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版融合发展对学术期刊的挑战及应对思路

2022-06-26李蕊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思路挑战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强势崛起,出版融合发展成为传统出版转型的重要趋势。近年来,全国各类出版机构日益认识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从数字技术应用,到数字传播体系构建,再到融合出版品牌打造,不断推动出版融合发展走深走实。文章从政策支持力度、融合规模和先进技术应用三方面分析出版融合发展的现状。研究发现,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共享平台,推动出版融合发展也是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重点任务。但在推动进程中,学术期刊仍然面临着运营、技术、资金、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坚持内容导向为主、坚持技术引领为要、坚持创新管理为本三方面,提出学术期刊更好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应对思路。旨在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巩固数字时代出版发展主阵地。

关键词:出版融合;学术期刊;数字化;挑战;思路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239-03

出版融合发展是出版业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随着数字技术的更新迭代,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出版融合发展也成为传统出版转型的重要趋势。自《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全国各类出版机构日益认识到融合发展的重要性,从数字技术应用,到数字传播体系构建,再到融合出版品牌打造,不断推动出版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一、出版融合发展现状

(一)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第一,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出版融合发展的强大动力。自2014年中央部署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在考察新闻单位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媒体融合、出版融合成为媒体界、出版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第二,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为落实规划要求,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了“出版融合发展工程”,旨在引导出版业大力实施数字化战略,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分别印发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系统性提出了“出版融合发展工程”“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项目”,相互形成支撑,对进一步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全面安排和重点布局。此外,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国家出版基金、文化金融扶持计划、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重大项目等,均加大了对出版融合发展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出版融合规模持续扩大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高速进步,加速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兴出版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了融合发展的步伐,整体收入规模持续扩大。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历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2016—2020年,数字出版产业收入由5720.85亿元增长至11781.67亿元,年平均增长约19.8%。其中,电子书、互联网期刊、数字报纸整体收入由78.5亿元增长至94.03亿元,年平均增长约4.6%,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由此可见,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但增速相对其他新兴出版领域较为缓慢。

各大型出版机构将融合发展作为“一把手”工程,在出版融合的理念、内容、技术、模式、机制、产品与品牌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积极构建适应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和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出版内容质量,丰富出版产品形态,提升移动传播效率,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开拓融合发展路径,致力于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三)以先进技术引领驱动

随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蓬勃发展,许多传统媒体早已认识到技术驱动的意义,不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网络及新兴媒体的新技术新应用引领和推动出版融合发展。无论是在“策、采、编、发”的生产流程中,還是在“报、刊、网、端、微、屏”的分发过程中,融合发展都更加紧密、更加深入。通过对新技术新平台的综合运用,实现了内容产品从可读到可听、可视,满足用户在内容获取上多元化、细分化的需求。2019年11月,科技部批准建设媒体融合与传播、传播内容认知、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等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强化科技支撑。

2022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媒体研究院与新浪AI媒体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1—2022)》,认为我国已步入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2.0时期,迈向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于一体的全周期升级。智能媒体被广泛应用,推动“智媒+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和“智媒+千行万业”服务创新。智能媒体前沿技术集中亮相北京冬奥会,云转播、AI手语主播、数字分身等应用彰显了智能媒体的无限潜能[1]。

二、出版融合发展下学术期刊面临的挑战

《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锚定出版强国建设目标,到“十四五”时期末,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在2021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加快融合发展是学术期刊出版重点任务之一[2]。但综合分析,学术期刊在推动融合发展的进程中,仍然面临着运营、资金、技术及人才等多方面的挑战。

(一)运营模式转变的挑战

学术期刊是传统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不擅长新媒体运营,在其运营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稳定而成熟的投稿、审稿、编辑、印刷和出版流程,以及严谨的审校制度。这种传统的运营模式保证了学术期刊的质量,但相较于新媒体的运营和传播,存在周期长、效率低、受众少等问题。同时,由于数字阅读的快速普及,传统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大众数字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学术期刊在出版融合建设中受到的关注度较低,影响力因受新媒体冲击而有所下降。虽然学术期刊在转型过程中对新媒体平台、新传播模式进行了探索,但能够实现深度融合发展、全面融合发展的非常少,大部分依然流于形式或处于初级阶段,实际上的使用率不高,并未实现真正的融合,其运营模式和传播方式的转变依然面临较大挑战。

(二)技术应用不足的挑战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網、AR、VR等技术在出版中的深化应用和逐步推广,无论是出版流程、内容产品、传播方式,还是出版单位对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能力,都得到了拓展或提高,并且加快发展了移动阅读、在线教育、知识服务、按需印刷、电子商务等新业态。

然而,总体上来说,学术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对网络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相对不足。大部分学术期刊尚未建立数字化采编系统,仍然采用传统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流程,有时可能存在沟通不畅、效率不高等问题。很多学术期刊也缺少作者库、读者库等数据库,无法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种数据进行需求分析和资源管理。虽然有很多学术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启用了微博、微信等新的传播媒介,与各种数字资源平台合作,但在内容上更多是将纸质期刊电子化,经常还存在滞后性,创新内容较少,无法满足广大读者、用户的需求。学术期刊普遍对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运用不足,导致其在融合发展中表现滞后。

