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宋元山水画的风格特点探究其意境的转变

2022-06-16韩昆韩倩

参花(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宋元气韵笔墨

韩昆 韩倩

一、引言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意境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山水画的灵魂。从画面意境中不仅可以解读画家的内心,与之产生共鸣,同时一幅画意境高雅与否也是品评画作质量的标准之一。宋元山水画情景交融,饱含诗情画意,诗意、画意二者相互烘托,使画面和谐统一。画作中充满了人生的解悟感,将自我意识与自然情调完美融合,生命意识通过绘画形式得以体现。此外,宋元时期时局的变化对山水画的发展也带来影响,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也随之产生倾向与发展趋势。山水画意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艺术从外部世界走向心灵深处的过程,凸显出重视生命的心理过程。正是对生命的重视,画家才能以用笔之不同呈现出不同风格和状态,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山水画意境缘起

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随类赋彩”,四曰“应物象形”,五曰“經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笔者认为此处的“气韵生动”便是“意境”一意,即中国山水画的灵魂。“气韵有发于墨者,有发于笔者”,“气关笔力,韵由墨彩”,后代的艺术家根据自身的体验和认知,对气韵生动加以具体运用和全新发展。张彦远重新概括了谢赫六法的精神:“古之画或能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其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而在笔者读来,画之精神也全在“气韵生动”这四个字上,不然为何“笔才一二,像已生焉”。从古至今,“气韵生动”这四个字一直被人们用来评判画好的标准,“死画满壁,曷如圬墁?真画一划,见其生气”。笔者认为,气韵生动与否在于其绘画意境的层次深浅。李泽厚先生将宋元山水意境划分为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这里的“境”当是王国维先生所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境界并非仅指景物,喜怒哀乐这样的情绪,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

中国画艺术的美从魏晋汉唐开始,宋元达到顶峰。尤其是山水画由来已久,从六朝开始,魏晋时期的顾恺之在其绘画中将山水画作为陪衬出现在人物画的背景中,但当时的山水还停留在“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的阶段,非常笨拙,主要功能也是作为人和环境的背景、符号。这点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记载。在南北朝时期的画像石、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逐渐有了山水画的形象,但这一时期的山水画并不完善,还是比较稚嫩简单。山水画的真正独立在盛唐,一种说法为:展子虞的《游春图》结束了山水比例失调、树木僵直的绘画方式;另一说法则为: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吴道子在山水领域开拓出了一个新的领域,他的山水画装饰感很强,纵笔挥洒气势逼人,画面中充满了激情。吴道子之用笔“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在这一时期,对线条艺术的重视倾向扩展到山水领域,对后世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盛唐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日渐有了自己的现实风格。因为人物、牛马与人事关系更为直接,所以先解脱出来的是仕女、牛马主题的相关绘画。因此,这类主题成为中唐以来的主题和高峰,而山水花鸟的成熟和高峰当是在宋代。山水画在宋代之高,诚如宋人自己所评论:“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本朝画山水之学,为古今第一。”

关于绘画主题从具体的人、事转移到了自然对象,这并非偶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亦是社会变化的反映。从盛唐到北宋制度的变化,地主士大夫心理、审美情趣随之而变,他们的“隐逸”从政治性避退转换到了社会性的避退,他们陶醉于追求自然风景山水花鸟这个美的世界。中国山水画不再是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阶层艺术。这个阶层处在一种闲散、消极静观的关系之中,他们是农村生活的享受者、欣赏者,过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的“山居之意裕如也”的生活。山水林泉更容易将情感隐匿其中,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绊,获取心灵的解放。更加强调个性与自我的表达,用绘画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情感融入画作中,表现出强烈的性格特征,人与自然有内在联系,二者之间也就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三、宋元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宋元山水画经历了北宋(前期)、南宋、元这三个里程,呈现出彼此不同的三个面貌和意境。这三种不同风格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

