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新闻报道的创新与突破

2022-06-23李晓静

新闻潮 2022年5期
关键词:时政新闻全媒体融媒体

李晓静

【摘 要】]时政新闻是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表现形式,历来都是新闻媒体竞相报道的新闻“富矿”。融媒体条件下,传播渠道的日趋多元既让时政新闻报道面临着多重挑战,又为其创新和突破提供了无限空间。时政新闻应该立足于“融”,聚焦于“合”,围绕内容、传播、互动等环节实施全方位创新,持续不断地转换报道理念、优化报道模式,才能持续彰显新时代时政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

【关键词】融媒体;时政新闻;全媒体;创新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舆论生态也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闻传播的理念、内容、形式等都面临着极大的变数。时政新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传播的途径也不再囿于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愈来愈多地借助于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平台予以呈现和传播,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可同日而语。除了具备一般新闻的特点之外,时政新闻还涵盖了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和时效性等特性。这就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在强化政治意识、扛稳政治责任的同时,还要洞悉融媒体条件下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特征、探索融媒体条件下时政新闻的传播规律和创新途径,包括报道内容的创新与建设、报道形式的创新与再造、传播手段和渠道的创新与重塑等,搭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时政新闻生产与传播新格局、新体系,才能确保时政新闻与时代同步、与基层接壤、与百姓相近,让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落地,让党的声音成为舆论场的“好声音”。

一、融媒体条件下时政新闻的传播特征

在人们的印象中,时政新闻因为题材重大而庄重有余、活泼不足。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落地,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媒体融合步伐大大加速、渐次深化,舆论生态格局发生了深度变革。由此,时政新闻的报道与传播也迎来了新的裂变和聚合,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换句话说,此时政新闻非彼“时政新闻”,已经注入了互联网思维的“基因”,打上了深深的融合“烙印”。

(一)鲜活性显著

与生动有趣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相比,时政新闻往往带着显著的政治性和政策性。在实操过程中,涉及国家重大政治生活的时政新闻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窄、空、涩”等问题。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片面地认为,跑时政就是“跑官场、串机关”,写稿子只是将有关政策条文、新闻通告顺一顺,照本宣科,内容上生硬死板,与基层相隔十万八千里,跟百姓八竿子打不着;形式上官腔十足,索然乏味,让人不忍直视。其实,时政新闻是最贴近百姓的,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便是看起来有些边缘化的政策法规,也触及千家万户的生活。融媒体条件下,新媒体的表达方式让时政新闻的“鲜活性”得到深度挖掘、无限放大,越来越多的时政新闻被贯之以平民化视角、口语化表达、小切口等形态呈现,让时政新闻走出高大上的“象牙塔”,用鲜活、亲民赢得受众的青睐,成为媒体生态的一股清风。

(二)可视化增强

传统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多以单一文本信息为主的形式呈现,内容呆板,形式单一,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呈现方式百花齐放,几乎每一条新闻都可以融合呈现,承载更多的信息,满足受众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受众也不仅满足于字面意思的接纳,而更在乎信息的可视化表达、全景式展现。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可视化改造方法,灵活运用视觉元素的同时兼顾简单化原则,用数据可视化型、文字可视化型、多媒体融合型和交互型等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表现技巧,让时政新闻实现可视化表达、复合式传递,将严肃的时政报道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呈现,最大限度地弱化严肃性、增添趣味性。这样既可以为受众提供多个维度的浏览视角,又让受众在轻松愉悦中接收,有效提升时政新闻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三)场景化明显

融媒体条件下,“场景”的意义不断增长,信息接收和传播的行为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媒体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多集中在内容和形式,更重于“讲故事”。融媒体时代,“场景”的价值持续被挖掘,成为媒体提升黏合度、满足受众需求、解决受众痛点的有效途径,并为受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享受。而随着媒介形式的渐进式更迭,移动化传播的渐进式转型,场景传播也打破了以往文字、图片、数字等的静态传播模式,破除了过去信息交互的时空瓶颈,用场景的智能融合赋予移动传播魅力无限的景观呈现,为受众带来了深层次的互动体验。

