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聊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

2022-06-16刘爱萍张莎莎

参花(上) 2022年6期
关键词:冠县聊城黄河流域

刘爱萍 张莎莎

聊城黄河现行河道是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后形成的。聊城市是黄河下游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沉淀了丰富多样、富有鲜明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聊城黄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

黄河在聊城境内河道长59.51公里,它的支流金堤河长80.8公里。黄河流经阳谷县阿城镇和东阿县刘集镇、鱼山镇等多个乡镇、办事处,由于历史上黄河改道形成了冠县境内的黄河故道。岁月更迭,黄河为东阿积淀了阿胶养生文化、曹植梵呗文化、黄河生态文化、喜鹊吉祥文化等众多文化资源。东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鱼山梵呗、东阿阿胶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东阿二郎拳、凤凰山传说、东阿杂技等,主要集中分布在东阿县城、鱼山镇、大桥镇以及铜城街道,集中体现了极具特色的艺术和传统文化。

黄河流经阳谷段有3000余米,处于宽河道变窄河道的最上端,是河道的瓶颈,被称为黄河下游的“卡口”。阳谷境内有狮子楼、景阳冈、海会寺、蚩尤首级冢等名胜古迹,北部伏城据古籍考证为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伏羲教民种谷之地,运河古镇阿城镇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军事家孙膑故里,是阿胶文化发源地。阳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分布在寿张镇、张秋镇、石佛镇、七级镇以及狮子楼街道,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多元文化相包容的文化特征。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张秋木版年画,省级非遗项目阳谷木雕、景阳冈陈酿酒传统酿造技艺、阳谷石佛鲁庄造纸技艺、古阿邑达仁堂阿胶糕制作技艺等。

莘县以北金堤为界,以北占县域总面积97%的区域属海河流域,以南的3%属于黄河流域,属于典型的黄泛平原。革命老区莘县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中心区,还是山东省委恢复地,至今留有鲁西第一党支部旧址,冀鲁豫区党委旧址等一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莘县境内有燕塔、莘县文庙伊尹耕莘处、朝城清真寺、马陵道古战场遗址、韩式墓地石刻群等历史遗迹以及徒骇河湿地公园等自然景区。莘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在古云镇、大张镇、樱桃镇、古城镇,项目具有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如莘县温庄火狮子、莘县张鲁查拳、打夯歌、莘县刻纸、燕店范家烧鸽、房氏康园肉饼等。

冠县为黄河故道,黄河曾流经河段涉及清水镇、东古城镇、斜店镇、北馆陶镇等乡镇,因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这里多是沙土地,风沙化土地面积达21.5万亩,以前是风、沙、旱、涝、碱“五害”并存,恶劣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冠县人民开拓拼搏的黄河精神,创造并保留了一批具有黄河流域典型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冠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中在柳林镇、北馆陶镇,如查拳、冠县柳林花鼓、郎庄面塑、柳林降狮舞、三合庄高跷、蛤蟆嗡、田庄花船、宝德葫芦、史庄圈椅、东南庄唢呐、冠县木版年画、竹马舞等,充分体现了冠县民间文化的多样性。

二、聊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述

聊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保护价值。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项目21项,市级项目113项,县级项目467项。虽然项目资源遍布黄河沿线每个角落,但分布不均,由多到少依次为阳谷153项,莘县115项,冠县108项,东阿91项。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划分,聊城黄河流域涉及民间文学类项目共计95项,包括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歌谣俚曲、歇后语、俗语等,它们的语言生动活泼,内容趣味盎然,深深扎根于聊城这方土地,很多都是当地所独有的。传统音乐类项目15项,虽然比例很小,但受黄河文化的深刻影响,像阳谷黄河夯号以劳动号子为内容的项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学术研究价值很大;而博大精深的鱼山梵呗,更是每年吸引着无数日本、韩国的信仰者前来寻宗。传统舞蹈类项目 25项,聊城的传统舞蹈很有地域性,有很多優秀的种类,如冠县柳林花鼓,这跟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传统戏剧类项目16 项,聊城传统戏剧比较丰富,主要有蛤蟆嗡、王皮戏等。曲艺类项目17项,主要有谷山调等,他们其中的曲牌和曲调已经成为现代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36 项,主要有东阿杂技等。传统美术类项目25 项,主要有郎庄面塑、张秋木版年画等。传统手工技艺类项目144 项,主要有阳谷木雕制作技艺、景阳冈陈酿酒传统酿造技艺、阳谷石佛鲁庄造纸技艺、阳谷顾氏红木镶嵌技艺等。传统医药类项目42项,主要有东阿阿胶、古阿井阿胶制作技艺等。民俗类项目33项,聊城这个门类的许多风俗习惯至今还在沿用,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对了解民众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饮食,也逐渐造就了黄河流域特有的生产方式、饮食方式。聊城农耕文化与黄河文化相济共生的特点在传统技艺类项目中有着较好的体现。农耕技术的发达丰富了黄河流域饮食的种类,如莘县的燕店范氏烧鸽制作技艺、房氏康园肉饼制作技艺、阳谷的薛氏手工挂面制作技艺、李台烧鸡制作技艺、原寿张县传统老菜、民间焗掌菜烹饪技艺、狮子楼八大菜等,农耕文化的进步又促进了酿酒技艺的发展,如阳谷景阳冈酒酿造技艺。

