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语境下汉语国际教育的可能与限度

2022-06-26陈若希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10期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人工智能

陈若希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一股“智能化”的热潮,人工智能产品以其“便捷性、科学性、趣味性”受到了大众的喜爱。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生代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将更好地辅助汉语教师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本文将结合目前已有的人工智能技术、汉语学习移动软件功能展开,充分搜集人工智能在海内外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利用移动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等理论作为指导,探索人工智能在汉语国际教育应用的可能与限度。

关键词:人工智能;汉语国际教育;可能与限度

2020年新冠病毒的的肆虐,让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陷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困境,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汉语国际教育也不例外,不管是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本身,还是汉语国际教育人才培养都身陷囹圄。面对全球语言文化传播格局的重大变革和汉语国际教育环境的重大改变,教师和学生都不得不由“线下”转为“线上”,教与学的分离不免让我们重新定位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思考后疫情时代传统国际中文课堂的变革。自全球疫情爆发以来,多国开始大规模开展“线上教育”,国际中文在线教育也以其灵活便捷、资源丰富、个性化需求等突出优势充分展现了其在疫情环境下的勃勃生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外汉语老师供求不平衡问题,这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是分不开的。那么,国内的人工智能汉语国际教育情况如何?又有哪些机遇与挑战?

“回归汉语教学本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是人工智能时代汉语国际教育变革的目标,人工智能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变革不仅体现在内容教学、人机互动教学等教法层面上,更体现在建构主义学习、输入输出等学法层面。重新定义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重建教育体系,将其与现代科技相关联,是促进国际中文课堂转型的重大转型机遇。根据传统对外汉语教学对研究对象教师、教学及教材三部的划分,人工智能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机遇转型也可以从学习模式、教学模式、教师资源三个维度展开,根据人工智能特点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能存在。

一、丰富移动学习理论,搭建“线上”+“线下”学习语境

虽然目前关于移动学习理论研究领域的人数和相关著作文献正在迅速增加,但由于其发展历史较短,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性的理论体系,所以没有多少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的定义有利于我们利用此理论指导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Naismith等人认为:“移动学习是使用移动技术的特定类型的学习模式。

简言之,移动学习指的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放眼人工智能时代,大量移动应用程序的介入为汉语学习者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为全球的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习汉语,使中文学习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人工智能可以支持汉语学习分为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两大类,前者又包括个性化学习、情景式学习和协作学习。正式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的中文课堂相似,都是在特定的教学场所,利用特定的教具和教学资源进行中文学习。但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人工智能可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情况开展汉语学习。其次,当学生使用AR(增强现实技术)在模拟真实环境中学习时,就会实现情景式的学习。例如,学生可以设定用餐、商务场所、日常会话、购物逛街、旅游出差等生活化场景,系统则会通过需求准备设定场景中可能会出现的会话,实现中文学习课堂“沉浸化”“交互化”目的。第三,当学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其他学生以“结对子”“小组学习”“集体讨论”等形式进行互动和交流时,便能够实现协作学习。最后,当学生离开传统学习环境(即无教师的自主学习环境),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汉语学习,就会实现非正式的学习。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心理特点,在课堂上使用移动设备可能会妨碍学生集中注意力并中断课堂进度。因此,在正式学习的场景中,汉语教师要以任务教学的导向,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使学生不得不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汉语交流形式来完成课堂任务。这样不仅在课堂有限时间里增加了学生学习汉语的专注度,也极大地考验了汉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在非正式学习的环境中,Shieh等引入了一种微型讲座形式,在一到五分钟内包含的概念较少。据此,国际中文教师也可借鉴其经验将教学知识分为多个模块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的不同進度和知识空白进行查漏补缺。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其他学科教学在这方面的经验已经趋于成熟,如中国大学 Mooc、超星学习通、都以直播课、录播课、远程指导等形式授课。

然而,汉语国际教育在这方面的课程还处于亟待开发的状态,汉语教师应该吸取国内其他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经验,进一步研发适应多语种需求、布局更为合理的线上线下教学资源。

二、突破传统汉语教学模式,打造“人机协作”课堂

汉语国际教育的语言教学系统,以培养外国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为教学目的,以培养学习者的汉语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在汉语的听力教学中,学生的听力常被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技能,但其实听力和口语教学往往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输入的知识要经过反复地输出记忆才能强化记忆。杨慧元认为,接收、解码的速度跟言语清晰度、听觉器官的灵敏度、已经储存在大脑的经验成分数量及解码操作熟练程度有关。因此在传统的汉语听说课中,通常采用播放录音材料、老师示范发音、师生交际、生生交际等方法开展教学。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规避方言、发音含糊、老师精力有限、课堂时间有限或者其他环境因素的干扰。不能有效的进行中文交际,这会在某种程度上挫伤汉语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陷入自我怀疑的不良学习状态。

智能对话设备通过语音命令支持快速操作,能够与用户互动,保持基本的对话流,这在某种程度上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保证了多组语言交际的同时进行。从Nemo中文、Madarine talk、Tandom语言交换-和老外开口说汉语,甚至HelloChinese、漫中文-Madarine,选择似乎在不断增加,这些都为外汉语教师在新媒体背景下思考教学方法转型提供了存在可能。

