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历史脉络探究及文化功能阐释

2022-06-20舒丹

歌海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功能沭阳童子

舒丹

[摘 要]江苏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是依附于当地民间还愿仪式活动而产生的一种仪式音乐,其与当地社会的民间信仰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功能。基于实际的田野考察活动,对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历史脉络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阐释其背后的文化功能及文化信仰。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主要有亲族强化功能、娱乐排忧功能、教育感化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所包含的文化信仰主要有图腾信仰、祖灵信仰、生育信仰等。

[关键词]童子;还愿仪式;沭阳;文化功能

研究音乐即研究一种文化事项,在阐述音乐本身的同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背后息息相关的诸多方面问题。日本民族音乐学家山口修认为:“音乐归根结底是依存于包括人、人类群体即社会和涵盖了整个人类社会的文化中的一个事项。所以,除音乐本身以外,还必须同时把握围绕着音乐的周围事项,才能获得对音乐的真正理解。”1江苏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是一种依附于当地民间还愿仪式活动而产生的一种仪式音乐,与当地社会的民间信仰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蕴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化功能。那么,作为一种带有明显目的性或是功用性的民间仪式音乐,还愿仪式的“愿”从何而起,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又是从何而来呢?

一、关于愿、许愿、还愿

“愿”字有多重含义,有表示愿望的意思,也有表示祝愿、希望、倾慕等意。《郑玄辞典》中对“愿”这一字的解释有以下三种:

①慤也。《周礼·冬官·弓人》:“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郑玄注:“愿,悫也。”

②善也。《论语·泰伯》:“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空空而不信,吾不知之矣。”郑玄注:“愿,善也。”

③容貌恭正。《尚书古文·咎繇谟》:“愿而恭,乱而敬。”郑玄注:“愿,谓容貌恭正。”2

林乐飞在硕士毕业论文《还愿仪式音乐研究》一文中将“愿”定义为:“愿,是民间信仰的基本动力和表现形式之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行为方式,是人们对未知的、不可预测的人生与生活的一种期盼与向往。”3愿的产生与先民对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祇崇拜等各种信仰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多为表达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期盼,如祈求健康、平安、生子等。《敦煌愿文集》收录了大量愿文的模板,内容也非常的广泛,如《患文》《愿文》《亡妣文》《赛祈赞》《佑诸畜》等。每一篇愿文无不表达人们对该事情的美好祝愿。如《患难月文》4:“至觉幽深,真如绵邈,神功叵测,外献七珍。未证菩提,遂拾转轮之位。内修万行,方证无上之尊。然今座前施主拾施念诵所申意者,奉为某人患难诸(之)所建也。惟患产乃清真淑顺。妇礼善闲(娴);智德孤明……故即虔心恳切,望三宝与(以)护持。割舍珍财……以慈舍施功德。念诵焚香,总用庄严患产即礼:惟愿日临月满,果生奇异之神,母子平安,定无嗟之厄。观音灌顶,得受不死之神方;药上纹摩,垂惠辰长之味。母无痛恼,得昼夜之恒安;产子仙童,似披莲花而化现。”1

出于内心对美好事物的祈求与盼望,有些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愿望,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对上天、神灵许愿,希望美梦能够成真。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进行许愿,如祈求家人平安、祈求好的姻缘、祈求多子多孙、祈求金榜题名等。许愿的规模可大可小,可以是自己在家心中祷告默念,也可以到佛堂、道观等地烧香许愿,或是邀请当地的巫师借助“法力”帮助许愿等。许愿的内容可以是烧香、供献、施舍、赛神、造经、打醮做道场、修造庙宇、塑建神像乃至剃度出家、皈依佛道,等等2。“当人们不能理解和驾驭自然力量以及社会力量时,这些力量便以人格化的虚幻方式反映在人们头脑中,这一人格化的虚幻方式就是神灵观念的产生。既然在人们的心中有无所不能的神的存在,当遇到这种无法预测的关系自身命运的愿望时,自然而然,民众功利性的信仰目的,会使人们毫不犹豫地向所信仰的神来祈求,希望依赖神灵庇护,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3

