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 例美洲红鹮嗉囊肿瘤的病例报告

2022-06-15李雨芮邓丽玲汪波瀚

现代畜牧兽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肿物美洲鸟类

李雨芮,邓丽玲,汪波瀚

(武汉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00)

美 洲 红 鹮(Eudocimus ruber)属 于 鹳 形 目(Ciconiiformes)、鹮 科(Threskiorothidae)、鹮 亚 科(Threskiornithinae)、美洲鹮属(Eudocimus),是一种成鸟喙细长而弯曲、全身羽色鲜红、营群居生活的中小型鸟类[1-2],性格敏感,容易应激。美洲红鹮原产自南美洲的沿海地带,主要以栖息地的小鱼、各类软体动物以及虾、蟹等甲壳类动物为食[3-4]。2012 年,美洲红鹮野外种群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定为低危(LC)等级,在我国被认定为Ⅱ级保护动物。

一般情况下,美洲红鹮在野外的寿命约15 年,饲养下可达20 年。武汉动物园的美洲红鹮于2012 年2 月自荷兰引进,饲养于园内雉鸡馆,以玻璃幕墙和矮灌木丛与游客隔离,已顺利进行数轮自然繁殖,大群状态良好。目前,国内外尚未有美洲红鹮确诊恶性肿瘤的报道,现将武汉动物园发生并确诊的一例美洲红鹮嗉囊肿瘤病例报告如下,以期丰富相关研究资料。

1 病例资料

发病美洲红鹮,成年,雌性,2014年5月由我园红鹮自然配对繁殖孵化。该红鹮饲养于雉鸡馆的半展示性笼舍,内有假山流水。主要饲料为新鲜泥鳅、小鱼、胡萝卜、番茄和鸡蛋混合的肉泥,采用玻璃幕墙和宽约60 cm 的绿化带与游客隔离。

2 检查结果

2.1 患鸟临床检查结果

饲养员反映发病美洲红鹮脖颈处有一块不明肿物,约乒乓球大小;患鸟近期采食量、排便情况和运动状况均无明显异常,大群无明显异常。考虑该动物难以捕捉,且容易导致大群应激,兽医建议保守治疗,向饲料中添加中药制剂穿心莲散以增强体质、凉血消肿,同时加强观察。

1 个月后,饲养员发现患鸟无力飞上栖架、行动迟缓;运动时肿胀物明显下坠并压迫前胸;强压运步时,身体前倾,步态踉跄。眼观发现,患鸟毛色杂乱无光泽,营养状况较差、胸肌菲薄,脂肪组织极少;脖颈周边肿物分为两块,周围皮肤由于肿物鼓胀变薄,触诊发现肿物有包膜,不能移动,局部温度较高,患鸟外观见图1。

兽医对患鸟进行采血检查、抽吸肿块内容物并进行细胞学检查;建立静脉通路,注射5%葡萄糖、肌苷、三磷酸腺苷(ATP),给予营养和能量支持,但患鸟仍虚弱死亡。兽医对其进行解剖,颈部切开后见一巨大肿物,外覆包膜;钝性剥离至嗉囊下端时,发现该肿物与嗉囊相连,无法剥离;嗉囊萎缩,黏膜层有溃疡;肿物表面凹凸不平,色灰黄,质地坚硬;其余脏器均未见明显肉眼可见病变。随后兽医将病变组织摘除,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液保存后送检。

2.2 患鸟实验室检查结果

2.2.1 患鸟外周血涂片检查结果(见图2)

跖静脉采血,制备血涂片,瑞氏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由图2可知,患鸟血涂片中以成熟粒细胞为主,偶见幼稚粒细胞;红细胞大小均一,血小板少见,未见血液寄生虫。

2.2.2 患鸟肿瘤抽吸液涂片检查结果(见图3)

使用注射器将患鸟颈部肿块中的液体抽出、制备涂片,使用迪夫快速染液染色后于光学显微镜下镜检。

由图3可知,肿块内容液组成成分为大量细胞碎片、裸核及血细胞,无定型成分,不具备诊断意义。

2.2.3 患鸟肿瘤印片细胞学检查结果(见图4~图6)

由图4可知,肿物位于嗉囊,呈不规则球形,大小约为6 cm×8 cm,包膜不完整;肿物四周存在大量增生血管和结缔组织,可钝性分离;切面淡黄色或淡红色,伴有出血、坏死、溃疡;嗉囊明显萎缩,黏膜层有溃疡。

将摘下的肿块制造一新鲜切面,制备组织印片,使用迪夫快速染液染色,并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由图5、6可知,镜下细胞成团分布,除崩解的细胞碎片外,还有多量体积较小的、被染为深紫色的、几乎无胞质的细胞以及较多的红细胞和一种体积较大、形状无规则、胞质丰富、胞核卵圆形的细胞。组织印片使用瑞氏染液染色,镜下可见成团分布的分类不明细胞,特点为成团分布、胞体较大、胞质粗糙,核仁显隐不一、染色质丰富而呈泡沫样感,推断该种细胞为上皮样细胞。

2.2.4 患鸟肿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见图7)

将摘下的肿块取样并用4%多聚甲醛固定保存后送检,制备病理切片并进行HE染色后观察。

由图7可知,镜下可见异型增生的鳞状上皮和腺上皮,呈浸润性生长,部分间质发生黏液变性,可见软骨细胞增生、梭形细胞增生。

2.3 患鸟诊断结果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以及病理学组织学检查结果,确诊患鸟的颈部肿物为嗉囊恶性肿瘤,最终因营养衰竭死亡。

