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现代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构建与运用

2022-06-24梅旭荣朱昌雄白小军罗良国李红娜郭鑫年许泽华李百云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利用指标

梅旭荣 朱昌雄 白小军 罗良国 李红娜 郭鑫年 许泽华 李百云 王 琛 周 涛

(1.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101;2.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2)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以下简称《导则》)中明确提出,要基本建立绿色发展制度与低碳模式,形成一批主要作物绿色增产增效、种养加循环、区域低碳循环、田园综合体等农业绿色发展模式,技术模式的单位农业增加值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能耗降低30%以上,构建绿色轻简机械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工艺模式,基本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清洁化、农业废弃物全循环、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大幅增强。按照绿色农业发展要求,完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评价指标,建立促进协同创新的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价制度,更加注重中长期评价,更加注重对成果引领支撑产业绿色发展成效的评价,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效率和创新活力整体提升。在《导则》中,以“评价”和“评估”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文中强调“评价”28次,“评估”35次。这表明在某项技术或生产模式得到推广应用前对其开展评估评价的重要性。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发展循环农业,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美丽新宁夏,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要求。发展循环农业,能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能够聚焦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绿色生活等重点问题,全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最新要求,并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发展需要,提出新的评价指标体系。

黄河流经宁夏形成了被誉为“塞上江南”的引黄灌区,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多年来,宁夏围绕“1+4”(优质粮食及草畜、瓜菜、枸杞、葡萄)优势特色产业,坚持“一特三高”(一条特色产业、高品质、高端市场、高效益)的发展方向,种植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水稻单产量为856 kg,玉米单产量为1 352 kg。宁夏养殖业特色鲜明,养殖方式的升级让宁夏产奶牛平均每年的奶产量突破9 000 kg,生鲜乳的乳蛋白率、乳脂率、体细胞数等几十种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主要卫生指标达欧盟标准。中宁枸杞、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盐池滩羊等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盐池滩羊先后成为2016年中国G20杭州峰会和2017年金砖国家峰会的指定食材,中卫硒砂瓜、宁夏大米、河套面粉等深受消费者青睐。但也应当注意到,农业特色产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黄河流域氮磷超标排放、养殖业污染负荷大、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点多、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因此,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转型升级,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在引黄灌区实施生态循环农业,优化深化产业布局及产业链延伸,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示范带动宁夏全域乃至黄河中上游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1.1 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早在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发改环资〔2007〕1815号),该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再生回收利用指标、废物处置降低指标5个部分组成,为循环经济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柴玲玲,万忠,张禄祥,2009)。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针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不同的区域为研究对象,从多个研究角度对区域的农业循环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陈冬梅对村域循环农业结构进行分析,从经济及系统综合性、资源节约性、生产循环性、环境安全性对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评价和优化(陈冬梅,2006)。戴维构建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层指标,包括社会与经济发展指标、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4个方面的内容。戴维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洞庭湖区的循环农业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戴维,2007),方中友等学者采用加权函数对南京市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综合评价(方中友,陈逸,陈志刚,等,2007);而杨文、张媛、刘兰、林楠等学者则在此基础上,在农业循环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层中加入了人口系统指标体系的内容。杨文对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宁夏实际,认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一定的生态环境和人口数量、质量为依托,所以要设立环境安全指标和人口系统指标(杨文,2008);张媛分析了广西当前农业环境状况,构建广西县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极差变换法、加权和综合评价模型获得了2001—2009年广西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情况(张媛,2012);刘兰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安徽省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2001—2011年循环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考察安徽省中部地区循环农业的发展水平(刘兰,2013);林楠也是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利用灰色模型对未来5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林楠,2016)。