童子曹秀芝说:“人凭一句话,佛凭一炉香。”民间认为,当所许的愿望得以实现时,许愿之人就要兑现当时的诺言;若是迟迟没有把愿还掉,将会遭到神灵的惩罚,通常表现为家人身体产生疾病或是家中收成不好、遇事不顺等。不管是愿望实现还是没实现,有一部分人在遇到一些困难时,往往都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向神灵祈祷,当愿望实现之后,许愿的人或是许愿人的亲属通常会向神灵献上所许之物,用以答谢敬奉“帮助”他们的神灵,与此同时,也通常会举行隆重的还愿仪式和戏曲、歌舞表演、唱还愿书等方式来酬谢神灵。如广西十万大山中的山子瑶,有“还香火愿”仪式,“若家里有人久病不好,便请道公喃神许愿。病人康复后,于冬季择吉日请道公三个、师公两个(或道公四个、师公两个,或道公两个、师公一个)做一夜法事还愿”4。

流行于湖南湘西、湘西北、湘西中等地区的是“还傩愿”。“汉族一般于岁末用巫师、朱裳、鬼面,锣鼓喧天竟夜,以逐厉疫,名‘还傩或‘逐傩。”“湘西苗族以傩公傩母为始祖神。凡遇家人害病、豬牛发瘟、五谷不丰、无子嗣、见怪异等,便向傩神许愿。如愿,便于秋冬季择吉日请来巫师,在正屋设坛,供奉傩公傩母像,神坐两旁,用纸扎门楼,上书‘桃源洞三字,杀猪羊敬祭,行法事三、五、七日。其法事名目繁多,昼夜锣鼓喧天,吹牛角,念咒语,并唱傩堂戏娱神。届时亲友送礼祝贺,户主设宴招待,喧闹数日……”5

土家族有古老的祭祀祖先的宗教仪式,名为还牛头愿。酉水地区土家族彭、田、向等几个姓氏,基本固定为三年还两次或两年还三次牛头愿。其法仪为:由土老司主持,在山寨场坪扎架刀梯,设神坛,坛上置放司刀、令牌、牛角、打神鞭、印玺、铜铸神马等法器。所做法事,围绕上刀梯而开展:上刀梯前,为“倒牲”,即杀牛。杀牛以牛头供奉于神桌,做法祭祖,跳八宝铜铃舞,摇司刀踩八卦,挥神鞭跑五方。上刀梯后,举令牌,捧印玺,唱祷词,祈牛王保佑族人四季平安,人寿年丰,故又称“还牛菩萨愿”。最后,以开席吃牛肉“圣餐”,获牛菩萨所赐之祥瑞福寿而结束6。A68A6D07-7CFD-402A-87D2-CC127CD11074

二、四种传说、两种类别:童子还愿仪式及乐舞历史脉络

(一)四种传说

关于沭阳童子还愿仪式及乐舞的历史由来,笔者目前没有查到明确的文献记载,但根据童子所讲述的传说以及研究南通童子的相关资料中,可以归纳出童子还愿仪式的起源大致有以下四个不同的传说:

传说一(童子曹秀芝讲述)

唐太宗年间,袁天罡在街头摆摊算命。渔民前来问何时下雨,袁回答说:“明日午时三刻会下雨。”龙王三太子听闻后,偷偷在龙王净水瓶里添加墨水,第二天人间下起黑雨,民不聊生。玉帝遂命魏征刺死三太子,三太子冤魂便夜闹皇宫,唐太宗城外贴榜驱除冤魂,随后九仙姑揭下皇榜,用童男、童女作法驱魔并编排戏曲。于是后人就把这出戏称为童子戏。

传说二(童子徐彩华、倪如俊讲述)

唐太宗年间,他国向李世民进贡五个身怀绝技的孩童,他们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但后被张天师烧神符指令将五人斩了。被屈斩的五位童子化成冤魂大闹后宫,使得三宫六院的妃子们相继生病。于是唐太宗张贴皇榜,随九仙女下凡接下此榜,领一帮童子铺坛作法收服了五个冤鬼。此后人间便有了童子戏。

