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系短角牛配种管理制度和断奶管理制度优化探讨

2022-06-21李晓林叶朗惠刘雁王鹏

云南畜牧兽医 2022年3期
关键词:家系难产犊牛

李晓林,叶朗惠,刘雁,王鹏

(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云南 昆明 655204)

短角牛原产于英格兰的诺森伯兰、达勒姆、约克和林肯等郡,该品种的培育始于16世纪的蒂斯河流域,从最初的提兹沃特(Teeswater)和达勒姆(Durham)的长角牛,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不断融合选育,在18世纪与荷兰中等品种杂交,通过品系育种技术近亲繁殖或系谱繁殖提高固定,到20世纪初,经培育的短角牛已成为世界闻名的良种肉牛。

云南省于1996年底从美国明尼苏达州为中心的周边7个州中选购肉用短角牛100头(♂16,♀84),每头公牛一个家系,运抵昆明后在小哨隔离场隔离检疫45d。1997年1月28日,其中8头公牛、82头母牛送到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饲养、纯繁;另8头公牛送到云南省家畜冷冻精液站用于采精[1]。为了增加血统,1998年4月又从澳大利亚引进9头(♂4,♀5)[2],包含4头哺乳期犊牛,澳种短角牛因是沙毛种(含缅因-安茹血液),后续未留种。1997年至今短角牛已经在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经过8个世代的扩繁选育,中心短角牛原有8个家系,目前尚存7个家系;2021年10月存栏基础母牛196头,在役公牛16头,选出后备公牛5头,另外两个家系2020年未选出后备公牛。为了增加家系,中心于2021年5月开始的配种期增加了两个家系的冻精配种组(冻精来源于云南省家畜冻精站最早的8头公牛中的两头),希望以此恢复到原有8个家系的状况。近几年中心基础母牛存栏数在180~200头,每年除选留后备牛外可以稳定向社会推广种牛百余头。为了能充分发挥其种用价值,获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的经济效益,短角牛的配种管理制度和断奶管理制度成为保障选育和提高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一直不断优化饲养管理制度并定期开展生产性能测定。文章通过对比最近几年的配种产犊情况和断奶后的管理情况,分析对比和探讨优化策略,以获得配种管理制度和断奶管理制度的优化改进。

1 目前采用的配种管理制度和断奶管理制度

1.1 配种管理制度

20多年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的短角牛一直保持全日制昼夜放牧、自然交配策略,原有8个家系,目前尚存7个家系。2017年以前,基础母牛维持在150头,按家系分成6个群,每群25头左右,每年5月开始配种,配种周期1~3个月,配种期间每个群组分配1 头不同家系的公牛进行自然交配,如发生公牛生病、受伤、性欲不旺盛[2],则用备用公牛进行替换完成配种任务,第2年2月开始产犊,产犊期维持3个月左右,实行一年一产。

1.2 断奶管理制度

从1997年到2020年一直执行每年10月15日断奶,就是以最后出生的犊牛达到6月龄才断奶(最早2月产的犊牛已经8月龄),断奶时进行体尺测定。2021年开始根据农业农村部新的要求,断奶期提前到8月15日和9月15日两个批次(第2次断奶,4月产的犊牛实际才5月龄),断奶后在6月龄前后10日的按国家要求进行体尺测定,10月15日进行最后批次的体尺测定。断奶后的犊牛按公母分群后进行集中舍饲管理到1周岁,由于短角牛属于早熟中小型肉牛,早期育肥效果非常明显,简单管理的专人舍饲可使犊牛平均日增重达到1kg以上。

2 生产效果及生产状况

2.1 近三年的配种产犊情况

2018—2021年,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的短角牛繁殖母畜群体数量维持在180~200头,仍然执行以往的配种制度:上一年度的5—7月配种,第2年2—5月产犊。3年来的配种产犊情况见表1,2018年分队配种产犊情况见表2。

表1 2018—2021年配种产犊情况

表2 2018—2019年分队配种产犊情况

2.2 2021年的断奶管理情况及犊牛生长发育情况

2021年产下的147头活犊,平均初生重38.6kg,断奶时存活132头,两个批次断奶共测定108头犊牛,哺乳期日均增重公犊864g、母犊798g,体尺测定结果见表3。

表3 2021年6月龄犊牛断奶体尺测定结果

3 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母牛配种群组问题

从2019—2021年3年的产犊情况可以看出,3年来整体受胎率基本维持在81%左右,在排除公牛问题的情况下,山羊队2018年饲养的由2~4岁母牛组成的群组35头母牛受胎34头,受胎率高达97.1%,而肉牛队4个群组的169头母牛,受胎132头,受胎率只有78.1%,但2019年没有流产和难产记录,因此,可能实际受胎率在80%以上;2019年如果记录流产和难产,其繁殖成活率应该和后两年差不多。2020年产犊和2021年产犊都记录了流产和难产情况,受胎率均在81%以上。从2019年的产犊情况可以看出,3年来的低群组分群(5群),导致部分家系母牛数量骤减,各家系的繁殖母牛数量差距较大,譬如,2020年B家系母牛42头,D家系却只有23头,存栏公牛中原8个家系现只剩7个家系,而且连续3年的5群分组法,导致2020年只选出5个家系的后备公牛。因此,优化母牛构成和合理的分群迫在眉睫。2019—2020年配种前各家系母牛数量见表4。

