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谈节目中说话人意图的研究
——话语标记语视角

2022-06-25周薇薇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言语主持人话语

周薇薇,梁 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学院,哈尔滨 150001)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在以往的语言研究中,它常被认为是语言交际中微不足道的成分,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1953年,Randolph Quirk在其讲座《随意的交谈——日常口语的一些特征》中,提出言语交际中大量修饰语现象的存在,这使得人们逐渐对一些小品词、连词、副词、感叹词等展开了研究。众多学者对话语标记语的特点、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细致地研究。Blackmore[1]运用关联理论,首先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出发,提出话语标记语具有的唯一功能是对语境特征和语境效果做出界定,由此能够帮助听话人充分理解说话人的话语,开辟了话语标记语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20世纪70年代,随着语用学研究的出现和发展,学者们开始对话语标记语展开语用研究,对话语标记的研究已由语义-语用为核心的分析逐步转向了语用-认知的研究。冉永平[2]探讨了话语标记语的话语功能;李勇忠[3]论述了话语标记的3种功能: 语篇组织功能、人际商讨功能和元语言功能;王扬[4]从认知语用角度出发,阐释了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大部分研究基本上是在连贯理论的框架下,探讨话语标记语在形式上对话语的衔接和连贯作用。2010年以后,有关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依托语料库,内容更加丰富,体裁也变得多样化。 一些学者指出了庭审语境的复杂性以及话语标记语存在的多样性,为其他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5]。一些学者从政治话语视角,对话语标记语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6]。杨转凯等[7]对微博话语标记语进行了多维探究,韩东红[8]以“so”和“因此”为例,总结了演讲中话语标记语的社会语言学特征。

尽管如此,与理论研究相比,话语标记语在语言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却略显不足,尤其是有关交际过程中话语标记语语用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实际上,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的出现体现了一定的交际目的。然而,目前有关话语标记语在具体交际过程中的相关研究,尤其是言语交际者是如何通过话语标记语传递出语用意图方面的研究并不具体细化。此外,语言学界对言语交际的研究主要围绕言语交际效果及人际意义展开, 较少以访谈性话语交际过程为切入点, 阐述听话人及说话人以达成交际效果为目的所形成的心理活动机制。

因此,文中以《鲁豫有约》《铿锵三人行》《对话》《朗读者》等访谈节目为语料,着重通过分析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特点、分类及功能,揭示其对说话人语用意图的传递与突显作用,基于关联理论框架,探讨话语标记语的推理模式,最终确定言语交际者的语用意图,对其进行正确解读,保证了进行言语交际的有效性,力图对话语标记语的相关研究做出补充。

1 电视访谈中话语标记语的模式

电视访谈节目是人们日常交流的形式之一。为了成功组织话语交际,主持人需要和嘉宾进行情感沟通并向观众传递有效信息, 所以自然提起话题并成功过渡到正题显得尤为重要。 访谈过程中,主持人肩负带动嘉宾和观众共同围绕话题进行交流的任务, 同时要注意倾听对方话语, 及时做出回应,以此确保访谈能够顺利进行。通过对《铿锵三人行》《对话》《鲁豫有约》《朗读者》等访谈节目中话语标记语语料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种话语模式。

1.1 “话语+话语标记语+话语”模式

1) 主持人:“前一阵看那个电影,《乔布斯传》,是以他三个发布会为题材的那部,我觉得特别好,那个状态是不是很像你每次发布会之前的那个状态。”(《鲁豫有约》2016年4月6日)

在该句中,“我觉得” “是不是很像”不仅表明了说话人的感情和评价,也通过这种赞扬拉近了主持人和嘉宾的距离,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同时,听话人也能判断出随后的话语应该会比较关键,切入访谈话题。

2) 主持人:“你们三位坐到这儿的时候,我就突然在想,在我们进演播厅之前,我想我们谈的是……”

孙新兰:“可能在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那时候有一个研究,说女人的成就动机水平是低于男人的[9]。”

在访谈节目中,我们往往需要使用一个过渡,避免某个话题的尴尬,于是该例中的主持人使用“我就突然在想”,暗示他们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话题,使用“我们那时候”,暂时结束之前的谈话,同时也会通过这样的一个插入,引发嘉宾的认同感。

在这个模式中,话语标记语起到了连接前后话语的作用,可以帮助转换话题,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1.2 “话语+话语+话语标记语”模式

该模式中的话语标记语非常普遍,经常以疑问词或感叹词的形式出现在句末,如“是吧”“对吗”“啊”“呗”“会不会”等。使用这些话语标记语可以避免使用绝对性的词汇表达模糊的概念。此外,还可以充当缓和语,减少主句造成的冲突意义。

窦文涛:“是不是中国男性就喜欢这种小荷才露尖尖角,这种直男癌是值得批判的,是吧?”

