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探究

2022-06-23雷东霞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5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思想探究

雷东霞

思想政治课蕴涵着社会道德、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正确人生态度的树立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2014年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高中思想政治课也由原来文科考试当中的必考科目变成了选考科目。面对新高考,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既面对严峻的挑战,又面临更多的机遇。本文在分析浙江省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益的教学建议。

一、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考点,忽略全面学习

在现阶段浙江省新高考背景之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更加关注考点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学习,主要表现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记忆考点内容,却忽视了其他的知识内容。

(二)注重时事,忽略学生认知

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时事焦点,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认知。由于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有限,教师设计以及引用的一些时事焦点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会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导致现阶段浙江省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较低。

二、浙江省新高考改革特点

(一)加强知识应用

立足于高三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通过寻求瓶颈突破、创新教学模式、追求素养效果三个环节,以及“知识展示与表达、思维交流与碰撞、知识传递与辐射、素养生成与提升”四个课堂举措,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激荡、习得中有成长,师生在对话中收获成果。

(二)增设实践题目

基于新时期的高考改革,教师要有效形成任务和问题驱动,问题设置要有预见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可思考价值,授课形式应突出问题和内容,增强课程的实践性;运用真实案例或是创设一些学生身边的综合性复杂情境,把教学任务巧妙嵌入其中,深化学生的实践探究;研读与中国考试相关的文章和真实试题,揣摩反思,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融合信息技术

在探究浙江省新高考的教学特点时,教师有效融合现代化信息技术,从“创设情境—教师精讲—学生参与—总结反思”四个环节组织教学,让学生动脑、动口与动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科学设计多媒体教学内容,辅助信息软件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探究新高考改革教学方向,开辟新路径

为了更好地探究浙江省新高考教学的实践路径,教师组不断地进行实践教研,各个教师不断拓展课程实践,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教师做了题为“高考改革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的研究,围绕“高中培養什么样的人?高中如何培养人?高考对教学的影响?传统应试有什么弊端?复习低效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样的题目才是好的题目?”这六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自己参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发过程,深入阐释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对教学的影响、学科素养的指标体系、考试的意义和价值等。

教师有效探究《基于新高考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其间,教师的分享有高度、有温度,既有宏观的市级统筹,又有中观的科组落实,还有微观的创新探索:专心致志——突出了高考环境中思想政治的学习和深刻的领悟;劳心焦思——突出了教学的细腻和思想政治课程思路的清晰;众心成城——突出了思想政治课程问题改革落实实施的精准和举措的科学,从教学指标的下达、专家学者的教学指导、云端课程的系统开发、名师课堂的沟通学习、青年教师的蓬勃成长、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竞相尝试、聚焦高考精准分析、精品课程设计和普及、改革创新的成果展示共九个方面展示了浙江省学科教研的做法;扪心自问——突出了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反思的深刻和未来的设想。浙江的学科教研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教育发展的标杆和典范,给了其他地市很多的经验借鉴和操作实例。

教师从指导思想嬗变出发,提出研究规律,明方向,练流程;定主体,促思考,重感悟;细计划、把节奏、放心态的三大高三后期备课组行动。指出要从“阅、思、表、评、悟”五个环节去破除无指向性的散乱式粘贴和复杂抽象式构建两个误区,最后60天的高三课程教学实施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

教师结合近五年浙江卷高考的“考向探究”对相应内容做了简明的分析,为学生划定常考点和必考点,并对常考点和必考点做了详细的讲解。在课堂接近尾声时,教师对知识点再次进行了概括总结,总结的简明扼要、精辟到位。以“总—分—总”的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领悟。教师的倾囊相授加上学生的积极配合,课堂的生成效果非常好。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畅快地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四、基于新高考改革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问题之对策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考点,教师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制度,带领学生进入疫情防控、信息安全等情境,使学生在接地气的学习中自觉增强法治观念,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去,从而落实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

