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耿锐:一家三代为航天

2022-06-17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二院航天事业老同志

“我们入党宣誓都是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也就是不怕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个人生命”

耿锐(1920-1987),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曾任国防部五院业务部(物资保障部)部长、国防部五院院务部部长、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副院长、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等职。

“不能说离休了就休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不行!虽然离休了,思想上不能离休……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老同志应当作出榜样。”

1982年,耿锐离休,为中国航天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的他依然积极为党的事业作贡献。

耿锐出生在红色家庭里,全家几乎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优良家风代代相传,他的儿孙后来也成为了航天人。

全家几乎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1920年8月13日,耿锐出生在河北省束鹿县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耿德功是一名老实的贫苦农民。

耿锐对父亲感情很深,他在个人材料里介绍道:“父亲虽然贫穷,但是好讲道理,很耿直,常常对我讲,穷也要有志气。”在缺衣少食、风雨飘摇的时代里,父母咬紧牙关,养大了耿锐兄弟姐妹五个。

耿锐8岁开始在村里的小学读书,12岁初小毕业。当时学校的老师是两个守旧的老先生,虽然没有教会耿锐很多的文化知识,也没有让耿锐接触到先进思想,但是帮助他养成了爱好学习、刻苦钻研的习惯。

华北沦陷后,耿锐决定参加革命,保家卫国。耿锐父母坚决支持耿锐和弟弟们参加革命工作。

耿锐在参军以后,有一两次因为生病或者受伤,没办法跟随大部队进行游击战。部队上就会委托乡亲们,一个村一个村地用接力的办法送耿锐回家乡休养。

1948年,耿锐家11口人中,耿锐父亲、姐夫、三弟夫妻以及耿锐夫妻都是共产党员。全家几乎都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在三线建设中两次受伤

耿锐在部队长期从事后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物资供应和后勤建设方面的经验,为后来航天事业的物资保障及基础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1957年5月,耿锐调到国防部五院物资部担任部长,成为了航天战线上的“粮草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航天技术的“粮草”就是各种设备、工装、仪器、材料和元器件等物资。航天技术所需要的各种器材,不是一般器材,品种多、型号规格高、要求质量高、要求精度高。我国航天事业初创阶段,任务急、物料缺,物资部开展工作困难很多。耿锐工作非常繁忙,为了解决当时科研任务急需的物资,他和同事到处奔波,千方百计地寻找、解决各种科研生产中所急用的物资,保证了科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1959年4月,耿锐任国防部五院驻莫斯科工作组(新技术组)组长、代理参赞。虽然耿锐只是初小文化程度,但他政治性强、觉悟高、有大局观念。耿锐参与谈判的“四项工程”有关项目,工作事项繁多。

处理涉密工作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也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耿锐总是以大局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在谈判中有理有据,为推动“四项工程”设备分交和原材料供应殚精竭虑。谈判任务完成后,耿锐先后担任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副院长、七机部二院副院长。

国家启动大三线建设后,耿锐受二院党委的委派,领导参与了061基地、068基地的建设。1965年9月15日,贵州省批准二院黔北基地工程成立党委和指挥部。耿锐任工程指挥长。耿锐作为061基地三线建设的指挥长、带头人,直接参加三线基地的选点踏勘、布局定点、组织筹建、工程建设、后勤和物资供应等方面的组织领导工作,凡事想在前面、做在前面。据当时与耿锐一起工作的同事吕克信回忆:“在那段日子里,从未看到他在夜里12点以前上床睡觉。他的工作作风严谨细致、认真负责、深入实际,平易近人。他关心群众生活,和大家同吃同住,与群众关系密切。”

踏勘工作是一件非常细致复杂而又艰苦的工作,三线建设的纪念文章中描述了选址人员的不易:“他们趟过河沟,穿过荆棘,选址人员顶风冒雨,出没在深山老林之中,跋山涉水,他们走遍了遵义以北沿川黔公路两侧的地区,带着罗盘针和1948年的1:50000的军用地图,手里拿着拇指粗的方竹,既为打蛇,又为防狗。身上带着手电筒和军用水壶。每天步行少则一二十公里,多则三十余公里。绘制简图得上山,下来时却经常看不清路,不敢伸脚;钻洞时山洞吸光,打着电筒看不清对面,过后才感到惊险。”

