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核心概念,严密论证逻辑

2022-06-28向二勇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点题诗意审题

向二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民国老课本》

“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王安忆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紧扣核心概念,准确审题立意

这个作文题目由三部分构成:写作材料、写作引言和写作要求。

审题时,我们要将写作材料的两句话与下面的写作引言联系起来。“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提示我们要将写作材料的两句话当作一个整体,寻找二者的共通之处。如果只看《民国老课本》的这句话,很可能将作文立意误判为“物质与精神”。其实,两句话指向的都是“有用”和“无用”这两个维度。第一句话借牛和羊的故事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吃草”意指“有用”,“看花”意指“无用”,隐喻生存与生活的关系。王安忆的话含蓄而优雅,道出了“无用”的独特魅力。“生活中”是一个大的范畴,可供选择的“無用”之事、“无用”之物非常丰富:比如下棋,看似无用,却可以锻炼思维;比如跳广场舞,看似无用,却能够促进健康。

写作引言提到“结合材料”,这就要求考生有身份意识、自我意识,围绕“有用”和“无用”的关系,辩证地展开分析。“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提示考生要写出自己对“有用”和“无用”的真实感受、认知理解。我们可以写身边的“无用”之事、“无用”之物,也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写对生活的理解。毋庸置疑,实用主义绝不应该成为当代青年唯一的价值追求。“无用之用”、诗意栖居,也不失为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写作要求中的“选准角度”,要予以重视。我们常常把“选准角度”和“选好角度”混为一谈,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选准角度,就是要选“中心角度”“重要角度”;选好角度,则是选择符合要求的角度即可。前者强调“准确”,立意角度一般只有一个;后者注重“完善”,立意角度可以有多个。这次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就是要整体观照材料中的两句话,选择一个最核心的角度,即“有用与无用”。

在写作过程中,紧扣核心概念、准确审题立意是重中之重。本次作文中,有考生错误立意为“取舍有道”“快慢有度”“换个视角看世界”“物质与精神”等,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正确审题、充分点题,做到精确立意。

二、合理谋篇布局,严密论证逻辑

除了审题立意,本次升格还要聚焦文章的谋篇布局与论证逻辑。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对写作技法做出这样生动的譬喻:“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已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这要求我们在写文章时,一定要先进行整体规划,可以采用列提纲或者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并在行文中注意文章的起承转合、过渡衔接,抓住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提升考场作文特别是议论文的整体性和严密性。

有用与无用

(标题虽然切题,但较为普通。题好文一半,要注意打磨文题。)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黄文旭

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曾与人类学家探讨人类为何要保存火种。人类学家说:“为了御寒取暖,维系生存。”勒内·托姆却说:“为了欣赏灿烂的火花!”(缺少对这一导语的阐释。)

作家王安忆曾言:“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那么何谓有用,何谓无用?(缺少与上一段的衔接。)

我们常常将维系生存的有用之物比作面包,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保障。或有人谓:若难以保证“面包”的供给,追求虚无缥缈的“水仙花”又有何意义呢?(只解释了“有用”,没有对“无用”进行说明。)

在许多人眼中,弹琴乃是无用的阳春白雪,是消遣之物。然而,魏晋名士嵇康赴刑前却选择用一曲《广陵散》昭示自己的高洁与风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那些看似无用之事不仅能使个体的内在旨趣得以丰富,亦能使其生命境界得到提升。王维曾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今,我们虽然没有宦海浮沉之忧扰,却也不妨为看云起,行到水穷。(要点出“有用”“无用”这样的关键词。)

无用之事不仅能够浸润个体的心灵,还可以推动人类文明进阶。在思想日趋多元的今天,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一些“无用之物”相继面世。近两年,一款名为《江南百景图》的手游魅力“出圈”,不仅在国内收获大批年轻粉丝,还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梦赴江南。由此可见,许多人眼中无用的手游亦可传递丰富的内涵,让青年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坚定信念,甚至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价值与力量。(由个体到国家应该单独设置一个过渡段以凸显层次,用例也应更加妥帖有力。)

“无用”并非“无益”,“无用之用”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我们应该觅得物质利益之外的真理,“为看云起”而“行到水穷”。沿人生之溪而行,拓展生命旨趣;沿时代大潮而行,追求精神真知。(段落开头需要加一个承接上文的短语或句子。)

