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内容的地域及文化消费心理支撑研究

2022-06-26乌晓玲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卫视内容文化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迭代更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应用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和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智能移动终端因其便携性和移动性,成为用户网上活动的主要入口,大众对视频内容的关注由“大屏”转向“小屏”,电视媒体在整个传播环境中的价值被稀释。如何获取并留住大众的目光,进而发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电视媒体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文章以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一些关注度较高的电视节目为例,分析其内容的开发制作对地域资源的利用及其对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提出电视媒体可以从地域资源和地域文化特点中挖掘潜能,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社会文化潮流相结合,创作出符合社会大众“情感结构”的优秀作品。

关键词:电视媒体;电视节目;地域资源;文化;情感结构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8-0167-03

近年来,移动终端普及,短视频兴起,人人皆有“麦克风”,视频内容海量增长,除专业媒体、机构内容提供商等内容生产者之外,出现了庞大的个人内容生产群体。随着视频内容数量的井喷,内容的低质化、雷同化等现象日益严重,用户对内容的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通过哪种渠道或终端,用户最终都是从内容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在“内容为王”的今天,内容优势已经成为各类内容制作机构脱颖而出的关键支点。

电视媒体因其单向线性传播特点不适应大众新的信息获取习惯而一度被唱衰,但当重大事件或活动发生时,它仍然是大众获取权威信息的主要渠道和载体。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电视媒体多年持续下滑的收视率迅速反弹上升。在疫情持续的两年多来,收视时长保持稳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2021年年度收视综合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电视收视用户,每日户均收视时长5.83小时,与2020年基本持平,较2019年上升12.3%[1]。

事实证明,在媒介资源丰富、信息过载的时代,电视媒体在满足群众知情需求、引导公众舆论、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电视媒体的收视由“三驾马车”——新闻、综艺、电视剧拉动。近年的收视提高除了新闻的贡献之外,电视剧的数量标准与质量标准也在不断调整,影视创作中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市场相结合,出现了一批精品力作,显现出了较强的思想穿透力、艺术感染力、大众传播力和青年影响力。综艺类节目则是各家媒体比拼创意和实力的领域,优秀的节目不但在电视端,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在网络端和移动端汇聚了大量人气。

雷蒙·威廉斯提出了“情感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的概念——“从某种意义上看,情感结构就是一个时期的文化,是社会各个方面的独特的生活的产物”[2]。电视节目传播的是文化,能够引发关注,一定是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群体的“情感结构”。

所以,文章尝试结合几档电视节目,跳出内容生产流程本身,站在地域和社会人文视角,分析节目所根植的地域资源、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情境和社会情境对节目的影响。

一、地域资源优势的开发

中国的每一个地理位置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视角,这为不同地区的电视媒体开发节目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下文以北京衛视的几个节目为例,分析其背后的城市资源助力。

首先是文化类节目开发可依赖的城市文化积淀。北京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包括故宫、明十三陵、天坛、颐和园、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大运河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普查可移动文物数占全国的18.93%,珍贵文物数占全国的22.76%[3],可移动文物普查总数与珍贵文物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基于此,北京卫视开发了《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等一系列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节目,传播历史知识、文物知识和文学知识,奠定了北京卫视文化卫视的地位。

其次是医疗健康服务品牌节目所依托的雄厚医疗资源。《养生堂》《生命缘》《我是大医生》三大品牌栏目为北京卫视获得了医学垂直领域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而这些节目的出现离不开北京丰富的医疗资源。近年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前100名的医院中,北京的医院比重超过了五分之一,成为中国优质医疗资源最多的地区,众多全国知名的医院和水平高超的医疗专家为节目形式和内容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活水。

最后,特有的城市社会结构也可以为节目开发提供创意。

早在《2014年北京社会建设分析报告》中就已经指出,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推动的现代化进程,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北京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动。

截至2019年末,北京市三次产业构成比例已达到0.3∶16.2∶83.5[4],第三产业从业者比重大为增加,社会结构的中间层比例进一步提升,这意味着北京走向一种“橄榄型”社会。

电视媒体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在开发和运用政务资源、公共数据等政府管理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向前一步》正是基于北京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成熟而制作的公众与公共政策对话的节目,它既为城市管理者充分阐述公共政策、倾听城市发展的多元声音提供渠道,也为受众理解政策善意、培养市民的公共意识搭建了平台,在解决城市发展难题,推进城市建设方面发挥了电视媒体具有的公共服务作用。

二、地域文化特色的利用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华文化分支下,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质和精神内核。在电视节目同质化环境中,从地域文化中寻找立意,不仅可以使电视媒体获得差异化优势,而且可以带动地域文化在更广范围内的宣传和推广。下文以《快乐大本营》和辽宁卫视春晚为例,分析其具有广泛影响力背后的地域文化作用。

在回顾盘点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综艺节目时,不能不提到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这档节目从1997年开播到2021年宣布停播,播出达24年之久,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分析湖南这个中国中部的农业大省何以出现内地综艺娱乐节目的领头羊时,不得不提到湖南卫视所在城市——“娱乐之都”长沙浓厚的娱乐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和上千年历史共同雕刻出的湖南人“不怕死、耐得烦、吃得苦、霸得蛮”的性格因素所发挥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长沙以歌厅文化(长沙歌厅文化里的歌厅类似于综艺剧场,作者注)为代表的发达的娱乐产业,为湖南卫视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很多优质的节目形式和人才资源。

每年春节前后,各家卫视平台都会推出自家的春节晚会。多年来,辽宁卫视一直以绝对优势领跑卫视春晚,成为享誉全国的辽宁文化品牌。在拉动收视的新闻、综艺、电视剧方面,辽宁卫视近几年并没有特别亮眼的排位,但唯独辽视春晚凭借稳定的喜剧输出让观众在春节前后翘首期待,而受此高关注度的不二法门就是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特点的语言文化类节目。