还有部分学者不断创新研究视角和思路,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深化了理论基础。高潮将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分开,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总结提炼出一套农业发展现状评价技术方法,其分类层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投入减量、循环利用、环境安全、人口系统等6个方面(高潮,2009);郭铖从农业循环经济的绩效评价角度入手,分类层指标包括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减量化投入水平、废弃物资源化水平、废弃物处理水平等4个方面(郭铖,2010);何明辉构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指标层的内容则设立为产出指标、投入指标、利用指标和外部效应(何明辉,2013);毛晓丹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采取德尔菲法构建了湖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数据可得性等因素将指标层内容设立为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投入条件、资源循环利用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毛晓丹,2014);宋巧梅基于循环经济的原则,建立了分类层为经济水平子系统、资源效率子系统、设施水平子系统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宋巧梅,2015);李红丽采用AHP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其分类层包括农业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和农业产出等5个部分,并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石家庄2000—201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李红丽,2017);李兵强则以甘肃黄羊河集团为研究对象,参照国内外循环农业评价的方法和经验,通过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等3个方面分析论证了甘肃黄羊河集团的循环农业发展水平(李兵强,2018)。

1.2 分类层指标选取与说明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尽管各界学者采取不同的视角和研究对象,但是发展循环农业的目标都是利用最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最终实现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人口体系的隶属关系及层次结构的深层内涵。本文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目标,结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和前人研究成果,归纳分类指标层应该包括以下5个方面。

(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循环农业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发展循环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水平,最终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减量投入原则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原则,具体地说,在增加资源产出率的同时,减少农业经济活动中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通过改进管理和技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物排放,使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与生态环境相适应,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该指标用于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和废弃物的回收程度,以及是否遵循循环使用和重新思考的原则,主要关注农业生产系统输出端的农业生产要素及资源回收利用。因此,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是提高资源的再利用率,积极发展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产业,从根本上控制污染。

(4)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该指标反映了生态承载力和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衡量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可以在环境承载力内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5)人口系统指标。除了资源和资金的投入外,循环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力资源投入,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3 单项指标层选取与说明

考虑评价指标的充分性、可行性、稳定性、必要性等因素,本文基于选定的分类指标层上,筛选出33个参评因子构成单项指标层(具体指标层)。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该指标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见表1)。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从农业产出水平、农业要素生产率、农业市场化状况等方面对农业经济系统的质量、结构进行概括,社会的发展水平、农民的收入等方面反映出农业社会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质量状况,共包括11个单项指标(文春波,钱发军,等,2009;杜华章,钱宏兵,等,2016)。

表1 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指标主要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机械和农业用电等方面(见表2)进行考虑(张媛,2012;郭亚敏,赵波,2011)。

表2 资源减量投入指标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该指标主要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见表3)(安海燕,2010;孙建卫,黄贤金,2007)。

表3 资源循环利用指标

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农业发展中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见表4)。从农业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农业系统自我恢复能力等方面概括农业生态环境所受的压力和质量状况(金友玉,2008;曹烁,2016)。

表4 资源环境安全指标

人口系统指标。该指标主要反映人力资源建设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情况(见表5),尤其是体现区域专业农业人口的数量、结构和质量,以及在自然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农业体系发展的支持程度或压力(林楠,2016)。

表5 人口系统指标

2 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是督促和引导地区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指示器”和“风向标”,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是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中农业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的具体细化,同时又是农业绿色发展的主要内容,两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有一些指标是重合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些指标更凸显农业产业特色,所涉及的指标大多着眼于有一定经营规模面积的家庭农场、合作社或企业,从宏观上选取相应指标。因此,基于2017版《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见表6),结合农业产业、生产、经营全过程主要资源要素循环利用,特构建提出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见表 7)。

表6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3 种养一体化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是农业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农业绿色发展就是以尊重自然为前提,以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技术为依托,积极从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种养过程。农业生产是受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双重影响的特殊行业。绿色发展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且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就是要让传统种养生产和发展模式向低碳、节能、减排、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而发展模式的转变离不开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相关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的支撑。这些技术在循环农业生产实践中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不同的组合或集成,进而形成各式各样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为推动这些技术模式的广泛应用,有必要先对各种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进行评价,优选出那些能达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目标,且更具区域适宜性、轻简性,可复制、易操作的技术模式去推广。在此前提下,有必要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基于国内外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创建经验,初步提出我国循环农业生产上,聚焦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重点问题而创建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3.1 评价指标框架体系之指标选取原则

