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发展现状与传承思考

2022-06-23茅惠伟徐丛露裘群珠谢易格

关键词:文化符号现代设计非遗

茅惠伟 徐丛露 裘群珠 谢易格

摘 要:为更好传承和活化纺织服装类非遗,以宁波金银彩绣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10年期间的发展和创新为切入点,从宣传展示、传承创新和学术研究等角度梳理其传承发展现状,思考了纺织服装类非遗的传承内容和实践方式。认为“非遗”作为重要形式和载体,其所承载的使命,不僅是自身的文化符号意义,也有其潜藏的经济效用。在政府的支持下,在新的生产基础、时代审美价值观的基础上,非遗的传承要反映公众声音,以现代设计力量诠释非遗,将非遗传承与高校设计审美教育互动进行。同时借助政府平台,融合本土纺织服装产业资源,让非遗的传承和现代纺织服装业的创新共同发展。

关键词:纺织服装类非遗;宁波金银彩绣;文化符号;现代设计;政府扶持

中图分类号:TS94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2346(2022)02-0060-07

2021年,正值“宁波金银彩绣”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周年。作为宁波市首批入选的纺织服装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列入非遗名录后,10年期间,究竟发展如何,传承与保护是否开展顺利,如何更好地活化非遗技艺,这些问题的梳理与研究迫在眉睫。同时这期间,又有一批新的纺织服装类非遗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名录。“宁波金银彩绣”作为“先行者”,其传承发展经验对于“后来者”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1    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背景

1.1    历史渊源

宁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纺织技艺在井头山和河姆渡文化中均已萌芽。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之一,宁波的海外贸易素来兴盛。民国《鄞县通志 食货志》中就有叙述:“鄞邑自周以来已为海道运输之要口。”[1]如此港口优势,带来了丰富的物产和文化交流。唐宋时期由于蚕桑业的普及,宁波已形成“家家织席,户户刺绣”的传统。宋代,以王安石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使得宁波开始确立“耕读传家、商儒并生”的传统,同时人口的南迁使得宁波的农业生产和文化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达使得宁波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日益重要,“南则闽广,东则倭人,北则高句丽,商舶往来,物货丰衍”。1844年1月1日正式开埠的宁波人最早领略了“西方文明”。正是独特的地理环境,深厚的人文基础,以及特色的民俗文化滋养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政策导向

2007年,宁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试点地区,遵循不漏村镇、不漏项目、不漏艺人、不漏线索的“四不漏”原则,共挖掘整理了20余万条普查线索,月1.2万个普查项目[2]。在普查线索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整理成书,公开出版。一大批湮没在岁月尘埃中的民间艺术、民俗、传统工艺项目重焕光彩。至此,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架构完整建立。

2008年,宁波针对非遗保护领域“重申报,轻保护”的现状,开始探索“三位一体”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三位一体”把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行捆绑保护,三者相互依存、利益共享、责任共担。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之举,它有效地解决了过去传承项目、传承人、传承基地三者相互脱节的问题。2011年12月,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宁波的“三位一体”非遗保护模式作为先进经验在大会上进行介绍、推广。宁波的非遗保护开始向纵深发展。在宁波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纺织服装类“非遗”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表1)。

2    宁波金银彩绣发展现状

宁波金银彩绣原称“金银绣”,上世纪60年代初,宁波工艺美术界为使该名与当地其他四字称谓的著名“三金一嵌”工艺品(金银彩绣、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镶嵌)名称相匹配,结合其用色特点,添一“彩”字,即为“金银彩绣”。这种在丝质地上用金线或(和)银线,结合各色彩线刺绣而成的手工艺品是宁波工艺美术史上最为悠久的工艺之一[3]。2007年“宁波金银彩绣工艺”进入第二批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宁波金银彩绣”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许瑾伦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1    宣传展示