(三)缺乏资金支持的挑战

学术期刊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主管/主办单位拨款、基金资助、订阅费、数字出版费、版面费和其他经营收入。其中,很多学术期刊的主要资金来源依然是拨款,依靠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维持期刊日常运营。基金资助主要是政府部门、相关机构或企业对期刊的支持资金,一般需要满足相应条件,通过申请、评审等程序,带有奖励性质,能获得基金资助的期刊数量占比较小。期刊订阅费是传统期刊发行的主要收入,随着网络技术发展和新媒体兴起,纸质期刊订阅量持续萎缩。数字出版是学术期刊探索数字化转型、拓展传播方式的重要手段,大部分学术期刊与数字资源平台合作获得数字版权转让费,但在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术期刊缺乏定价权,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还有一些学术期刊为了弥补办刊经费不足,收取版面费、开展广告、组织会议及培训等多样化经营活动。综合而言,学术期刊资金来源较少,整体盈利能力较弱。同时,不管是网站、微博账号、微信公众号还是采编系统、数据库的搭建与运营维护,都需要一定经费。这对本就资金不充裕的学术期刊来说,是较大的挑战,拖慢了融合发展进程。

(四)缺失复合型人才的挑战

出版融合发展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具备良好的选题策划和文字处理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传媒技术,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能够运用数字技术对选题、作者、读者、期刊评价指标等进行数据分析。目前,具备这些融合素养的学术期刊编辑较少。大部分编辑具有传统编辑能力,但对新媒体技术、新媒体平台、新媒体业务并不熟悉,无法满足融合出版的要求。也有很多学术期刊引进了技术人才、新媒体人才,但他们往往又缺乏学术研究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既要在相关专业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熟悉学术期刊的运行,又要具备新媒体建设和运营能力。目前极度缺乏复合型人才,严重影响了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

三、学术期刊如何更好推动出版融合发展

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研究成果、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共享平台。加强学术期刊建设,推动出版融合发展,有利于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巩固数字时代出版发展主阵地。

(一)坚持内容导向为主

首先,要从思想理念上正确认识出版融合发展。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化对出版融合发展的认识,把握出版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学术期刊在出版融合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加强学术期刊融合发展建设,用主流价值引领网上出版舆论,对于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内容为王”始终是学术期刊办刊的内在要求,须立足于期刊定位和办刊方向,围绕出版融合发展重点工程,策划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专业性的选题,突出期刊特色,提高学术论文的质量和原创性。

最后,提高传播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加强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对网络传播风险的敏感性,避免意识形态领域出版事故。

(二)坚持技术引领为要

首先,搭建数字化采编系统,或利用数字资源平台采编系统,加强数字化编审技术、印刷技术、出版技术的应用。提高投稿、审稿、印刷、出版以及互动的效率和便利度,缩短编辑、发行流程和周期,实现编辑与作者、审稿专家、读者之间的及时沟通和无障碍交流。

其次,将期刊建设成为内容生产、传播、交流和服务的共享平台。在依托多样化自媒体平台、数字资源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从最大限度方便用户查找和使用期刊资源角度出发,形成学术产品的多元化推送模式,加强自媒体精准推送和互动。除期刊内容外,丰富自媒体发布内容,满足用户体验感和参与感。

最后,优化出版人才培养,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学术期刊应根据出版融合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参考新兴媒体的人才引进、考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复合型出版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参加出版融合发展相关培训,着力培养自身的编辑队伍,优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

(三)坚持创新管理为本

首先,构建集约化期刊群。可发挥大型主管主办单位资源优势,组建期刊群,建设数字化采编平台,有效整合专家、作者、编辑、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和读者用户等资源,突破期刊之间的沟通壁垒,降低融合发展成本,促进学术期刊转型升级。

其次,加强全媒体融合发展。出版内容数字化是目前学术期刊推动融合发展的主要手段,但这只是初级阶段全媒体融合、一体化发展需要坚持的发展方向。学术期刊同样要在内容、渠道、传播和管理方面进行全方位融合,提升学术期刊的知识传播力和学术影响力,增强期刊与读者用户的黏合度,实现学术期刊的知识服务功能[3]。

最后,建立适应出版融合发展的运营机制。学术期刊应研究分析学习新兴媒体、新兴出版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以创新为导向,不断拓展融合发展新模式,在保证扩大优质内容供给的基础上,提高盈利能力。

四、结语

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版融合发展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必须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方向,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主动适应时代创新要求,实现全方位、一体化融合发展,建成有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质量知识服务共享平台,努力打造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期刊品牌。

参考文献:

[1] 梁宇.《中国智能媒体发展报告(2021-2022)》重磅发布 聚焦中国智能媒体创新亮点[EB/OL].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http:// www.cuc.edu.cn/2022/0408/c1761a192255/page.htm,2022-04-08.

[2] 史竞男.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 xinwen/2021-06/25/content_5620876.htm,2021-06-25.

[3] 艾岚,李金霞.媒体融合视域下学术期刊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的构建[J].中国编辑,2021(1):62-66.

作者简介?李蕊,硕士,编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编辑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思路挑战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我的思路我做主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第52Q 迈向新挑战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