061基地建设时交通不便,路上都是盘山公路。有一次,耿锐的车发生车祸,他的腕骨和肋骨骨折,还检查出了心脏病。可是三线基地指挥部的工作离不开他,身体还未痊愈,他便即刻返回工作岗位。1970年,耿锐在湖南邵阳工作期间发生了第二次车祸,这次车祸与在061基地发生车祸的时间间隔不长,给耿锐的身体造成了很大损伤。

在那个条件异常艰苦的年代,耿锐等一批航天人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三线建设和发展国防科研、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思想上不能离休”

1982年9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耿锐离休。离休后,耿锐等老干部们开始了一个“参加革命”的新阶段。

耿锐说:“不能说离休了就休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不行!虽然离休了,思想上不能离休。因为我们从十几岁参加革命、入党,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到现在大部分都六十多岁了……我们入党宣誓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就是不怕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个人生命,我们都是幸存者。现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批老同志退居第三线,这是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需要年富力强的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的干部到領导岗位上来,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老同志一举一动,应当作出榜样。”

1983年9月24日,为继续发挥离休老干部的作用,二院党委决定成立由42名离休老干部组成的二院咨询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对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提出意见,或受聘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发挥传、帮、带和参谋作用。耿锐担任委员会的主任委员。

耿锐和咨询顾问委员会的老同志们推动实施了《二院院史》和《二院大事记》的编纂工作。编写《二院院史》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也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由于历史原因,二院留存的资料不完整,很多信息依赖于老同志的回忆,编纂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耿锐当时已身患重病,但依然组织老同志继续开展编写工作。离休老同志、老专家不遗余力地承担该项任务,提供了“活”资料,发挥了余热,为编写院史贡献了力量。

当时编写完成的史料文献为在迎接建院30周年编制的《二院院史》和《二院大事记》提供了重要基础。两部重要史料最终编写完成时,耿锐已去世,但是耿锐为这两部史料编写作出的贡献值得被铭记。这两部重要史料现在仍然是重要参考文献,发挥着铭记历史、启迪后人的作用。

一家三代为航天

耿彦军是耿锐与妻子齐淑珍唯一的孩子。耿彦军出生后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向解放区大举疯狂进攻。耿锐所在的冀中军区大部队一边组织人员进行抵抗,一边向后方撤退,用空间换时间,以便组织部队休整后进行反击。

耿锐夫妇带着出生不久的孩子随军撤退。赶路时,一枚炸弹落在了距离他们不远的路上,巨大的爆炸声和溅起的碎石吓坏了拉车的毛驴,毛驴失控掀翻了车。齐淑珍抱着孩子从车上“飞”了出去。刚出生不久的耿彦军掉在路边的山沟里,虽无大碍,可耿锐夫妇意识到,在这种兵荒马乱、炮火连天的情况下,没办法再带着这么小的孩子跟着部队一起走了。无奈之下,耿锐忍痛将孩子寄养在狼牙山的一户老乡家里。直到部队开始反攻时,他们才将寄养了八个多月的孩子接回身边。

耿彦军懂事之后,耿锐经常以此段经历教育他,让他心怀感恩,不要忘记过去那段艰苦的岁月。

耿锐和齐淑珍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耿锐担任驻苏使馆参赞的三年间,为了照顾耿彦军,齐淑珍放弃了与丈夫一同出国的机会,选择陪在孩子身边,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重担。

耿彦军在父母的影响下参军入伍,在部队坚决服从指挥,不久被调到福建的对台前线。从部队转业之后,耿彦军也成为一名航天人。在工作中,他继承父亲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为航天事业贡献了力量。耿锐的孙子也进入了航天二院,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奋斗在航天事业一线。

一家三代为航天,既因为航天事业有极大魅力,也因为有耿锐兢兢业业、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等良好品德潜移默化的影响。

1986年8月,耿锐被查出食道癌。病重期间,他宁可自己忍受痛苦,也不让家属给单位和医院增添麻烦。1987年12月12日,耿銳逝世,终年67岁。

(责编/张超 责校/陈小婷、李希萌 来源/《导弹人生》,马杰、宋晓明主编,中国宇航出版社2022年4月第1版)

猜你喜欢

二院航天事业老同志
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〇一所
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航天事业发展新跨越
欢声笑语迎国庆丹枫迎秋度重阳
绝境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助燃剂”
喜迎重阳节,展现“银龄”风采
创新驱动再造二院
关于二院一次方程(组)的几点认识
惠水县组织离退休老同志开展庆“八一”活动
专业帮扶基层 精诚铸就卓越
老同志书画摄影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