黄河流域农神信仰是由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深感自然力量强大,认为自然高于人本身的生命和意志。位山撒河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习俗活动,盛行于清代,起源于东阿县的位山村,既是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也是对活着的人们祝福,体现了黄河下游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泻千里的黄河,不仅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东阿文化,还造就了黄河流域人们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聊城是中国杂技的发源地之一,而聊城民间喜爱杂技艺术的传统源于旧中国黄河泛滥成灾,人们把学习杂技作为谋生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许多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弃农学艺,每逢灾年,就几户甚至十几户人家成群结队外出卖艺并且形成很多帮派。民国初期,聊城地区有几十个杂技团,仅东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后,聊城杂技经久不衰,杂技艺人走南闯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古老的农耕文明造就了务实、保守的民风,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围绕农业生产这一实际目的开展也创作了许多具有黄河流域特点的艺术形式。

阳谷寿张黄河夯号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治黄抗洪中创造出来的,劳作中,人们用它抒发自己的情感,以统一步调、缓解疲劳、提高士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夯号喊唱的内容主要是人物故事、历史传说等,也有的是打夯人即兴发挥编唱。喊唱的调子是民间小调,节奏不一、一唱一和,声音高低和唱词长短皆不固定,是打夯人和着滔滔的黄河水吼出来的,无任何乐器伴奏,节奏铿锵,变化丰富,情绪饱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东阿黄河大秧歌是黄河流域一种传统舞蹈艺术形式。据《东阿县志》记载,黄河大秧歌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晚期。是东阿县大桥镇于窝村村民张义,按照一定的节拍,以手舞彩绸的形式创作而成的一种民间舞蹈。“秧歌” 的音调热情、豪放,唱腔常伴以“啊、哈、哟”等虚词,其表演种类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尤其是以“跑旱船”“踩高跷”“抬花轿”“打腰鼓”“跑驴”等最为典型,呈现出璀璨的黄河流域特色,至今蓬勃发展。

三、聊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近年来,按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相关要求,聊城市各级非遗保护单位通过集中普查、下乡走访、田野调查等方式建立了本县四级非遗名录,一方面通过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记录,另一方面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予以妥善保存,对部分优秀项目进行了全面挖掘和整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推进非遗保护工作,聊城市各级非遗保护单位积极引导传统非遗项目向产业化发展,通过非遗工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的建立等方式为传统手工艺项目创新发展搭建平台,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目前,东阿阿胶、景阳冈陈酿酒酿造技艺、张氏达仁堂阿胶糕制作技艺等相关项目均已走向产业化发展的路子。为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聊城市各级非遗保护单位充分利用国家“文化遗产日”和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使得东阿杂技、冠县郎庄面塑等项目均得到有效保护,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虽然目前聊城市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强了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和重视,营造了良好的非遗保护社会氛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上对于民间文化成果的保护还不够完善,与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商业秘密专有权相比较,民间文化成果并没有被列入法律保护的范畴。应尽快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法律保护。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市场化、商业化、城市化及西方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大多数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严重、后继无人的濒危状况。这些扎根民间的老艺人,多数生活在农村,思想观念落后、生产方式耗时费力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性成果转化效果不明显,手中所掌握的技艺很难维持生计。再加上民间广泛流传的“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及“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等局限性思维,这就导致许多手工技艺和表演项目后继无人,多数项目面临失传的境地。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民众对民間文化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全民保护民间文化的意识不强,没有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例如东阿位山撒河灯的习俗,自清末以来代代相传,一直延续至今,是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挖掘、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习俗,对研究黄河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位山撒河灯只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晚八时举行,受时间限制,导致参与人数偏少,形不成规模,目前因为浮桥的拆除,近年来一直未开展活动,随着老一辈传承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保护意识淡薄,这一传统民俗正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资金的支持

对政府来说,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以加大财政投入为保障,强化各项政策扶持,抓住国家、省、市、县各级对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契机,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近年来,市里拨出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但对各县非遗保护工作来说仍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例如,冠县财政没有划拨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虽然每年可依托市级项目、非遗工坊等争取到部分资金补助,但对全县非遗保护工作开展所需经费来说是杯水车薪,针对县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开展的活动,只能依靠本县文化馆的免费开放运转经费支持。由于资金短缺,势必造成非遗资源的流失,许多积极有效的保护方法也得不到落实。

四、关于聊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聊城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到保护优先,精准施策,提升保护传承发展水平,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一)有效挖掘非遗资源,完善非遗资料数据库

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对本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全面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对濒临消失的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进行资料保存。同时根据普查结果对非遗名录进行补充,对相同类型的项目进行合并拓展,不断完善本县市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档案室。

(二)探索产业化路子,拓宽传承渠道

在非遗保护方面要不断探索产业化路子,拓宽传承渠道。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制作做工精美又不失传统的工艺品,使传统工艺慢慢向市场转变,使之得到生命力更强的可持续发展,融入当代生活。同时,加强网络和现代通信工具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促进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引导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技艺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形成非遗传承与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三)保护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进行家族封闭式传承,所以,后备力量普遍不足。应在对全市非遗传承人全面摸底的基础上,根据他们掌握技艺的情况给予分级认定,给予适当的津贴,激励他们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资助和鼓励他们收徒授艺,培养传承人。同时,要采取措施,鼓励非遗进校园,将非遗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各种校园活动中融入非遗的内容。

(四)多途径宣传教育,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首先,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场所的建设,通过举办展览、展演、讲座等活动,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普及,通过非遗进校园在中小学开办非遗兴趣班,开设非遗知识讲座或校本课程,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调动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其次,要创新宣传方式,利用融媒体、公众号、视频号等公共媒体普及非遗保护知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再次,可以通过民间传统节日等节庆活动,举办舞龙舞狮、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民间艺术展演,活跃节日气氛,激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作者简介:刘爱萍,女,本科,聊城市文化馆,馆长,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张莎莎,女,本科,聊城市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责任编辑 徐文)

猜你喜欢

冠县聊城黄河流域
世界银行考察团来冠县考察黄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创新项目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冠县:校地合作产学研融合迈出新步伐
灵芝,冠县的富民之苗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航空梦想的摇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第一中学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