傳说三(童子周维平讲述)

“僮子戏”又作“童子戏”,始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登位之初,将战乱时的孤儿集中收养,请文官杨再兴教他们认字读书。小孩们随将学到的词编唱成曲,杨再兴根据各个孩子们唱的调进行总结,就有了这个戏。

传说四(引自南通《十三部半巫书》)

“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梦游月宫,调戏仙女,天谴灾祸,旱荒连年,赤地千里,民不聊生。袁天罡与长安街头设摊卖卦,灵验如神。泾河老龙与之打赌,逆旨行雨,触犯天条,罪该当斩。监斩官乃当朝宰相魏征。……魏征通过其表兄崔钰判官为唐太宗私添阳寿,使之得以还阳。在地府时李世民亲口许下三条宏愿:一选高僧西天取经;二选贤者地府进瓜;三选能人三界请神,举行阳元胜会,普渡天下众生。”1

以上四种传说,尽管内容都各不相同,但是都能总结出相同的两点:其一是起源时间。无论是笔者查阅相关书籍还是通过对童子艺人的访谈,大多一致认为童子还愿仪式起源于唐朝李世民当政期间。其二是起源的地方。尽管上面四个传说的内容都各不相同,但故事发生的地方均是在宫廷内。据《汉族风俗史》中记载:唐代是巫觋又一次的风行的时代。当时奉巫觋为神明,号巫觋为天师。不但医病、祈福、祈雨,甚至官吏的升迁也向决于巫觋。所以,在唐代的宫廷中太医属下设有咒禁师,专门负责管理画符、治病、驱鬼和施行巫术。2由此,虽不能证明童子还愿仪式始于唐代,但至少说明,唐代是一个巫风盛行的一个朝代,且已经将巫觋活动列入国家的管制当中。

(二)两种类别

我国古代社会对于祭祀仪式一向都很重视。薛艺兵就祭祀仪式的类别从仪式存在的社会范围、仪式规模、仪式举办频率、祭祀对象这四个不同的角度对进行分区,并将祭祀仪式定义为:“一个祭祀仪式可大可小,从个人行为到家庭行为,从族群行为到社区行为,从区域行为到全国行为,只要是采用祭献、娱悦等手段企图沟通、亲和并求助于神灵的行为,无论神灵对象是天神、地祇、人鬼、祖先或任何超自然的灵物,这类行为原则上都可以称作‘祭祀仪式。”3依据这个定义,沭阳的童子还愿仪式完全符合上述祭祀仪式的条件。

沭阳童子在当地民间主要负责操办个人、家庭以及整个村落的消灾驱邪的仪式活动。仪式活动按规模可分为小型的家庭活动(烧猪)和大型的村落活动(牛栏会)两大类。小型的家庭活动当地人称为烧猪。烧猪还愿仪式因性质的不同,又可分为不同的种类,主要有“愿猪”“平安猪”“求子猪”等,仪式持续时间通常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最短为一天,长的为三天。本文主要调查的两次“烧猪”仪式均属于“愿猪”性质,即因曾经许愿,当心愿达成后,现在需要还愿的一类。目前,沭阳民间还在继续活动的童子“烧猪”仪式大多为“愿猪”,而“平安猪”“求子猪”并不常见。大型的村落活动牛栏会也称为牛郎会,即以村落为单位进行的大型祭祀活动,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多为五至七天,更长的有九天或十二天。这时,全村的耕牛全部都迁到祭祀活动的现场,进行消灾除难、祈求来年农业丰收。这样的大型村落活动,在现代社会更是很难去再现原来的风貌。

无论是小到家庭的烧猪活动还是大到村落的牛栏会,在不一样的规模、不一样的表象之后,都不难看出二者背后相同的属性。首先,仪式的主要执事人都是童子,童子作为沟通人、神之间的媒介,在仪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仪式最终目的都是成就人们心愿的好事。替人消灾除难、祈求农业丰收、期望全家平安、祈求多子多孙等一系列的愿望,都是童子协助完成的。再次,无论童子执事的仪式是大是小,均需要收取一定的报酬。报酬除了要收取一定数额的钱财,仪式中的一些供品也要被童子及香头瓜分,如猪头、鱼、鸡、白酒、香烟等。

