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矿床成矿规律与矿产预测

2022-06-27党录军何学伟白仲铜

世界有色金属 2022年4期
关键词:测区矽卡岩铅锌矿

1 成矿规律

大地构造位于念青唐古拉中生代岛链和雅鲁藏布江弧一陆碰撞结合带间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内,属冈底斯火山—岩浆弧铜金多金属成矿带之那露果—新嘎果铅锌矿成矿远景区

根据欧盟数字能力框架中五个领域构建出的数字能力指标体系,并从知识、技能、使用态度三个维度上根据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对学习、选题、开题报告、论文写作与评价、就业这五个阶段需要用到的数字工具特点进行分析,用问卷的形式了解本校研究生数字能力的现状,针对调查对象的性别、学历、年级、专业、文献检索课程、本科就读高校(是否985或211高校)、A类学术论文发表情况基本信息,对他们进行差异性比较,利用SPSS中T检验来进行数据对比分析得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根据显著性差异分析研究生的数字能力差别。

测区矽卡岩型铅锌(铜)及富铁矿床(体)与古近纪时期同碰撞阶段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活动有关,矿体产于碰撞型花岗质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地层中,铁矿化与铅锌矿化应属于统一的岩浆-热液成矿系统。在弧-盆系统构造体制下,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和富铁矿的形成,充分显示了测区有利的成矿地质背景和充满前景的找矿潜力。

1.1 空间分布特征

矿床与其周边矿床(点)在成矿机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矿田范围内,矿床(点)在空间上呈东西成带南北成串集中的展布特点,与冈底斯火山-岩浆弧铜多金属成矿带的空间展布规律一致。本矿区内主要表现为四条矿化富集带,分别为测区南部屋龙松纳南侧铁、铜铅锌矿化富集带、测区中部新嘎果一带铅锌矿化富集带(采空区)、测区中部麻玛拉南侧一带铅锌矿化富集带、麻玛拉北侧一带铜铅锌矿化富集带。四条矿化富集带呈等间距近东西向展布,间距在1500m~2300m之间。平面上由南向北为: 在接触带上易形成富铁矿化—外接触带矽卡岩化、角岩化地段形成锌矿化,共生铜铅矿化—远离侵入体围岩地层中则表现为铅锌铜多金属矿化;垂向上由浅入深表现为铅锌矿化(侵入体顶部围岩顶盖)—锌铜矿化(离侵入接触带相对较近)的分带趋势。

本矿区以及周边矿化(矿体)类型主要有铅锌矿化、赤铁矿化、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等。矿体多为脉状、网脉状、不规则状,矿石结构主要有致密块状、稠密浸染状、稀疏浸染状、角砾状等,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金属矿物主要有铁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黄铁矿、镜铁矿、片状-粒状赤铁矿、磁铁矿。

(1)采空区位于测区中部,远离侵入体。矿化主要为铅锌矿,矿石矿物以方铅矿为主,结晶好,粒度较大,单晶体最大可达3cm~5cm,闪锌矿含量较少。

测区与矿化关系较为密切的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帘石化、次生石英岩化、碳酸盐化、大理岩化等。

(3)新发现两处铅锌矿化位于测区北部,远离侵入体。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铁闪锌矿,二者比例大致相当,矿物颗粒较小,一般0.3cm~0.5cm。铁闪锌矿颜色也是褐色—黑褐色。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期间具有的三种函数动点问题进行解答期间,了解题意是主要基础,掌握三要素是较为重要的辅助依据,接着再结合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不断积累与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对问题进行解答,真正落实各解题流程才会更好地降低函数动点问题解决难度与复杂性。

经中段地质测量、土壤测量及原生晕测量成果表明,测区斜长细晶岩、斜长花岗斑岩为成矿母岩,可直接作为岩石找矿标志。高侵位岩体外接触带形成富铁及闪锌矿化,低侵位岩体外接触带形成铜铅锌多金属矿化,反映了测区成矿物质来源的多源性及多阶段成矿作用。

1.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根据接触关系,初步认为岩浆活动从早到晚依次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斜长细晶岩或花岗斑岩侵入就位。岩浆活动是测区成矿作用的内因,复式岩体晚期残余岩浆活动与矿化关系密切,第三阶段斜长细晶岩或花岗斑岩为含矿母岩。土壤异常、磁异常、激电异常围绕外接触带分布、发育。