(四)交互性提升

变“以我为主”为“受众主导”,是融媒体条件下新闻宣传工作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引领时政新闻创新的“风向标”。借助于融合,在新闻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形成的交互关系使新闻的传播更加立体。这就是业内常说的“无新闻不社交”。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时政新闻的传播模式,一切为了受众就成了第一要务。时下,尤其要认知网络新闻开放、便利、对等而不平等等交互特征,现场、个性、疏通、便利、参与、主动等交互原则。人际、媒介、人媒等交互形式,扬长避短,创新时政新闻交互传播理念,探索时政新闻交互模式和手段,和受众进行高频次、有效果、有意义的互動,从而实现时政新闻在融媒体条件下的“弯道超车”。

二、融媒体条件下时政新闻传播的不足和困境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体竞相进入受众的视野,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局面。无论媒体生态格局如何“七十二变”,对于国家政策导向的宣传和方针政策的报道,仍然是各大媒体争相发布的头条,时政新闻依然占据着媒体报道的重要席位。然而,因为受体制的约束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无论是传播理念、传播手段,还是传播效果,时政新闻一时还难以走出传统的围城,还难以从传统的套路中解脱,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与百姓需求相去甚远,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功能的全面提升。

(一)内容单调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内容为王”永远是不变的法则。从报道内容上说,以报道重大政策走向为主的时政新闻,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决不等于在报道上就可以随心所欲。传统媒体时代,多数时政新闻要么只着眼于特定的内容,对受众态度和舆论热点、焦点关注较少,要么报道流于形式,创新乏力,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深入挖掘和解读时政新闻的价值,泛泛而谈,给受众留下空泛、刻板的印象,导致时政新闻的公信力和传播力严重弱化。同时,大量模式化的报道也让时政新闻报道陷入同质化的泥沼,常常是千篇一律,“写谁谁看,谁写谁看”,既淡化了不同媒介的自身报道特性,造成报道资源的严重浪费,又严重制约了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二)思维僵化

多年以来,报道思维僵化是时政新闻报道中存在的痼疾之一,首先,表现在报道形式的单一甚至死板。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往往以领导画面、会议场景和现场同期声为主,表现手法单一,导致受众无法从时政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或者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其次,模式化的时政新闻思维使报道文字公式化、报道文风不实、报道效果低下,让受众敬而远之。在传播渠道上,两眼仍然盯着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过度依赖于传统媒体发声,应用新媒体平台实施融合形态报道的思维尚未形成气候。最后,交互性较弱,压缩了时政新闻的传播空间,限制了时政新闻传播功效的延伸和拓展,导致时政新闻的受众流失严重。

(三)角度不新

长期以来,时政新闻报道常常将会议内容视为考量报道内容的首选,却忽略了对新闻本质的挖掘,甚至带着居高临下的口气,让人生厌。融媒体条件下,信息海量化成为常态,若不能精准直達新闻的内核、报道的精髓,不能将发掘新闻和受众的价值作为诉求,就难以贴近受众、激发共鸣。具体到时政新闻报道而言,多注重在“事学”上用功,却忽略了在“人学”上发力,报道的角度不新颖、不接地气。在新媒体崛起的大背景下,时政新闻报道完全可以扭转沿袭多年的报道习惯,借用“故事化叙述”、可视化表达等方式和手段,打造更多的“烟火气”。新闻从业者不只做事实的提供者、新闻的报道者,更是故事的讲述者、场景的“临摹者”,让更多鲜活、新颖的时政新闻喷薄而出,让时政新闻报道有温度、有深度、接地气,从而实现优化传播、提升功效的目的。

三、融媒体条件下时政新闻报道创新的途径和策略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各种媒介之间的“合纵连横”日趋频繁,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着深度变革,全媒体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是,在全媒体的框架下,时政新闻仍然有着巨大的创新空间、开拓潜力。唯有旗帜鲜明地创新时政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法,积极研判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利益的交汇点、情感共鸣点和价值共生点,以鲜活、亲民的方式来发声,才能实现时政新闻报道效果最大化,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

