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专家委员会支持冬奥语言服务

2022-06-24刘和平

国际人才交流 2022年5期
关键词:词条语种体育项目

文/刘和平

(作者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2021年10月27日,在北京冬奥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发布暨冬奥术语平台V3版交付仪式在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隆重举行。

高水平的语言服务是高质量办赛的基础,也是主办国家、主办城市国际形象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北京冬奥组委副主任杨树安在发布会上指出:“《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的发布和冬奥术语平台V3版的正式交付,打造了纸质书籍和网络在线平台融合出版、相互联动的新模式,是冬奥语言服务历史上的首创,也是我们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具体体现,将成为本届冬奥会的重要文化遗产及奥林匹克精神传播的重要载体。”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冬奥运动多语术语库

《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是一本面向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多语种纸质术语词典,主要为北京冬奥会的口笔译人员、志愿者、运动员、裁判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等提供语言服务。词典包含核心竞赛项目术语名词3000余条,是从“冬奥术语平台”收录的核心术语词条中筛选出来的,涉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7个大项和15个分项的全部竞赛项目,覆盖中、法、英、俄、德、西、日、韩8个语种。

“冬奥术语平台”包括中、法、英等8个语种共计13.2万条词条,包括8个语种对齐的核心竞赛术语词条7100条,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冬奥运动多语术语库。不同语言的使用者可查阅词典,同时通过网站、手机应用、应用程序接口等渠道搜索与冬奥会、冬残奥会相关的各大领域、不同门类的术语表、多语种术语译文、术语解释、常见表达、使用场景、使用案例等,为测试赛和赛会各方提供了优质语言服务。

“冬奥术语平台”自2017年立项开始设计开发,第一版(V1)、第二版(V2)已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交付给北京冬奥组委内部测试使用,检索数量超过10万次。此次交付的V3版不仅为北京冬奥会的口笔译人员、志愿者、运动员、裁判员、新闻媒体工作人员提供服务,也面向公众开放注册,为中外运动员和所有对奥运感兴趣的中外使用者提供语言交流的便利。

规范体育名词:8个语种 13.2万词条

作为“科技奥运”的语言服务项目,《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和“冬奥术语平台”于2017年立项。2017年,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冬奥组委联合启动“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项目带动,科技支撑”,充分利用语言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推动语言服务与信息化紧密结合,助力“科技奥运”。“开展语言技术集成及服务”,即进行相关的术语开发工作,建设跨语言的术语服务平台,是“北京冬奥会语言服务行动计划”五个重点项目中的第一项。

根据冬奥组委的意见,项目组首先确定了8个语种。“多语”意味着跨语言和跨文化。8个语种的译文统一性、专业性和权威性是所有参与人员关注的焦点。项目组认为,词典的编纂和平台术语库建设首先需要搭建一流的专业化团队,让专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这是项目成果权威性的根本保障。如何组织8个语种的专家“建设”术语库,是专家组遇到的一个大问题。

项目组成员查阅了包括国际奥组委和近些年举办过冬季奥运会国家的网站,但结果令人失望:从1896年举办奥运会至今,每一届奥运会结束后相关资料都没有得到妥善的保存。因此,项目组成立了外国专家委员会,请国际奥组委专家、体育语言大师丹尼尔·格隆(Daniel Glon)先生担任组长,以协调8个语种专家的合作。格隆先生的母语为英语和法说,他负责筛选各体育项目术语,其他语种的专家随后将其翻译成自己的母语。

项目组征求大家对术语库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一致意见:一是由格隆先生负责起草英文和法文术语词条,然后交由其他语种专家翻译,对有异议的词条在专委会上进行讨论确定;二是北京奥组委和相关体育部门提供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相关的材料,项目组从中提取相关术语;三是组织不同语种的老师和学生在不同国家的奥运会或体育部门官网上对已完成并仍有异议的词条进行资料查询,经专家讨论确认后收录进平台。一种语言同另一种语言有差异,讲同一语言的不同国家因地域不同也存在差异,如美国和加拿大。在每半年一次的外国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专家们围绕术语的确定常常争论不休,休会期间,邮件、电话、远程视频会议等成为“家常便饭”……为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项目组还组织专家到北京冬奥三个举办地实地考察、了解需求,力求准确描述场馆、场地等与赛事相关的术语名词,如“云顶滑雪场”、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等。