教师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双十一”推销短信为导入,依托2021年11月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个人信息保护为总议题,通过个人信息保护课堂小调查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并将新闻联播“主播说联播”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加深对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及原则的思考。教师聚焦“疫情防控”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在防疫、抗疫过程中的法治作用,以依法防疫作为主议题,从昨天、今天、明天三个角度,一例到底研究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内容连贯,重点突出,逻辑性强,以多种课堂探究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将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师采取议题式教学,将本节课分为“探来路——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明方向——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正当时——全面依法治国应当遵循什么原则?”三部分课堂内容逻辑清晰,将《长津湖》等视频资料与时事热点文字材料相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平板教学等活动。教师以“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时间轴”进行导入,引出本节课的主议题“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讲解分议题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支撑,完成探究任务。B3DFFB17-A86E-4279-8A33-89EF8B4E5BC1

教师准备充分,分别设置“正道直行·析原因”“顶层设计·明目标”“实践探索·探原则”三个分议题来论述“法者,治之端也”这一总议题,深入引导学生明确依法治国的原因、总目标和原则。

教师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安全问题,以2021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例,引导学生观法之貌,把个人信息安全和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结合在一起,带领学生探法之实,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草案说明,坚定法治自信,自觉参与法治中国建设。教师可从学生的“课前法治播报”入手,展示法治让我们生活更美好和依法治国的重要性,自然过渡,进入“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课题。课堂依托视频材料、文字资料等素材,借用小组合作探究、课题辩论、自学自评等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传递了核心知识,又渗透了法治思想,彰显了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教师从学生身边的事例谈起,聚焦《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从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现象的分析、法律制定过程和具体条文、法治中国建设在路上三个方面对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因、原则与总目标进行学习,同时以高考题为例进行巩固训练,案例贴切,语言严谨凝练,最后让学生从知识上、行为上、情感上谈本节课的收获,师生互动充分。教师引导研学小组以“县乡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为例,探究我国依法治国之路。研学小组对“人大制度相关法律”“《选举法》发展进程”“县乡人大代表换届具体实践”展开研学,明确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结合当前基层政府对县乡人大代表选举的组织工作,反思新时期的法治现状,鼓励学生做依法治国的坚定建设者和拥护者。

(二)重视学生发展,提倡立德树人

为了落实浙江省新高考的教育教学政策,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发展,将立德树人教育与课程基础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德育在“五育教育”之中发挥着重要的育人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观的培养为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教师将德育理念与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与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师教学《国家财政》时,课堂上将某校学生接受核酸检测的小视频巧妙引入,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時教师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贯穿整节课,充分将本节学习内容与时政材料紧密联系在一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又于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课堂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成果展示—教师点拨”的模式,通过展示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出的各项应对举措,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在深刻感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各项措施背后的理论依据。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进行追问和点拨,促进学生知识生成,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疫情为主线,把本节课分为“财政兜底、生命至上”“加法减法、组合助力”“特殊手段、关键战疫”三个环节,层层递进,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又能拓展学生思维。教师以进行核酸检测为切入点,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国家财政的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有何作用?”主线清晰,层层相扣。最后,师生共同感悟财政在我国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之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课题材新颖,坚持以抗疫为主线,一例到底,逻辑清楚、主线清晰;本堂课主次分明,课堂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板书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线索和构架知识体系,值得更多的教师学习和借鉴。

内容上:本节课内容比较多且难度较大,教师根据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取舍,且通过整合教材梳理出了比较适合学生的知识体系。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紧扣时代主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设计上:教师选择以学生熟悉的参与核酸检测的视频作为导入,让人眼前一亮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比较好的效果。课堂设计上以疫情为主线并贯穿整堂课,主线清晰,结构合理。教师应用有关抗疫期间的视频作为课堂导入媒介,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深化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观思考与认识,在实践教学之中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意识观念。

过程上:教师教态自然、语言精练,课堂节奏把握准确,板书设计科学合理,整堂课设计的教学活动都得到了良好的实现,充分展示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师采用新课倡导的议题式教学,课堂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在情境探究中学习知识,在活动任务中提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对比《从西藏的“一步跨千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的设计,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探究思路,情境设计精雕细琢,议题设置的序列化、层层递进,拓宽了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有效落实了浙江省新高考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引入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通过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深与拓宽学生对于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在实践教学之中深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更好地形成自身的道德思维。

在浙江省新高考教学背景下,教师从自己在视导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对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碎片化、浅表化、机械性、低效化、教学评脱节、教研虚化弱化形式化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抓住重难点对知识进行解构与重构,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实践教学之中深化了学生的综合素养。B3DFFB17-A86E-4279-8A33-89EF8B4E5BC1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思想探究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公司成长的“法治之钥”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