俞飞鸿:“亚洲的男性过度注重年轻这回事,它带来的欣赏标准老是在幼龄标准。我很反对女性污名化的词,剩女啊、小三啊这些词在外国都没有[10]。”

借助语境,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人使用“啊” “吧”等词语缓和了说话的语气。一般来说,主持人的话语仅代表个人观点而非嘉宾的想法。他们需要使用话语标记语缓和语气,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第一句话中,主持人使用“是吧?”,向嘉宾探求事实的真相。相反,如果不使用“是吧?”,可能会让嘉宾觉得这样的话语非常突兀,从而产生反感的心理。

1.3 “话语+话语标记语”模式

“话语+话语标记语”模式普遍存在于电视访谈节目中,它能够推动主题,引导嘉宾阐述信息,具有一定的语境特征。据此,听说人可以更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和嘉宾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例如:

鲁豫:“人体模特可能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特别神秘的职业。今天的三位嘉宾,他们愿意走进我们的节目,我很高兴也特别感动。”

苏珊:“我是1987年偶尔看见一则登在《北京晚报》上的广告。”

鲁豫:“我相信如果我要是不介绍她是做什么工作的话,可能很多人能猜出来。她在这一坐就一动不动的,而且那个姿势已经摆好了。……”

苏珊:“我可以待一个多小时吧,一动也不动。我不觉得累,因为也是一种职业习惯了[11]。 ”

在该对话中,鲁豫首先通过使用话语标记语“可能”切入主题,让听众感受到该话题的敏感性,使他们能大概猜到她随后要说的内容。在第三句话中,鲁豫使用“我相信”,表明自己的倾向,使得听话人感受到她的具体观点。话语标记语在这里起到了连接和连贯的作用,体现了访谈节目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2 电视访谈中话语标记语的作用

任何人做事情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对电视节目中话语标记语使用的动机做出分析,能够明确帮助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 建立互动框架

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 是一些在互动式言语交际中有着丰富语用功能的词语或结构[9]。借助话语标记语,我们能够建立一个互动的框架,推动交际氛围,为听众理解话语提供环境。根据对《鲁豫有约》《铿锵三人行》《对话》《朗读者》等研究语料的分析,构建出图1电视访谈节目中交际双方的互动框架。

图1 电视访谈节目中交际双方的互动框架

互动框架包含开场、访谈过程、结尾三个过程。其中,开场和结尾主要由主持人掌控,访谈过程则较为复杂,涉及到主持人、嘉宾、观众三者之间的互动。互动框架的建立对说话人表明观点、听话人解读说话人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能保证交际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1.1 开场

在任何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都会首先欢迎观众、介绍嘉宾,并对采访的话题做出简要介绍。例如:

主持人:“谢谢各位的掌声,接下来要为大家请出的,就是在刚刚过去的这100天的时间中,带领海南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创新任务的带头人,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本期《对话》节目的嘉宾——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对话》2020年9月)

在这个访谈节目开场中,我们看到“请出”“欢迎”等固定的标记语形式。显然,主持人希望为接下来的交流做出铺垫,而通过这些话语标记语,听话人也能轻松自然地进入访谈的状态。

2.1.2 访谈过程

在交际中,为达到交际目的,人们总是依据自己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话语标记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具有重要的交流互动作用。例如:

朱军:“这种情感我很明白。到了一定的时候,走了一定的道路,你会特别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民族在你心里的地位和重要性。我说的是,作为一个职业演奏家,面对的现实是要跟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没有市场的支撑,说白了,如果没人给你钱,你还会去演奏吗?”

某钢琴家:“我走上了音乐这条路,就把自己全身心地交付给了钢琴事业……即使不付给我钱,我还是要继续去演奏和学习,直到有一天可以给我付钱为止。我觉得自己非常能够坚持[12]。”

在这个例子中,通过使用“我很明白”“我说的是”“说白了”等,主持人达到了两个交际目的:首先,成功地引起了听众的注意力。其次,影射了接下来要交流的话题。而嘉宾话语中“即使…还是”以及“我觉得”的使用则让听众体会到他的反应和态度。

2.1.3 结尾

结尾部分出现的话语标记语通常帮助结束整个访谈,表达主持人对嘉宾和观众的感谢。例如:

主持人:“告别无处不在,它让我们整个人生变得更丰富,也会让您在舞台上变得更丰富。我们也再次掌声谢谢李立群老师,谢谢!”(《朗读者》第七期)

“告别无处不在”“掌声”“谢谢”等表达形式显示了主持人对话题和整个节目的总结,给听众发出节目结束的信号。

2.2 缓和语气

主持人在访谈中,尤其是质疑、问询、拒绝甚至抱怨相关事情的时候往往使用大量话语标记语缓和自己的语气,避免使嘉宾感到压力。例如:

郭凯敏:“要不我替庐山送给朱军,他虽然还有很多,但是送给他,他两个镜子都可以照嘛,一个照他自己,一个照他太太。”

主持人:“我不要。”

郭凯敏:“这就是一个态度问题了。”

主持人:“不是,我实在是不敢要,你想啊,这部电影在庐山放了23年了[13]。”

该例中,嘉宾提出送给主持人具有非凡意义的镜子作为礼物,但是被主持人拒绝。这种拒绝本应会使人感到尴尬,但是主持人使用话语标记语“你想啊”阐述原因,激发嘉宾的共鸣。这样的缓和标记语既消减了拒绝的不礼貌,又避免了尴尬气氛的产生。

3 说话人意图的解读

3.1 传统的明示-推理模式

Saussure[14]的语言符号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用来表达思想的符号系统或语言转换过程,即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该理论所诠释的交际模式是语码模式,即说话人将信息通过大脑编码,传输给听话人,听话人解码后还原信息。如此简单直接的过程对于复杂的言语交际来说显得过于单薄。随后,Grice[15]提出推理模式,也就是听话人根据说话人提供的信息和具体语境,推断出说话人意图的一种模式。Sperber[16]看到上述两个模式的局限性,提出了明示-推理模式,认为人类交际的实质是明示和推理。何兆熊[17]认为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明示是说话人明确地向听话人表明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听话人凭说话人所提供的显映方式进行解码的过程,最终达到对话语信息的正确理解。

言语理解既是解码过程,也是推理过程,当话语的表征意义与说话人的目的表达相一致时,说话人可以通过解码获得对话语的理解。当二者不一致时,听话人则要通过推理的方式获得。言语交际实际上是交际双方对所处的认知环境进行再认识和互相明示的过程。在一般言语交际中,听话人明示自己的话语意义,以推理的方式,遵循关联性准则,从自己的体验认知中获取可能性意向及其与相关话语匹配的信息,达到交际中的最佳关联,获取交际中的真正话语意义。例如:

张艺谋:“我觉得,农村或者城市,其实都是我们生活的空间,也可以说,在我们中国农村的生活空间更大一点。所以,基本上可以说,电影的题材选择,不是城市就是农村[18]。”

说话人使用“我觉得”“也可以说”“所以”“基本上说”等话语标记语构建话语。这样的话语标记语通常出现在句首,明确引导话语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些话语标记语的明示信息,听话人可以轻松地理解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话语内容。

3.2 认知语境

无论是明示-推理还是体验-推理,都离不开上面提到的“认知共识”,即人们存在于大脑中的假设,也就是Sperber等[16]提出的“认知语境”。“根据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所以语境也称认知语境”。[19]言语交际并不是孤立的活动,而是发生在社会语境中,语境有助于决定说话人试图传达的概念和意义。在特定语境中,即使话语形式不同,也能够准确传达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然而,意图传递的效果却不尽相同。有些话语形式会让听话人愉快地接受说话人的内容并做出他们所期待的反应,有些话语形式则可能引起听话人的反感甚至流露出不愿配合的态度。关联理论将语境认定为变项,关联是常项。建立和寻找话语关联体现了对话语意义的推导。图2充分解释了在认知语境的帮助下话语的理解过程。

图2 解读说话人目的的过程

此外,Lakoff[20]还提出了体验哲学交际和语用推理的模型——“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王寅[21]指出:“ICM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结构,是说话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某些领域中的经验和知识做出抽象的、统一的、理想化的理解,是已存储于人们头脑中、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常规性的认知模式,其中包括语言规则等”。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可以通过激活ICM的方式,寻求相同背景下的统一经验和共同理解,从而激活相关概念和知识所构成的认知语境。例如:

鲁豫:“是不是一个人整没整过容,即便是整得再好你一眼都能看出来?”

陈焕然:“现在我的这个眼睛是职业性的自动扫描[11]。”

嘉宾的回答并没有提供明确的信息,通过认知语境,可以得到以下假设:

1)字面意义:他的眼睛是职业性的自动扫描。

2)话语标记语激活意义:“即便”突显主持人问问题的目的,“现在”突出嘉宾观点的体现。

3)认知语境:他的医术很高超,可以分辨出人整容与否。

4 结束语

话语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认知心理过程,话语标记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对话语标记语突显说话人意图作用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研究意义。文中分析和论证了话语标记语在言语交际中的特点、形式及其突显、解读意图的作用,并在语用与认知的理论框架内考察了话语标记语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意义。关于话语标记语,可研究的话题、空间、层面以及它的实际价值还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本课题研究层面相对狭窄,有待继续发掘话语标记语在话语研究中的巨大潜力;在论证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过程尤其是主观性和主观化方面,没有详尽说明,略显粗糙,笔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寻其认知过程的动态。

猜你喜欢

言语主持人话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