“冬奥术语平台”库内目前包括8个语种的13.2万词条,分别是中文27022条、英文30015条、法文19166条、日文12388条、俄文16111条、韩文11135条、德文9539条、西班牙文7100条。库中术语词条的描述信息包括释义、来源、使用实例、分属的子领域等。从术语库词条量上看,英文词条排在第一位,其次是中文,法语作为国际奥组委的官方语言位于第三,而这三种语言又是北京冬奥会的主要使用语言。

体育强国的建设需要年轻人的参与,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除了凝练出学生、中国教师、外国专家、领域专家对术语名词的搜索、选择、确定、审核等内环式项目流程模式外,培养体育领域语言服务人才也是重要任务之一。为此,几十名学生先后参与了这两个项目,并为外国专家委员会工作会议提供同声传译服务。不同语种的体育翻译专家还借来北京的机会走近学生,交流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和语言服务情况。赛前,北京语言大学已有52名志愿者活跃在冬奥会各个不同岗位上,测试赛和大赛期间有约260名学生与其他学校的志愿者一起参与冬奥会语言服务工作。

由于国家语委、国家名词委、商务印书馆、北京体育大学裁判员和教练员、项目专家成员的“协同作战”,《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2021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表示:“《冬奥会体育项目名词》这本书实际上是一个创新的成果。它的难度特别大,因为在冬奥会的各种项目名词里,此前只有法语和英语有规范用语,而在其他的几个语种里都没有。所以,这本书是把8个语种的体育名词进行规范。”

专家组部分成员在云顶滑雪场考察

“冬奥术语平台”:科技赋能 用户友好

“冬奥术语平台”由专业技术团队负责开发设计,由懂技术和懂专业的人员负责跨语言术语服务平台的更新、维护和管理。

接下来的问题之一是平台的技术开发。“智慧冬奥”意味着项目必须智能化,从框架搭建、功能描述和实现,从网页搜索到手机端查询,从页面的动态到不同体育项目图片的动态融合,从拍照翻译到语音识别,从“面向冬奥会的跨语言术语库建设及应用开发”项目到“面向北京冬奥会的机器翻译”“基于知识图谱的北京冬奥项目智能问答系统”两个冬奥支撑项目的耦合,翻译专家、计算机专家和网络工程师不断迎接挑战,运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满足功能的实现,最终为使用者奉献“友好”的界面和最佳的使用体验。

特别要强调的是,科技冬奥始终贯穿在该项目的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第一,平台支持互联网查询使用,移动端支持iOS和Android两个系统,界面为汉英法3种语言,支持拍照和语言识别翻译;第二,平台为动态更新状态,不仅根据使用者特别是专业使用者的反馈删除、增加、修正术语库中的词条,还根据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不断更新库里内容,为使用者提供不断完善的体育术语库;第三,平台还有两个语言智能支撑系统,一个是“冬奥项目知识图谱网站”,即“小奥”知识问答系统,支持各类与冬奥体育和运动员等相关的知识查询,先前已交付给冬奥组委;另一个是“面向冬奥会的机器翻译系统”,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冬奥会中英平行语料库,语料库包含1800万个中文字和1.1亿个英文词,语料经过人工校对,数据质量高,共享百万句对。应该说,“冬奥术语平台”“冬奥项目知识图谱网站”“面向冬奥会的机器翻译系统”是中国奥运信息化新篇章,不仅在国际多语术语建设领域填补了空白,也将作为语言遗产继续服务于奥运会。

总而言之,词典和平台呈现的各语种译文均出自奥运语言服务资深专家之手,词典编委会和平台专委会由8个语种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专家及术语和出版领域专家组成,这不仅保证了词典的质量,也将极大地提升我国体育术语的翻译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发布会上指出:“两项成果将为北京冬奥会的高质量举办提供语言保障,也将在促进冬奥文化传播、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猜你喜欢

词条语种体育项目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成语魔方
“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小语种的重要性分析
农村中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农村小学如何开展传统体育项目
学生穿汉服展示传统体育项目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
小语种报考,你知道多少?
“一个笑话可能要经过几秒钟才会听见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