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洛克器乐音乐风格探究
——以《维瓦尔第A小调双簧管协奏曲》为例

2022-06-21

黄河之声 2022年5期
关键词:巴洛克协奏曲器乐

蒋 超

一、器乐音乐初露锋芒的巴洛克时期

西方艺术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19世纪晚期的史学家用巴洛克这个词来代表整个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充满了华丽、夸张的色彩,并且有着表现主义的倾向。相较于之前音乐的庄重典雅,这一时期的音乐有着华丽的旋律、跳跃的节奏等时代特征。伴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巴洛克时期的声乐作品呈现出大型化的趋势,不仅仅加入了独唱、重唱的演唱形式,也加入了大量乐器的伴奏,这就给器乐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出现了像歌剧和神剧开头的序曲这样的纯器乐音乐。这就使得作曲家们在作曲中得把中心有意的侧倾到器乐创作方面,才使得器乐得到了真正的重视,因此在这一时期才能出现许多新的纯器乐体裁,如托卡塔、赋格、奏鸣曲、协奏曲等。

作为巴洛克时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的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 Lucio Vivaldi,1678.3.4一1741.7.28),他为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作出诸如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这样伟大的器乐佳作。他在担任S.Maria della Pieta的神父,同时在这所教堂下属的女童音乐学院中当小提琴老师时,其拥有一支能够自由支配的器乐乐队,这为他在之后的器乐创作提供了天然的便利,在当时乐器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及器乐的配置还没有固定的情况下,他尝试运用各种乐器来形成不同的组合形式进行实验,从而获得不同的音响效果。他的音乐主题简洁、曲式清晰、节奏欢快,启迪了后来很多的巴洛克音乐家,例如巴赫至少改编了9首他的协奏曲。

二、维瓦尔第《A小调双簧管协奏曲》(RV461)

现代的双簧管(oboe)的发展也与巴洛克时期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他是由十七世纪中叶法国人将一种较小的肖姆管进行改良而来的,通过一系列的改良,使得双簧管在音准、发音、运指等方面上都有了不小的突破。并且在十七世纪末期出现了带有按键的双簧管,这也是双簧管第一次有了按键,扩充了双簧管的音域。这些优良改造使得双簧管在十八世纪成为了当时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也因为它略带鼻音甜美的音色,以及在演奏优美旋律时的独奏表现力。迅速成为了西方脍炙人口的乐器,并且吸引了许多作曲家为其创作,例如巴洛克时期的双子星之一的亨德尔在他的《水上音乐》中,就大量运用双簧管,其旋律贯穿整个组曲,并且在他创作的协奏曲中为双簧管创作了6首,可见他对于双簧管这件乐器的喜爱。维瓦尔第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作为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共创作了150多首声乐作品,500多首协奏曲,700多首奏鸣曲。在他所创作的协奏曲中,其中为双簧管创作的独奏协奏曲20首,为两支双簧管创作的协奏曲3首,还有很多为双簧管与其他的乐器组合所做的协奏曲。在以声乐作品为主的巴洛克时期,给我们后世的双簧管演奏家们留下了丰富的巴洛克器乐音乐遗产。

协奏曲是巴洛克时期最为重要的器乐音乐体裁之一。协奏曲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的“concertare”,原意是“连接在一起”的意思,在十六世纪他所指的是例如独唱与合唱、人声与器乐这样的相连接、相组合的形式,到了十七世纪后半叶,协奏曲才演变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独奏或独奏组与乐队的这种形式。巴洛克时期的协奏曲有三大种类: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与独奏协奏曲。独奏协奏曲是最后形成的一种形式,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