3 讨论

目前,国内学者针对禽类的肿瘤学研究主要仍集中于可导致禽类肿瘤的马立克氏病、禽白血病和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传染病方面,研究对象也以家禽和特种经济动物为主,野生鸟类的相关研究因动物的珍稀性与连续检测的困难等因素影响而相对受限。

在上述传染性肿瘤性疾病方面的研究也仍然限于不可辨别至种的野生鸟类粪便流调检测和易于与野生鸟类直接或间接发生接触的山鸡、家鸽等动物的病原检测[5-8],且野生鸟类的阳性检出率均较低。曹霞[9]对内蒙古的两家野生动物园进行了5年内的动物肿瘤病例收集并计算发病率,结果显示,两家野生动物园的肿瘤发病率分别为0.16%和0.47%,且均未发现鸟类肿瘤病例。

Effron等[10]对圣地亚哥动物学会收集的圈养野生动物死亡病例进行调查,结果发现,5 957 只鸟类中有1.89%患有肿瘤,多为淋巴肉瘤。Hawkins 等[11]对446 只鹤的尸检和组织学报告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肿瘤的总患病率为7.35%,其中34.0%为恶性肿瘤,老年鹤最常见(60%),消化道是肿瘤最常发生的部位(27.3%)。Gonzalez等[12]对12例鹦鹉的消化道鳞状上皮癌进行了报道,结果发现,患病鹦鹉的年龄为15~29岁,口腔、食管、腺胃均为发生部位,常见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吞咽困难、嗜睡及体重减轻;组织学上,因消化道鳞状上皮癌具有局部侵袭性,导致肿瘤发生部位常伴随黏膜溃疡。

引起动物发生肿瘤的原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比较重要的包括遗传因素、物理性致癌因素、化学性致癌因素及某些致癌病毒。除上述因素之外,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及营养状况也与肿瘤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多数年龄较大的动物肿瘤发病率较高,部分雌性动物肿瘤总发生率高于雄性动物。

生物性致癌因素在肿瘤的发生中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霉菌及寄生虫;霉菌本身具有一定的致癌和促癌作用,寄生虫对动物的侵袭也易引发肿瘤。在为数不多的散发野生鸟类肿瘤病例中,邓长林等[13]关于火烈鸟肝脏肿瘤的病例报道中提到,长期、慢性的器官损伤与病变多与饲料、环境因素有关,尤其容易导致消化系统发生癌变。

结合本次美洲红鹮的病变情况,患病动物的亲族及同群红鹮均无肿瘤病例发生,患病美洲红鹮无既往病史,推测环境因素和饲料因素可能占较大影响。该红鹮所饲养的红鹮馆内有高大植物,采光不足,馆舍内阴暗处易滋生病菌,且馆舍内水管易堵塞,排水不畅,流水极易蓄积成死水坑,滋生病菌。同时,不排除长期吞咽小鱼、泥鳅等或进食方式不当导致嗉囊黏膜损伤、长期慢性刺激下诱发嗉囊上皮细胞最终发生癌变,导致该红鹮在肿瘤侵袭和长期进食困难下最终衰竭死亡。

由于野生动物的敏感、易受惊、具有攻击性、机体代偿能力较强等特性,动物园内野生动物患肿瘤疾病被发现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因此,对动物园内各种野生动物的医疗行为训练以及定期体检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理论上,对于动物的肿瘤的治疗应首选手术摘除,若对鸟类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应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评估鸟类的心血管健康情况,并完善的评估麻醉风险,尤其是更敏感、应激反应更大的野生鸟类。Perrin 等[14]在物理保定的情况下,对饲养的44只美洲红鹮进行了体格检查、采血检查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发现,有4只美洲红鹮存在血清心肌钙蛋白浓度升高的现象,提示可能存在心肌损伤。

此外,随着各类新技术问世,近年来中药成分及其制剂在现代临床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穿心莲作为我国一味传统中药材,也有研究表明了其对禽类的免疫功能的具有显著作用,可对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指标产生良性影响,显著提高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血清IL-2含量,且效果均优于同条件下的抗生素效果[15]。研究表明,维生素C作为一种抗氧化剂可有效地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16],微量元素硒水平降低容易引发某些恶性肿瘤。

在本研究中,因受限于美洲红鹮集群栖息、性格敏感易受惊的特点,当发现大群中某些个体出现病因暂时难明的异常时,相较于强行捕捉、隔离饲养,兽医选择向大群集体用中药制剂对野生动物的刺激较小,利于自限性疾病的恢复。此外,也有相关报道指出,禽类干扰素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免疫调节活性[17],若能够在野生动物疾病方面投入应用,可有效地改善动物园野生动物普遍存在的抗生素耐药现象。

4 结论

本研究中,首先通过对该患病美洲红鹮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进行观察,初步判断期颈部肿物为肿瘤的可能性较大;继而结合病理组织学切片检查分析,发现患病美洲红鹮的颈部肿物切片中多为浸润式生长的异型增生的鳞状上皮和腺上皮;由此推测可能由于环境多植被且较为阴暗潮湿,而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甲壳类食物,容易对动物嗉囊造成机械损伤。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下,导致患病美洲红鹮嗉囊发生恶性肿瘤,最终因营养衰竭死亡。

猜你喜欢

肿物美洲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曾经称霸北美洲的美洲栗濒临灭绝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美洲野牛当宠物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鸟类
谁发现了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