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线教师对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干预策略初探

2022-06-28闫智颖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6期
关键词:校园欺凌小学高年级

闫智颖

【摘要】国务院在2019年印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提出构建预防和惩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機制,防范校园恶性安全事件。学校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场所,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有更清晰的认识。小学一线教师作为校园中与学生交往密切的“第一人”,更应该加强培训,提高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识别能力。本文旨在以一线教师为主体,探讨如何制定有效的策略去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一线教师;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

一、前言

校园欺凌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关注,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社会媒体的报导,我们不难发现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有逐渐低龄化发展的趋势,尤其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表现得最为突显。如2015年,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某小学的学生干部多次以检查作业和背书为名,向同班同学索取财物事件。在2019年6月26日,广东省深圳市一小学某生让班级多名小学生排着队挨打事件等,某些校园欺凌事件已经下沉到小学阶段。

凡事都要未雨绸缪,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加强针对校园欺凌现象的预防与干预策略的研究,因为很多小学生并未能意识到自己对其他同学的一些行为表现,已经构成了校园欺凌事件,如关系欺凌等。因此,一线教育工作者要细化规范防治校园欺凌的条例,并提高自己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识别能力,对学生的异常反应或是从其他同学的“报告”中能及时发现校园欺凌的苗头并积极引导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认识,从而更有效地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二、小学高年级校园欺凌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目的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关注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发展应该引起全体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深入探究校园欺凌问题的成因以及不断完善预防措施对防治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学校作为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场所,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对校园欺凌的定义有更清晰的认识。小学教师作为校园中与学生交往密切的“第一人”,更应该加强培训,提高校园欺凌现象的识别能力。因为教师的精准认知有助于校园欺凌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小学教师的精准认知是防治欺凌的重要关卡。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培训中,各地对提高小学教师校园欺凌的精准认知培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同学段的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偏差或者窄化倾向容易导致学生整体认知偏差或者相悖,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越早提高小学教师对于校园欺凌的精准认知,越有利于杜绝校园欺凌的反复发生。

笔者采用国际惯用及其认可的量表,评估及筛选出潜在攻击者,反映学生的想法、行为和情绪,从中挑选出潜在的攻击者进行心理干预与预防,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与此同时,帮助被欺凌者和因受欺凌而保持沉默的学生重建对校园的安全感,及提升受欺凌学生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感。加强学生对校园欺凌的认知,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学生入学普查数据收集

(一)入学普查参与人数

四至六年级共计678名学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

(二)普查方式与流程

1.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参与对校园欺凌认知现状及成因问卷调查。

2.采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从中筛选出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学生。

3.和班主任一对一访谈了解班级情况。请班主任上报需关注学生情况,心理教师予以记载。同时,心理教师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给班主任需关注学生名单,请班主任多留意。

4.心理教师接访需关注学生,并予以记载。

5.汇总上述过程资料,形成汇报报告。

(三)使用的调查问卷

1.反应型和操控型攻击问卷

评估工具来源:The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PQ) (Raine, Dodge, Loeber, Gatzke-Kopp,Lynam, & Reynolds, 2006)

介绍: 此问卷是用来量度参加者在反应型和操控型两类攻击行为上的指数。题目的设计主要分两方面,一方面参考一些有关于反应型和操控型攻击的概念和理论的文献 (Dodge & Coie, 1987; Meloy, 1988; Vitiello, Behar, Hunt, Stoff, &Ricciuti, 1990; Barratt, 1991) ,另一方面参考教师观察及评定反应型和操控型攻击行为学童出现的项目 (Dodge &Coie, 1987; Brown, Atkins, Osborne, & Milnamow, 1996)。在反应型和操控型攻击的概念上,项目除了包括身体上和言语上的攻击外,还有一些属于动机和环境因素所形成的攻击行为,例如,为表现自己的优越而与其他人打架,在被人挑衅时表现得愤怒等。参加者将会对每项描述作出评分: 0 (从不),1 (有时),2 (经常) 来表示该项行为在其生活中发生的频率。将23项分数加起,所得之总分为综合攻击指数。而两个子项目包括:反应型攻击指数(共十一项:1,3,5,7,8,11,13,14,16,19 & 22)和操控型攻击指数(共十二项:2,4,6,9,10 ,12,15,17,18,20,21 & 23)。由于此问卷翻译自英文版本。因此,此中文译本已于2006年进行了一次测试研究,填表者来自四所位于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的中小学生,总数为1430人。结果显示,若参加者的反应型攻击指数高于8 (满分为22),属于反应型攻击者。若参加者的操控型攻击指数高于5 (满分为24),属于操控型攻击者。问卷的内在一致信度分别为 88 (综合攻击指数);82 (反应型攻击指数);87 (操控型攻击指数)。

