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加强“00”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探讨

2022-06-16郭潇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劳动大学生教育

【摘要】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国家对教育内容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全国各地高校都在积极地开展劳动教育。近三年来,高校劳动教育组织形式不断丰富和创新,效果初具成效。如何使劳动教育更能取得实际效果、更能符合当今时代发展要求,是高校劳动教育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00”后  大学生  劳动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6-0181-03

1.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时代意义

1.1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

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1]。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通过发挥劳动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2]。这里的劳动素养指的是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质。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总体目标。高校劳动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对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群体特征,更贴近社会、贴近生产生活,发挥作用所需时间更短,对教育对象产生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1.2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特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基本原则,劳动教育的理念导向和实践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百年来,我们的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贯彻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执行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和多个场合中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3-4]。劳动教育被纳入学校教育的体系中,形成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家层面来看,“00”后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有生力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为实现国家富强培养全面发展的后备军。从社会层面,人类的劳动成果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高校人才培养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具备积极劳动精神、锻炼高超劳动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紧缺的资源。从个体层面,通过接受教育拥有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取向和劳动能力素养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也是创造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综上,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符合国家需求、社会发展要求,也符合个人理想需求[5]。

2.现状与问题

2.1“00”后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到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多年中,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出生于这个年代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比较充足的物质满足。物质的满足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很大程度影响了“00”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国际化程度和开放度显著提升,使“00”后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加深。同时,在互联网的普及之下,这种影响被持续深化。目前“00”后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呈现混合性取向,价值判断多元化、互联网影响明显,劳动价值认识不足、劳动技能水平较低的特点。

2.1.1价值观念混合性取向

“00”后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倾向于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交织,具体表现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并重,认为钱是为人服务的,更重视购买精神享受而非应用价值;更多人认为工作中成就感、幸福感重于工资多少,对工作的取舍更倾向于喜好而非待遇,但又认同金钱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必备基础。同时不少学生认为劳动是不幸福的、不开心的,更倾向于选择不参与劳动。

2.1.2价值判断多元化,互联网影响明显

“00”后大学生在高度开放的国家环境、民主和平的社会环境和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影响下,价值判断更加多元化。有关调查显示,“00”后大学生的权威意识趋于淡化,不再“迷信”家长、老师、专家等“权威人员”的价值观取向,更会借助互联网与他人交流或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综合各方面信息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由于当今儿童成长教育中更注重民主和平等,“00”后大学生自我表达意识更强,更能通过表达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借助网络短视频、直播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手段,“00”大学生接收不同价值观念的渠道更广泛,同时也能更直接迅速地向外传播自身观念。

2.1.3劳动价值认识不足,劳动技能水平低

近年来,轻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在大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中持续存在。在传统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背景下,“00”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在校通常以学习为主,几乎不参与任何形式的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包揽了一切劳动,甚至也包揽了学生在校分配的卫生值日等劳动。这就造成了“00”后大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不足,存在轻视劳动、不想劳动的现象,在日常生活方面表现出的劳动技能水平较低。同时,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减少了人们动手实践的机会,人们越来越习惯通过科技产品的使用代替亲自劳动的过程。

2.2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教育方式局限性,脫离新时代特征

在劳动教育的方式上,当前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安排生产劳动周(月),以校内集体劳动为主,每学年一次,参与范围因学校而异。大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专业类课程设置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的教育活动明显不足,没有认清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辩证关系[6]。有些大学劳动教育方式仍以传统的体力劳动为主,比如卫生值日、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不能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也不能体现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点。有些大学虽然认识到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要符合新时代需求,但在执行上存在诸多困难,比如当前许多学校已认识到新媒体传播手段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如何借助新媒体来实现劳动教育却没有成功的案例和方法。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依托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仍然没有找到与时代相适应、有效的结合点。

