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评价方式的策略研究

2022-06-28郭凤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6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双减政策

郭凤玲

【摘要】“双减”政策为学生的校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双减”政策的设施,需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这其中,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形式,对学生全面成长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围绕“双减”政策,探究小学劳动评价方式,立足劳动活动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劳动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潜在性原则,并初步构建了评价体系,对小学劳动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劳动教育;劳动评价;综合素养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对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的推行,极大程度地减轻了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使其具有更加广阔的成长空间。但是校内学习时间的减少,以及校外辅导的有效控制,往往容易造成学生散漫活动的问题。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双减”政策下,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通过丰富的校外活动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而劳动活动作为具有高度实践价值、社会价值的活动,其对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增强“双减”政策的教育意义具有重要价值。

1.劳动教育是“双减”政策的有力补充

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逐渐增加,虽然丰富多样的兴趣班有效填补了“双减”政策后校外时间的空白,但是由于兴趣班在空间和内容上的局限性,其只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却填补不了学生劳动实践教育的缺失,不能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而劳动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生活实践、社交互动等多种属性,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意志、奋斗精神、沟通能力等都有着良好的培养作用,这是一项具有复合性能力培养的活动。在“双减”政策下,劳动教育与专业学习、特长学习之间形成了极强的互补效果,分别承担起了知识增长、特长培养、能力提升三方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劳动教育是“双减”政策的有力补充,具有较高的实施必要新。

2.劳动教育是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是“双减”政策主要目的,学校、社会、家庭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育方式来看,我国家庭教育、校园教育都已经较为成熟,唯独社会教育较为匮乏。如何尽快地搭建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形成以校园为主,以家庭和社会为辅的教育机制,将是我国教育探索的重要方向。而劳动教育具备广阔的实施平台,能够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其满足了“双减”政策对校外实践活动的要求,更满足了学生走出“象牙塔”的诉求,为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内容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初期阶段,其自我学习能力、总结能力、思考能力等都十分有限,且缺乏良好的行为管理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对此,让学生走出家庭和学校的保护伞,走向社会劳动,不仅需要广阔的平台,同时也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规划。劳动评价作为劳动活动的纲领,其对劳动活动的开展方式和内容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此,提高劳动活动效果,需要围绕“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对其评价内容进行合理的设定。

1.评价的基本原则

(1)潜在性原则

潜在性原则,是指劳动评价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潜在能力素养,关注劳动对学生思想、行为习惯、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小学劳动与课堂教学和兴趣班不同,其不以掌握某种技能和学会某种知识为目的,而是需要通过实践劳动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因此,在设计评价指标时,不应受限与劳动成果或劳动技能,而是关注学生的内在变化。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劳动评价的内容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尽可能全面地体现劳动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诉求。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会参与到小组协作、独立工作、耕种养殖等多个环节中,其培养的能力和素养也极为丰富。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劳动的效果,在评价内容设计上应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尽可能地涵盖劳动活动所涉及的行为习惯培养、思维方式培养、性格品德培养、社会知识培养、社交能力培养、抗压能力培养等多个领域。

2.评价的主要指标

根据小学劳动评价的基本原则、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双减”政策的要求以及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小学劳动教育评价内容应包含情感、行为、知识、能力四个方面。具体评价内容设计如下:

三、”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评价手段

实现“双减”政策下小学劳动的高质量评价,不仅需要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同时,也要采用合理的评价手段,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水平进行评定,并指导小学劳动的合理实施。

1.过程性评价

在小学劳动教育评价中,组织者应改变传统结果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通过整个劳动过程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成长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但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教师(或其他组织者)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全面估计到每一个学生。因此,为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精准性,可采用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以此更好地捕捉学生在劳动中的实际表现,并通过其表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价。

2.增长性评价

每一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情况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导致劳动活动的教育效果也存在差异,在相同的劳动中,不同的学情起点必然导致不同的终点。对此,小学劳动评价应采用增长性评价,即在拉动活动之前对学生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的评定,依据劳动前的评价结果,对学生通过劳动的“长进”进行合理分析,通过劳动前后的对比,客观评价劳动对学生成长的作用。

3.补充性评价

人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元,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在劳动活动中,除了教师、学生等基本参与者外,劳动基地的工作人员、学生家长等也是劳动的一部分。因此,他们的评价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在劳动评级中,应融入其他参与者的评价,以开放化的评价对学生表现进行描述和概括,以便于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劳动活动更加客观地评价。帮助学生站在更加广阔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成长,也帮助活动组织者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评定活动的效能,以更加全面地对劳动活动进行改进。

四、结语

小学劳动教育作为“双减”政策下提出的教育方式,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式,有利于小学劳教育动的优化,并帮助教师、学生、家长更好地了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作用。然而,要实现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就需要摆脱传统教学评价的“量化”思维,建立开放的、主客观结合的、个性化的、过程化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并非目的,而是指导学生成长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王鑫萍.课程化视域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再思考[J].教育探索,2021(9):4.

[2]宁本涛,孙会平,吴海萍.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认知差异及协同对策——基于六省市的实证分析[J].教育科学,2020,36(5):8.

[3]李刚,吕立杰.大概念视域下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科学,2020,36(5):8.

[4]纪世元,韩嵩.中小学劳动活动课程化:内涵,意义与实施路径[J].教育探索,2020(3):5.

[5]周丽君.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尝试[OL].钛学术文献服务平台.https://doc.paperpass.com/journal/20212141mlzg.html.

[6]祝天生.“雙减”政策背景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以上饶市铅山县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2,39(1):3.

[7]丁倩.“双减”背景下小学“5+2”延时课后服务现状调查[D].天津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  刘  勇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双减政策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