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无旁骛做陶瓷 一生一世铸丰碑

2022-06-15刘志钧孙彦春

理财·收藏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窑炉钧瓷景德镇

刘志钧 孙彦春

杨文宪是新中国第一代陶瓷科技人员,国家陶瓷窑炉专家。他主持制作烧造毛泽东用瓷、尼克松用瓷、国务院用瓷及大使馆用瓷;主持参与中德等国家重大陶瓷科技合作项目;发明结晶釉,发掘整理了中华珍贵的传统釉色;主持指导钧瓷、汝瓷、官瓷、三彩、绞胎瓷的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鉴定,为河南的陶瓷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长期关注钧瓷并和老一辈钧瓷大师、技术人员一起研究钧瓷釉色与烧制,对钧瓷烧造及钧釉和铜红釉的开发应用起到关键的作用,被陶瓷界誉为“铜红釉专家”。

学生时代,先后读过私塾、小学,毕业后,上了郑县县立中学(今郑州三中);1948年,就读于河南省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校址在今郑州塔湾、市第一人民医院附近)。1950年入伍,在空军24师服役。后被调到河南省军区文工队任副队长。1952年,到江西向塘飞机场工作,担任飞行员俱乐部主任、体育指导员,负责飞行员的日常体育娱乐生活。1954年7月,从部队转业到江西景德镇,初在景德镇建筑公司做工程预算。不久到新成立的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任技术室主任兼书记、实验工厂厂长。同年任中德合作项目窑炉组组长,与东德、保加利亚、波兰等国家搞陶瓷合作,负责组织、调查和写作窑炉结构以及烧造技术。1955年,被派到位于上海中山公园对面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合作研究国家用瓷。上海之行,杨文宪深得冶金陶瓷所所长周仁信任,并深度切入中国陶瓷界,研究项目中窑炉的建造和烧成。1956年,杨文宪带着研究成果回到景德镇进行中试,小型试验成功后在景德镇普遍推广。1959年,“中国第一次硅酸盐论文会”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杨文宪作《景德镇平焰柴窑的热工分析》的论文报告。1960年,主持研发“毛主席用瓷”工程,与刘雨岑、陈景长及景德镇陶瓷老窑工一起,研制成功第一批“毛瓷”作品,填补了新中国高档精细陶瓷的空白。

1975年春节,杨文宪调回郑州,在中外合作项目郑州瓷厂工作。1977年,调河南省轻工部门工作。因郑州瓷厂出现技术困难,又返回瓷厂做技术工作。1985年,任河南省轻工厅轻工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 对炻瓷、钧瓷,乃至对巩县古窑的产业发展予以探索研究,影响深远。同年,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全国古陶瓷会议上作了报告,阐述自己对唐白瓷、唐青花的研究成果。1990年,在郑州退休后,受聘任河南省陶瓷公司总工程师。

1954—1956年,在景德镇主持研究大型窑炉“柴改煤”试验,结束了景德镇烧瓷用柴的历史,并完成了“土煤气”烧制陶瓷试验。当时,景德镇陶瓷窑炉全部是柴(马尾松)窑和槎窑(树枝)。传统中国陶瓷全靠艺人凭经验烧制,无科技可谈;而老艺人都非常保守,不对外公开技艺。就江西陶瓷业而言,烧窑艺人主要来自江西都昌县;建窑艺人主要来自鄱阳;利坯艺人主要来自丰城县,非本地人从艺基本没有可能,即使入行也受到排挤。这些艺人从七八岁就开始研习技艺,每个工序上的艺人都是家族式封闭传承。新中国成立初期,景德镇有81座柴窑炉。为了测定技术数据,杨文宪购置了大量的窑炉及烧成工艺的陶瓷仪器,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第一次通过现代科技知识测量,将传统陶瓷工艺上升到现代科技的层面上。其他像配釉、配料、造型数据都由这些第一代陶瓷科技人员一点一线地进行整理。

杨文宪一点点地丈量窑炉结构,一时一刻不舍地跟随着老师傅选料、装窑、烧柴、看火、开窑、拣选瓷器,运用新购置的仪器设备将祖祖辈辈靠经验、靠直觉烧造陶瓷的技艺环节数据化、数量化、规范化、理论化;同时还要把当地老艺人在烧制陶瓷工艺中的“土语”翻译转化为文字语言,这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原始的量化数据总结。杨文宪被授予景德镇陶瓷史上第一个热工工程师,被誉为景德镇窑炉专家的“祖师爷”,对中国陶瓷窑炉的实践性研究具有开创之功。

1960年,中央给景德镇下达任务,要求研制国家用瓷,包括国宴用瓷、大使馆用瓷和毛主席用瓷。杨文宪严格按照景德镇市委的要求, 认真解决谁拉坯、谁画画、谁烧窑的问题;还有原材料的问题、伟人用瓷乃至伟人“画样”的问题,名家作品、非名家作品的问题等。他说:“‘毛瓷烧了杯、壶、盘、碟等茶具、餐具,毛泽东亲自画草样的只有茶杯,也就是说,‘毛瓷中的茶杯,大样出自毛主席。当然,我们也作了推敲,进行过小的局部更改。”

“毛瓷”茶杯是“毛瓷”的经典造型——造型上,只要稍微动一点儿,就会出问题;胎与釉,自然也是最好的;松柴烧制,不但套有匣钵,而且匣钵内还要套上个无釉瓷胎,以免污染瓷器;瓷画画的是“水点桃花”等,几乎全出自“珠山八友”之一的刘雨岑之手;“水点”画瓷是刘雨岑的创新之作,当然也是他的拿手好戏;都是手工拉坯,杜绝机械化操作;采取内支烧,瓷器表面不留痕迹,底部不会刺伤胎面。“水点桃花”开在洁白的陶瓷上,活灵活现;胎体通灵剔透,不是和田玉,胜似和田玉。