从仪式的结构上看,沭阳童子还愿仪式的主要参与人员由家主(还愿人)、香头、童子三方构成。当一个因病久治不愈的人找到香头看病,看病的人的愿望就被香头代替他(她)许下了,若是病被治愈就意味着愿望实现,之后便要进行感谢神灵的还愿仪式。

三、还愿仪式音乐的文化功能阐释

王铭铭认为:“所谓‘功能,指的是文化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方式,或满足机体需要的行动。”1音乐作为文化表现方式的一种,与当地的历史、风俗、信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常把音乐比喻成为一种语言,这是因为音乐像语言那样有词汇、句法、结构等。但是,在我看来,说音乐类似于语言并非完全是因为它们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主要是由于音乐和语言一样具有表达的功能,表达情感、思想。甚至文化的功能。这种表达功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文化的积淀,是人对于音乐这样一种特殊的‘语言的认识和作用的积淀。”2

那么同样,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作为一种载体,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信仰、社会道德等,人们在举行、观看还愿仪式的同时,便能从中了解、学习,这也就是仪式音乐赋予民间社会的功能体现。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通过仪式行为、仪式音乐、仪式剧目以及仪式用语和唱词等,对当地的民间社会起到从神圣到娱乐、从教育到传承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功能。A68A6D07-7CFD-402A-87D2-CC127CD11074

(一)亲族强化功能

还愿仪式是因为家族中有一人许愿而产生的,举行还愿仪式时,则需要一个大家族的力量来完成。從前期的购买仪式中所需物品到仪式当天的祭祀活动,家主们为了仪式能够顺利举行,男女老少都会参与进来。

本文的田野考察对象之一江苏省沭阳县陇集乡圩西组的还愿人吕成美,整个仪式并非她个人独自完成,负责神坛前磕头、烧纸以及请亡的都是吕成美的大儿子。尽管在外打工非常繁忙,但是为了保佑家族平安,他还是请假回家,仪式结束再立刻返回。

此外,在笔者采访的另一场沭阳北部的还愿仪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神坛前面放上一条长凳子,主家的辈分最长者坐在神坛前,与请回来的“三代祖公婆”一起,接受他们的子孙磕头跪拜。

这表明,人们在对自己祖宗尊敬的同时,也告诉自己的晚辈应该孝顺与尊敬长辈,这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祭祀仪式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因为还愿仪式在当地被称为喜事,寄托了全家人都能平安的愿望,这对整个村子也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当村里某一家举行还愿仪式活动时,全村的人都要送上贺礼,届时,主家也需要准备酒菜,迎接前来祝福的亲朋好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娱乐排忧功能

还愿仪式音乐及其乐舞,在娱乐神灵的同时,也起到娱乐家主以及附近百姓的作用。过去没有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等现代设备,老百姓几乎没有娱乐活动,所以每当村里有人举行还愿仪式,附近几个村子的村民都赶来看热闹。一些有钱的大户人家,还会将仪式大摆三天、五天,让童子在祭祀的时候表演很多惊险的关门,如咬鸡、砍刀等,并增加很多戏曲演唱,以彰显家族财富的丰足。

此外,由于还愿仪式是个家族同庆的大喜日子,所以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喜笑颜开,将不开心的事情统统抛走,若是带着不高兴的情绪来参加祭祀,则会给全家人带来不愉快。

比如,还愿人曹开兰的还愿仪式。她这次还愿仪式大致需要花费3000元,她有三个女儿,都已经出嫁,三个女儿商量后,决定不让父母出钱,每人出1000元。可就在还愿仪式举行的当天晚上,曹开兰的三女儿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不见了,自己也不知道是被来来往往的人偷了,还是不小心丢了。三女儿的家庭并不是很富裕,1000元钱对她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可是她只轻声地对两位姐姐说了一声,又向大姐借了1000元钱,并没有告诉父母,因为她不想因为这件事情影响到大家的心情,在随后的仪式中,三女儿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快。对平民百姓来说,丢钱是一件很大的事情,但是,在这样喜庆的场合,任何不开心都应该抛之脑后。也许,这就是仪式赋予百姓的娱乐排忧功能。