近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和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的2018健康养老国际高峰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健康养老服务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了上述问题。

E2:至始新世,随着俯冲作用的持续进行,雅鲁藏布江洋的消失,冈—念板片与喜马拉雅板片开始初始碰撞,形成了年波组(E2n)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及有关花岗岩。始新世中晚期至中新世早期,陆陆碰撞和造山作用大规模进行,陆壳缩短加厚,同碰撞花岗岩和同源异相的帕那组(E2p)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火山岩形成,显示印—亚主碰撞时间大致在古近纪年波组和帕那组。

E3-N:中新世晚期—更新世,是板块后碰撞构造阶段即伸展构造环境,形成了近南北向张性断裂,测区内中部北北东向脆性断裂破碎带即是其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导矿、容矿作用。

尼康D500推出时曾让我们惊叹,在其APS-C产品线全线换装2400万像素传感器时,D500却使用了一块像素更低的“特殊”传感器。伴随这款传感器的还有超越当时所有APS-C机型的处理速度以及4K视频的能力。此外,D500的ISO范围在当时也是极大的卖点,原生感光度最高可达ISO 51200,拓展后更是达到惊人的ISO 164000。相比之下,发布更晚的X-H1在传感器配置上传统得多,不仅和更低级的机型共享了传感器,最高感光度也只能达到ISO 25600。

(1)建设目标方面,解决建什么的问题,这个与规划设计有关,即什么是好的城市;(2)物质构成方面,解决如何建的问题;(3)建设结果方面,关注于城市的性能,即如何建设宜居的城市;(4)功能效率方面,解决如何建设好用的城市;(5)最后一个是建的有特色,即文化。

据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冈底斯成矿带斑岩型铜钼矿床和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主要介于13.5Ma~16.2Ma之间,在成矿机理上受控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深源浅成的中酸性岩浆成矿过程。结合1:20万曲水幅获取中深成侵入岩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资料(56Ma~40.4Ma),本矿区铅锌矿体与其晚期浅成相侵入岩关系密切,初步认为矿区成矿作用大致在渐新世—中新世(E3—N1)之间,成矿时代为喜马拉雅期。

2 成矿控制因素分析

2.1 地层与成矿关系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塔克那组和设兴组,零星分布典中组陆相火山岩地层。塔克那组分布广泛,是区内的赋矿层位,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绢云绿泥板岩,夹有灰岩岩层或透镜体。设兴组主要分布于较高的山岭地带,岩性为含粉砂的板岩(泥质岩),偶夹杂砂岩,未见矿化。典中组分布于山顶,面积小,岩性为凝灰岩,未见矿化。

该方式所采用的土体砖模方式在施工较大厚度大面积板体在施工过程中具有以下优势:①成功避免了大面积支撑系统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不可控问题,提高了结构浇筑施工安全性;②土体本身的稳定性、承载力和平整度相较于满堂模板支架系统均更加稳定,避免板体不均匀沉降产生裂缝的风险;③减少了支撑和支护系统的使用,降低了施工成本,缩减了施工时间;④施工场地在地面,布置方便,便于施工组织。

测区地层被岩浆岩吞噬,呈残留顶盖产出,成矿活动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地层不具成矿专属性;矽卡岩型成矿具有岩性专属性,中酸性侵入岩与塔克那组碳酸盐岩或钙质含量高的岩石接触带及其附近有利形成矽卡岩型矿床,而设兴组泥质岩类则成为了良好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屏闭层,使矿床得到了良好保存。

2.2 构造与成矿关系

早期中深成相中酸性侵入岩体上侵就位时与围岩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使矿物颗粒重结晶次生加大,矿物颗粒孔隙增大,为后期含矿流体提供了足够的渗透、扩散空间;岩浆期后携带大量Fe、Cu、Pb、Zn等元素的浅成相侵入体与化学性质活泼的灰岩或钙质含量较高的岩石发生交代变质作用,两者物质互相带入带出,成矿元素重新分配、富集成矿。