同样,与汉语听力教学相似,中文的词汇教学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部分。通常来讲,将词汇这个较小的语言单位放进更大的短语、单句、复句甚至句群单位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除此之外,一些工具类的汉语APP甚至可以帮助中文学习者完成更复杂的中文学习。例如卢鸣在《“百度汉语”学习软件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发展汉语·中级综合Ⅰ>为例》一文中通过分析百度汉语APP软件的功能,试图探究其用于汉语词汇课的可能与存在,根据词汇课特点设计其应用于学习汉语词汇情感色彩义、语体色彩义、形象色彩义的方法与策略。如今,市面上也不乏琳琅满目的汉语学习软件,如naver词典、trainChinese、词娃娃等。其中悟空汉字这款软件为汉语主题词汇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其收录了近千个常用的汉语词汇,以老外熟悉的《西游记》作为教育资料,从中截取一定的影视片段让学习者在游戏中学习汉语,实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这都为中文课堂的转型提供了无限可能。

另外,除了汉语语言要素和汉语语言技能的学习外,还有不少的现代教育技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开发研制,例如HSK Online、HSK助手、Hello HSK等。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种类的汉语考试,例如YCT(youth Chinese test)、HSK(汉语水平考试),这些软件大都紧扣这些汉语考试结构,依据汉语学习者的水平和目的制定学习计划,这类汉语学习APP从某种程度上启发了汉语国际教育对汉语考试的关注,其开发也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汉语国际教育的一种实践尝试。

三、教师资源的转型机遇

在“人工智能+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教师资源层面会形成“人工智能老师+人类老师”的双师新格局。人工智能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将承担更为繁琐、精准度要求高的工作,其具有的强大的大数据收集、分析、处理、预测功能将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老师的精准教学提供技术支持。例如,云班课、Quizlet等软件可以通过移动平台端收集学生的出勤情况数据和汉语生词测试情况数据,根据成绩的比例分配迅速计算出学生的成绩,根据题目出现的错误分析,其系统还会自动安排相关知识解析、再现、情景记忆游戏。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语言文化交流性的综合性活动,它需要主体、受体之间即时性的言语互动、文化交流等,其对语音、语法、文化传播等有着特殊的要求。而人工智能就基本质而言为信息、计算与模拟,它由人制造,可看作程式、代码,即使强人工智能的自主学习能力再强,但是在情感体验、言传身教等方面却始终存在着某种不足。因此,就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开来,在基础的领域,其有着一定的优势,如大规模的数据检索、分析等,比如HSK作文数据库检索、网易有道词典的检索翻译、B站的学习视频等。但问题在于,高级的人类最核心的情感交流机制、语言奖励机制等方面,当前的人工智能还无法实现。

比如,授课过程中师生的眼神交流带来的莫逆于心,答题过程中教师口头表扬带来的学生满足感、荣耀感,师生即时性的互动、讨论及言传身教等。即使在人工智能的協助下,国际中文课堂会变得更加智能化、国际化,但是其本质始终是一种“机械逻辑”,或许它在大数据分析、语料积累、个性化学习等方面要强于“人类老师”,但必要的师生交流还是不能缺少的。语言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语言知识的输入,更是对某一民族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这些都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情感沟通能力,这也是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或许,汉语国际教育某些教学过程中的环节,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但是其总是有限的,而且常是“冰冷”的,缺少属人的“温度”,并由此导致学习者的乏力。

在这个意义上,人工智能固然会给学习者带来一定的便利,但是其却无法介入汉语国际教育课堂的核心情感教育、认知等,这从众多国内外教育学习软件者学习的乏力、互动的有限、效果的不佳就可窥见一般。也即是说,就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言,其还无法代替人进行中文国际教育,对之的定位应该是“辅助”,而不是“替代”,应该对人工智能参与汉语课堂的可适性进行一定的甄别,在“量”上进行合理的控制,不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技术介入汉语国际教育必须依赖于其自身技术发展与成长的可能性,发展的越完备、越完善、越靠近人的情感领域,那么其就越可能为教育赋能。

但问题在于,人们无法像魔法师那样预知未来,将人工智能变得“尽善尽美”。因此,人工智能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仍是一个“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人工智能应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也绝非是一场排练好的舞台剧,会按照剧本的走向同步发展,教育者若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探索新教育技术与汉语国际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既要从中文国际教育本体的角度来思考其可能性,又要注意防范其可能性不足,只有这样才可以审慎的运用技术,而不被技术反噬。抓住其发展机遇,又要注重防范其重大风险,更要直面不可预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Horton, W. E-learning by design.[M] San Francisco : Pfeiffer, 2006: 12.

[2]杨慧元. 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3]Naismith, L, Lonsdale, P. Literature review in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learning[J]. NESTA future lab report , 2004, 7(1), 64–82.

猜你喜欢

汉语国际教育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高校转型背景下的跨文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汉语国际教育中教师利用对学生的正面评价促进教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汉语国际教育中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发挥的作用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拼音教学方法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