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的建设路径研究

2022-06-16李世冲

参花(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体系群众

一、引言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精神引领应确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价值观体系,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文化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集聚强大精神力量。文化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确立了以标准化和均等化作为满足百姓文化需求的制度要求。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如何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充分释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效能,通过公共文化活动继承历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历史精神的感召力,是文化馆从业者理应思考的问题。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背景、模式探索及价值选择

(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理论背景,无论是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的角度来讨论,主要是受西方公共理论影响较深,无论是萨缪尔森在《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中明确提出公共物品的概念,还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或是新公共服务理论,都有西方社会特有的经济发展背景和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由于西方理论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理论来指导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虽然我国公共文化实践层面进展很快,服务效能不断升级,在理论层面学界还未就一些概念达成共识。但在实践层面,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可以说是时不我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GDP的高增长带来人们对精神层面的巨大需求。如何切切实实地保障好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文化馆从业者的职责所在。文化馆从业者应通过实践层面的不断探索,为理论研究开拓新思路、新领域,探索新时代老百姓的新需求,快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索的意义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不仅是一个国家起源和发展的历史传承,同时也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探求应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考虑到我国灿烂文明的传承,结合我国发展的新时代呼唤,不断探索自身文化发展模式,总结发展经验,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探索对我国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价值选择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基本国情,考虑到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应该形成意识形态前置。只有使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得到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才是有意义的。尤其是大型公共文化活动,整个社会的关注度高度凝聚,应抓住机遇,利用各种文化资源完成对中华文化历史价值的现实阐述,把历时转为共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使公共文化活动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思想形态构建的重要基石。在公共文化活动中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公共文化成果共建共享机制,要及时了解群众对文化的基本需求,适时结合社会力量满足群众的个性化文化需求。

三、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以来,文化馆不论是服务效能、场地设施、制度构建、标准化建设、数字化平台搭建、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有效的发展。文化馆确立了以提供标准化、均等化服务为要求,以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務体系。2019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245.11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1.7%;服务人次78716万,比上年增长11.6%。

首先,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职能承担者和体现者。正是因为文化馆服务场馆设施的不断升级,服务效能的逐步提升,才使文化馆作为大型公共活动的承办方成为可能。文化馆以其覆盖面广,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人员构成全面,以其扁平化、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特点显示出在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文化馆的建成使其成为提供群众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其具备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提供能力,同时具有非遗传承等多功能、立体化的发展态势,这些在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等关键节点都得到了集中的展现。尤其是历史纪念日的活动,通过历史和现代对接,用文化活动的方式来使历史传承与现代社会良性互动,使红色文化中包含的价值传承得到发扬光大,以接地气的方式让百姓愉快轻松地接受,在感受文化熏陶的同时又受到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感召,是文化馆所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的独特魅力。

最后,文化馆是公益性机构,体现国家意志,其在文化建设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作为覆盖全面、手段多样的文化服务机构,文化馆自身蕴含文化传播的强大动能,在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文化馆的作用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大型文化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了有益的平台。文化馆应充分发挥自身文化引领作用,培育社会主流价值形态,使公众的思想意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得到升华。

四、文化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建设都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但要使文化馆能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服务百姓,文化馆还须补足自身存在的一些短板。

(一)文化馆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相对偏低

文化馆虽然掌握了一定的文化活动资源,但受自身性质所限,无法有效调动社会资源配合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还没有很好地探索出社会闲置文化资源能得到有效利用的新模式。如何使文化馆的人力资源与社会闲置的文化设施有效结合,形成固定的、成体系的运作模式,突破文化馆发展的自身局限性,对文化馆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

(二)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相对不足

虽然文化馆在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提供的服务质量、服务人次都在快速提升,但文化馆在整个社会运转中的社会影响力还是相对不足的。由于文化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体现在精神层面,很难用硬性指标来衡量文化馆工作成效的高低,导致一部分社会舆论对文化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何激发文化馆自身蕴含的文化动能,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增强社会效益,提高文化馆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还有待于探索。

(三)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吸引力不够

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馆在很多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扮演着文化资源组织者和提供者的角色。文化馆虽然在平时积累了一定的文化资源,但随着群众的审美水平不断高,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加,以往单一的群众文化活动已经逐渐失去了市场。如何吸引群众参与到文化馆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如何提供符合群众审美认知水平的高质量文化艺术作品,是值得文化馆人深思的课题。