“毛瓷”的研发成功,使杨文宪的陶瓷生涯达到了巅峰。

1978年前后,他到禹县指导国营瓷厂将圆窑改造成长方形倒焰窑,将原来的八卦窑底或蜈蚣底改成长方形大窑底,又叫“大空台”,窑底下可以容纳4个窑工围坐打牌。长方形窑及吸火孔的调整可以控制窑内温度,减少窑温差,大大缩短了烧成时间,提高产品成品率和质量。圆窑蜈蚣底上下温差50℃,“大空台”上下温差仅10℃;圆窑烧成需要40小时,长方形倒焰窑只需要12—14小时。老窑烧成率最高50%,6立方米“大空台”新窑烧成率高达90%,创造了“剜根熟”的好成绩。从圆窑(半倒焰)到倒焰窑是钧瓷窑炉上的一大革新,为钧瓷的持续发展探索了有效的途径。

1981年,禹县钧瓷一厂开展钧瓷新工艺试验,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攻关,基本上达到了预设的目的和效果。1983年,钧瓷一厂向许昌地区科委申请“钧瓷烧成新工艺”的科研鉴定。在地区科委的组织下,著名陶瓷专家李志伊和铜红釉专家杨文宪以及其他钧瓷专业技艺人员進行现场目测鉴定,肯定了钧瓷新工艺的试验报告,认为工艺可行、方向对路,釉色可与传统工艺媲美,可继续试验或小批量生产。1984年,钧瓷新工艺科研项目荣获许昌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荣获河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A994FED6-A6C1-432E-85EC-58668DDCE5D0

杨文宪认真研究南北方“官窑”窑炉结构的特点及烧成原理,为北宋钧官窑的复烧作了有益的理论铺垫。 2012年11月17日,“大宋官窑复烧北宋钧官窑瓷器鉴定会”在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举行。 出戟尊、鼓钉洗、渣斗式花盆、仰钟式花盆、海棠式盆托、葵花式花盆……20余件复烧钧品排在铺着黄色锦缎的长案上,其造型、釉色,恰似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钧官窑的传世精品。杨文宪参加鉴定并陈述自己的观点:中国的历史名窑,在南方,大多都是“龙窑”;在北方,大多都是“馒头窑”。龙窑,大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砌筑,与地面呈10°—20°的角度,其状似龙,故而以龙窑名之。因为窑体倾斜设置,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故而大多不设烟囱。馒头窑,大多依土坡或在平地砌筑,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体,其状似馒头,故而以馒头窑名之。馒头窑靠烟囱抽力维持燃烧,还原焰难以控制;而还原焰,恰恰是烧造青瓷的关键。钧窑除却铁呈青色外,更有铜呈红色。钧瓷的烧成环境,无疑比汝窑、官窑、哥窑等青瓷要求得更加苛刻。所以,双乳状倒焰窑在禹州诞生,钧瓷在禹州出世。双乳窑成了馒头窑与龙窑的混合体,成为北宋时代最杰出、最科学的窑炉。他与其他陶瓷专家共同签署了《大宋官窑公司复烧仿制北宋钧官窑瓷器鉴定会鉴定意见》: “经专家组鉴定,其作品用料考究,造型准确,工艺精湛,代表了当代钧窑瓷器仿制的水平,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的重要成果。”

2022年2月5日16时,杨文宪因病在郑州去世。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广东陶瓷协会、福建省陶瓷行业协会、安徽省工艺美术学会、佛山市工艺美术学会、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省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协会、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河南省文化产业协会、江西省陶瓷协会、景德镇陶瓷协会、河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山东理工大学陶瓷琉璃艺术中心等20余家陶瓷研究及教学、文化机构发唁电悼念。2022年2月11日杨文宪先生追悼会在郑州举行,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副会长杨德林主持追悼会,黄河科技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付中承、著名记者于茂世等到场致哀;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王爱纯致哀悼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任星航代表弟子致哀悼词,他说:“杨老师不仅是老师,也是父亲,是陶瓷路上的灯塔,现在他安息了,也将永不熄灭,指引后人继续向前。”弟子刘志钧、郭广新、孙军、任继伟、晋晓瞳、菅传义、娄根旺、刘冠辰、李红斌等参加了悼念仪式。杨德、杨波代表家属致谢。

杨文宪不仅是一位热工工程师,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充满智慧的大师,他研究陶瓷,技术过硬,为人处世,性格仗义。他為中国陶瓷事业所作出的贡献和成就,是中国陶瓷事业史上一座高耸的丰碑!

Yang Wenxian

杨文宪

1930年1月16日生,毕业于河南省工业职业学校化工科(系),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委,国际古陶瓷学会组织委员。先后任景德镇陶瓷研究所技术室主任兼书记、实验工厂厂长、窑炉组组长,河南省轻工厅轻工研究所总工程师、所长等职务。1990年后任河南省陶瓷公司总工程师。2022 年 2 月 ,因病在郑州去世。A994FED6-A6C1-432E-85EC-58668DDCE5D0

猜你喜欢

窑炉钧瓷景德镇
景德镇陶溪川酒店凯悦臻选
王亚珂收藏钧瓷欣赏
王金合 钧瓷精品欣赏
牛艳娇钧瓷作品欣赏
我的家乡景德镇
河南荥阳市一碳素厂窑炉坍塌 致3人死亡3人受伤
周贯涛 十二生肖钧瓷壶
行业首条“负离子生态石”宽体窑在恩平点火
2017“小猕猴欢乐行—景德镇陶瓷文化之旅”
科达承建561 m最长抛釉砖窑炉顺利投产