由构造转换而形成的以拉张和走滑为特征的NE和近SN向构造以及因岩浆活动、热穹窿引起的环形构造等低压扩容带为成矿作用提供了良好的运移通道和容矿场所,起到了导岩、导矿、容矿作用。受后期脆性构造的叠加改造,矿物颗粒破碎程度加剧,各种裂隙或孔隙更加发育,扩大了容矿空间,使矿化产生物理聚集作用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矿体,其次,裂隙的发育程度也直接导致了天水参与成矿作用的程度和矿液循环、扩大交代接触面的程度。

2.3 岩浆岩与成矿关系

测区地处素有“构造—岩浆杂岩带”著称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东段,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和继承性。主要岩石类性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分布面积最大,二长花岗岩在其边部或侵入其内,花岗斑岩则沿北东向侵入。

K2-E1: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区内进入陆内聚敛,形成了拉萨沉积盆地一系列褶皱以及著名的马区不整合(测区范围内为典中组不整合与设兴组之上,典中组具安第斯型弧火山岩特征。)和相应的俯冲型岛弧火山岩和花岗岩。

矿区构造极为发育,尤其是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为三组(次):一是北西向断裂系,大致由10-12条断裂组成,切穿地层岩体,沿断裂发育闪长玢岩脉、花岗斑岩脉、花岗闪长斑岩脉、石英闪长岩脉、石英斑岩脉体,见有铅锌矿体相伴出露。应是导矿(容矿)构造之一。二是北东向断裂系,由5-7条断裂组成,错断北西向断裂,形成时间应稍晚于北西向断裂系。沿断裂发育安山岩夹层及辉绿岩脉,花岗斑岩亦有相伴出露的特征,此断裂系与矿化关系不明确。三是近南北向的构造破碎带,共发育5-6条,切断北西向断裂系,与北东向断裂关系不确定。沿断裂破碎带发育闪长玢岩,见有多条矿化体出露其中。

2.4 变质作用与成矿关系

区内成矿作用与接触变质作用关系密切,受花岗闪长岩等中深成相侵入体热变质事件影响,早期以热接触变质作用为主,形成大理岩、角岩或角岩化岩石等;由于岩浆期后浅成相侵入体及含矿流体的侵位活动,早期热变质作用及其形成岩石进一步发生交代变质作用,形成矽卡岩或矽卡岩化岩石,之后遭受脆性构造的改造,成矿作用更为有利。

此外,气水热液蚀变带是成矿流体与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或是晚期流体对早期已固结岩石、矿床改造的产物。气成热液变质作用促使成矿元素更趋富集成矿,主要体现为含矿流体对早期形成的角岩、变质砂岩、矽卡岩叠加改造所形成。岩石类型主要为次生石英岩,多在坑道工程中斜长细晶岩内接触带和地表构造带中产出。

3 找矿标志分析

3.1 地质找矿标志

3.1.1 、地层标志

早白垩世塔克那组地层中灰岩、大理岩或钙质含量较高的岩石岩性等可作为岩石找矿标志层,侵入岩与其接触带及其附近易形成矽卡岩型铜铅锌、铁矿化,代表性矿体为产于外接触带的KT5锌矿体以及产于接触带部位的KT6、KT7、KT8等矽卡岩型磁铁矿体。

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和政治本色,更是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清廉本色的意志体现。回顾党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的奋斗史。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就告诫全党同志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要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我们要勇于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等等。

3.1.2 、构造标志

近SN向断裂构造与NWW向断裂构造的交叉部位、浅成相小侵入体顶部、外接触带附近常形成具备工业意义的矿体,为未来重点找矿方向,找矿潜力巨大,代表性矿体为采矿区深部锌铜矿体。而其旁侧低序次裂隙密集带多形成充填型脉状铅锌矿化,代表性矿体为采矿区浅部脆性构造裂隙带中的多金属矿体及矿区北侧新发现的KT1、KT2铅锌矿体。

根据雷达风暴追踪路径分析(图5),该强雷暴单体自东南向西北方向移动(廊桥走向是东北—西南向),移动路径垂直于廊桥走向。

3.1.3、岩浆岩标志

(4)矿区外围侵入接触带上分布多处铁、锌矿化点。矿区东侧为正在开发建设的赤铁矿区;东南角为矽卡岩型铁矿、铅锌矿;在矿区西南角相邻地带探采开发铁闪锌矿、方铅矿等,在平硐中见有大量的黄铁矿化地段;在评价区西北角,出露两处磁铁矿化。

杨琳说,以前朋友的老公。以前朋友是指欧阳橘红。听杨琳这一说,一种从来不曾有的温暖,流入他的心中。老天爷不睁开眼睛看一看,这样的好人,为什么偏偏得这种恶病?为什么好人就命不长呢?