作为集中展示和形象引导的最好载体, 2011年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开馆。地处宁波市鄞州区创新128园区,博物馆命名为“锦绣一生”,集展示、生产、研发为一体。馆内分为工艺流程展厅、宗教绣品展厅、创意家居饰品展厅和工艺收藏品展厅几大功能区。开馆以来,每年的参观人数约计几万人次。得益于有“博物馆之乡”美誉的鄞州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鄞州区非遗馆也开设有金银彩绣馆,作为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的辅助展示馆。这两大实体展示馆,既形象直观地展示金银彩绣作品,又兼任场景体验的任务。

除了上述两大常设展馆,宁波金银彩绣也积极参与其他流动展。包括近年来为配合每年“文化遗产日”举办的非物质文化展;以及由宁波市文化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主办的“品味指尖上的宁波”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系列成果展;由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锦绣一生”与宁波书城合作举办的2020首届拾光集市等。同时,参加工艺美术精品展,并收获各类奖项,包括作品《甬城风景图》,荣获2011年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画面展现了耳熟能详的宁波老字号建筑,使观者能身临其境地回顾传统民俗场景;作品《百鸟和鸣图》荣获2012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冷艳》、《青衣》、《蝶恋》在2013年第四届浙江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上分别荣获特等奖、金奖和银奖。《蝶恋》更是以宁波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构图从“草桥结拜”到“以鹅为喻”,再到“十里长亭”,以“化蝶”收尾,工艺以金线为主,银线为辅,缀以各色丝线,表达了金银彩绣独特的艺术魅力。作品《清明上河图》荣获2014年中国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特等奖”等。32AE2E04-2F70-42C8-BD2B-33B05293A67E

宁波金银彩绣更是抓住机会,走出国门,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有鉴真和尚从宁波带去的金银彩绣千手佛,今有金银彩绣闪耀韩国丽水世博会,亮相德国柏林“中国非遗文化周”,参加伦敦weft艺术展览及研讨会,更是代表宁波非遗献礼屠呦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银彩绣,自古承载着中外交流的作用[4]。同时,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开通公众号,拍摄纪录片,多手段、全方面地进行线上线下的宣传和展示。2020年10月,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的“升级馆”—明州造艺术中心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正式开工,目前计划投入2亿,分3期规划建设,将于2022年落成并投入使用。该馆的建成将进一步扩大宁波金银彩绣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推动金银彩绣传承和发展。

2.2    传承创新

自2019年我国第三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就提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的主题,口号为“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创新”,“实践”和“创新”再次成为重点。

传承在实践中进行,宁波金银彩绣全面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除宁波金银彩绣艺术馆,鄞州非遗馆,搭乘宁波“一人一艺”的活动快车,作为大众传承基地外,金银彩绣在中小学和高校都有开展传承教育。金银彩绣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就是把学生作为非遗传承的主体,不仅是临时、短期地让非遗走进校园展览、展示、展演、讲座等,更在学校建立金银彩绣工作室。由非遗传承人和专职教师在学校进行持续性、常态化教学活动,把非遗项目植入校园生活,同时编写适合不同年级段学生的校本教材。宁波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宁波市鄞州区宋诏桥中学等均设有金银彩绣工作室。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披金戴银的岁月—宁波金银彩绣回顾展”的开展开始,10年期间,学校在金银彩绣的传承、创新之路越走越深入。设立了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研基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金银彩绣许谨伦大师工作室,在纺织品设计等专业开设了专业选修课 《传统纺织品》,课程标准涵盖了“了解传统刺绣工艺”的内容,通过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训作业法开展相关教学。

