越高;从空间密度特征来看,整体呈“工”字形,两高六次高的分布特征,其中两大高密度区域位于京津地区和江浙地区,六大次高密度区域位于河北河南一带,重庆市、青海甘肃交界处,贵州省、海南省、山东省。

(二)建议

根据全国1299个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已经形成的空间分布特征,应从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布局。乡村旅游重点村要依附于重点乡镇,发挥乡镇连城带村的积极作用,充分挖掘乡村多元功能价值,通过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生活、组织振兴,建设具有“一村一品”特色的乡村旅游景区,开发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朝着特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结合周边高星级旅游景区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当地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一批有内涵有特色的“绿+红”“绿+古”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供中小学生、大学生人群进行研学旅行。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要融入旅游六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民宿、乡村购物商场、农家乐,打造乡村特色夜景,推进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同步发展,走以旅兴村、以旅富民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1] 邓小海.从“脱贫”迈向“振兴”: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转换[J].贵州社会科学,2021(2):163-168.

[2] 黄凌云.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21(11):73-74.

[3] 邓小海,肖洪磊.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转向研究——以贵州省为例[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5):42-49.

[4] 张赞梅,顾金孚.乡村振兴背景下农家书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探析:基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潘家浜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20(增刊1):274-277.

[5] 陆林,任以胜,朱道才,等.乡村旅游引导乡村振兴的研究框架与展望[J].地理研究,2019(1):102-118.

[6] 梁陶.四川省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耦合性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2):301-306.

[7] 陈敬芝.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耦合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2018(12):53-54.

[8] 鄢向荣.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构建与产业化发展:评《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化发展探究》[J].世界林业研究,2021(5):129.

[9] 崔昕.全域旅游理念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J].农业经济,2020(9):43-45.

[10] 刘宇杰,周勇,刘小东,等.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1-15.

[11] 杨庆,张凤太,安佑志,等.贵州省旅游扶贫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21(6):316-322.

[12] 殷章馨,夏赞才,唐月亮,等.城市群地区乡村旅游点空间格局演变与优化调控: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经济地理,2021(9):214-224.

[13] 余汝艺,梁留科,苏小燕,等.村域尺度旅游效率空间分异及形成机理:以洛阳市375个旅游村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21(4):893-905.

[14] 宋居宇,姜卫兵,何兰.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21(2):366-378.

[15] 熊浩,王强,鄢慧丽,等.多尺度下中国休闲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8):232-239.

[16] 刘晓英.山西省乡村休闲旅游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10):262-268.

[17] 王耀斌,宋颖,黄珊,等.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7):240-247.

[18] 邹雄,王晶,张路.重庆市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生态经济,2020(5):110-115.

[19] 李强,章天成,杨立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1):36-43.

[20] 李涛,陶卓民,刘家明,等.山岳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就业吸附的空间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2):153-161.

[21] 李涛,朱鹤,王钊,等.苏南乡村旅游空间集聚特征与结构研究[J].地理研究,2020(10):2281-2294.

[22] 唐健雄,李莜蓓,肖林.湖南省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學报,2019(2):7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