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话语对美军海外基地形象的建构——van Leeuwen 社会行为者理论的视角

2022-06-23刘博怡李战子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正当性语篇话语

刘博怡,李战子

(国防科技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9)

一、引言

美军海外基地的数量和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美国国内对此却鲜有关注。只有当海外基地出现抗议、意外等危机时,美国人才会意识到这些海外基地的存在(Vine 2015:4-5)。Berger(1969)认为,只有当现存社会机制自身出现问题或遭到反对者质疑时,才迫切需要对其存在的正当性①张星久(2000)、刘毅(2007)、刘杨(2008)认为legitimacy 和legitimation 应翻译为“正当性”和“正当化”,本文采用这种观点,仅在特指van Leeuwen(2008)提出的Grammar of Legitimation 和Legitimation Strategies 时依然保留“合法化语法”和“合法化策略”的翻译。进行印证说明。针对某一现有社会实践的冲突、危机或替代方案会导致正当化需求的产生。在本文语境下,当美军海外基地遇袭、面临危机时,美军海外基地的正当性需要得到阐释,以劝服本国及东道国民众。

美军海外基地的正当性研究大多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视角(Sandars 2000;Johnson 2004)出发,O’Shea(2014,2019)以美驻日军事基地为例,提出从话语权力理论视角开辟研究新思路,揭示美国如何通过话语行使权力,将基地问题建构为日美关系危机。O’Shea(2014,2019)以福柯的权力话语为理论指导,以文本细读和内容分析为研究方法,但是语料加工和分析方面缺乏语言学话语分析框架的指导。

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揭露话语与权力间复杂的二分关系,关注语言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形式的再现和规约作用。CDA 的建构主义观认为话语建构正当性,正当化是语境重构的重要部分。根据特定语境,正当化回答了人们关于进行某一社会实践的原因和方式的问题。van Leeuwen(2008)的社会行为者理论认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语境重构,社会实践及其再现往往相异;语篇不仅再现社会实践,还对其进行阐释或批评,从而使其具有正当性或非正当性。van Leeuwen(2008)提出的合法化语法广泛应用于批评话语分析,揭示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2020 年初,美驻肯尼亚军事基地遇袭,美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再次受到质疑(Anna 2020; Vandiver 2020)。本文选取美联社(Associated Press)对该危机事件的一篇新闻报道②该新闻报道使用了2018 和2019 年空军拍摄的图像,发布时间为2020 年。(Guled et al. 2020)为语料,通过CDA 路径,以van Leeuwen 社会行为者理论为指导,重点关注基地发生危机时媒体报道的社会行为者再现及合法化策略。

二、美军海外基地危机话语的社会行为者分类

在研究美军海外基地正当性的话语建构之前,首先需要识别基地危机话语中的各社会行为者。他们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在社会实践中扮演特定角色并发挥特定作用。对社会行为者的再现串联起对社会行为及社会环境(如时间、空间等)的再现。通过分析社会行为者的再现方式,可以找出语篇中的合法化策略和正当性的建构方式。

在CDA 中,社会行为者往往被建构为“己方”和“他方”两大对立“阵营”(Rojo 1995),话语通过正当化己方的社会行为,同时非正当化他方的社会行为来建构社会实践的正当性(van Dijk 2005;Oddo 2011;庞超伟2014;林予婷、苗兴伟2016)。不同于战争话语的敌我双方参与者,美军海外基地话语至少有三大核心社会行为者:基地使用国、东道国、潜在敌人(张军等2018:1)。此外,根据基地话语的具体语境,还涉及国际社会、东道国邻国等边缘社会行为者。因此,美军海外基地危机话语中对各类社会行为者的再现不仅仅局限于二分法的对立,其再现形式和方法更加多样,需要进行系统梳理以廓清各行为者与社会行动、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Martin & Rose(2007)提出的系统功能话语分析方法从语篇-语义层面研究意义,认为文本主要通过六大话语维度产生意义。其中涉及语篇中社会行为者识别和分类的是识别维度和概念维度。识别维度主要识别语篇中具体或抽象的社会行为者(包括人物和事物)。社会行为者在语篇中的初次登场通过入篇资源实现,例如呈现指称识别。社会行为者在语篇中的再次及多次提及则通过追踪资源实现,例如认定指称识别。此外,物主指称、比较指称、文本指称等也都是识别维度的语义资源(王振华2007)。在本文选取的美联社新闻报道中,首次提及极端组织索马里“青年党”时使用了“青年党极端分子”(Al-Shabab extremists)并将其作为入篇资源,再次提及时又以“与基地组织有关联的组织”(al-Qaida-linked group)的比较指称呈现。而新闻在初次提到美军时使用了“美国反恐部队”(U.S. counterterror forces)的专有名词,后文再次提及时使用了“美国部队”(U.S. forces)、“军队”(the military)等指称。

