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题材纪录片的多重社会价值研究

2022-06-21白新惠

电影文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纪录片文明生态

白新惠 徐 明

(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9)

恩格斯曾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021年我国相继发生了两起有关生态环保的事件:一起是黑龙江野生东北虎下山伤人事件;另一起是云南西双版纳野生亚洲象集体“离家出走”事件。同一时间,日本不顾国际多数国家的反对,单方面宣布将福岛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几起有关生态污染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也进一步引发人们对生态危机的忧愁,渴望有关生态纪录片的传播,引导人们正确保护我们的地球、我们的青山绿水。为此在全球生态危机重重的当下,探讨生态纪录片所承担的责任、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生态纪录片在新世纪初才有所发展,但市场低迷、发展不容乐观,没有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在新世纪近十年,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与技术不断发展,生态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逐步上升,在展现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方面有着其他类型纪录片不可比拟的优势。生态纪录片不仅具有生态价值也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在传播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的表达发挥出重要作用,集中体现了生态纪录片作为媒介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一、生态纪录片的源起

自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人类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催生出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自身安全构成威胁,因而生态危机的出现唤醒了人们的生态文化意识,由此人类文明步入崭新的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轨迹,纪录片类型中衍生出不同的题材,生态纪录片把握时代脉搏,问鼎于世。我国生态纪录片起步较晚,真正引起关注是在新世纪初,《森林之歌》(2007)开启了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的新纪元,在之后的发展中,我国生态纪录片越发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所谓生态纪录片便是“以生态学的视野来看待自然和人,诠释和传播生态哲学思想,包含深厚的生态关怀和人文关怀,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摄制创作中”。新世纪以来我国此类型纪录片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往细分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2016)、人文生态纪录片《第三极》(2015)、环保生态纪录片《美丽中国》(2019)等。新世纪近十年我国生态纪录片题材多样并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以各种角度呈现我们所面对的生态问题及有效的治理方略,在传播交流中体现社会生态价值趋向,不仅促进我国生态理念的多元传播,也为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贡献了一份中国力量。

二、生态纪录片的影像力量

纪录片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对于生态危机的表现、生态战略理念的传递,纪录片是最直观的一种传播媒介。纪录片是一门视听结合的艺术,它的视听语言是由画面与声音两部分构成,对于生态纪录片而言,视听语言的有机融合可以提升艺术性与共情力。影视设备的升级换代使得我国生态纪录片在视觉方面的发展突飞猛进,特种摄影的运用也使得纪录片充满诗意化,视觉奇观化;声音方面注重音乐传情达意的表现力,解说词也一改以往的说教风格,开始变得幽默化和趣味化。生态纪录片影像的提升间接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视觉方面的奇观化和理性化使得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一)背景音乐共情化

纪录片是对真实生活的客观再现,是社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与见证者,它被誉为国家相册,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如果生态纪录片单靠画面、解说词一方面会显得非常枯燥乏味,另一方面我国纪录片也难以走上世界舞台,音乐的使用可以为此类型纪录片锦上添花。音乐是属于无国界的一种艺术,在传情达意方面是最好的载体。新世纪以来我国非常注重纪录片在传播层面的国际化,作为抒发情感载体的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并逐渐成为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元素之一。纪录片中运用的音乐大致可分两种:无声源音乐和有声源音乐,两种音乐发挥着不同作用,有时单一地被运用,也有时二者交叉使用,从而传递出更多的情感和意蕴。2016年陆川拍摄的《我们诞生在中国》中无声源音乐的运用传递出了生命之美,音乐的配器中不仅有中国古典元素,而且混合着西方管弦乐,通过音乐的力量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借助音乐更好地抒发出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思想理念。