1.北宋山水。“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前古。”这三家学从荆浩,谨遵“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强调“气韵”为首要美学准则,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要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安排。画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画家整个人生的环境、理想、情趣和氛围,画面从而能做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绘画艺术高度发展了“无我之境”将自己的情感隐喻在艺术创作中。这一意境主要代表为董源和范宽两大家,其中董源为江南平远真景,以浓厚的抒情性的优美胜,范宽则以关陕峻岭,以具有某种戏剧性的壮美胜。他们的风格有着巨大差异,但又同属于“无我之境”的美学范畴。

2.南宋山水。从“无我之境”逐渐向“有我之境”推移,艺术家开始注重追求细节和诗意,日益成为画坛的重要趋向和趣味。其中“马一角”“夏半边”为典型代表,在他们的画面中,空间感非常突出,大部分的留白或远水平野,看起来十分辽阔,令人心旷神怡。相对于“无我之境”,在这一阶段来说,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观念在这里有更多直接的表露,同时也让画面不流于庸俗和呆板匠气能让人感受到“动笔神似,画外有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北宋山水画浑厚、整体、全景,以雄浑、辽阔、崇高胜;南宋画则为精巧、诗意、特写,以秀丽、工致、优美胜。两美并峙,各有千秋。

3.元代山水。元画和宋画有着极大的不同,然而最重要的差异是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带来的审美趣味的变异。院体画随着宋朝衰落消失,山水画领导权落到在野士大夫知识分子手中,“文人画”由此确立,并进入最鼎盛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经历了众多磨难,在他们的画面中多表现出隐世闲逸的生活态度,他们注重主观的情感抒发,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人生追求。犹如倪云林的画作中表面看似荒凉枯淡毫无生机,但实际上在冰雪的深层有地火在奔腾,勃勃生机,正如“秋色胜于春色”“冬山宜居”,苍老中透露着鲜嫩。勃勃生命可以在葱茏中得到,枯槁中也能求得,并且枯朽中的生机更是微妙,更是能体现出“春风吹又生”的倔强。

四、宋元山水画意境的转变

意境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简单描写加以情和意的改造加工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随着历朝历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日渐富足,有了空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人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更加注重才识气韵风度的表现,对客观事物不再是简单的描绘,更多的是融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情感,绘画得以发展,意境逐日成熟成为山水画成就的依据之一。

文人思想有了大幅提高,在前人强调绘画寓教于乐的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开始注重艺术的内在涵养。从艺术题材的范围扩大,表现夸张,技巧的增强都能分析出文人注意力的变化,他们寄情山水的同时也是为躲避凡尘俗世的纷扰。于是,“隐匿山林”“悠然自得”成了文人士大夫的普遍做法。

五代时期的山水画既是对唐的继承又是对宋的铺垫,荊浩运用全景构图表现北方的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之壮观,画面加以题诗,诗画结合言语精简,画意悠长,表现了画家的心境。在荆浩看来吴的山水画有笔无墨,项容则是有墨无笔,他主张的笔墨并重、精润,以全景表现浩瀚宇宙,在水墨山水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宋朝,绘画极为突出,在风格技巧上不断创新,步入艺术史的高峰阶段。翰林图画院对当时的绘画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之下,画家绘画的形式和题材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绘画风格独具特色成为后人典范。北宋山水画以李成、范宽为首,绘画风格以北方山水全景构图运用水墨和笔法为主,气势恢宏笔法浑厚。南宋山水画则是注重意境,从构图笔法中抒发情绪,画中有诗意,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元朝的政权得到暂时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但同时推行了一些政策使得一些文人受到极大影响,如没有像北宋那样设立专门的画院、废除科举制度等。文人们失去一展抱负的机会,只能隐退山林,与山为伴,以水为侣,闻之花香,听以鸟鸣,书画成为情感寄托的消遣手段。无形之中与庄子“无为”“避世”理念相契合,对酒当歌,表达文人的精神追求和信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画家对客观景物的了解,推动了水墨画的发展。