概念维度关注人类经验的识解,包括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参与其中的人物、事物和环境因素。分类关系描述语篇中各词汇要素间的关系链条,它们组成分类关系系统,包括重复、同义、对比、分组、部分五大类别。本文在新闻语料中识别出主要的社会行为者后,通过概念维度的分类关系系统地对各行为者以及行为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分类,如上文提及的新闻开头的“青年党极端分子”与其后的“美国反恐部队”构成对比-相对-逆向关系。从发挥的作用方面来看,恐怖分子与反恐力量属于相对关系,扮演相对应的角色,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又如新闻导语所说,三名“美国国防部人员”(American Department of Defense personnel)遇袭身亡,后文进一步解释三人为一名“美国军人”(U.S.serviceman)和两名“国防部承包商”(contractors with the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此处“美国国防部人员”与“美国军人”和“国防部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为分组关系中的类-成员关系,即“美国国防部人员”作为一个分类类别,其类别成员中包含“美国军人”和“国防部承包商”。而“美国军人”和“国防部承包商”二者则为同类成员关系,同属“美国国防部人员”大类。

据此我们总结出美驻肯尼亚军事基地遇袭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各主要社会行为者的分类。“青年党”与美国为相对的两项行为者大类,相较于战争语篇,基地话语的行为者类别增加了东道国肯尼亚。作为一类社会行为者,“肯尼亚国防部队”(Kenya Defense Forces)与“肯尼亚军队”(Kenyan troops/army)互为同义关系,二者同属“肯尼亚安全部门”(Kenyan security services)大类;“肯尼亚军队”又与“警察”(police)互为同类成员关系。伊朗也是新闻报道中一个单独列出的社会行为者。此次事件发生在伊朗军事指挥官遭美国刺杀仅数日后,因此引发有关伊朗的猜测。文中表示“什叶派伊朗”的Shiite Iran 和Shia Iran 为重复关系。“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the rest of the world)在新闻中仅出现一次,其类-成员关系主要是非洲国家(our African partners, multinational African force),包括“索马里政府”(Somalia’s government)。新闻语篇的多声特质使其不仅包含上述社会行为者,还涉及“分析人士”(analyst)群体,他们同为该类别下的同类成员关系。

三、社会行为者再现及合法化策略

意义的产生渗透于诸如语言、姿态等多种符号资源系统之间(胡壮麟2007),因此社会行为者的再现也可以经由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实现。图文新闻的多模态特点带来新闻参与者的多模态呈现。van Leeuwen(2008)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法意义上对话语参与者的再现研究,提出从社会语义层面兼顾语法和功能、文字模态和图像模态的社会行为者分析框架。该框架强调在社会语境中考察话语参与者,即通过具体语境下的社会语义判断社会行为者再现,对再现方式的阐释主要依赖社会语境下的语义。但是,社会行为者再现也根植于具体的语法实现,如名物化、主动/被动语态、泛指/特指等语法范畴。因此,该框架是语法与功能视角的结合。该框架从删除、重置、替代三大语境重构的主要方面着手,提出排除、角色分配、概略/具体等九种社会行为者再现策略,形成了融合词汇语法、语篇语义、及物性等多个系统的社会行为者分析框架。泛符号性指社会实践可由不同的符号模态再现。文本语篇的社会行为者再现的分析思路同样适用于图像模态。在文本语篇社会行为者再现框架的基础上,van Leeuwen(2008)还提出视觉社会行为者再现框架。该框架作为针对视觉图像的分析网络,再现系统分类更简洁,仅有排除、角色分配、概略/具体、个体/集体四大再现策略系统。此外,Kress & van Leeuwen(2006)提出的视觉语法也涉及社会行为者再现。限于篇幅,以下仅详述视觉社会行为者再现。