(二)解说语言趣味化

纪录片中解说词以画外音的方式呈现出来,对某些画面场景进行补充说明,视听结合下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所在。“解说词不是简单地对画面进行描述、解释、重复表达,而是要对画面进行补充甚至升华,传达画面无法传递的信息,深化纪录片隐藏在画面背后的深刻意义与内涵。”在快节奏的视觉图像时代,我国生态纪录片仅靠单一的视觉画面无法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也无法唤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层面的深度思考。因此运用解说词较为直观,在人性化的口吻下容易将观众带入另一个生命世界,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重影响下,可以有效将生态战略治理理念进行传递,从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陆川执导的《我们诞生在中国》选取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珍稀动物,以高原雪豹、国宝熊猫和金丝猴为叙事主线,丹顶鹤和藏羚羊为叙事副线,在交叉剪辑下呈现出自然孕育生命的伟大之处。此片中的解说词采用第一人称,由演员周迅配音,解说词的节奏与动物活动相辅相成,整个解说语言不仅幽默风趣,而且带有故事化。富有戏剧性解说词的加入使得此片更具有艺术张力,全片以动物的生命轮回为主旨,动物的内心活动和情感表达以拟人化的语言方式呈现出来,传递出生命生生不息、万物和谐共存的图景。

(三)影像画面诗意化

诗意化是以某种制序建构在纪录片中,一是指影像表达诗意化,二是指纪录片内容诗意化。随着全媒体技术的革新,我国生态纪录片在影像方面具有质的飞跃,为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助推作用。融媒体时代传统枯燥无味的说教纪录片已不被观众接受,年轻化的受众在审美和精神方面具有新的要求,而创作者借助视觉技术满足了受众的高需求。技术美学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视觉奇观感,将一些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动植物带进观众的视线,再配之以情感饱满的音乐和幽默趣味的解说词,带来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

《水下中国》借助摄影技术的力量揭开了中国水底世界的神秘面貌,将水下的生态系统呈现在镜头中,彰显出生态圈的神奇与多元;《花开中国》利用航拍、微距摄影等技术将东方的茶花、杜鹃、月季、菊花和牡丹五种花卉的千姿百态唯美地呈现在画面上,向世界讲述了东方花卉的传奇故事,同时也从侧面展示出中国的山清水秀,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而集中体现生态文明所带来的现实意义。影像画面的奇观化与诗意化有效促进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大力发展,通过镜头将我国丰富的生物物种带入观众视野,一方面体现出我国生态环境恢复的乐观性,另一方面也向世界表明了我国致力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道路,也始终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三、生态纪录片传递的生态价值

新时代我国倡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创造性地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走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生态纪录片以真实为核心,镜头致力于反映真实生活,呈现真实世界。虽然它无法与现实世界直接画等号,但它是对现实世界的选择与真实反映。作为一种媒介它可以直接揭示生态危机的严峻性,在视听语言的双重作用下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价值的传递过程中,“它作为一种跨文化、跨时空的媒介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使命”。

(一)生态危机严峻性的呈现

近年来,我国生态问题频频爆发,水污染问题、大气污染问题和自然灾害等问题日益严峻。为此借用纪录片这种载体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当下的环境现状,有利于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保护。我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从生态哲学的角度进行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是我国生态纪录片发展的主要任务”。

顺应社会发展直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纪录片问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功用。2010年,由王久良导演拍摄的《垃圾围城》用简单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呈现出被垃圾包围的北京城中环境的恶劣情况。导演通过北京周边的数百座垃圾场,用镜头展现出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垃圾对我们生活造成的严重伤害,以这种以小见大的方式折射出我国垃圾污染问题。时隔六年,王久良的第二部环保纪录片《塑料王国》在2016年上映。此部纪录片呈现的是“进口塑料垃圾”在中国处理的情况,以不当方式进行处理后对我国地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此片的目的不仅阐释了塑料污染环境的严重性,也有意将输出洋垃圾国家的企图暴露无遗,进而引起人性的反思与忏悔。生态纪录片以艺术化的手法直观明了地向人们揭示生态环境破坏引发的危机现状,这有助于帮助人类进行自我反思,从而以实际行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延续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是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生态自然观的,而这一思想的最终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关于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儒家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要与自然发展相协调,方可实现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因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长治久安、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约翰·格里尔逊曾提出:“纪录片不是一种艺术形式,而是一种影响公众舆论的媒介手段,要注重纪录片的教育和宣传力量。”纪录片在传播交流过程中无形会对观众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它有利于培养观众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够引起人们对生态问题的重视,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论述中,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理念,新时代以来生态纪录片创作者开始重视人在自然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生态纪录影像也逐渐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