3.2 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1)激电异常:低阻高极化激电异常处于稳定磁场区部位是寻找矽卡岩型铅锌矿体的良好地段,视极化率强度在12%以上,△T异常幅值在300nT左右。

现代河床中次生色彩异常(如铅矾、铁质浸染)等是测区重要的间接找矿标志。如屋龙松纳南侧树枝状水系中发育的灰白色铅矾现象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其分布地段发育矽卡岩化、大理岩化,局部可见到铅锌矿转石。

3.3 地球化学标志

区内地球化学异常对找矿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地球化学异常较好地反映了矿床(体)的分布位置。地表的岩石、土壤测量结果表明:矿化部位异常发育,异常元素组合为Pb、Zn、Ag等主成矿元素,次为As、Sb、Ba、Cd等指示元素,Na多为负异常。元素组合多为指示元素及矿化元素,未出现矿体尾部元素。

3.4 直接找矿标志

3.4.1 矿化露头

铅锌矿、孔雀石、磁铁矿、矿化透辉石矽卡岩、硅化碎裂岩等矿化蚀变露头可作为直接的找矿标志。

其中l是类的个数, fk(r)是被规则r覆盖的类k的样例的观测个数,ek(r)是规则作随机猜测的期望频数。需要指出的是,如果规则r覆盖的类k的样例的观测个数fk(r)=0,则定义

3.4.2 围岩蚀变

(2)采矿区位于测区中部偏北,地表产出有少量南北向分布的浅成相斜长细晶岩脉岩,经中段地质填图及井内原生晕测量成果表明,斜长细晶岩深部规模明显具增大趋势,成NWW向岩株产出,矿化蚀变程度增强,充分表明了其为含矿母岩。矿石矿物主要有铁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矿石中锌含量较高。闪锌矿,是含铁较高的铁闪锌矿,颜色为黑褐色—褐色,属典型的中高温热液贯入产物。由地表—深部,矿化类型由团块状、脉状铅锌矿化向稠密浸染状锌铜矿化转变。

3.5 其他标志

(2)磁测异常:在侵入体接触带上出现的局部磁异常可作为寻找矽卡岩型磁铁矿的间接找矿标志。

4 矿床成因初探

岩浆期后富含挥发组分的残余岩浆携带Fe、Cu、Pb、Zn等成矿元素在封闭的环境下冷凝固结成岩,在岩体顶部形成整合型铜铅锌矿化岩石→含矿岩浆沿接触带构造、成矿前断裂构造、劈理及节理等薄弱面迁移,当遇到灰岩或含钙较高岩石时,在外接触带及其附近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双交代变质作用

,形成了以交代方式为主的矽卡岩型锌多金属矿体、磁铁矿体→当围岩破碎裂隙发育时,部分成矿流体沿围岩中各种破裂面继续运移、扩散、渗透,在张扭性断裂破碎带、裂隙密集带等构造薄弱地段沉淀、富集、成矿形成了以充填方式为主的热液型脉状铜铅锌多金属矿体。

初步判定,该铅锌矿区成矿活动与岩浆关系密切,矿化集中分布于花岗斑岩与塔克那地层接触带及其附近围岩地层中、浅成相小侵入体内部,成为矿化的主导因素,因此,初步认为矿床成因属岩浆热液型及接触交代型。

5 矿产预测

5.1 找矿靶区预测依据

测区地处冈底斯火山—岩浆弧铜金多金属成矿带(Ⅳ级) 之那露果—新嘎果铅锌矿成矿远景区(Ⅴ级),在此基础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预测依据的可信度、资源潜力大小、主攻矿种及矿床类型等因素,本次作将成矿预测区划分为A、B、C三类,为进一步开展工程验证或矿产普查评价提供依据。

A类: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预测依据充分,地、物、化多元信息高度融合,资源潜力大或较大,矿体埋深在可采深度以内,可优先安排矿产勘查工作的地段。

