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谢肇淛游太姥

2022-06-23游友基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22年5期
关键词:太姥山岩洞

游友基

近来未能再游太姥,却在文中随谢肇淛神游太姥,那番感受,大不同于亲历。

谢肇淛(1559—1624),字在杭,号武林,长乐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明代文学家、科学家,历任湖州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工部郎中、云南参政、广西按察使,擢广西右布政使。他博学多才,著述甚丰,有诗文集《小草斋集》,诗学著作《小草斋诗话》,博物学著作《五杂俎》,水利学著作《北河纪略》,还有《福州府志》(与林烃合纂)、《方广岩志》《太姥山志》等方志。

万历己酉(1609年),谢肇淛游览太姥山后,深感万历乙未(1595年)史起钦州守亲订《太姥图志》一卷多有缺略,故编纂《太姥山志》三卷,由长溪州守胡尔慥镌刻。清康熙甲子(1684年),福宁郡守郭鸿儒又校而梓行。1942年,福鼎名士卓剑舟纂辑《太姥山全志》,“因其旧册”,以谢肇淛三卷为主,“益以新裁,兼及时俊诗文”(卓剑舟《太姥山全志自序》)。谢肇淛的《大姥山志》一卷为景点、名胜的介绍,二、三卷为有关太姥的文与诗辑录。他在《自序》里说:“吾闻山川之奇,指不胜偻。武夷、九鲤以孔道著;越王、九仙、石鼓以会城著;独太姥苞奇孕怪,冠于数首。”“苞奇孕怪”四字确实道出了太姥山的独特风貌。

四百年前谢肇淛的太姥之旅,我们又怎能跟上他的步履?好在他留下的诗文,让我们步其后尘。

谢肇淛在《游太姥山记》中详述其游太姥的行程及所见景物。正月的最后一天,他抵达长溪,阻于雨。二月十五日,稍霁,出城欲游太姥,雨作,踉跄而归。《将之太姥,出城十里,遇雨而返》抒寫了他未能及早目睹太姥丰采的焦急心情:“三十六芙蓉,居然结梦想。”新晴欣喜,不觉又下雨,“石室閟仙踪,邀若河汉广”,太姥的仙踪已为雨幕所隐匿,可他多想立即登上游山之路,“焉得云中鹤,跨之九垓上!”终于转晴,二月十九日,他带着徵仲、乔卿抵头陀岭,遥望太姥:“海上群峰历历可数,而秦屿一枝垂水面,如芙蓉走阪而下,是为太姥矣。”他一路观赏,一路吟咏不已,何等欢快!“新晴山气转氤氲,野鸟钩辀处处闻。溪女赏花当午道,畲人烧草过春分。数行岩瀑千层雪,一线天梯半岭云。迢递前村何处宿,竹篱茅舍日初曛。”(《游太姥道中作》)山中一片春意盎然景象:山蜂归巢,海棠迎客,野猿采果,稚子收茶,而他“到处探云筇竹的心境已从景观欣赏升华至人生感悟。走过国兴寺,“其遗址犹存”。此寺建于唐,毁于宋,清末重修,谢肇淛只能见其废墟,他慨叹“老僧犹自忆乾符”,“残灯空剩石龟趺”(《国兴废寺作》)。从一悬石底穿入,“石壁矗立,平园半亩,窣堵树片石上曰太姥墓。”“苔封丹井黛为屏”,“断碑犹传太姥名”,(《太姥墓》)一片瓦,更称半云洞,一块巨石覆盖如瓦,构成洞屋,内设岩洞庵,俗称一片瓦寺,为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僧人如镜所建,谢肇淛作《岩洞庵赠庆和尚》,诗云:“怪石叠成室外色,悬崖穿破地中天。洞蒸岚气时时雨,路绕峰岳处处泉。”