2019年,阎昭导演拍摄了人文生态纪录片《我们的动物邻居》。此部纪录片将镜头对准城市中的野生动物,通过展现它们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进而启发人们对其他物种生命的保护。第一集中镜头一开始展现出原始自然,树木成林,动物安然地栖息在这里,随解说词的转场后高楼耸立的现代都市北京呈现在我们面前,航拍镜头下车水马龙、人群熙熙攘攘。在城市上空、在屋檐下、在老胡同中、在室外的灌丛林中都有其他生命以别样的方式在生活,在北京城中它们是北京市民特殊的邻居。CBD附近的红隼、雨燕和刺猬,颐和园园林中的赤腹松鼠,天坛中神秘的精灵等动物栖息在冰冷的水泥森林中与北京市民同呼吸共命运。北京市民与这些特殊的邻居小心翼翼地相处,以最有利的方式帮助它们。如为了麋鹿的正常生活对麋鹿进行人工迁徙,这体现出了人对其他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以它为拍摄地展开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探寻,这是延续了儒家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传递

余谋昌在《生态哲学》一书中写到,世界是复合生态系统:人—社会—自然,包括人、动物、植物等其他各种环境因素。想让世界更好地发展便要摒弃“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生态中心主义”,在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由此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不损害当代人发展的利益,也不切断后代人的发展道路。随生态危机衍生出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是我国对于全球生态问题做出的积极贡献。

2018年,刘娜导演的《家园:生态多样性的中国》,把焦点转向我国的生态系统,海洋、森林、草原、湿地和城市成为拍摄对象,以万物的生命轮回为主线,以人工恢复为副线。摄制组借助配有超高清摄像系统和360度自由旋转机械臂的“发现”号机器人,带领观众进入蓝色海洋,在五彩缤纷的珊瑚世界中见证珊瑚虫的诞生、死亡。为了海底世界持续欣欣向荣,我国进行着珊瑚的移植工作。在航拍镜头下呈现出陆地上的最大生态系统森林、草原和湿地,它们共同孕育着我国丰富的物种,生物物种呈现出繁荣多样,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制约,共同使得我国的生态得到可持续发展。以独具一格的镜头画面、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听觉语言带领观众“探索了从偏远深海到繁华都市的生态之美,从而使此片达到生态类纪录片的新高度:鲜明的主题,灵动的画面,细腻的手法,梦幻的镜头,无不向观众传达出新时代中国对生态的保护、对绿色发展理念的坚守”。这部纪录片不仅呈现出我国丰富的人文自然景观,而且以含蓄委婉的方式传递了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理念。

四、生态纪录片国家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学者管文虎在《国家形象论》一书中说道:“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体现。”近年来我国生态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展现出独特的影响力。新世纪近十年中的生态纪录片建构出绿色中国、诗意中国和责任中国的大国形象。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环境建设也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生态纪录片不仅是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理念的呈现,也是建构我国国家形象的重要途经”。

(一)谱写绿色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第三阶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中国梦用颜色来标注,绿色已是中国的一个“名片”,中国的生态纪录片向世界展示出一幅幅绿意盎然的自然画卷。2016年,由中央电视台执导,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台独立拍摄制作了人文生态纪录片《地球绿腰带》。此纪录片详细介绍了中国贵州黔东南,这里不仅山清水秀而且森林覆盖率达到了原始森林的状态,被誉为“生态之州”。航拍镜头、延时摄影下这里山水共生,天地、林木和人家休戚与共。一望无际的绿色梯田构成错落有致的独特景观,人们诗意地栖息在这片绿色家园中。2017年,由央视制作的《辉煌中国》播出。此纪录片第4集《绿色家园》中航拍镜头飞越西藏、新疆、青海等14个省市区,镜头所过之处皆是天蓝、地绿、水清的景观,运用延时摄影、水下摄影和航拍全方面、多角度展现生机盎然的绿色国度,为观众讲述我国的绿色发展故事。此外还有《航拍中国》《绿色中国》等纪录片,创作者们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而谱写出一个新时代绿色大国的国家形象。