(一)以诗入画的文学转变

元四家的绘画风格更具有文学性,诗书画相结合,确立了“文人画”的主流地位。元代文人以书入画并形成风气,文学性和笔墨意象成了新的审美标准,艺术的趣味性也更加浓厚,对后世的绘画也产生了极大影响。

以诗入画在唐宋时期也只是雏形,宋朝画家对以书入画也并未真正形成风气,但到了元朝几乎无人不作,诗文绘画相结合成为文人画的一大特色,对形式美的追求使元代文人画日趋完善,文人画有了新的审美标准。其中沈周的画作中颇具诗意,诗风画格相结合满赋诗情画意。中国画中以气韵、意境为最高境界,山水画以“可望、可居、可游、可行”为理想境界,将情感赋予物象之上方为意境,并通过诗画两境相结合加快山水画意境的表达。

诗词歌赋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客观描写,极为清晰地表达了作家的生活、环境、思想、经历,从而抒发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但绘画的“诗情画意”由于无法以语词表达,就比文字表述还要宽泛,但其中又并非没有直接的情感思想或观念叙述,而是通过对田园景物或自然山水的美,鲜明地传达其理想和情感。所以现在再面对宋元山水画时,似乎是在想象的幻觉中面对一大片真山水,但又不是,这不过是士大夫所理想化了的山水罢了。

(二)书画结合的笔墨趣味

在画家的视野中,绘画的美不单单是指大自然中的美,其中的精髓更是指画面本身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中有绘画本身的形式语言美,如构图、色彩、造型。所以,就文人画而言,笔墨作为技法本身都是具有艺术美的。在元代,绘画和书法开始相结合,形成了“书画结合”的绘画意境,颇具特色。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文人画”由此产生。

首先,趣味性异常突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其次,强调技法中笔墨的重要性。笔墨本身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美,这种美不仅是简单的依存描绘对象自然美的形式美,其中还有蕴藏在这种自然形式美下面的一种象征美。这种象征美是指一种能够表达出人主观精神的暗喻、隐喻的美,如“气韵”“兴味”。其中,线条的运用把这种艺术美推上了最高阶段,特别是书法绘画的紧密结合,成为一大特色。再次,画上题字作诗,诗文配合画面相互补充结合。以元画为例,其重点不在客观对象的忠实再现,而在精练隽永的笔墨意趣的传达。画面往往通过或借助某些自然景、物、人等形象,以充满趣味的笔墨手法来表现,但其重点在笔墨手法背后的浓厚情趣。再譬如,明清的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等将形似抛弃,注重线和画面的运用,将书画结合,个性特征鲜明突出。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宋元山水画的特点进行分析,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强调的是“师造化”“理”“法” 和“传神”,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现实世界的真实描写。元代山水画的意境则是强调“法心源”“趣”“兴”和“写意”“画者当以意写之”,其笔墨、趣味更为浓厚。宋元山水画从“无我”转至“有我”之境,其核心就是人自身的觉醒,是对自我生命的认识。因此,从生命的角度去观察更能破译出画境深层的秘密,或空灵清逸,或苍古萧疏,又或荒寒烟润等,画家以山水之形态体现其之情态。因此,从“成教化,助人伦”到“丘园养素”,宋元山水的变化莫不如此,各有其美,不可替代。

参考文献:

[1]白一男.山水画意境中的诗意之美[D].沈阳大学,2015.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3]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韩昆,女,硕士研究生在读,贵州师范大学2019级,研究方向:中国书画;韩倩,女,硕士研究生在读,山西大学2019级,研究方向: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现代绘画)

(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宋元气韵笔墨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再发展期|宋元明清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浙江湖州寺前宋元遗址
《宋元语言词典》释义商兑
宋元以来桂林回汉饮食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