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梦”报道的积极话语研究
——以新华网为例

2022-06-24钟美松吕俊龙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华网中国梦话语

郭 铭,钟美松,吕俊龙

(佳木斯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中国梦”是强国梦、人民梦、复兴梦[1],其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只有不断地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用行动诠释当代人的责任与当担,实现“中国梦”才有可能。

一般而言,话语表示人与人之间沟通行为的一种语言。话语分析是对语言的一种研究,以实际应用的语言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语言的特征和功能,解释语言中的制约因素。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将“中国梦”与“话语分析”相结合进行研究。学术界对“中国梦”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中国梦”的概念及其话语功能进行分析,如Peters[2]通过类比的手法,探索“中国梦”的概念;张志丹从“中国梦”意识形态的创新,厘清“中国梦”的哲学基础和话语战略功能[3]。其二,对“中国梦”话语的解读、建构和传播进行研究,如ZHANG J[4]考察了当代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梦”话语在演讲和不同媒体表述中的话语建构;刘鼎甲[5]从宏观和微观上对比美英印三国对“中国梦”的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传播和接受的历时演变;邵斌和回志明[6]通过批评话语分析,从实证角度探索西方媒体对“中国梦”的解读、评价和话语建构。其三,对“中国梦”的特征和话语传播策略进行研究,如司显柱和赵艳明[7]、闫凤霞[8]等在深入阐释“中国梦”的源起、特征和传播路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话语传播策略。本文以评价理论为支撑,以近两年在新华网对“中国梦”的报道为例,对“中国梦”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进行积极话语分析,揭示“中国梦”的话语功能,探讨态度系统下“中国梦”相关报道所传达的积极意义。

一、理论框架

(一)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主要分为批评话语分析(CAD)和积极话语分析(PAD),两者在话语分析的目的表达上有所不同。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通过“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意识形态、权利、不平等等社会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9],其批判含有消极色彩。Martin针对批评话语分析理论的不足,提出了积极话语分析。他主张建设性(productive)的分析活动,而不是消极的批评;主张设计(design),而不只是解构(deconstructive)[9]。而且,批评话语分析过于重视批判,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10]。Martin[11]认为,积极话语分析以“建设性”为目标对话语作分析,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他看来,话语分析的对象除了诸如社会不公等的“坏新闻”,还有主张和平发展的“好新闻”。

因此,本研究通过对“中国梦”新闻语篇进行积极话语分析,以正面、积极的态度引导大众,从而挖掘有关“中国梦”的新闻报道中蕴含的中国形象,彰显中国力量。

(二)评价理论

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主要研究说话者如何运用语言力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如何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构建语篇角色。根据Martin的解释和分类,如图1所示,评价系统可被分为三大类:介入系统、态度系统以及极差系统。一般来说,介入系统可再细分为自言或单声(monogloss)和借言或多声(heterogloss),借言还可以分为投射(projection)、情态(modality)和让步(concession)[12]。自言是自说自话,而借言是借他人之口说话,两者的区别在于说话者的话语方式及程度。例如,在新闻报道当中,为避免说话者的主观色彩,作者会以代言者的角色表达意思等。态度系统可分为判断(judgement)、情感(affect)和鉴赏(appreciation)。极差系统可分为语势(force)和聚焦(focus),其中语势有强势和弱势之分。评价理论在各类话语分析中的应用表明,它是一个富有张力的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13]。在评价理论的三个分支当中,态度系统作为评价系统的核心,更倾向于对情感方面的分析。就“中国梦”的话语研究而言,对话语的内涵及其感情基调的研究尤其必要。因此,分析“中国梦”话语的判断要素、情感要素和鉴赏要素,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图1 评价系统

二、评价理论视域下“中国梦”新闻语篇中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研究

本文选取语料的具体方法为:在新华网上,通过高级检索的形式,以标题中含有的“中国梦”为关键词,随机提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之间的8篇原创新闻相关报道作为新闻语料(包括标题),共9 766形符,并对语料进行文本处理,建立小型的语料库,展开讨论、研究。为提高数据的有效性,本文对语料库进行人工标记、定性识别和定量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态度系统资源分布

从表1可知,判断资源在态度系统资源中占41.57%,情感资源占22.78%,鉴赏资源占35.64%。作为态度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正面判断资源和正面鉴赏资源共占73.21%。由此可知,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体现中国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比决心。通过对“中国梦”新闻报道的积极话语分析,有助于传播正能量。以下是从语料库中提取的例子分析。

(一)判断要素分析

判断要素用来解释语言使用者按照不同标准的道德原则对某种行为做出肯定或否定评价的意义。

1.习近平:中国梦不是“霸权梦”(新华社,2019-11-22)