(一)新闻图像的社会行为者再现

本文选取的新闻语料在文本语篇前设有图库部分,由八幅图像和对应的图像说明(由笔者译为中文)组成。网络新闻图库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形式,有关某一事件的图像和图像说明按照一定原则排列,读者通过点击图库,按呈现顺序观看图像和图像说明(Bednarek & Caple 2012)。借助图像和图像说明,我们从图库中识别出肯尼亚、索马里、美国三类社会行为者,其中又以美国出现最频繁。

在视觉语法对图像的分析中, 对人类经验的再现、 对事物及其关系的再现被称作再现意义系统。根据图像的特点,再现意义又分为叙事和概念两大类。其中,叙事再现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过程和心理过程。概念再现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李战子2003)。视觉社会行为者再现方式包括包含/排除、行动/非行动、概略/具体、个体/集体等。对八幅新闻图像的再现意义和行为者再现的分析如表1 所示。图像1 为非洲部分地图,以行政区划的文化分类,概略再现肯尼亚和索马里及遇袭基地的地理位置。图像2—8 根据说明可分为两个事件的图像,均以美国为社会行为者进行视觉再现:一是2018 年2 月24 日,非洲之角联合特遣部队对辛巴军营进行战场流动现场视察(图像3、6、7);二是2019 年8 月26 日,辛巴军营举行标志着从战术作战到持久作战的仪式(图像2、4、5、8)。图像2、4、8 是对升旗仪式不同过程的再现,对美军分别有概略的集体再现、具体的个体行动再现、概略的个体再现三方面。图像5 主要再现美军军机,即武器装备。这几幅图像主要展现基地美军人员和装备的状况。图像4、8 兼具象征属性,美国国旗是图像中的焦点,美国士兵升旗和向国旗敬礼的行动过程同时象征美国军人为国效力③参见https://www.defense.gov/our-story/。。图像3、6、7 是对战场流动现场视察的记录。图像3 的特写镜头通过分析过程展现了非洲之角联合特遣部队监察委员会成员的臂章,说明中的助理监察长在图像中以表示身份的臂章概略再现,凸显其所属单位特征。图像6和7 均为反应过程,即图像中的社会行为者目光凝视某物。二者分别通过概略/集体和具体/个体的方式再现美军安全委员会在基地的视察工作。

表1 图库图像的再现过程和行为者再现分析

续表1

我们注意到,作为海外基地话语的社会行为者之一,“青年党”在图库中没有视觉呈现,即新闻报道对“青年党”的视觉再现策略为排除再现。虽然现实中“青年党”存在并且对美军海外基地造成破坏,但在视觉图像中不予再现,从事实上剥夺了“青年党”通过图像模态“发声”的机会。

(二)美军海外基地正当性的话语建构

Luckmann(1987)追溯正当性的基本实现,认为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性和规约性描述是实现正当化的两大路径。话语在特定语境中以适合该语境的方式再现某一社会实践。话语是社会实践的语境重构,话语不仅是对该实践的简单再现,而且是融入了证明该实践(不)合理可行的能动再现。正如前文所述,海外基地危机话语的社会行为者众多,因此本节分析新闻报道对各社会行为者再现时采用的合法化策略,从而揭示媒体话语对美军海外基地正当性的建构。以下对报道中使用的三个主要子策略逐一分析:

一是权威化策略。该策略分为人格化权威与非人格化权威。前者主要指特定人物发挥的权威作用,如专家、模范人物等;后者指习惯、传统等共享社会实践。结合新闻图像和说明,对社会行为者的再现主要涉及人格化权威。其中,图像3、6、7 采取专家权威化手段:图像3 前景为佩戴非洲之角联合特遣部队监察委员会臂章的手臂局部,背景桌椅和人员虚化,前景得到凸显,臂章作为象征物赋予手臂的主人以权威地位,该图突出了基地的上级监察机关。图像6 中人物(中队指挥官与安全主管)视线投向已被清除的树木。图像7 为直视视角,读者与图像中背对镜头的人员一起望向安全主管,接受指示。三幅图像均突出了美军的权威专家对基地及其安全问题的重视,通过交流谈话了解和强调安全,通过亲自视察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基地稳定。由此可见,三幅图像通过专家权威化手段,表明美军海外基地虽然遭遇了袭击危机,但是在安全措施方面有所准备,媒体从安全防范角度进行美军海外基地的正当化建构。图像2、4、8 采取模范人物权威化手段。其中图像2 以基地空军中队集体为模范,图像4、8 均以个体美军士兵为模范,他们参加的仪式标志着从战术作战转入持久作战。结合图像中美国国旗的象征意义,基地配合国家战略方针转变、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的属性得以正当化。