(四)文化馆的内部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文化馆要建立一套可以进行横向比较的内部考核机制相对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馆的工作覆盖面较广,涉及的工作种类较多,把不同的专业类别放在同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里的可操作性不足。而且,由于现代文化馆的建设一直强调多元发展,需要文化馆业务干部具有“一专多能”的工作本领,导致文化馆的一部分工作都是在跨专业进行,这就进一步导致了考核、评价的困难。文化馆考核机制的不健全必然带来整体工作效能的下降。因此,文化馆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机制势在必行。

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文化馆建设的应对策略

文化馆应以自身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作为工作目标,以激发自身蕴含的文化动能作为导向,以建设有效的运行机制作为手段,在发展中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一)通过大型活动探索有效协同模式,整合社会资源

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可以为公共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经济动能,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近年来也在逐渐加大。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发展成为学界认同主流,根本还是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辅助,个体补充。既然是以政府为主导,就要做好政府这篇文章。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政府和社会的向心力迅速增强,向一个共同的节点不断调配资源,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机构的有效协同迅速增强,应迅速抓住机遇,有效探索、破解政府各层级之间,政府和社会机构之间,政府、社会机构、个人之间有效协同的难题,探索创立新的发展模式、协同模式,为进入常态化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准备机制。

(二)找准定位,以文化认同作为抓手,增强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

博物馆、图书馆具备文物、图书等文化实物要素,而文化馆自身体现的符号功能性相對较强,导致文化馆的很多工作是可感受而不可见。要增强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可以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切入。文化馆人不仅应研究宏观的文化现象对整个社会的前导性,更应深入文化的微观结构探寻,寻找文化与群众日常生活的有效契合点。很多重要的思想形态和文化意识正是通过日常生活的润物细无声而影响人们。在公共文化活动中,传统文化元素及轻松的活动气氛正化为一个个文化符号融入群众的生活,整个社会有效互动,高度协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馆应在公共文化活动中抓住文化认同建设的有效契机,凝心聚力,对社会的发展注入文化馆自身蕴含的文化正能量,通过文化软连接完成成精神层面构建,提高文化馆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三)培育文化公益人,打造文艺精品,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

文化馆作为基层文化服务部门,是和老百姓面对面、接地气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全社会的良性互动下,文化馆应率先培育一部分文化公益人。

首先,这种公益人应是具有高度政治责任感、高度公共理性的公民,愿意以自身的文化行动完成社会不同群体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性公益人,以公益推动公益,进而推动文化馆人才资源建设的升级。其次,公益人模式的建设应形成正金字塔结构,以非专业化的群众资源为依托形成金字塔的底部,以公益文化志愿者作为金字塔的中部连接,以精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为塔尖的文化资源结构。这样的人力资源布局为文化馆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带来了可能。文化馆应依托强大的群文资源基础,优中选优,吸引全社会公益力量到文化馆的发展和建设中来,建立相对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研究配套的行政机制,坚持培养塔尖人才,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的可见成果来反哺社会。

(四)建立动态的内部考核体系

要想破解文化馆内部考核机制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诸如关键绩效考核等相对成熟的企业考核模式。文化馆引入企业的考核模式,是通过借鉴、参考企业的考核机制来提升文化馆的内部考核水平。虽然企业考核模式的最终目标是经济效益,而文化馆主要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两者最终目标不同,但是为完成目标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借鉴企业的考核机制依然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文化馆要在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下引入企业的评价模式,关键在于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找准两者的平衡点,以科学化的管理手段助力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

六、结语

文化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有效发挥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活动中的精神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化和均等化的服务使老百姓享受便捷、健康、有内涵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而形成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为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新形势下文化馆应与时俱进,不断突破自身发展局限,释放自身服务动能,探索配套机制改革。以常态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依托,在大型公共文化活动中成为群众文化资源的掌舵者,以立体化的发展态势为百姓服务,以更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列生,郭全中,肖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2]柯平,宫平,魏艳霞.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评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002):10-17.

[3][美]凯文·马尔卡希.公共文化、文化认同与文化政策:比较的视角[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编.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2019[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李世冲,男,本科,长春市群众艺术馆,四级舞台技术,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王玲)

猜你喜欢

文化馆服务体系群众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多让群众咧嘴笑
章堰文化馆
大爱有光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