如果人生为逆旅,我们这些行人既要掌好自己的舵,与生活中的苦难、逆境搏击,也不要忘记到水穷处看一看云起。因为,旅途本身已造就价值与意义。(结尾要点题。)

失误分析

1.题目过于平庸,要注重文题的雕琢。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用与无用”虽然切题,但并没有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2.缺少对材料的阐释分析。例如文章第一段只是叙述了勒内·托姆与人类学家探讨人类为何要保存火种的故事,但没有分析故事与“有用”“无用”之间的关联。

3.在行文中没有强化点题,段与段之间缺乏逻辑关联,过渡衔接不自然。

升格建议

1.注重文题的打磨,在切题的同時,多一些感染力,多一些新意和亮色。

2.围绕文章中心,针对材料展开分析。

3.注意论点的明确和论证的逻辑。在行文中,要强化点题意识,恰当化用题目所给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起承转合,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行到水穷,为看云起

(标题化用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很有诗意。“看云起”是无用之事的形象化表达。)

江苏省盱眙中学高三黄文旭

法国数学家勒内·托姆曾与人类学家探讨人类为何要保存火种。人类学家说:“为了御寒取暖,维系生存。”勒内·托姆却说:“为了欣赏灿烂的火花!”他的回答多么富有诗意,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看似无用,实有大用。(对事例进行阐释,并明确提出观点:无用即大用。)

那么,何为有用,何为无用?在世人眼中,维系生存,“御寒取暖”,此为有用;诗意生活,“欣赏烟火”,是为无用。

诚然,如果没有有用的物质作为基础,那么无用的诗意的确是空中楼阁。(衔接上文,顺势提出问题,引人思考。)然而,作家王安忆曾言:“生活中一味追求有用,舍弃无用,会让生活质地单一而坚硬。”这并不是说不要去追求有用,而是也要保留一些看似无用的东西,让生活丰盈而美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行文有转折才更吸引人。)

在许多人眼中,弹琴乃是无用的阳春白雪,是消遣之物。然而,魏晋名士嵇康赴刑前却选择用一曲《广陵散》昭示自己的高洁与风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那些看似无用之事不仅能使个体的内在旨趣得以丰富,亦能使其生命境界得到提升。王维曾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如今,我们虽然没有宦海浮沉之忧扰,却也不妨为看云起,行到水穷。此时的无用,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有用。(点出“无用”“有用”这样的关键词。)

而那些看似无用之事,不仅能让自己在一味功利、一味追求有用的旋涡中“偷得浮生半日闲”,还能让国家和社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过渡句单独成段,由个体到国家,层层深入。)

在思想日趋多元的今天,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一些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无用之物”相继面世:故宫彩妆、故宫书签……一大波故宫文创产品走红网络;一款名为《江南百景图》的手游魅力“出圈”,不仅在国内收获大批年轻粉丝,还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梦赴江南;还有河南卫视春晚节目《唐宫夜宴》,通过“古董级复原”与“现代性表达”,为观众们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这些看似无用,实为大用,它们不仅满足了国人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也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有所创新,增强了民族自信力和自豪感。(事例更加丰富,论证更加有力。)

由此可见,“无用”并非“无益”,“无用之用”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体。我们应该觅得物质利益之外的真理,“为看云起”而“行到水穷”。沿人生之溪而行,拓展生命旨趣;沿时代大潮而行,追求精神真知。(段落开头添加了承接上文的短语“由此可见”,衔接更加紧凑。)

行到水穷,为看云起。正如那只看花的羊,看似无用,实有大用。让我们诗意地栖居,让无用之用成为人生最美的注脚!(结尾点题,强化论点,并上升到诗意生活的高度。)

升格启示

1.给定多则材料,审题立意时要关注写作要求是“选准角度”还是“选好角度”,从而审清题意,确定立意,抓住材料内核,强化点题意识。写作本题时,一定要找到两则材料的共通点,而不能将材料割裂开来分析。行文中,一定要亮出鲜明的观点。

2.将切题这一核心问题解决后,还要特别关注文章的谋篇布局。此次作文,许多同学除在审题立意上有偏颇之外,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没有对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予以足够重视。我们平时要养成列作文提纲的好习惯,注重作文结构的衔接性、整体性。

猜你喜欢

点题诗意审题
诗意地栖居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邂逅周庄,诗意盎然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冬日浪漫
文末点题太直接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浙江文成:“点题公开”打造“阳光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