2.2.2顶层设计缺失,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高校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中,还不能做到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由于就业率是考核高校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之一,高校在制定规划发展目标中,更多地习惯将“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放到突出位置,没有将“劳动教育”进行体系性规划。值得深思的是,“五育”体系中,关于德、智、体、美学校一般都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或方案,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仍缺乏相应的教育指导性或实施文件。在劳动教育实际开展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在非劳动教育类高校存在明显的滞后和不足,缺乏劳动价值观念和与劳动学相关的课堂教育课程。对开展劳动教育后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完善,导致劳动教育的开展一般无章可循,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抓手。

2.2.3劳动教育资源不足,专业师资配备不足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相对缺乏,校内开展劳动教育岗位、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每学年每名学生开展一次劳动教育的需求;政策上在高校倡导劳动教育要进行校企联合,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校企对接不力、实践岗位有限、学生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部分高校开展了家校共治的活动,但实际执行中存在家庭配合不到位、考核机制不完善的问题。从劳动教育的师资配备来看,在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也得到部署安排,多数高校也“理所应当”地将劳动教育纳入了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辅导员工作内容过多,凡是涉及到与学生有关的事,小到学生的个人请假、宿舍卫生,大到班级建设、就业指导等都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7],同时还要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精神高度紧绷、工作超负荷运转的情况比较突出,开展劳动教育的专业能力、时间、精力、经验都不足,难以取得劳动教育应有的效果。

3.路径建议

3.1注重思想性建设,完善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高校要深刻把握和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科学内涵和新要求,进一步认识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8],坚持“五育”理念,把握德智体美劳的辩证关系,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以体系性的存在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中。结合“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和劳动技能现状,系统构建学校层面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劳动教育专业课程体系,重视课堂讲授式、沉浸式的劳动学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教育,为帮助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3]提供基本的理论支持;充分挖掘校内教育资源,拓展校外实践教育资源,聘用和培养劳动教育专业教师,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劳动教育提供有力的专业力量;规范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评价考核机制,将劳动教育考评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为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的管理抓手;探索建立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或劳动教育创新工作室,为劳动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9]。

3.2突出社会性融入,丰富实践方式

根据2020 年 7 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具有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应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在当前以校内劳动为主的劳动教育基础上,增加对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教育考查,如把宿舍卫生整理和宿舍管理、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劳动教育考核内容。探索将劳动教育课程管理评价纳入“第二课堂”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时间灵活、实践性强的特点,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方式。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学校要鼓励多方面联动,鼓励促进校企合作、校校联盟,争取地方政府层面的支持,建立更多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中心等,发挥社会资源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更多平台,提高劳动教育实效。

3.3体现新时代特征,贴近“00”后大学生特点,创建特色校园劳动文化

“创造性劳动”是高校劳动教育有别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出现的新劳动形态、劳动工具和劳动技术,高校劳动教育应快速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生产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精神,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如在劳动思想认识教育上,可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手段(如抖音、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等),制作短视频、宣传教育片、推文等宣传劳动常识、劳动价值观念和劳模故事等。高校可结合地域特点、学校传统、学科特点,建立适合本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创建特色校园劳动文化。充分结合“0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特点,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如借助“00”后学生喜欢“追星”的特点,大力宣传、讲述劳模故事,让劳模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宣传教育选择的语言尽量使用当前的网络流行用语和“00”后大学生生活化、日常化、趣味化的语言来表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寓教于乐”中达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于超,于建福.五育并举 知行合一——黄济先生劳动教育思想的精神特质[J].教育研究,2020,41(8):56-64.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3]张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N].人民日报,2020-04-02(5).

[4]杨磊.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体系构建[J].焦作大学学报,2020,34(3):4.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6]曲霞,劉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4(2):73-77.

[7]王聚芹,林帅.角色理论下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1,34(4):117-120.

[8]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9]张睿,吴志鹏,黄枫岚.“0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倾向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6):93-99.

作者简介:

郭潇颖(1989年10月16日-),女,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助教,研究方向:劳动关系、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