东北地域自古就有人类活动,多民族融合,独特的历史背景、历代移民的不断迁入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塑造了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社会群体性格。

辽视春晚语言类节目主要使用东北方言,音调接近普通话,全国观众都可以听懂,作品内容来源于生活、取材于人民,恰当引入了东北特有的诙谐、风趣、幽默元素,用接地气的方式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喜剧,非常贴合春节这个阖家团圆、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因而得到广大观众的充分认可。

三、与社会文化消费需求的契合

根据雷蒙·威廉斯的观点,“新的一代人将会以其自身的方式对他们继承的独特世界作出反应,吸收许多可追溯的连续性,再生产可被单独描述的组织的许多内容,可是却以某些不同的方式感觉他们的全部生活,将他们的创造性反应塑造成一种新的情感结构”[2]。21世纪初湖南卫视获得成功,近年来传统文化类节目风靡,根本原因就是其在特定时期满足了人们的特定文化情感需要。

从动机上来说,观看电视节目的受众可以归类为主情类型的受众,他们希望通过节目满足情感层面的需求,比如调节生活、娱乐消遣。这一群体往往试图通过观看媒体节目获得即时性信息,并在收获信息的过程中宣泄情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市场经济带来的大众文化冲击着国家主流文化,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而当时综艺节目不多,形式比较单一,观众比较拘束,主持人和明星也比较严肃。《快乐大本营》的出现,开辟了内娱新画风,颠覆了电视媒体严肃且高高在上的形象,电视娱乐本性得到了回归,满足了大众的情感释放需要,从而迅速得到大众的喜爱。

关于流行文化的群体记忆,如果说80后追捧港台文化,部分90后热衷的是日韩文化的话,那么生于1995—2009年的“Z世代”们,则对中国本土文化有着坚定的文化自信。

费孝通先生對文化自觉进行阐释,“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5]。当代青年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有归属感,他们基于对本民族及其文化的文化自觉,对主流文化的内容消费、参与、传播都有巨大的热情。

电视媒体承担主流文化输出和传播的功能,以传承文明、宣传知识、教育大众为己任,制作契合广大受众群体尤其是身负民族文化未来传承发展大任的青少年群体文化消费需求的传统文化类节目是必然的选择。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拥有巨大的传统文化宝库,电视媒体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创意开发素材,目前推出的节目品类涉及诗词著作、舞蹈、音乐、历史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包括“Z世代”在内的国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和审美心理。

不仅中央级媒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省级卫视媒体制作的传统文化类综艺或晚会在电视端和网络上也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2018年,北京卫视推出《上新了·故宫》,首播即超越同时期热播综艺节目,取得电视端收视率第一和互联网热度值全网第一的成绩。这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基本的文化知识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尽量秉持“一切以史书为依据”,帮助受众客观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也纠正了历史类改编电视剧给人留下的错误刻板印象。

广东卫视打造的《国乐大典》是音乐领域的一个成功探索。中国的民乐器乐、古风词曲都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符号,能够营造出充满中国审美气质的独特氛围。

近些年电视媒体制作的大型音乐节目、流行音乐类综艺节目虽然层出不穷,竞争激烈,但传统经典类音乐节目市场却还是一片蓝海。2018年3月,《国乐大典》的推出,填补了国内经典音乐类电视节目的空白。节目一经推出,就在收视和口碑上表现抢眼,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并荣登“第八届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卫星频道综艺类栏目满意度十强榜”[6]。

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唐宫夜宴》火爆“出圈”,走出电视圈,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引发全网关注。随后的《端午奇妙夜》《中秋奇妙游》《清明奇妙游》等多个“中国节日”系列均成为爆款,频频“出圈”。河南卫视从东方传统美学的审美入题,利用技术与艺术的创作手段服务于思想的表达,通过节目内容刻画出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内涵。节目的高关注度也促使节目场景涉及的河南景区成为旅游的热门打卡地,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在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多元的时代,受众层次也相对多元,电视媒体若要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足,需要其品牌具有自身的风格特色,其内容产品与社会文化消费潮流相契合。

在品牌特质的打造上,电视媒体可立足特定的地域,对所在地域的政策、营商、人文、地理特色进行细致分析,充分利用地域资源和地域文化寻找节目立意;同时还要对大众的文化审美和消费趋势保持跟踪研究,针对需求“对症下药”,生产贴近大众情感的内容产品。

在5G、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技术的加持下,好的创意有了更多变成现实的可能,期待电视媒体能够制作出更多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节目,丰富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的文化传播和舆论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指尖综艺榜.收视榜|广电总局年度收视综合分析报告发布[EB/ OL].腾讯网,https://xw.qq.com/cmsid/20220125A02LL600?autoopenapp=ampzkqw&pgv_ref=amp,2022-01-25.

[2] 陈一.雷蒙·威廉斯传播思想及其生成脉络简述[J].新闻大学,2009(1):142-151.

[3] 于立霄.北京首次普查可移动文物 总数居全国前列[EB/OL].中国新闻网,http://district.ce.cn/newarea/roll/201605/09/t20160509_11375831. shtml,2016-05-09.

[4] 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市统计局,2020-03-02.

[5]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15-22.

[6] 廖立胜.中国经典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局限与突破:以《国乐大典》第二季为例[J].传媒,2020(3):61-63.

作者简介?乌晓玲,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电视传播。

猜你喜欢

卫视内容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东南卫视 海峡卫视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专家点评
“二轮剧”霸屏卫视黄金档 新剧仅占1/3
谁远谁近?
“东方、北京卫视收视飘红” 2016卫视黄金剧场首季收视盘点
我们的节目从哪里“拿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