《A小调双簧管协奏曲》(Fanno VII No.5/RV461)就是维瓦尔第为双簧管创作的独奏协奏曲作品中的一部。由于其具有代表性的巴洛克音乐风格,近些年逐渐被演奏家及观众所喜爱,也成为了巴洛克时期双簧管的代表作之一,被大量演奏家所演奏。这首作品乐谱的现行版本是由Malipiero在1955年Ricordi出版社出版的《维瓦尔第全集》(Collected Works of Vivaldi)中所收录的,当时的标题是《为双簧管、弦乐及羽管键琴创作的A小调协奏曲》(Concerto in La minore per oboe, archi e cembalo),原始的配置是:双簧管、I-II小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羽管键琴,现在也有改编成双簧管与钢琴的版本。

这首协奏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快板,第二乐章为慢板,第三乐章为快板,这种快慢快形式的三乐章是维瓦尔第最终确定下来的协奏曲形式,也是巴洛克时期最为常见的结构。在协奏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中,作曲家运用齐奏和独奏相交替的方式,展现出不同音响色彩的对比。(在与钢琴的版本中一般齐奏由钢琴单独演奏,双簧管不参与演奏,独奏时双簧管进行演奏)这首作品集中体现了巴洛克时期的精神特征——热情和冲动。其连绵不断的旋律,律动频繁的节奏,揭示着人的内心情感与无限的外部世界这一典型的时代特征。这一时期音乐的情绪在乐章之内是保持不变的,这一点也展现在同一乐章中的速度也是基本没有变化的,只有在乐章之间才有鲜明的情绪及速度的对比、变换。因此才产生出这样情绪及速度对比明显的三个乐章。那么我们接下来逐一乐章来鉴赏。

第一乐章:音乐的速度标记为快板(Allegro),节拍为4/4拍,调性为a小调。

从上面的曲式结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乐章运用了古回旋曲式,这种曲式结构是巴洛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曲式,在当时被大量运用,尤其是在协奏曲中。它是由主题和插部不断交替进行,最终回归主题而产生的。在这里维瓦尔第把主题都用齐奏的形式来表现,插部都用独奏的形式来演奏,这就使得主题和插部呈现出更加突出的戏剧性的对比色彩。

乐曲开始由全体齐奏展开,主旋律在双簧管与第一小提琴齐奏的快速三连音为主的节奏型中逐渐展开,这也展示出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色——华丽。在经过第一个齐奏的主题乐段后,在第12小节来到了双簧管第一个插部的独奏片段,这一段在连续的快速连续的三连音及大量16分音符中进行,充分展现出双簧管作为独奏乐器的技巧性与表现力。在这一段中调性也从a小调转到e小调,在巴洛克时期已经采用了大小调体系,从而取代了中古调式体系。这也是巴洛克音乐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整个乐章就在这样不断的齐奏与独奏中穿插对比进行,最后回归到主题从而结束这一乐章。

第二乐章:音乐的速度标记为小广板(Larghetto),节拍为3/4拍,调性为C大调。

在经历了欢快的一个乐章后,进入了情绪相对平稳缓和的慢乐章。这一乐章是典型的单三部曲式结构。维瓦尔第为协奏曲做出的另一个贡献就是他把第二乐章的慢板地位提升到与第一、三乐章同样的高度,在他之前第二乐章并不被作曲家们所重视,被当做是整个协奏曲的一个过渡乐章甚至是片段,直到维瓦尔第的出现才扭转了这个观点,使得第二乐章的慢板也被重视起来。在维瓦尔第的乐曲中有很多著名的慢板乐章,比如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当中冬的第二乐章,其他作曲家在描绘冬天时都是在描绘冬天的寒冷,而维瓦尔第不同与其他作曲家,他用具有歌唱性的优美旋律来书写冬天那一丝的温暖,正如他为这个乐章所写的在维瓦尔第《四季》十四行诗的中文译本中,《冬》的第二乐章写道:在滂沱大雨中,人们坐在火炉旁度过安静而美好、悠闲而快乐的时光。

这一乐章优美的旋律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演奏或听过它的人。运用类似咏叹调似的旋律来表现富有诗意、唯美至极、使人惬意的主旋律,是维瓦尔第所有第二乐章的特点。同样在这首《A小调双簧管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中也拥有这样的旋律,充斥着维瓦尔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未来的向往,充斥着人文主义色彩。