二是道德评价策略。该策略基于道德价值判断,给予事物以正面或负面评价,从而实现(非)正当化的目的。图像5 将美军军机以仰视视角再现,飞行中的军机直面镜头,机身加机翼几乎占据整幅画面,引发性能优良、威力强大等评价性语义,给观者以震撼、惊叹之感,凸显美军海外基地的武器装备精良,从而展现美国海外基地的军事硬实力强大。对美军军事软实力的评价主要由图像2再现。图像中美军中队在升旗仪式时列队整齐,或立正或持枪站立,引发图像读者对于美军军容严整、纪律严明等军人品质的积极评价。道德评价策略从军事(软/硬)实力的角度对美军海外基地进行正当化建构。

三是合理化策略。与正当化策略诉诸“情”不同,合理化策略更关注“理”,即社会实践在事实上或理论上的正当性。图像1 通过地图标示出遇袭基地位于肯尼亚和索马里两国交界处附近,回应了遇袭危机发生的部分客观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基地易受索马里境内恐怖分子的越境袭击。而该基地也因其地理位置成为美军反恐持久作战的桥头堡之一,直面“青年党”等位于非洲之角的恐怖组织。该图像采用合理化策略,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凸显美军海外基地选址的战略考量,为其在肯尼亚境内的军事基地存在的正当性“背书”。

美联社对于新闻图像中社会行为者的再现采取了权威化、道德评价和合理化策略,分别从安全防范、基地属性、军事实力、地理位置等方面,对美军位于肯尼亚的远征空军基地进行了正当性的多模态话语建构,为基地存在的安全性、必要性等提供依据。虽然媒体通过上述策略试图建构美军海外基地的正当性,但事实上,美军的海外存在使得各类恐怖活动频发(徐瑶2018:223),对东道国的社会、安全、环境都造成恶劣影响,引发反美浪潮,这些不争的事实却经常被美国主流媒体对基地活动报道中的合法化策略所掩盖。

四、结语

本文通过批评话语分析路径,借鉴van Leeuwen 社会行为者理论,质化分析了媒体话语中社会行为者构成、多模态的再现方式及其合法化策略。分析发现,关涉美军海外基地危机的媒体话语中的社会行为者分为美国、东道国等,他们在新闻图像报道中呈现多模态再现方式,同时新闻采用合法化策略,将美军海外基地建构为维护美国利益、注重安全、人员精干、装备精良、在反恐斗争前沿的美国军事存在。在美军海外基地遇袭,其存在的正当性受到质疑之时,美联社的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质疑之声的某种反驳,为美军海外基地的正当性“背书”。

对此我们应该注意,美国军事基地在二战后成为“帝国的基石”和构建全球霸权的支点(孙德刚2018:2),这一现象的形成离不开美国媒体话语中对所谓“正当性”的建构。媒体既是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又是塑造意识形态的主要因素(Talbot 2010)。美国部分新闻媒体服务于特定意识形态,他们借助其传播渠道优势,通过特定的语言资源实现对美国某些社会实践的正当化建构。因此,媒体报道是意识形态层面建构的事实,而非真实社会生活的忠实再现(Machin & van Leeuwen 2007)。从批评话语分析路径研究媒体话语,重点在于解构媒体报道的话语建构,阐释媒体通过新闻报道化解危机的方法,从而揭示其话语策略中隐含的权力与意识形态的互动,并审视美国主流媒体对美国在全球施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粉饰。

猜你喜欢

正当性语篇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正当性与合法性概念辨析
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的正当性基础
浅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制度
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追求正义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