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封控中的就医难,是如何逐步解决的?

2022-06-15周洁

新民周刊 2022年16期
关键词:配药儿童医院血透

周洁

由于新冠疫情虹口区多个小区实行闭环管理,很多老人不能到医院配药。虹口区相关部门联系药房、医院及街道居委,为老百姓提供便民服务。摄影/ 刘歆

疫情发生后,医院成了容易发生人员感染的高危场所,一旦医院出现阳性感染者,就需要对环境进行消杀。这客观上造成医疗机构临时的关闭,给患者就医带来障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安全,入院患者需要核酸阴性证明,也可能影响患者及时就医。

一边要避免医院内感染的发生,一边要为患者提供及時的医疗服务,兼顾两者的难度和挑战可以想见,上海经历了逐步解决就医难的过程,医疗机构在重压之下度过了艰难的特殊时期。

3月25日上午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强调,一定要加快对医院的流调,及时甄别风险人员,及时做好环境的采样和消杀,尽量减少对正常医疗服务的影响,尤其是急诊服务,做好告知和引导,保障群众的急救需求。

“打了上百个电话,走投无路了。透析病人68岁,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史等严重基础疾病,病人昨天已经一天没有喝水。”4月22日,一位血透病人家属在网络平台发出求助信息。

2022年4月14日,在临时改建的上海浦东医院曹路透析中心,浙江援沪医疗队医护人员在病房内为血液透析病人量血压。该血透中心由曹路某社区服务中心改造而成,能够容纳150台血透机,最多可同时满足300名病人接受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肾脏代替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如果无法如期透析,哪怕只是推迟了一天,甚至几个小时,都会引起恶心、呕吐、高血压、心脏不舒服等反应,严重的患者还会有生命危险。而在上海疫情封控早期,这样的求助信息天天都有。

封控早期,许多血透病人不得不面对透析难。

为了解决上海血透难题,一方面,上海建立了部分临时应急血透中心;另一方面,上海向兄弟省市请求血透医护志愿者支援。这些举措逐渐发挥作用,到了4月下旬,一线医护人员明显感受到,上海血透病人的血透需求正在得到缓解。

除了血透病人,对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保障,也经历了逐步顺畅的过程。

4月21日上午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吴乾渝强调,根据《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民就医流程的通知》,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急危重症抢救制度,不得推诿或延误治疗。

4月27日晚上10点左右,历经5个多小时的肝脏移植手术后,患者姚女士返回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监护室。这是4月里中山医院完成的第8例肝移植手术。

记者了解到,疫情期间中山医院门急诊、手术等医疗救治工作从未停歇,门诊服务和住院诊疗服务也在“五一”后全面恢复正常。

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疫情中门急诊和手术也没有停。5月19日上午,一名来自江苏的危重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沈先生经直升机转运,顺利降落在瑞金医院大楼停机坪,患者被立刻送往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监护室。这是瑞金医院今年疫情以来接收的首例航空转运患者,这也标志着瑞金医院不仅基本医疗完全恢复如初,外地急症转院也已恢复。

上海一名儿科急诊医生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因为急诊患儿情况一般都比较紧急,到院时即便没有核酸报告也不能耽搁病人的救治。“在平时,我们只有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需要穿大白防护服,但疫情期间,门急诊值班医护也穿上了大白,有一次我们抢救了一个孩子,治疗过程中核酸报告出来,是阳性的,好在我们做了防护,后续抢救的环境也进行了消杀,避免了更大范围的感染。”

为最大限度降低住院病房疫情防控风险,仁济医院每幢楼宇均设置了缓冲楼层。尚不能满足入院条件的急诊患者先收治进缓冲楼层单间隔离,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按照医院院感防控要求,进行人员防护和负压手术室手术。每个病区均设置隔离单间并留有一定比例的缓冲病房。各病区根据实际情况,严格规划“三区两通道”。病区及电梯等公共区域加强了消杀频次,病人出院病房清空后均需进行终末消杀,方可收治新入院病人。不同日入院的病人避免安排同一缓冲病房,进一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天津援沪急救医疗队:52辆急救车、108名天津急救医疗队员奔波在上海。摄影/陈炅玮

5月13日,在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市民正通过互联网医院就诊,上海邮政将采取定点派送的形式投递药品。

疫情封控管理期间,互联网门诊解决了大量的医疗服务需求。

家住虹口区的李先生(化名)今年6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平日需要吃好几种药,一直在一家医院线下就诊。

疫情期间,李先生在使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互联网医院“专家团队在线咨询”板块免费咨询近期控制血糖用药时,从内分泌科咨询专家处得知市一医院跨院复诊配药即将开放。李先生尝试了这一新功能,“一站式”完成了互联网医院的挂号、就诊、配药全流程。

李先生在线问诊开方配药的胰岛素是冷链药品,他选择了市一互联网医院近期专设的“线上开药+线下自提”升级服务。这样,第二天就能请社区志愿者从市一医院的“互联网医院自提窗口”取到药物了。