第三乐章音乐的速度标记为快板(Allegro),节拍为4/4拍,调性为a小调。

再经过情绪缓和的第二乐章铺垫后,旋律再次回归到欢快愉悦的情绪上,并且也是整首乐曲情绪的最高点,因此虽同第一乐章一样标记的是快板(Allegro),但这一乐章的速度应当比第一乐章稍快一些。这一乐章也是回旋曲式,在齐奏与独奏中对比进行,在齐奏与独奏中建立起某种戏剧性的紧张。维瓦尔第的这些插部的独奏不仅像前人所做的那样给独奏者对比性的音型,更使得独奏者成为了音乐的中心。这一乐章是整个协奏曲的高潮乐章,也是整首协奏曲的最具代表性的乐章。其运用快速的模进旋律、颤音、吐音以及连音吐音相结合等技巧,把双簧管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同时也使得巴洛克时期华丽的音乐风格达到顶峰。

三、演奏风格及技法探究

从演奏者的角度来讲,由于在当时音乐不断突破宗教的束缚,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带有鲜明的情感的,但这里的情感和之后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是有所区别的。在巴洛克音乐中情感大多都是欢快、愉悦的,代表着人类情感的共识,在同一乐章中情感的抒发是保持不变的,从而导致速度的固定不变。这就要求我们演奏者在同乐章的演奏中,不管是在情感上还是速度上都要有着较强的控制力,否则忽快忽慢的演奏方式或是忽高忽低的情绪表现都会使得其丧失了巴洛克音乐原有的韵味。

在力度表现方面巴洛克时期也会和我们现在的音乐有着明显区别,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创作中作曲家在乐谱上是没有做出力度记号的,这就给我们已经习惯运用力度记号来演奏的现代演奏者带来诸多的不便。但在当时的演奏中力度的表现是有着固定的形式的,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力度表现是呈阶梯式来进行的,那么基本上就是上行渐强,下行渐弱,这就要使我们演奏者格外注意力度的把控。有必要时需在乐谱中自行标记力度记号,从而提醒自己。在日常训练中我们应当加入上行音阶或模进渐强,下行渐弱的练习,来强化自己巴洛克音乐强弱的表现方式。并且在练习中为了完善我们演奏强弱的幅度对比,我们也要进行相关的训练,比如在长音训练中,我们要加入从弱到强、从强到弱的力度变化,来增强自己演奏时力度幅度的对比变化。

巴洛克音乐因其有着华丽的色彩,所以我们会发现在音乐中会有着许多快速进行的模进式旋律、大幅度跳跃的音程进行以及华丽的颤音等等,这迫使我们在演奏时要有对于手指的良好控制力。在日常训练中要多进行大小调音阶、模进、和旋分解等练习,在练习中不能只图快,要在练习中感受自己大脑对于手指的控制,要在运指中有颗粒感,在保证这些的前提下逐渐增加练习速度。对于乐曲中较困难的片段,我们应当单独拿出来进行类似上文叙述的从慢到快的练习,最终达到乐曲所需速度。

在第二乐章的慢板中,旋律连绵不绝、优美飘扬,这要求我们要有着很优秀的气息控制、音准控制及哨片的控制力。这就凸显出日常的长音训练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在长音训练中,我们可以增加自己对于气息、哨片的控制力,并且通过辅助工具比如校音器,来加强自己对于音准的把控。

作为巴洛克时期代表作之一的维瓦尔第《A小调双簧管协奏曲》,其清晰的曲式结构、坚定的和声进行、多样的织体语言以及华丽如歌的优美旋律都代表着维瓦尔第优秀的乐思构想。其作品有着标志性的巴洛克风格,为我们研究及欣赏巴洛克音乐提供了典型的素材。■

猜你喜欢

巴洛克协奏曲器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春日协奏曲
华丽巴洛克/莹润光泽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巴洛克风情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