宁波金银彩绣以宁波金银彩绣公司为基础,品类涵盖宗教、寿庆、婚庆、服饰、日用等多方面。先后创立了生活融创品牌“锦绣一生”(图1),传统宗教品牌“圆满俱”(图2),以及 “糖心旦”这一高级定制品牌。“糖心旦”秉承“以东为骨,以西为韵”的理念,侧重于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往品牌方向去转变。希望通过商业手段,大规模进行推广,通过产品的输出,形成一个良性的商业循环。目前主要着眼于年轻群体,通过与偶像、达人等合作, 让更多的年轻人能了解当下的非遗,更能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手工艺呈现的独特风格(图3)。刺绣本身就是一类深受高定服饰钟情的技法,诸多世界知名服装品牌都有大量运用手工刺绣的高级订制服装。“糖心旦”不仅将金银彩绣工艺应用到演出礼服、日常礼服等设计上,同时也在手包、首饰等配饰上下功夫,将传统与时尚结合,不局限简单地复制经典,而是对中国经典元素的现代表达,以设计思维重新定义传统技艺(图4)。“糖心旦”集中体现了当代服饰时尚领域宁波当地纺织服饰非遗继承和创新的最新尝试,显现出时尚文化自立的实践探索。“糖心旦”将高定店开到上海、杭州,同时与成都、深圳、杭州的买手店合作,也在淘宝线上展示销售,极大地拓宽了宁波金银彩绣的传承途径。“糖心旦”始终坚持,当非遗手工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和创造时,才能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并且焕发新光彩。

2.3    学术研究

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馆长卞向阳教授认为:从学术角度对于纺织服饰非遗的再梳理和当代“国风”的再总结,已经成为社会文化建设、时尚之都建设和时尚消费品产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和博物馆的责任所在。宁波金银彩绣的学术研究近年成果颇丰,专著类就有3本,更有多篇论文进行多角度的探讨和研究。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界对宁波金银彩绣的重视和传承。

除了著作和论文,宁波市纺织服装特色文献资源中心建有宁波金银彩绣特色资源子库。该数字库全方位普查、挖掘、整理宁波金银彩绣,目前已收集整理了1100余条数据,内容包括绣品实物、刺绣工艺、材料绣具、刺绣文献等条目。该资源库由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金银彩绣公司合作,金银彩绣公司将新开发的产品信息充实到资源库中,资源库小组则利用专业背景,依托资源库的优势,为金银彩绣公司进行纹样设计、应用创新,同时选派学生,充实到公司的设计制作队伍。近3年,金银彩绣特色资源库又充实到国家级纺织品设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中。

3    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传承思考

3.1    传承什么

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一直有不同的声音,这不是坏事。有一种声音认为:非遗的保护应该是原样保护。这一模式认为,非遗的最大价值就是历史认识价值。非遗是一个民族最稳定的DNA,无论世界如何变化,外来文化如何冲击,自身传统如何失落,都不能将它进行转基因改造[5]。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每一项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宁波本土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息息相关。以3项位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纺织服装类非遗为例:宁波金银彩绣最大的特点是金银线和彩色丝线的结合应用,而宁波古代不產金,正是因为港口优势以及和日本一衣带水的频繁交流,从日本输入的首位“细色”就是黄金、白银[6]。余姚土布的产地—余姚,曾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明徐光启《农政全书》称“浙花出余姚”,民国时期浙棉又称“姚花”。正是这样的基础,余姚一直有着织造土布的习俗。新晋的红帮裁缝技艺,离不开宁波“工商皆本”的思想传统。可见每一项非遗,是带着文化基因走到今天的。那么,传承非遗,首先是传承其文化。在《“十四五”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行业性指导意见》中也提到:要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不断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深刻认识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把握非遗保护传承的指导原则。32AE2E04-2F70-42C8-BD2B-33B05293A67E

“非遗”作为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征程中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其所承载的使命,不仅是自身的文化符号意义,也有其潜藏的经济效用。那么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就会从原样保护延伸到生产性保护。从本质上来说,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是实现非遗活态传承而开展的有益探索,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必经之路。在生产实践中,纺织服装类非遗的设计理念、构成方法,以及作为民间美术,纺织服装类非遗所蕴含的色彩和纹样的美学特征,作为和本土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民俗相关的,非遗所承载的社会性和展现的民族文化,都是传承角度和方向。但在生产生活中,转化作业仍存在不足,还包括重形式轻内容、简单复古的现象,如何避免生产性保护实践中出现的过度商品化、机械化倾向,都是需要思考的。

3.2    如何实践

对于大众而言,认同非遗需要从认识非遗开始。因此搭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的平台就非常必要。这一点,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可谓走在前列。从前文的“宁波金银彩绣”传承现状就可以窥得,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基层和民间积极参与,形式载体多样,总体势头很好。