他还写有《岩洞庵置香灯田碑记》一文。胡尔慥守长溪后,“百废悉举”,曾约谢作太姥之游。谢有感于“吾闽之有寺,鲜无田以能悠久”,太姥山“肇迹最古”,但离城镇较远,无田可以饭僧,僧日贫,而游人也日少,因而极力建议“派田若干亩存庵饭僧,以供游客”。胡尔慥划拨田亩,“已给券付僧掌管”,又担忧后人侵渔吞食,嘱谢为文勒之,以垂不朽。故谢撰此碑文,他坚信,此后“福田播种,处处萌芽;金粟生香,在在敷实”,谢此碑文刻于岩洞庵前,成为太姥山众多摩崖碑刻的独秀一枝。太姥墓后里许为观音洞,“石龟蟾蜍东西对踞”。入一洞,“削壁夹立如巷,长十余丈,坠石半空塞之,因名坠星洞云。”由坠星洞到竹园,路途难走,“巨石塞道周,径草多荆刺”,走着走着,“忽尔出幽谷,豁然见天地”。只见万竿修竹,青翠欲滴(《由坠星洞达竹园作》)走过竹林,穿过二石洞,则见“海上岛屿历历可数矣”。众人皆累,就地休息。之后,到大盘石,广数十丈,远望大海,“诸峰罗列于襟带之下,亦巨观也。”出山背,“则石门、石象、九鲤、锯板诸形象一览无余。”九鲤朝天,由一排绵亘数百米的巨岩组成,岩高100多米,似九鲤跃出水中,飞向天空。谢肇淛平生喜游山水,进小岩洞,有《小岩洞》诗,“穿莽浥竹露,窥洞探石髓”,路途十分艰险,“独木跨穷涧,下视不见底”,但终得进入洞中:“划然石作门,丹灶环清泚。”所以,“登降虽苦疲,得之良足喜”。面对这里荒毁的模样,“俯仰倍凄凉”。过石天门,滴水洞,一线天。这一带景观,“如棋,如斧劈,如行地道,如入水府,石蹬百级,上窥星汉,盖至是而山之奇殚矣”。其《一线天》诗写道:“地应疑斧劈,天已得阶升”,“半泓功德水,一线照迷灯”,“夹道排屏障,当空耸剑棱。绝无飞鸟渡,只有宿烟凝”,“便欲凭风去,尘踪恐未能”。

午饭后,前往龙井,“巨石如龙头上覆”,“前后二井,二泉奔汇崩腾如雷”。他诗性又发,作《大龙井》诗。谢肇淛的游太姥诗,都能抓住景物最重要、独具的特征展开描写。大龙井的特征在于路险崖幽,需“秉炬”穿行。“危桥断复连,抱石出层巅。路绝缒藤下,崖幽秉炬穿。”既入,则“风雷轰白日,苔藓起苍烟”。进入摩霄庵,即白云寺,此乃白云禅师于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创建的,在太姥山14个寺院中,其历史最为悠久。“从庵后直上山椒,拜摩尼宫,登石船,凭高四望,海色际天,而嵛山、秦屿诸岛出没波心,若鸥凫泛泛耳。”他作《摩霄绝顶》诗赞之:“太姥去天不盈咫,三十六峰参差是。片片芙蓉玉削成,千崖万壑徒为尔。”“我来太姥洋中望,秀色苍茫在天上。倏忽扶藜造绝巅,青山碧落宛相向。俯视下界何冥冥,山河大地漫纵横。”“羲驭犹衔半岭烟,天吴已捧波心月。月出日没杯中泻,云霞足底奔如马。”这是他登上群山最高峰,仰望苍穹、俯视大地的特有感受,是峰高人更高的生命体验。伫立摩霄庵,“昏钟半落天河外,返照全低碧海东”,观洗头盆、仙人足而返。夜宿梦堂,微仲、宪周默有所祷,谢肇淛笑谓:“尘梦到此,当应尽醒,奈何复求梦乎?”与老僧同榻,“松风吹醒游仙梦,身在瑶台积翠中。”(《宿摩霄庵》)一觉虽醒,却仍在瑶台仙界。大有超凡脱俗、羽化登仙之慨。夜里,“松涛震撼,万壑怒号”,又把他从仙界拉回到了人间。D08A8313-F5E5-4CDA-ACD3-977414A06461