表4 短角牛各家系母牛数量

3.2 配种月份及补饲的问题

从2019—2021年3年的产犊情况可以看出,每年的2月是产犊数量最多的月份,2月份的产犊数基本达到了整个产犊期的50%左右,而且从生产记录情况看难产、死产主要发生在这个月,原因可能是公牛在配种期的第一个月精力较为充沛,配种较为频繁,后续月份随着体力精力下降,配种能力下降。从3年的难产数据看,难产有增加的趋势,而且难产死产主要集中在2月份,原因是中心地处滇东北,2月气候仍然寒冷,加之最近几年TMR补饲机器设备的使用,TMR饲喂技术以群为饲喂单位,无法做到对个体牛的精确饲喂,而且采食中牛只间互相干扰,导致部分牛只精饲料采食量不足或过量,少数母牛体重过重,造成胎儿过大、母牛原发性无力或继发性无力、胎位不正、胎向不对等。其次,对于未配上种的母牛中50%是15月龄的初配母牛和年龄在10周岁以上的体况不好的大龄母牛,并且中心施行的是全日制昼夜放牧加补饲制度(草场路边补饲棚补饲),配种后的早期流产难以观测到和发现。

3.3 断奶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2021年断奶期采用了断奶后公母分群舍饲1个月,然后分栏进行放牧并补饲的尝试,这样的好处是既顺应了农业农村部6月龄前后准时断奶的要求,同时又充分利用草场牧草和单位购买的TMR补饲设备(草场土路边设有补饲棚,机器混合的青贮饲料吐入路边补饲槽)。当10月15日测定最后一批犊牛的时候,称重发现8月断奶后放牧的犊牛增重情况不理想,舍饲期(肉牛队办公区设有专门的舍饲棚)保持每日1kg以上增重,放牧加补饲期只达到每日500g的增重,远低于哺乳期每日800g的增重。分析原因发现,TMR补饲设备吐出的草料有质量问题(青贮草料中有部分霉变的和过度发酵的),导致犊牛采食量下降而影响增重,加之中心地处滇东北寻甸县,进入9月气候寒冷,虽然短角牛对寒冷的抵抗能力很强,但由于采食量不足导致断奶后增重缓慢。中心及时安排人对草料的质量进行把控,对放入TMR补饲机的青贮草捆和全珠玉米青贮进行检查,剔除有问题的部分,确保配比日粮草料达到质量要求。通过管理,断奶后的犊牛恢复了快速增重。

4 优化方案

4.1 配种方案的改进

4.1.1合理组群

连续3年的5群组分组法,导致公母牛比为1∶40,母牛略多,公牛配种压力较大,建议增加配种母牛群组到6~8组,公母牛为1∶20~30的比例,昼夜放牧自然交配,降低公牛的配种压力,从而提高受胎率,同时充分利用现有7个家系,以利于后备公牛的选留。

4.1.2适时配种

配种开始期可以考虑在每年的5月15日以后,就是把配种期比以往延后半月,这样第2年确保到2月中旬开始产犊,这时候气温回暖,从而提高犊牛成活率和减少早产。

4.1.3及时淘汰老年母牛,管理好初配母牛

由于年龄构成参差不齐,配不上种的母牛中有50%是10岁以上老年母牛和15月龄的初配母牛,可考虑在下一个配种周期,在增加母牛分群数量的同时,使用系谱分群软件避免近亲,使公母牛配比≤1∶30,同时减少15月龄初配母牛数量,初配母牛单独组群使用不近亲的适龄公牛配种或采用冻配,及时淘汰年老、体况不佳的母牛,使受胎率得到提高,同时减少饲养管理中的问题。

4.1.4加强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

犊牛初生重小于其母体重的7%时,一般不出现难产,7%~9% 时有少量难产,9%~11% 时需助产,大于11% 时需高度助产[4]。此类情况中应该已包含了早期流产情况,所以配种后3个月内追踪体况不好母牛及初配母牛,以及体重较高的母牛增重情况,根据体重情况给予适当的分群补饲管理,使之得到合适的补饲量,以减少早期流产及产犊期难产情况。其他配种后的短角牛母牛的补饲情况应根据妊娠期的不同时期和个体情况,使用不同的饲料配比进行补饲,怀孕后期适当减少补饲量,保证犊牛初生重合适。

4.2 断奶方案的改进

短角牛属于早熟中小型肉用品种,母牛日产奶量较高,犊牛6~8月龄已经逐渐性成熟,之前10月15日一次性断奶,部分犊牛已经8月龄,期间可能会发生早配现象,应提早断奶,提前到每年8月15日和9月15日两个批次。断奶后会有一个应激期,舍饲是保证犊牛断奶后快速发育的重要措施,断奶后舍饲过渡1个月,过渡期结束后再放牧加补饲,能有效保持犊牛的增重并充分利用草场,提高犊牛抗病能力。另外,提早断奶对母牛的体质恢复和后续的孕早期有好处。

猜你喜欢

家系难产犊牛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红花香椿不同家系测定及优良家系选择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宿江记
肩难产的高危因素分析
长白落叶松生长变异及优良家系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