(一)故事化叙述,以小见大,让内容更鲜活

实践证明,将时政新闻进行新媒体语境的“故事化叙述”,是提升时政新闻传播的必要手段。作为新闻工作者,需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创新写作方式和报道角度,实现严肃性、生动性和人民性的平衡,才能让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鲜而活”。首先,以软内涵报道“硬新闻”。故事远比道理有说服力。对受众而言,故事本身是铜,故事化的解读才是金。在报道时政新闻时,可以从“人民”视角进行故事化叙述,从时政新闻中发现人物、发掘人性,使时政与百姓生活“零距离”,让受众知悉新闻与自身生活的关联点、捕捉到有用的新闻。比如,2017年11月30日,许昌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创作的《武书记夜访张家庄》微视频一经推出,就成为“爆款”。微视频从受众意识出发,选取市领导到贫困户家中问寒问暖的几个镜头,用视频形式精彩呈现,突破了时政新闻传达说教的局限。其次,以大共情解读小事件。时政新闻也是有温度的,也需要人情味的熏染,要借彻底颠覆刻板、生硬等传统的报道理念,以故事化叙述构筑报道情节,以小切口激发受众共同情感,以人性视角创新报道语态,给时政新闻报道注入满满的平民情怀,最终符合受众对政策认知的使用和满足。最后,以新动向解读老报道。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许昌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新开设了《老书记,新风采》栏目,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风采录》《驻村第一书记的心声》等两个原有栏目的延伸,对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10名典型进行了3年跟踪报道,在后期的报道中立足于书写“老兵新传”,挖掘新故事,更趋人性化,所报道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让人可亲可敬,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二)构筑传播矩阵,多平台发声,让传播更融

在日常的传播工作中,时政新闻扮演着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的重要角色,肩负着引导舆论导向的重要使命。在众声喧哗的当下,时政新闻在舆论引导方面已经优势不再。这就需要立足于媒体融合,创新求变,重构时政新闻的舆论引导力。首先,构筑多梯次的传播矩阵,实现多平台发声,抢占舆论先机。要想在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升政治敏感度,善于驾驭政治大局,聚焦重大政治主题,精心提炼策划,切实发挥时政新闻作为党的重要宣传手段的威力,将舆论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塑造“风清气正”的舆论环境。其次,打造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多渠道信息导流。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度变革的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内容生产和分发推送同等重要。各个媒体都应当加快媒体融合发展进程,打破媒介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资源的价值倍增效应,有效扩大时政新闻传播的覆盖面、提升影响力和传播力。近年来,许昌广播电视台构筑了两微一端、网站、短视频等组成的全媒体传播平台,从时政新闻栏目优化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统筹等实行顶层设计,力争从内容、业态和组织等单方面实施创新,为时政新闻报道注入了强劲动力。特别是在从事重大时政新闻报道时,更是域内不同媒体战略性合作,实现了资源聚合、信息导流,提升了信息发送频次,实现了时政新闻报道的“全覆盖”,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做好交互,提升黏度,让回音更响

随着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注重与受众之间的交互传播,已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转型发展的努力方向之一。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基本上是单向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形式传播,无论是理念、手段和方式,都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互动还停留在萌芽、原始的状态。而在开放色彩浓厚的融媒体条件下,“人人都是传声筒”,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交互性显著提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传播形式层出不穷。对于时政新闻报道而言,也要抓住融媒体交互传播的契机,着力增强和受众的交互性,激活自身的社交圈,坚持不懈地在社交平台上发声,才能实现裂变式传播。同时,要立足于交互方式和交互手段的不间断创新,不断探索融媒体条件下更加有效的互动模式,让时政新闻报道在交互传播中实现无限扩张,最大限度地提升传播效果。近年来,许昌广播电视台通过开设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社交平台,并在客户端上添加了评论、点赞等功能,让互动传播不断走向深化。2020年许昌两会召开前夕,许昌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在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了“我给市长提建议”环节,累计征集受众意见5000多条。围绕受众提出的这些建议,认真梳理,并最终筛选确定了水生态建设、幼儿教育等10个热点话题,利用开设的“2020看两会”专区,在节目形态上更加注重推送H5、短视频等融媒体作品,实现了交互的开放和便利,累计实现阅读量近1.2万条,讨论超过36.6万条。

四、结语

融媒体条件下,时政新闻报道依然是新闻传播的“头部”,也是检验新闻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标尺”。当下,应当放眼融媒体发展大环境,积极遵循融媒体发展规律,重新考量时政新闻传播的理念,创新时政新闻传播的途径,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交互传播等方面持续创新力度,才能进一步扩大时政新闻传播的维度,牢牢地将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扛在肩上,永远做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主流媒体。

(编辑:覃世默)

猜你喜欢

时政新闻全媒体融媒体
浅谈时政新闻的创新与突破
全媒体时代的时政新闻创新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全媒体环境下主持人竞争力的提升
打造微公益品牌的“全媒体路径”
城市台时政新闻“讲好故事”的四条路径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