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2-06-26林禹擎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村养老养老服务乡村振兴

林禹擎

摘 要: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养老服务已经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介绍农村现有的一些养老服务形式以及一些地区的实现模式,指出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现存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健全普惠型农村养老服务,多元供给;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完善基础设施。

关键词:农村养老 ;乡村振兴;养老服务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67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达2.01亿人,占人口总数的14.2%。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标准,我国处于轻度老龄化社会逐渐向中度老龄化社会迈进的阶段。目前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为15.82%,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为23.81% ,由此可见,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远高于城镇。随着劳动力人口、妇女和儿童不断进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关键,重心在农村。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做好农村养老服务工作,事关国家与全体国民。

一、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方式

(一)家庭养老

由于传统孝文化和安土重迁思想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农村更是如此。据调查,农村有9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或由子女照顾,或独居。老年人的支出主要是日常生活和就医。然而由于当前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养老功能被不断弱化。

(二)农村社区居家养老

我国农村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是由村集体组织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老人缴纳一定费用,在家就能享受到社区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日间照料、医疗、饮食起居、精神慰藉等服务。这里的农村社区指一个行政村。例如安徽安庆市宜秀区,通过村委会与养老服务中心合作建立的“贴身之家”养老服务中心,给农村老人提供理发、上门检查身体、日常巡护、帮助生活缴费等服务。

(三)机构养老

我国农村机构养老的形式目前有两种。一种是乡(镇)敬老院,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五保”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机构里的老年人多为“三无”人员,这种养老机构具有公益色彩,入院老人无须缴纳费用,其支出由政府买单。在敬老院里,老人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日常照料,比如饮食起居、生活护理和一些简单的医疗照顾,不能满足专业护理和精神慰藉的需求。另一种则是商业性质的养老机构,通过缴纳一定入住费用才能享受服务,这种机构多数会建立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

(四)互助养老

互助性养老服务,就是村级主办,老人自愿入住,身体情况较好、年龄相对较轻的老人照顾身体情况较弱、年龄相对较大的老人,在生活、精神慰藉方面互相帮助、互相服务。“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互助型养老模式,建立幸福院等机构,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互助养老是农村养老的发展趋势。通过民政网站提供的一些农村养老服务典型案例,可以看出互助养老目前的服务内容限制较多且资金来源不稳定,因此仍需不断发展完善。

(五)医養结合

医养结合模式是一种把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嵌入整合,在提供养老服务的同时注重医疗服务的供给。例如2013年河北省巨鹿县通过整合村庄的养老院和卫生院,使老人在享受到医疗服务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照护服务。

二、我国农村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

在“北大法宝”以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进行全文搜索,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涉及农村养老服务的仅有不足150条;而检索“城镇养老服务”时涉及的相关政策数量要远远高于前者。长久以来我国养老服务都表现出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一特点,农村老年人口比例较大,但农村的养老服务较城镇养老服务而言,存在发展缓慢、水平不高等特点。在城镇,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顶层设计较为完善,社区、机构和家庭可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相关服务;而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体系目前还很不健全。

(二)普惠型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家庭养老观念普遍

由于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最开始针对的是“三无老人”,因此具有浓厚的救助色彩,只有一小部分符合规定条件的老人能入住农村敬老院,由政府集中供养。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将继续加大,很多农村老人将呈现空巢、独居、留守、失能半失能状态,由于农村老人收入较低,无力购买养老服务,普惠型养老服务基本不能满足现有需求。而且笔者在实际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民还是会选择家庭养老模式,并不认可其他养老方式,智慧服务接受程度很低。

(三)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匮乏,基础服务设施缺乏

农村养老机构普遍缺乏护理人员,笔者实地参观了几家敬老院,护理人员大多为本地留守妇女,专业水平不高,一个护理人员需要照顾8~10个老人,甚至更多。这些老人大多属于失能或半失能老人,护理难度较大,但工资却很少。一些养老院院长表示,招聘工作人员十分困难,大多数人因为薪资低和工作强度大而放弃。与此同时,农村基础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且无人管理的现状,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改善。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农村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实现城乡平衡发展

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的政策背景下,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农村养老服务与城市同步发展,给农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切实解决农村养老这个堵点、痛点,缩小城乡差距。在国家下发相关政策后,结合村镇的实际情况对其具体养老服务进行规定,将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每个乡镇公务人员,并将养老服务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标准,“千村千面”,给予欠发达地区一些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要运用政策工具对养老服务相关资源进行撬动,通过一些土地、商业投资、水电、人才政策来吸引更多商业社会资源参与到农村养老服务建设中。

(二)健全普惠型农村养老服务,实现多元供给

2020年我国农村月人均养老金为174元,而城镇月人均养老金为2900元,相差很多。因此我国应在农村大力推进收费较低的普惠型、互助型养老服务模式。结合乡村振兴中的农村公共服务提升计划,依托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关爱服务。在村民委员会附近设立公益性养老设施、健身设施和助餐点。一些村级下面有自然屯的设立,也可以在自然屯内部设立助餐点,给予失能半失能老人一些简单的护理服务。

(三)加大养老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战略,鼓励大学生、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将他们分配到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实习,实现城乡、校地合作交流,培养专业人才,以定向就业计划、岗位津贴、就近安置等措施留住人才;同时鼓励农村留守妇女、低龄老人、灵活就业人员加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安排免费的专业化照护培训使其快速上岗。国家设立专项基金负责建设和维护养老基础设施,以保障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海婧,李实.农村社区互助养老的代际补偿机制研究[J].广东社会科学,2021(03):26-34.

[2]杜鹏,王永梅.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挑战及应对[J].河北学刊,2019,39(04):172-178+184.

[3]陈继华,陆杰华.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服务新契机及其政策完善探析[J].人口与健康,2021(02):12-15.

[4]黄俊辉.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变迁:7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6(05):100-110.

[5]陈显友.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供给问题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11):8-16.

[6]杜鹏.中国农村养老服务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社会工作,2018(26):26-27.

(作者系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农村养老养老服务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新形势下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研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问题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老人农业”问题的空间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