(三)教育感化功能

在沭阳童子的还愿仪式音乐中,有一段劝世文的演唱,这段劝世文通常要唱整整一夜,都是劝人向善、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相处等内容。据童子曹秀芝说:“过去的大户人家都不准小姐出来听地方小戏,但惟独让听童子戏。因为我们演出内容都是健康的,没有黄色的歌词。”

人生皆是一场梦

来也空啊去也空

父母恩啊海洋深

报到来世也报不清

十月怀胎生下你

……

因为讲述的很多内容都与家庭生活有关,如婆媳相处、妯娌相处、邻里相处等,童子徐彩华说:“我们这是奶奶们的戏。”还愿仪式音乐,使得人们懂得更多为人处世之道,具有明显的教育感化功能。

(四)文化传承功能

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传承,不仅仅是将这种祭祀仪式一代代地传承下去,还要对仪式中所包含的各种文化进行传承,如音乐、书法、绘画、篆刻、手工制作,等等。

音乐方面,童子除了对自己徒弟的传承,对热爱听戏的百姓们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例如笔者的奶奶,知道笔者在研究当地“烧猪”仪式时说,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她小时候听过的“烧猪”唱,随后就哼唱了几句。这足以让笔者为音乐文化的力量感到惊讶。笔者的奶奶已经八十多岁了,据她回忆,(童子还愿仪式音乐)还是她做姑娘的时候听过的曲调,出嫁后就再也没听过。由此可见,音乐的传承力量是非常大的。

在沭阳西圩乡曹口村,附近的村民都称曹口村为“童子村”,不是因为这个村的每个人都是童子,而是村里几乎大人小孩都能够唱一段童子戏。笔者到该村采访时发现果然如此,除了现在年纪尚小的孩童不会演唱,其余的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

除此之外,童子在正式拜师学艺时,都需要学习书法、绘画、篆刻等。因为在仪式中,以上这些技艺都需要用到,并且这些作品都必须是童子亲手制作。所以,还愿仪式音乐对文化的传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薛艺兵认为,“仪式音乐是在形式和风格上与特定仪式的环境、情绪、目的相吻合的,可对仪式参与者产生生理和心理效应的音乐。仪式音乐形成于特定的社会及其文化传统,并依存、归属和受制于其社会和文化传统。仪式环境中的各种声音都可能具有‘音乐的属性而成为仪式音乐研究的对象”1。笔者将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的历史脉络作为研究的一部分,目的在于探寻该仪式音乐背后更为深层的文化属性。从许愿到还愿继而产生实际的还愿仪式活动,还愿仪式音乐又作为该仪式活动的表象特征之一,在特定的文化视域里已然成为探究音乐文化事项的重要媒介和对话窗口。梅里亚姆(Alan.P.Merriam)认为,每种乐音体系都由一系列观念预示,它们使音乐融入全体社会生活,并将其阐释和定位为种种生命现象中的一种。这些观念决定着音乐的实践和表演以及乐音的产生2。而对于沭阳童子还愿仪式音乐来说,民间的信仰体系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支配着仪式行为的产生和发展,音乐不仅作为一种沟通人、神之间的媒介,还作为一种实际的载体承担着传承、教育、感化、娱乐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A68A6D07-7CFD-402A-87D2-CC127CD11074

猜你喜欢

文化功能沭阳童子
沭阳:以“侨”架“桥”,助力侨企创新创业
江苏沭阳苗木市场最新苗木价格
江苏沭阳苗木市场最新苗木价格
江苏沭阳苗木市场最新苗木价格
小白菜
新闻学的人文学科基础研究
服装广告
当代流行音乐的文化功能研究
故事里的狼
放学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