5月11日起,市一医院在全市综合性医院中率先实现互联网医院跨院复诊配药。这意味着在市一互联网医院线上复诊的患者人群范围,从既往的曾在本院线下初诊的患者,拓展到了只要6个月内在本市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线下就诊过的患者。

目前,上海市已有100余家互联网医院,其中既有市、区两级医疗机构,也有社会办医疗机构。在5月17日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自3月1日以来,上海市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约116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就医配药不便的困难,并且起到减少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作用。

王女士的父母均已80多岁,父亲是一名癌症患者并且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随着上海疫情封控期的延长,父母服用的各类药物即将告罄,因涉及冷藏药品、精神类药等配药限制,她无法远程提供帮助。后来,她向特殊药品代配服务志愿队求助,终于为父母送去了救命药。

在上海,大部分慢性病常用药在社区卫生中心或二甲医院能够满足,但肿瘤类、精神类特殊药品仍需要去三甲医院,部分精神类药物甚至需要跨区配药,配送药情况各不相同。

此外,由于封控期间物流不通,导致不少药物无法快速送到病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医院的药品配送能力也考验着医院的服务水平。

“是夏天(化名)小朋友的家长吗,我15分钟后到您小区门口,方便的话来拿取药包。”疫情封控期间,部分通过上海市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配药的家长会接到这样的配送电话。完成配送的不是跑腿小哥,而是上海市儿童医院“顺路带”行动的志愿者。白天,他们是坚守岗位的医院工作人员,下班后,又在回家路上义务当起了本院药房的“送药侠”。

自3月1日以来,上海市互联网医院开展互联网诊疗约116万人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民就医配药不便的困难,并且起到减少人员集聚、降低交叉感染风险的作用。

特殊时期,上海市儿童医院互联网医院虽然能够正常接诊,但由于物流不通,医生给患儿开出的药品无法及时送达,导致不少药单积压。“平时,医院药房的工作主要面向门急诊、发热门诊和病房,互联网医院上的药單仅占很小一部分。疫情期间,原本负责互联网医院药单的第三方大仓和物流也被封控了,所以我们从门诊药房分出一部分人手,负责互联网医院上的药单调配、打包。”上海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孙华君告诉记者,高峰时期,药房每天要承担两三百单左右的处方订单。

4月13日,上海大雨。上海市普陀区秋水云庐小区的配药志愿者吴冰健骑共享单车前往医院配药。

打包好的药物同样面临配送问题,儿童医院社工部主任钮骏告诉《新民周刊》,今年3月下旬开始,药品物流出现滞后,医院方面收到了不少家长收不到药的投诉,为了解决积压的订单,医院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药学部和国药合作,国药提供车辆,我们提供人员,自己来配送。结果,我们很快发现一个科室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上海实在太大了,一辆车每天根本送不了几单,于是我们开始对外寻求帮助。”

此后,医院找到了像饿了么、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这样的外部机构来提供支持;同时医院也面向内部员工发起了名为“顺路带”的志愿行动,鼓励员工在下班途中顺路把药品带回自己小区及周边小区。“疫情期间,医院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小区,所以我们希望员工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给需要配药的家长送药,同时,出于安全考虑,医护人员需要两点一线,所以这项服务只局限于员工所在社区或者周边邻近社区。”钮骏记得,志愿者招募信息一经发布,就得到了热烈的回应,短短一天就收到了200多名员工的报名信息,“对志愿者而言,这是‘举手之劳’;对患者而言,这是‘雪中送炭’”。

依托于“顺路带”志愿行动和第三方配送力量,到4月下旬,儿童医院就把积压的3000余份订单都配送完成了,互联网医院的大部分药品配送速度也恢复了以往的节奏。

浦西开始封控后就一直在医院驻守的孙华君,是保障药学部门正常运转,满足市民的就医取药需求的机动力量,遇到一些紧急用药的情况,也自己开车为患者配送去。记者了解到,上海市儿童医院的“顺路带”志愿行动已有217名“送药侠”,4月中旬至今共为近200个家庭送去了急需药品。

除了像上海市儿童医院这样积极“自救”的单位,为了打通配药“最后一公里”,上海也采取了多种措施和办法,比如要求各互联网医院设置“取药专窗”,保障肿瘤、高龄、儿童等重点人群用药,畅通与药企、社区等合作,提高药品分拣和配送效率。

猜你喜欢

配药儿童医院血透
多功能配药器在骨科配药中的应用效果
配药机器人主要技术方案及临床使用
超声对规律血透患者造瘘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观察思维导图护理干预在老年血透患者中的应用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医院门诊西药房智能配药发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湖南省儿童医院青年科技协会成立
调节性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在尿毒症血透患者的动态变化与临床意义
北京儿童医院“全预约”能否见效?
儿童医院构建创先争优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