(二)塑造诗意中国

生态文明已成为新时代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最基本的特征是平等性,意味着天地、万物与人类同生共息。马克思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人作为存在物,他应该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园,善待自然界”。因此,关于反映生态环境的纪录片不仅要表现广阔无垠的自然万物,而且更要反映出人类的生存现状,将镜头对准人类,进而探求人类自身对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态度。

2015年,由曾海若执导的人文生态纪录片《第三极》,全面反映西藏地区的自然生态,讲述了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纪录片开头以航拍镜头为主,表现西藏这片净土中的生态环境,镜头所过之处皆是人间仙境。同时也运用延时摄影、微距摄影、水下摄影和变速摄影等拍摄手段,细腻地呈现出高原人与动物共存共生的和谐景象。如猎人为藏猕猴让出家园,在多布杰和村民的照顾下藏猕猴的数量由之前的50只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只;达娃夫妇对黑颈鹤的悉心照料使得鸟类更加热爱这片土地,800多种鸟类选择在青藏高原生活;次旺老人与一只羊相依相伴等感人的小故事,这为高原大地上的生命多样性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高原人敬畏天地、热爱生命,与各种人类伙伴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圣地上。在这部纪录片中,诗意不仅体现在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中,更多的是体现在原始的西藏传统文化中,以这种小视角、小人物、小故事的方式向世界展现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和风土人情的诗意中国。诗意化的视觉表达皆在倡导人类与动物和谐共处、保护自然环境的主流思想。

(三)展现责任中国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力提升,我国越来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积极为全球的生态和谐发展贡献中国特色大国力量。当世界共同面临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海洋污染和动物灭绝等生态危机时,我国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因为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保障。以生态纪录片这一媒介来展示生态治理理念,目的在于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也提出“为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展现中国智慧、贡献中国方案,使我国成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引领者、贡献者和倡导者,为实现全球生态治理打造‘中国样板’”。当下,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成效显著,在生态纪录片中以本土化的治理故事为主线,以客观的解说语言和纪实镜头画面呈现出从污染走向光明的治理之路,有效促进全球生态治理。

央视2019年制作的环保纪录片《美丽中国》,以全新的角度阐释“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新思想内涵。该片分为《清水绿岸》《蓝天白云》《沃土如金》和《生态文明之路》,每一集都是讲述从污染到治理,最后生态环境恢复出青山绿水的自然画卷。通过影像画面让观众了解到我国用最短的时间打赢了水污染之战,实现清水绿岸;进行大气污染治理,对传统的钢厂、电厂和水泥厂改造升级,在全民努力下酸雨、黑烟和黄烟完全被驯服;在山西、宁夏和陕西进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在努力之下将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变为一片绿洲,植被覆盖率已高达80%,打造了一条适合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也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此部纪录片全方位、多维度展现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全球化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彰显。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中国智慧,为全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注入新动力。《美丽中国》始终践行着可持续发展观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以中国本土化的案例为蓝本,通过国际化的话语表达有利于“责任中国”的国际形象传播,展现出大国形象中的大作为和勇于担当。

五、未来展望

我国生态纪录片的发展与演进是基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重点阐释的生态文明观而创作,它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与社会主流价值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技术与经济的蓬勃发展之下,生态纪录片积极谋求市场稳定,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建构出绿色中国、诗意中国、责任中国的大国形象。生态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以艺术化的手法委婉呈现出生态危机的严峻性,创作中既延续了我国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同时也向全球有效传递了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充满符号化的影像语言中,以视觉奇观化、画面诗意化、听觉共情化的创作手法唤起观众的共鸣感。结合本土文化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纪录片,担负起讲好中国生态故事,传播中国生态声音的重任。

在未来我国生态纪录片创作的浪潮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持续把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理念注入新的纪录片创作征程中去。坚定“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力量,传递时代精神,描绘生态世界,积极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纪录片传播方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纪录片发展体系。更加期待新时代新征程中我国生态纪录片能够在技术美学、艺术手段及多元传播领域不断突破,在未来改善生态环境、承载主流价值上展现新作为;在重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展现新担当,为新时代我国生态纪录片注入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纪录片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对不文明说“不”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