宁波一直在探索非遗保护的模式,积极拓宽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渠道。政府在媒体上开辟专栏、专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传承基地进行介绍,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提高整个社会对传统手工艺的认同感。优秀非遗文化只有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才能有長久生命力,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承主体与受众群体共同培养,“非遗新生代”的概念也油然而生。随着工艺美术化,“美术”和“工艺”逐渐分离,有很高技能的工匠,却很少会有优秀的设计才能。那么,非遗传承与高校美育工作互动进行就成了创新性的一条途径。通过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或工作站等形式,由非遗传承人为高校师生传授技能,推动技艺传承和工艺创新,用高校的人才活力激发传统非遗的发展潜能。非遗的魅力在于手工技艺,早在上个世纪,从拉斯金、莫里斯到1930年代前后的包豪斯,都从不同立场,反思工业革命后的机械生产,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将民间艺人制作的,带有地方特色和独特造型的元素,吸收到设计作品当中[7]。非遗传承的主旨,是拯救现代化巨大冲击下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那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是我们坚持的重要方针,将适合于现代设计的非遗元素加以提取,不简单复古泥古,而是不断赋予传统非遗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甚至将传统文化标志性元素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城市公共空间。

3.3    意见建议

(1)宁波金银彩绣在传承创新中,秉承活态传承的原则,多方面、多渠道,利用新的媒介技术传播非遗,实现了地方文化在非遗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糖心旦”作为高端定制在非遗创新设计中的案例,为纺织服装累非遗的保护利用和当代时尚建设构建了标杆和参照。然而这一切的背后是基于宁波金银彩绣公司本身的财力和人力。宁波金银彩绣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已是一家集非遗研学、艺术收藏、技艺传承、文创开发、绣艺创作为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不仅拥有金银彩绣艺人,同时拥有设计团队、营销团队。而其他非遗很少同时具备上述条件。

(2)传承创新的目的,是激发并形成市场。金银彩绣源于宫廷绣,但在民国期间呈现出融汇创新的特色,金银彩绣的设计伦理从礼教秩序转变为物质需求,影响设计表征由“重金银材料”向“重流行元素”转移,反映了时代背景下的嬗变[8]。这一变化,也启示今天的金银彩绣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新的生产基础、时代审美价值观的基础上,呈现出围绕市场需求又融合改良的创新产品。作为创新之例的“糖心旦”,对金银彩绣蕴含的“中国意象”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视觉借用或文化解读,这些有辨识度的产品也获得了一定的业界认可和商业成功。但是高定的定位,如何做到相对批量?若不能批量,效益从何谈起?此外,高定的亮点在于手工技艺,然目前支撑“糖心旦”的金银彩绣艺术馆的艺人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如何确保手工艺人的不断层,以及如何将高校的设计所长与非遗技艺良好衔接?在这一过程中,传承人也需要开阔眼界,以开放的心态将现代技术和方法与传统非遗相结合。

(3)宁波金银彩绣相比其他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拥有市级、省级、国家级多层级非遗传承人,这一良好局面得益于金银彩绣本身的基础,也得益于多年多渠道的宣传,只有让更多的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并且被非遗的独特魅力所感染,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保护传承非遗之列。这是宁波金银彩绣给其他非遗的启示,即加强宣传、扩大开放,推进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影响国际化、传播载体品牌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非遗、热爱非遗。然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吸引更多人走进非遗馆、参加社教活动,只有当公众的声音真正被听到、甚至反映到非遗展示的空间中,才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非遗与公众的“对话”和“交流”。

(4)非遗十分依赖传承人,高校是培养现代传承人的良好平台。借助本地相关校院优势,一方面建设院校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推进相关学科建设,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就已明确要求“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教育读本”[9]。非遗对象往往具有广博性和复杂性,其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特性决定其必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己任[10]。同时推进非遗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培养“艺”与“工”的有效融合,大师工作室,是非遗大师参与高校纺织服装专业教育的平台,也是纺织服装类非遗融入现代纺织服装教育的媒介[11];另一方面,将现代设计视为一种创新性思维和重建符号意义的媒介和手段,以设计力量诠释非遗。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指值得高校更为系统地再学习、再理解、再表述,好的设计,一定是在对手工艺思想和技艺的统一和超越基础上完成的。设计师需要深刻领悟非遗背后的智慧与地方手工艺所蕴含的人文思想,将传统文化智慧以现代思维方式呈现,搭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从而赋予手工艺现代功能和现代美感[12]。32AE2E04-2F70-42C8-BD2B-33B05293A67E