2.受同龄人欺凌问卷

评估工具来源:Peer Victimization Questionnaire (PVQ) (Lopez, 1997) 介紹:此问卷属于一个多角度的自我评估,有21个项目量度学生在身体上(如,打破或毁坏“我”的东西)、言语上(如,说一些话奚落“我”)和社交上(如,不让“我”参与他们正在做的事)被欺凌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学生需就事情在过去三个月发生的频密次数评分,由0分(从不)至5分(经常)。这21项分数总和为该学生的“综合被欺凌指数”。另外,亦可分别计算出三类欺凌的分数:身体欺凌(6项:1,4,7,12,14 & 19)、言语欺凌(7项:2,5,8,10,13,16 & 20)和社交排斥(8项:3,6,9,11,15,17,18 & 21)。基于此量表只描述校园内发生的情景,所量度的范围只限于校内被欺凌的情况。由于此问卷翻译自英文原版,中文译本于2006年同样进行了一次测试研究,填表者来自两所位于不同地区及不同级别的中小学生,总人数为621人。结果显示,若参加者问卷分数高于45,属于受到同龄人欺凌。内在一致信度分别为 83 (身体被欺凌指数);80 (言语被欺凌指数);92 (社交排斥指数)。

四、学生入学普查结果

(一)普查问卷整体情况

人口学数据:总共678人参加普查,其中,男生379人,女生299人。同时,调查了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父母学历、家庭结构、成长经历四个维度基本数据。

(二)普查后班主任访谈总体情况

班主任描述的主要问题有:

人际类:交往困难,缺乏人际边界。

家庭关系类:父母管理方式不恰当、父母离婚。

学业问题:缺乏学习动机;注意力不稳定,可能存在智力障碍。

情绪类:可能抑郁,缺乏自信,情绪不稳,常常哭泣。

行为类:存在不规范行为、偷窃行为。

其它:ADHD、自闭症、感统不协调、情绪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

(三)普查后对学生的观察情况

大部分班主任提到的需关注学生名单,和自评数据过高的学生,都符合班主任的描述或自评的测量。这其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现出更多的焦虑、注意力水平低、或人际交往困难。

五、学生心理普查调查结果建议

(一)学生层面:班主任、心理教师、年级主任持续观察学生动态,如发现危机,务必第一时间上报。同时,社工到位后,可开设学生小组,持续观察、支持这类学生。

(二)教师层面:绝大部分班主任认真负责,教育有方法。同时,也有部分班主任缺乏基本的危机干预或心理疏导知识,希望学校能够对此加大培训力度。

(三)家长层面:建议部分有注意力缺陷、智力缺陷、可能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家长能予以重视,转介至专业医院,让学生能得到恰当的治疗。对于其余学生,建议学校能强烈建议该类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课程,改善家庭氛围,改变教育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

六、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与人手有限,本次普查的数据是9月收集,11月进行的班主任访谈,因此数据的实时性上有所欠缺。

2.由于需关注学生过多,人手有限,无法与这些学生一对一深入了解,信息可能不够全面。

(1)问卷调查时,被测者在教师的监督下自己填写,难免出现信息偏倚。

(2)没有在不同的地区分层抽样,可能存在代表性问题。今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时考虑前瞻性队列研究和更多的学校参与。

参考文献:

[1](英)苏·扬.超越霸凌[M].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

[2](美)埃利奥特·阿伦森.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  胡春华

猜你喜欢

校园欺凌小学高年级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对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中渗透的思考
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小学高年级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英语趣配音对小学高年级学习英语的影响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