评价一项农业技术模式是否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达到绿色生产水平,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而建立评价指标需要遵循以下五项原则。

(1)具有引导性。要遵循政策的引导,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应用于生产,是绿色生产领域的一部分,所选指标应具有引导性,能有效引导农业绿色生产。

(2)具有系统性。应当全面考虑循环农业(种养结合)产业链各生产环节及其内在联系,能够正确评价农业绿色循环生产的水平。

(3)具有可操作性。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目的是指导、监督和推动农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提升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每项指标的设定要求是可测、可观、易得,也体现评价标准的透明性。

(4)遵循3R原则。所谓“3R”,是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其实施的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各项指标的设置也应遵循这样的顺序。

(5)具有动态性。循环农业涉及的单项技术、组合技术和集成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也在持续改进,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也应体现与时俱进的动态性原则。

3.2 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循环农业技术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等构建而成(见表8),该指标体系有助于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应用,是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绿色生产,反映农业绿色生产实现程度和是否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揭示是否提升农业经营者收益和农业生产效率的参照依据。

4 宁夏循环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4.1 顶层设计缺乏针对性,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国务院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等系列政策文件。宁夏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2017—2020年)》,但缺乏以循环农业为突破点推动生态环境与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办法和措施,尚未制定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的区域农业结构优化布局规划,促进黄河流域清洁化和农业提质增效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体系也有待完善。

4.2 循环农业占比低,融合发展进展慢

目前,宁夏农业产业结构中循环农业不足10%,大部分地区多以供应原料生产或简单加工为主,种养加一体化体系尚未形成,第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农产品增值能力不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品不多。全区每年约产生600万吨的秸秆(含枸杞枝条、葡萄枝条和尾菜残叶)、2 360万吨畜禽粪便废弃物、1 250万吨加工业和养殖废水。由于专业化服务组织缺乏、社会化服务主体不明确、服务机制有待健全,全区废弃物利用率不足50%,与发达省区市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生产所需育苗基质、土壤调理剂和功能有机肥主要是依赖外省供给,循环利用的生态产品占比不足30%。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制约着宁夏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高质量发展,更阻碍着黄河流域清洁化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实现。

4.3 轻简实用循环农业技术不足,标准规范缺乏

宁夏循环农业发展中,存在着针对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待突破、轻简实用生态产品研发不足等问题,养殖粪污有机肥盐分和抗生素含量高,冬季低温沼气利用受限,缺乏高效实用的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设备。尚未形成科学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不能严格管控循环链生产、加工和产品服务全环节,影响循环农业的实施效果和产业链各环节的多级循环利用,也影响生态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5 加快宁夏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5.1 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长远规划

针对宁夏循环农业发展中的问题,着眼关键性和整体性推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稳定的政策支持体系和长远规划。

第一,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循环农业经营差异化补贴政策和生态补偿制度,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直补,对循环农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加快落实引黄灌区零排放和流域清洁化政策保障。

第二,优化运行机制。根据宁夏循环农业发展需求,整合相关涉农资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循环农业公益性技术推广应用,解决循环农业发展过程中设备不足和生态产品市场弱势等问题。完善循环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评价和转化办法,优化政府、科研院校、企业和经营主体联合建立循环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与示范基地的运行机制,如研发试验用地不受当地建设指标限制。

第三,制订长远规划。制订区域农业布局生态化的宁夏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区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以产业链延伸增值及资源循环利用为突破,建立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循环农业结构模式。