作为人民的领袖,习近平对“中国梦”的解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民众的认知和判断。此新闻报道表达了习近平对“中国梦”的看法与态度,“不是”这样的否定词展现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的自信与决心。此外,用“不是”等此类强烈的否定词,既暗示中国领导人历来强调不称霸、不侵略别国,也充分凸显出中国的开放与包容,并以实际行动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由此可见,“不是”等否定词,体现“中国梦”话语的深刻内涵,传达了党的思想与价值,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2.“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国美协志愿服务走进新华社(新华网,2020-01-19)、“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走进大兴(新华网,2020-12-24)

“我们的中国梦”这一话语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让读者从被动的认同发展转到主观的认同。从个体上看,“我们的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是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从集体上看,“我们的中国梦”是“强国梦”,它与我们的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这种基于判断要素的介入系统方式,让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加亲密,也间接表明它不仅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可,还充分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情绪。而“文化进万家”体现“中国梦”保持文化多元,实现共同繁荣。由此得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相关的“中国梦”新闻话语,言词朴实,具亲民性。

(二)情感要素分析

情感要素有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分,是对行为、文本、过程及现象的一种心理反应。

1.【中国梦·大国工匠篇】王建伟:22载“焊花飞扬”成就“大国焊匠”(新华网,2020-12-23)

“大国工匠”讲述的是小人物、精彩的中国故事,折射的是家国情怀、敬业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此新闻报道中,王建伟的工匠精神是对“以劳动托起中国梦”号召的一次生动阐释。“小人物、大情怀”的思想不但鼓舞了广大观众向着梦想前行的决心和信心,而且生动形象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焊匠”四个字对态度资源中的情感要素作出完美的诠释,礼赞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劳动精神。在“中国梦”新闻语篇中,劳动者的付出作为一种情感要素,间接升华读者心理,并引起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2.窦荣兴:百年潮涌中国梦(新华网,2021-07-09)

“百年潮涌”是积极态度情感的表达,凸显“中国梦”的独特性。此外,“百年潮”也暗含着中国百年来的苦难历程和“中国梦”筑梦之路不易。此新闻标题中,“百年”表明中国近代百年风云变化,激发国人追求“中国梦”的决心;“涌”生动形象地表明人民肩负着宣扬民族精神和宣传“中国梦”理念的使命。该“中国梦”报道话语总体阐明,实现“中国梦”不仅让中国在整体上得到全面发展,更为世界的和平发展铺平道路,体现中国对和平崛起道路的坚定追求的积极态度。

(三)鉴赏要素分析

鉴赏要素不仅仅是对事物本身的评价,也包括鉴赏事物所体现的价值,还包括事物对读者是否有吸引作用。

1.唱响劳动最光荣的时代乐章——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劳动楷模群像(新华网,2020-11-23)

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亿万劳动群众汇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唱响劳动最光荣的时代乐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懈奋斗。“劳动最光荣”“不懈奋斗”是对“中国梦”的积极鉴赏词汇。其中,“最”字体现了对劳动最高价值的评价;“不懈奋斗”作为一积极话语,体现了人们愿意为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理想而进行实践,也体现这一话语对人民造成的情绪影响,即吸引读者做出行动。由此可见,“中国梦”的报道具有一定的凝聚力,能使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

2.张家港:挖掘丰富教育资源 深入开展“节日里的党史教育”——“中国梦·劳动美——永远跟党走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活动启动(新华网,2021-04-29)

“美”作为鉴赏要素,也是积极的语态,发挥了语言在新闻中的渲染力,表达了对劳动价值的最高赞美。 “永远跟党走”中“永远”作为积极话语,代表人民对党的坚定信念与认可。从“奋进新征程”话语中可看出,中国人民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奉献自己的光与热。因此,新华网对“中国梦”报道的积极话语,如“劳动美”“永远”“奋进”等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引导人们爱岗敬业、诚实劳动,并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梦”新闻语篇的积极话语分析可见,“中国梦”话语为人们传递出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着党的正确领导。新华网对“中国梦”的传播,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对这一美好梦想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渴望。由此看出,“中国梦”话语体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发挥了强大的话语功能。

三、结语

自“中国梦”这一热词出现,新华网、人民日报等对它的报道不断涌现。了解“中国梦”话语功能,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实现“中国梦”的高度统一。首先,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话语隐含着对话功能。其话语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其次,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话语具有凝聚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描述是积极、肯定的,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此外,“中国梦”话语对实现中国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融通起到了示范作用,使中国话语体系趋于科学化、大众化和国际化[14]。最后,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话语具有一定的引导性。新华网通过亲民性的积极话语,引导人们感受中国自强不息的精神,迎接挑战,承担责任。

总之,新华网关于“中国梦”的报道话语解读了“中国梦”的积极意义,彰显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与决心。本文通过分析“中国梦”新闻话语中的具体例子,为进一步为弘扬“中国梦”精神贡献出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新华网中国梦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中自协、新华网、行者,共同发布骑行大数据报告
新华网:杭州未来5年推3000个“机器换人”项目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