(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这方面宁波一直走在前列。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大推力下,一批非遗企业得到扶持。政府通过立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明确保护机构和资金来源,推进非遗展示场馆建设,强化非遗传承人才培养,促进非遗开发利用等。鉴于纺织服装类非遗,有其日常实用性的特点,而且古往今来服装往往引领时尚,故可以考虑借助一年一度的“宁波时尚节”(宁波服装节)这一平台,打造纺织服装类非遗品牌,以宁波纺织服装类非遗为对象,发挥文化引领,时尚引领,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随着“国潮热”和“中国风”等时尚概念的提出,传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能赋予品牌新鲜能量,宁波作为传统纺织服装大市,拥有若干服装名品牌,将非遗融入宁波本土服装品牌,不单能推进中国风尚的发展,也能使新一代的中国设计师和原创品牌找到更大的创作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训正,马瀛.鄞县通志 食货志(第三册)[M].宁波:鄞县通志馆,1935:3.

[2]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甬上风物: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 序言[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8.

[3]陆丽君,茅惠伟.宁波金银彩绣的探源与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3):124-127.

[4]曾驿涵,毛雨静,蔡甄妮,等.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传承与保护—以金银彩绣为例[J].丝路视野,2020(8):37-39.

[5]张顺爱.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若干思考[C].朱恒夫.顾绣研究,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231-240.

[6]茅惠伟.甬上锦绣:宁波金银彩绣[M].上海:东华出版社.2015:9.

[7]鄭巨欣.日本现代设计的近代学术渊源—以日文著作为例的书物学视角[J].艺术设计研究,2021(4):35-43.

[8]幸雪,刘晓刚,李一,等.宫廷刺绣在民国时期的嬗变机理及工艺范式—以金银彩绣为例[J].创意与设计,2021(4):78-84.

[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厅字)[2021]31号[EB/OL].

(2021-08-12)[2021-10-10].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33447.htm

[10]王福州.从实践探索到学科构建还须行多久—兼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科建设[J].文化遗产,2021(6):8-20.

[11]吴萍,徐玉梅,陈珊.纺织类非遗工作室在高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建设策略[J].教育园地,2019(6):73-75.

[12]王维娜.设计赋予"现代感":传统手工艺回归现代日常生活的路径[J].艺术设计研究,2021(3):61-67.

Development Status and Inheritance Think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Ningbo Textile and Garment

—Taking gold and silver embroidery as an example

MAO Hui-wei XU Cong-lu QIU Qiong-zhu XIE Yi-ge

(1.Institute of Culture,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China 315211;

2.School of Textiles,Zhejiang Fashi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ingbo,Zhejiang,China 315211;

3.Ningbo gold and silver embroidery Co.,Ltd,Ningbo,Zhejiang,China 315105)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activate the textile and gar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Ningbo gold and silver embroidery during its inclusion in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for 10 years,combs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tatu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ublicity and display,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and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content and practice methods of textile and gar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As an important form and carrier,the mission of ICH is not only its own cultural symbol significance,but also its hidden economic utility.With the support of the government,the ICH inheritance should reflect the publics voice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production basis and the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times, interpret ICH with the power of modern design, and interact ICH inheritance with the aesthetic design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help of the government platform,the local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resources are integrated,so as to jointly develop the inheritance of ICH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modern textile and garment industry.

Key words: textile and garme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Ningbo gold and silver embroidery;cultural symbols;modern design;government support32AE2E04-2F70-42C8-BD2B-33B05293A67E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现代设计非遗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云肩造型分析及其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浅析浮世绘艺术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湖南花瑶挑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研究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