5.2 建设循环农业与绿色发展示范工程

以条件好但问题突出的宁夏引黄灌区为典型,建立引黄灌区循环农业试点和示范样板,推动黄河流域宁夏段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建设循环农业标准化示范工程。以宁夏优质水稻、滩羊、枸杞、酿酒葡萄、奶牛等为试点,建立标准、规范、质量、品牌、负面清单“五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循环农业管理规范,严格执行绿色生产资料施用、农业废弃物处理等生态产品标准,推行农产品品牌化和优质优价,鼓励企业通过订单合同带动农户发展循环农业。

第二,强化建立废弃物社会化服务示范工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建设种植业“节减用”、养殖业“收转用”、种养加“再利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及就地消纳,开展畜禽粪便和秸秆等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处理,通过合同订购改变生态产品和优质有机肥长期依赖区外供应的局面,实现黄河流域入河断面清洁化。

第三,建设良好农田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间多产业横向利用和纵向融合的循环,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农田清洁化的循环农业技术,建设类似孙家滩奶牛、利通绿色蔬菜、青铜峡有机大米、中宁枸杞、永宁酿酒葡萄等不同产业类型的循环农业示范基地。

第四,培育绿色优质生态产品市场品牌工程。制定统一的循环农业产品绿色监管登记和生态产品认证规范,加强生态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等认证过程管控及结果互认,并建立起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健全与市场准入相衔接的循环农业生产合格证制度。

第五,建设实施污染监测智能化管理工程。以统一标准方法,建设“种养加”循环体系,利用全程智能实时采集感知、污染物迁移模拟与控制、农业废弃物追溯监管体系、循环农业技术应用生态评估、市场准入和流域污染治理效果等在线评价。

5.3 开展循环农业与绿色发展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循环农业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攻关,集成可规模化推广的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一,建立循环农业发展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结合区域主导产业和耕作栽培制度,建立起循环农业基础性和长期性科研观测监测网络及数据库,构建“种养加”一体化的农业结构配置和全产业链多级利用的组合模式,开展循环农业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和增效分析评估,提出主要生态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循环农业整体推进方案。

第二,研发引黄灌区农业绿色生产与黄河流域清洁化技术。根据引黄灌区流域农业生产特点,基于农业水资源平衡开展节水型循环农业模式及农机农艺融合的配套技术、“三控两减”(控畜禽废弃物、控秸秆、控农膜和化肥、农药减量)技术、农田产地环境健康保育、主要作物生态栽培与农产品安全生产等技术研究,探讨农村改厕和垃圾源头控制与原位治理、生活污水再生利用与风险管控、主要流域断面污染迁移与退水入黄污染动态模拟、区域污染协同修复与流域清洁化等关键技术。

第三,推动种养加一体化与多级循环利用。按照区域产业结构研究种养加结构与一体化技术、养殖业水污分流与内生再循环利用技术、耐寒型除臭发酵一体化和木质素降解的高效功能菌剂,突破养殖粪污盐分及抗生素消减的难题,研发秸秆枝条多元资源化利用技术和原位促腐还田设备。

第四,引领农业农村协调联动的绿色宜居。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研究固液快速分离设备及有机污染物分离净化技术、农村改厕和粪污治理技术、农村垃圾污染阻隔和覆盖封闭的集成技术与装备体系等,构建宁夏引黄灌区乡村生态宜居模式。探讨贺兰山酿酒葡萄生产休闲功能耦合、枸杞生产生态观光协同增效、设施农业生产体验一体化、有机水稻种植观光融合等模式。

5.4 健全循环农业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

加大绿色信贷担保和PPP支持力度,支持建立农业废弃物收储运用的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以企业为主的社会化服务,致力于农业废弃物收储运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出资,开展循环农业产业链关键技术研发,政府以“订单”形式购买其服务。鼓励扶持企业、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发展规模化循环农业经营及其绿色生态产品生产,发挥企业经营的规模化、技术集成的示范作用。鼓励科研院校自筹项目和资金,联合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循环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循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应用。科研院校根据实际需要自主聘用科辅人员,根据循环农业发展需求建立关键技术首席专家负责和行业专家协同的团队,对农业技术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等开展培训,根据成效兑现相关政策。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利用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建筑工程造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探究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