次日,从摩霄峰下来,过望仙桥。“翩翩鹤驭下摩霄,月户云阶隐寂寥。丹嶂排在三十六,春风吹度望仙桥。”(《望仙桥》)至天源庵、圆潭庵、白箬庵,“仰观摩霄之背,正当其前。”再至小观音洞、罗汉洞。至金峰庵,“锦屏当前,秀色可餐”,叠石庵,“修篁百亩,翠云欲滴”,日暮,归焉。太姥山雄奇壮阔,富阳刚之美,但有的景区、景点却相当清幽柔美。天源庵、圆潭庵、白箬庵、叠石庵、金峰庵便如是。《天源庵》诗云:“清溪环竹屋”“棋声春院闭”,在此酌水饮,“遥看天际山”,清静得很,僧人未见,原来是“采茶犹未还”。圆潭庵之景为:“曲曲溪流隔浅沙”,“犬吠篱头木槿花”(《圆潭庵》)。午所庵,又名白箬庵,“峰围庵向背,路逐涧东西”(《午所庵》),亦颇清幽。叠石庵的得名是空中叠石,“夸娥已架空中石,古寺仍存叠石名”,这里有竹林、溪流,“出門十里但竹色,荒山尽日唯溪声”(《叠石庵》)。金峰庵靠山有水,“蒲庵石室倚崔嵬,岩瀑潺湲曲蹬回”,景色清翠可爱。“百亩翠云寒玉滴,半窗黛色锦屏开。”入此境,使人产生脱离尘世之愿:“避世山中忘日月,落花流水即天台。”(《金峰庵》)

跟随谢肇淛游太姥,一路上还可听到他所发的宏论或妙论。太姥山的岩石形状跟人或动物十分相似,能让人在想象的空间里,将物人化,将坚硬的岩石模拟化为有生命之动物。谢肇淛对那些以肖何物命名为何物的做法,不太在意,他认为,那“大率就其形似强名之耳”。而对于传说故事,他也以为无可无不可。如太姥墓,“僧流以为肉身坐化,乃卒不知太姥何人?墓何代?

尧耶?汉耶?未可知也。”到了太姥的擘霄峰,登高望远,山僧指点远处说这是浙江温台,这是广东惠潮,这是福州五虎。谢肇淛认为这是“想当然”。福建人说鼓山可望见琉球,四川人说峨嵋可望见庐山,“论者呶呶不已。要以达人之观,须弥、芥子皆在目中,是耶?非耶?何足深辩!”在达人看来,须弥那样的大山,芥子那样的细物,皆在眼中,是灵活变通的,因而是耶非耶,不必深辩。此观点有一定的辩证因素。谢肇淛认为,登太姥山,“山东从岩洞达摩霄,以水石胜,而苦攀陟之多艰;而从摩霄下叠石,以竹木胜,而患一览之无余。”两边景观,各有千秋。由于游人大多避险阻,初至之客惑于多岐……种种原因,使太姥山的胜景灵境“湮灭不传”,有关图志寥寥无几。这次虽游兴酣畅,已无遗憾,“然山川无穷,杖屦有限,政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山川无限,人的游览、考察有限。这也是我的想法,看来,今人与古人,在认知、情感上还是有许多共通之处的。

谢肇淛有《山中杂诗二首》:“空山丛薄日无光,怪石当胸古木僵。涧道迂回沿不尽,东风十里玉兰香。”(其一)“老树盘根湿绿苔,泉声白日沸风雷。春风不到层冰洞,山半梅花二月开。”(其二)太姥之幽、怪、曲,春早花香,泉声喧响不是织就了一幅锦绣画图吗?

当年,谢肇淛仰视太姥摩霄峰,即将下山时,僧人对他说:“夜来郎召峰语声历历可辨也。”谢没有回答,但他把这话记在《游太姥山记》里了。夜来“语声历历可辨”,使我立即想起了夫妻峰。

看着学生寄赠的新年贺卡上那太姥的雄姿,我想,什么时候,我真应当循着谢肇淛的足印,实地去走一趟!

责任编辑:赵利娟D08A8313-F5E5-4CDA-ACD3-977414A06461

猜你喜欢

太姥山岩洞
太姥山的石头对我说
采用PSR 模型的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评价
太姥山地质遗迹资源以及人文历史
太姥山之夫妻峰
如何正确理解与认识风景名胜区规划
旅途探险记之岩洞惊魂
游金水岩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