B类:成矿条件有利,有预测依据,地表已有矿化显示或预测具有寻找主攻矿种的可能,有一定资源潜力,可安排地质找矿工作的地段。

[7]李勇,左连凯,刘亭立:《资产负债观与收入费用观比较研究:美国的经验与启示》,《会计研究》2005年第12期。

C类:具有成矿条件,有可能发现矿产资源,但资源潜力较小的地段。

周祖谟先生指出,“禅母等韵图列为正齿音三等。禅母古音,黄侃音略归之于定母,高本汉之《汉语分析字典》则考订禅母之古音d,与定母相近。”[4]周先生运用经籍异文材料证明了禅母与定母的关系最为密切,郭店楚简中也是如此,共有5例。

5.2 靶区初步预测

通过本次工作综合研究认为,采矿区浅部成矿方式以充填为主,外接触带上分布有少量交代成因的多金属矿化,矿体定位于浅成相小侵入体顶部近SN向浅层次脆性破碎带中。根据中段地质测量及原生晕研究结果表明,4390水平中段及以上岩体呈近SN向岩枝、岩脉产出,4360水平中段及以下岩体呈NWW向岩株产出,斜长细晶岩为含矿母岩,由4420中段至4360中段(由浅到深,采矿深度-60m),原生晕异常组依次为Ag、Pb、Zn、As、Ba、Bi、Cd、K

O、CaO等—Ag、Pb、Zn、Sn、K

O、CaO—Ag、Pb、Zn、Bi、Cd、Cu、Sn、K

O、CaO—Ag、Pb、Zn、Bi,根据异常元素的垂向分布及组合变化规律,初步判断矿体剥蚀较浅,深部找矿潜力优势明显,矿化与岩浆作用关系密切,下步找矿工作应以寻找产于岩株顶部整合型矿体为重点。

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综合研究、分析成矿控制因素,进一步提炼各种找矿信息

,可在A类找矿靶区找矿工作取得突破或重大进展后安排钻探工程进行深部验证,为开展矿产详查工作提供依据,扩大矿区找矿潜力。

B类出露地层为在早垩世塔克那组,岩性组合为石英砂岩、砂板岩夹灰岩;NW向线状断裂发育;具角岩化、矽卡岩化、硅化、绿泥石化。产出有KT6、KT7磁铁矿体,矿体呈大脉状近东西向产于矽卡岩层中,矿化岩石为钙铁辉石透辉石矽卡岩(富铁矿石)、石榴石矽卡岩(贫铁矿石),矿石品位Tfe23.16%~52.73%之间。成矿地质背景与A2找矿靶区较为相似,对比矿区外围东侧磁铁矿(平安矿业)矿床地质特征,初步认为该找矿靶区为接触交代型磁铁矿点,预测深部矿化类型向多金属矿化转变,尤其是侵入体与围岩外接触带部位应是下步找矿重点,建议安排适量探槽工程控制矿带产状、走向延伸及规模,大致查明共、伴生矿产种类及含量,为深部工程验证提供依据。

C类找矿靶区具备成矿条件,激电异常与地质背景高度吻合,但垂向延伸规模小,矿化程度低,且该区采空率较高,初步认为该靶区铅锌矿化系相对富集形成,矿化规模小,不易形成工业矿体,但值得进一步探索,建议暂不开展工程验证。

[1]马冠卿,西藏区域地质基本特征,中国区域地质,1998,17(1):1~22;

[2]袁杰铭 成矿规律解析[J]中国地质,1983,(07);

[3]张亚雄,朱慧超,陈松岭,胡祥昭,石湖金矿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05);

猜你喜欢

测区矽卡岩铅锌矿
高分专项航空系统应用校飞及示范项目多个测区数据交付
试论岩体侵位机制对矽卡岩型矿床的制约
铅锌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的研究
浅谈洋内弧地质演化过程
对涞源县南赵庄铅锌矿床矿床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基于MATLAB的GPS高程拟合程序设计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木本植物吸收特征
铅锌矿在矿产勘查方法方面技术探讨
东天山雅满苏铁矿床矽卡岩成因和矿床成因类型剖析
关于GPS网平差中若干特殊问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